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韶关市的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与现状。
目录
封面
韶关市志(下)
目录
卷十四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代表的选举
------
二、代表大会简况
------
三、人大代表组
------
四、代表大会决议案及其落实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职权
------
三、历届人大常委会历次会议简况
------
四、代表视察活动
----
第四节 县(区)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
------
一、县人民代表会议
------
二、县(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古代粤北地方政府及职官设置
------
一、汉魏六朝
------
二、隋唐五代
------
三、宋元
------
四、明清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粤北地方政府及职官设置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粤北地方政府及职官设置
------
一、地、市政府设置
------
二、县(市、区)、乡(镇)政府设置
--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
------
一、组织
------
二、职责
----
第三节 政协活动
------
一、委员学习
------
二、协商监督
------
三、委员提案
------
四、“三胞”联谊
------
五、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
----
第四节 县(区)政协概况
卷十五人事 侨务 外事 民政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第三节 干部来源
----
第四节 调配与任免
------
一、调配
------
二、任免
----
第五节 考核与奖惩
------
一、考核
------
二、奖惩
----
第六节 工资与福利
------
一、工资
------
二、福利
----
第七节 退休退职
----
第八节 人才交流
----
第九节 编制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机构与人员编制
--
第二章 侨务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华侨与归侨
----
第三节 发展华侨经济
----
第四节 落实华侨政策
----
第五节 宣传与接待
----
第六节 归侨群众组织
--
第三章 外事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外事工作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主要外事活动
------
一、外国人来韶关活动
------
二、韶关人因公出国考察
--
第四章 民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救灾救济
------
一、灾害救济
------
二、社会救济
------
三、收容遣送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一、福利团体
------
二、福利事业
------
三、福利生产企业
----
第四节 优抚工作
------
一、抚恤
------
二、优待
------
三、建立烈士陵园和纪念碑
------
四、拥军劳军
----
第五节 退役军人安置与军供工作
------
一、退役安置
------
二、军供
----
第六节 扶持革命老区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一、国内婚姻登记
------
二、涉外婚姻登记
----
第八节 丧葬管理
------
一、推行火葬
------
二、土葬管理
卷十六 军事 政法
--
第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军事要地和设施
------
一、军事要地
------
二、军事设施
----
第二节 军事机构
------
一、古代粤北军事机构
------
二、民国时期粤北军事机构
------
三、建国后粤北军事机构
----
第三节 驻军
------
一、古代驻军
------
二、民国时期驻军
------
三、建国后驻军
------
附:抗日盟军
------
入侵日军
----
第四节 重要战事
------
一、古代战事
------
二、民国时期战事
------
三、建国后战事
----
第五节 兵役
------
一、古代兵役
------
二、民国时期兵役
------
三、建国后兵役
----
第六节 民兵
------
一、发展概况
------
二、军事训练
------
三、政治教育
------
四、武器装备
------
五、重要活动
----
第七节 人民防空
------
一、组织机构
------
二、工程设施
------
三、防空指挥
------
四、通信警报
------
五、宣传教育
------
六、经费与物资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建国前的警察机构
------
二、建国后的公安机构
----
第二节 清剿残匪
------
一、匪情
------
二、剿匪
----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
一、镇压反革命分子
------
二、破获反革命纠合集团
------
三、开展反特斗争
----
第四节 清查登记
----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六节 刑事案件侦破
------
一、技术建设
------
二、案件侦破
----
第七节 治安管理
------
一、肃毒
------
二、禁赌
------
三、取缔卖淫嫖娼
------
四、特种行业管理
------
五、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
六、基层治安组织
----
第八节 户籍管理
----
第九节 消防事业
------
一、消防组织
------
二、消防设备
----
第十节 交通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交通设施
------
三、重大交通事故及处理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民国时期的检察机构
------
二、建国后的检察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一、民国时期的刑事检察
------
二、建国后的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一、对执行刑罚的监督
------
二、对又犯罪案件的检察
------
三、对监管改造场所执法活动的监督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一、控告申诉检察发展概况
------
二、复查历史案件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民国时期的审判机构
------
二、建国后的审判机构
----
第二节 审判程序
------
一、民国时期的审判程序
------
二、建国后的审判程序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一、民国时期的刑事审判
------
二、建国后的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一、民国时期的民事审判
------
二、建国后的民事审判
----
第五节 执行
----
第六节 复查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一、宣传形式
------
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
----
第三节 调解
------
一、清末时期的调解
------
二、民国时期的调解
------
三、建国后的人民调解
----
第四节 公证
------
一、公证组织
------
二、公证业务
----
第五节 律师
------
一、概况
------
二、律师业务
----
第六节 监狱
----
第七节 劳动教养
------
一、教养场所
------
二、管理教育
卷十七 教育 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儒学、书院、社学、私塾与义学
------
一、儒学
------
二、书院
------
三、社学
------
四、私塾与义学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一、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二、建国后的学前教育
----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教学
------
三、思想政治教育
------
四、学校体育卫生
----
第四节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
一、中等专业教育
------
二、中等技工教育
----
第五节 普通高等教育
------
一、建国前普通高等教育
------
二、建国后普通高等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一、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
------
二、建国后的成人教育
----
第七节 特殊教育
------
一、盲聋哑教育
------
二、工读教育
----
第八节 少数民族教育
------
一、建国前的少数民族教育
------
二、建国后的少数民族教育
----
第九节 教师
------
一、教师队伍
------
二、教师培训
------
三、教师工资
----
第十节 校舍与设备
------
一、校舍
------
二、设备
----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支出
----
第十二节 机构设置
------
一、教育行政机构
------
二、学校管理机构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行政管理机构
------
二、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一、科技人员分布
------
二、技术职称评定
------
三、科技人员待遇
----
第三节 科技计划
------
一、长远规划
------
二、年度计划
------
三、计划的实施与效益
----
第四节 科技情报
------
一、机构
------
二、设施
------
三、服务
----
第五节 科技成果
------
一、获奖项目
------
二、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第六节 科学普及
------
一、农村科普
------
二、城市科普
------
三、青少年科普
----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
一、机构沿革
------
二、学术交流
----
第八节 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学术活动
卷十八 文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文学
------
一、诗歌
------
二、小说和散文
------
三、戏剧
------
四、儿童文学
------
五、文学评论
----
第三节 专业艺术
------
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二、地方戏曲和艺术品种
------
三、表演场所和演出管理
------
四、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
------
五、艺术教育
----
第四节 群众文化
------
一、机构设置
------
二、民间艺术
------
三、美术、摄影、书法
------
四、社区文艺活动
------
五、业余文艺队伍培训
------
六、业余文艺创作
----
第五节 群众文艺社团
------
一、文联组织
------
二、其他文艺组织
----
第六节 电影
------
一、管理机构
------
二、放映单位
------
三、影片发行
------
四、电影宣传
----
第七节 文化市场
--
第二章 新闻出版
----
第一节 报纸
------
一、民国时期的报纸
------
二、建国后的报纸
------
三、韶关主要报纸一览表
----
第二节 刊物
------
一、民国时期的期刊
------
二、建国后的期刊
----
第三节 广播电视
------
一、机构设置
------
二、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
三、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
四、广播电视节目编排
------
五、微波传输与卫星地面接收
------
六、音像制品管理
----
第四节 出版管理
------
一、民国时期的出版业管理
------
二、建国后的出版业管理
----
第五节 图书发行
------
一、图书发行业发展概况
------
二、图书发行管理
------
三、图书发行队伍
------
四、图书发行实绩
--
第三章 文物博物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文物管理
------
一、文物普查与研究
------
二、文物保护
----
第三节 主要文物
------
一、建筑文物
------
二、雕塑文物
------
三、陶瓷文物
------
四、历史名人墓
----
第四节 自然博物
------
一、动物化石
------
二、陨石
--
第五节 文化遗址
----
一、古人类遗址
----
二、古代生活遗址
----
三、古代生产遗址
----
四、古城遗址
----
五、革命旧(遗)址
--
第四章 图书档案史志
----
第一节 图书馆
------
一、图书馆业发展概况
------
二、图书馆业务
----
第二节 档案
------
一、机构设置
------
二、档案行政监督
------
三、档案馆业务
----
第三节 党史征集研究
------
一、机构设置
------
二、主要任务
----
第四节 方志编纂研究
------
一、古代的方志
------
二、民国时期的方志
------
三、建国后的新方志
--
第五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中医
------
一、建国前中医
------
二、建国后中医
----
第三节 西医
------
一、建国前西医
------
二、建国后西医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一、传染病防治
------
二、地方病防治
------
三、职业病防治
------
四、精神病防治
------
五、公共卫生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一、生育保健
------
二、妇科病查治
------
三、妇女劳动保护
------
四、儿童保健
------
五、婚姻保健
----
第七节 公费医疗及合作医疗
------
一、公费医疗
------
二、合作医疗
----
第八节 药政管理与药品检验
------
一、药政管理
------
二、药品检验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地(市)体育管理机构
------
二、县(区)体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一、市区体育设施
------
二、各县公共体育设施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一、学枝体育
------
二、职工体育
------
三、机关体育
------
四、农村体育
------
五、少数民族体育
------
六、老年人体育
------
七、残痰人体育
----
第四节 竞技体育
------
一、举办地、市运动会
------
二、组团参加省运会
------
三、组织其他形式的竞赛
------
四、竞技水准
----
第五节 人才培养
------
一、运动员的培养
------
二、等级运动员、裁判员的评定
------
三、体育师资的培养
卷十九 社 会
--
第一章 少数民族
----
第一节 历史源流
------
一、粤北瑶族的由来和发展
------
二、粤北壮族的由来和发展
------
三、粤北畲族的由来和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社会变迁
------
一、建国前的社会变迁
------
二、建国后的社会变迁
----
第四节 民族风情
------
一、命名称呼
------
二、起居饮食
------
三、衣冠服饰
------
四、节日喜庆
------
五、丧葬禁忌
------
六、宗教信仰
------
七、社会风尚
------
八、婚姻家庭
--
第二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佛教
------
一、佛教的传入
------
二、南禅的兴起
------
三、南禅的流播
------
四、建国后的佛教活动
------
五、现存寺庙的分布与维修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三章 会馆、同乡会
----
第一节 会馆
------
一、韶关市区的外地会馆
------
二、粤北各县的外地会馆
------
三、广州的南韶连会馆
----
第二节 同乡会
--
第四章 汉族风俗习惯
----
第一节 生产民俗
------
一、农业生产民俗
------
二、商业民俗
------
三、交通业民俗
------
四、其它民俗
----
第二节 生活民俗
------
一、服装、首饰习俗
------
二、饮食习俗
------
三、居住习俗
----
第三节 族社民俗
------
一、会社组织
------
二、宗族联谊
------
三、喜庆习俗
------
四、养老习俗
------
五、丧葬习俗
----
第四节 节庆民俗
------
一、传统节日
------
二、宗教庙会
------
三、现代节日
--
第五章 语言
----
第一节 汉语方言
------
一、粤北汉语方言的种类及其分布
------
二、粤北汉语方言的主要特点
------
三、粤北汉语方言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
----
第二节 瑶语
------
一、粤北瑶语的分布
------
二、粤北瑶语的主要特点
------
三、粤北瑶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
------
四、瑶文方案(草案)
----
第三节 壮语
------
一、粤北壮语的分布
------
二、粤北壮语的主要特点
------
三、粤北壮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
------
四、壮文
----
第四节 畲语
----
第五节 民间谚语
------
一、生产类
------
二、生活类
------
三、自然类
------
四、事理类
------
五、时政类
------
六、社交类
------
七、修养类
------
八、文艺类
卷二十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梅(鋗)
----
吴霸
----
邓鲁
----
侯安都
----
麦铁杖
----
慧能
----
张九龄
----
何昌期 李玉珪
----
张仲方
----
刘轲
----
刘瞻
----
邵谒
----
杨洞潜
----
陈拙
----
黄损
----
孟宾于
----
文偃
----
李廷珙
----
周渭
----
胡宾王
----
余靖
----
梅鼎臣 梅佐
----
石汝砺
----
麦志德
----
谭大初
----
陈璘
----
利玛窦
----
德清
----
澹归
----
廖燕
----
胡定
----
欧堪善
----
林明伦
----
郑士超
----
虞世珍
----
单兴诗
----
林耀东
----
陈赞贤
----
卓庆坚
----
张善铭
----
周其鉴
----
叶文龙
----
叶凤章
----
许志锐
----
杨石魂
----
欧日章
----
陈召南
----
陈德贵
----
曾昭秀
----
李光中
----
朱云卿
----
刘裕光
----
黎凤翔
----
彭显模
----
谢泰谦
----
简朝亮
----
叶修林
----
阮啸仙
----
李乐天
----
官惠民
----
梁得所
----
刘宴苹
----
钟蛟蟠
----
范石生
----
李辉南
----
四妹子
----
冯达飞
----
吴德亿
----
宋卓愈
----
李守纯
----
张光弟
----
全赓靖
----
梁镜尧
----
萧冠英
----
叶发青
----
刘黑仔
----
陈公博
----
蔡卓文
----
李载基
----
欧阳强
----
徐尚东
----
蔡如平
----
陈见田
----
冯光
----
梁展如
----
李楚瀛
----
徐锡勋
----
许筠台
----
周文山
----
丘(钅监)志
----
余贵
----
何春帆
----
龙三公
----
李及兰
----
彭显伦
----
李良民
----
虚云
----
苏满基
----
马德林
----
蔡明庄
----
郭良珍
----
沈发福
----
李根源
----
钟香
----
黄开光
----
何万杰
----
叶应科
----
杨芝泉
----
罗能快
----
陈修爵
----
欧震
----
谭甫仁
----
赖松华
----
沈秉强
----
欧阳春
----
饶纪绵
----
杨居桃
----
罗溥(鍒)
----
刘吉增
----
梅培基
----
梁维平
----
少达子
----
卢克平
----
吴新民
----
李野光
----
华振中
----
张发奎
----
莫雄
----
黄昌儒
----
李仁溥
----
王仕英
----
廖质彬
----
陈介士
----
吴作干
----
林名勋
----
张任染
----
左铭
----
张兹闿
----
唐任喜
----
黄桐华
----
李仲生
----
李大禄
----
骆聚
----
谷枫秋
----
黄松坚
----
涂锡鹏
----
陈枫
----
李玉宗
----
邓志才
----
刘中
----
赖书庄
----
梁强
----
陈丹青
----
李文华
----
李凌冰
----
张铭
----
路易·艾黎
----
李精龙
----
黎柏洪
----
吴华
--
第二章 韶关市区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文献、文摘
--
二、历史资料
--
三、旧志序、记选
--
四、学术论文
--
五、名人诗歌
表格索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