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城关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90
出版时间:
2000年05月
目录
封面
城关区志
兰州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城关区志》编辑人员
提供资料和初稿编写人员
《城关区志》终审委员会
序
图片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
--
兰州市城关区行政区划图
--
兰州市城关区街区图
--
金城日出
--
清·金城揽胜图
--
发展中的兰州市城关区
--
1981年8月邓小平视察兰州
--
朱德委员长视祭雁滩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视察兰州市场
--
199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兰州
--
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兰州一中
--
奖状
--
城关区人民政府
--
城关区人民政府旧址
--
《城关区志》复审、终审会议
--
白道坪出土彩陶
--
营盘岭出土彩陶
--
王保保城出土彩陶
--
伏龙坪出土东汉墨迹纸
--
伏龙坪出土东汉铜釜甑
--
伏龙坪出土东汉墨迹纸
--
金·泰和铁钟
--
明·白衣寺塔
--
元·李浦光书庄严寺匾额
--
白衣寺塔出土明肃王瓷像
--
明·白塔山白塔
--
明·镇远浮桥将军柱
--
西城门明洪武七年城砖
--
明·淳化阁帖石刻
--
白衣寺塔出土明金莲镂空白玉观音簪
--
明·铜接引佛
--
盐场堡城堡外景
--
昔日西关清真大寺
--
西关清真大寺
--
昔日金城关
--
昔日皋兰门城楼
--
镇远浮桥
--
铁桥驼队
--
兰州握桥
--
左宗棠题写的举院至公堂匾额
--
至公堂外景
--
丝绸古道上的左公柳
--
兰州羊皮筏子
--
兰州水车
--
清代兰州交易市场
--
城关区南关清真大寺
--
白塔凝翠
--
五泉山公园
--
五泉秀色
--
兰山索道
--
儿童公园
--
雁滩人工湖
--
城区绿化
--
南北两山绿化
--
街道绿化
--
南北两山绿化
--
滨河东路
--
春色满园
--
甘肃省图书馆
--
农民文化活动中心
--
《丝路花雨》剧照
--
《康布尔草原》剧照
--
陇剧《枫洛池》剧照
--
铁芯子
--
《西出阳关》剧照
--
兰州太平鼓
--
艺术花蕾
--
雕刻葫芦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唯一
--
陈唯一雕刻的葫芦
--
洁·朱克敏书法
--
清·唐琏书法
--
清·刘尔圻书法
--
魏继祖振皆先生书法
--
魏至公书法
--
黎泉书法
--
清·马虎臣画
--
清·曹蓉江画
--
清·范振绪画
--
裴建准画
--
韩不言画
--
刘万里画
--
温虚舟画
--
郭文涛画
--
李宝峰画
--
重离子加速器
--
中科院兰州大气物理研究所
--
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
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
兰州高科技开发区一角
--
甘肃省科学院科研楼
--
兰州大学教学楼
--
兰州大学校园
--
西北民族学院
--
西北民族学院建筑群
--
兰州医学院
--
甘肃省中医学院
--
兰州一中教学楼
--
金城关回民小学
--
城关区保育院
--
拓建后的庆阳路
--
城区一瞥
--
城关区的高层住宅
--
城关区天水路
--
金城新姿
--
兰州饭店
--
兰州大厦
--
民主西路百货大楼
--
青白石黄河吊桥
--
新黄河大桥
--
城关区东岗住宅小区
--
兰州火车站
--
兰州港
--
火车站邮政大楼
--
城关区小街巷
--
兰州电信大楼
--
东岗立交桥
--
城关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
兰州体育馆
--
兰州第二热电厂
--
西北油漆厂
--
兰州钢厂炼钢车间
--
兰州钙塑制品厂
--
城关区蔬菜批发市场
--
兰州西装厂西装生产线
--
城关区旅游资源图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街乡
----
第一节 街道
------
张掖路街道
------
贡元巷街道
------
酒泉路街道
------
广武门街道
------
白银路街道
------
鼓楼巷街道
------
五泉街道
------
铁路东村街道
------
铁路西村街道
------
皋兰路街道
------
东岗西路街道
------
渭源路街道
------
火车站街道
------
团结新村街道
------
拱星墩街道
------
东岗镇街道
------
靖远路街道
------
草场街街道
------
伏龙坪街道
------
临夏路街道
----
第二节 乡
------
城关乡
------
皋兰山乡
------
青白石乡
------
雁滩乡
------
拱星墩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与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
第二节 地温和冻土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云和日照
----
第五节 大气压力和风
----
第六节 湿度和蒸发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
第二节 土壤养分与改良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第五节 旅游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霜冻和低温冻害
----
第五节 风灾
----
第六节 地震
第三编 城关区的地位
--
第一章 政治中心
----
第一节 明清政治机构
----
第二节 国民党甘肃党政领导机关
----
第三节 中共领导下的省、市党政机构
----
第四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城关区
--
第二章 军事中心
----
第一节 明清军事机构
----
第二节 第八战区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
第三节 西北军区和兰州军区
--
第三章 金融、商贸中心
----
第一节 金融
----
第二节 商贸
--
第四章 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
第一节 科技
----
第二节 教育
----
第三节 文化
第四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民族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六节 婚姻状况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政策与措施
----
第三节 优生优育
----
第四节 管理
第五编 城市建设
--
第一章 明、清城郭
----
第一节 城郭建设
----
第二节 修茸
--
第二章 城市规划
----
第一节 建市初期的城区规划
----
第二节 兰州市总体规划对城关区的功能分区
--
第三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广场
----
第四节 路灯
----
第五节 排水
--
第四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供电
----
第二节 供水
----
第三节 供热
----
第四节 供气
----
第五节 公共交通
--
第五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卫工作
----
第三节 机械设备
--
第六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七章 房产管理
----
第一节 房屋普查
----
第二节 公房管理
----
第三节 私房管理
----
第四节 房产开发与拆迁安置
--
第八章 建筑与设计
----
第一节 施工队伍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三节 建筑工程选介
--
第九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管理
----
第三节 环境监测
----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防治
--
第十章 防汛
----
第一节 汛情
----
第二节 堤坝
----
第三节 导洪
第六编 两山绿化与园林建设
--
第一章 南北两山绿化
----
第一节 解放前的两山绿化
----
第二节 解放后南北两山的绿化
--
第二章 园林建设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园林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园林建设
----
第三节 绿化
第七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交通建设
----
第三节 交通运输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机构及其分布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邮政设施
----
第四节 邮政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长途电话
----
第三节 市内电话
第八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工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工业
----
第三节 解放后的工业
--
第二章 区属工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区、街、乡镇工业的发展
----
第三节 工业门类
--
第三章 中央、省、市工业
----
第一节 市属工业
----
第二节 省、中央部属工业
第九编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一节 封建的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社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劳动力
----
第二节 农田
--
第三章 作物栽培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蔬菜
----
第三节 瓜类
----
第四节 果类
--
第四章 畜牧
----
第一节 畜牧业资源
----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
----
第三节 畜病防治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自流灌溉
----
第二节 机械提灌
----
第三节 电力提灌
--
第六章 农业学大寨
----
第一节 学大寨活动
----
第二节 改土造田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城关区商业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商品经营
----
第一节 粮油
----
第二节 百货与纺织品
----
第三节 五金、交电、化工
----
第四节 糖酒副食
----
第五节 食品
----
第六节 医药
----
第七节 煤炭
----
第八节 蔬菜
--
第三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区社直属商业企业
----
第二节 购销业务
--
第五章 名店选介
----
第一节 饭店宾馆
----
第二节 酒楼、饭庄
----
第三节 百货商店
----
第四节 服装、缝纫
----
第五节 药店
第十一编 财政 税收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代理债券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制
----
第三节 税种、税率
--
第三章 金融、保险
----
第一节 金融
----
第二节 保险
第十二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的制订与检查
----
第三节 计划管理体制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服务
--
第三章 物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资计划分配
----
第三节 市场调节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物价检查
----
第三节 物价指数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经济检查
----
第七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标准化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
第四节 计量管理
----
第五节 计量检定
--
第七章 审计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社会审计
第十三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兰州城关地区的组织
----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国民党在兰州城关地区的特务组织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解放前中共在城关地区的组织与活动
----
第二节 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员会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务工作
----
第五节 重大工作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工作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第十四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区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区级政权机构
----
第二节 领导人员组成与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历届政府的主要工作
--
第三章 政协
----
第一节 政协城关区委员会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十五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
第五节 预审、看守
----
第六节 戒毒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人民调解与街、乡法律服务
第十六编 军事
--
第一章 兵事
----
第一节 军事设施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节 战事
--
第二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区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预备役高炮第三团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役、预备役登记
--
第四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防空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人防教育与组织训练
第十七编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抚恤
----
第二节 拥军
----
第三节 优属
--
第二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
----
第二节 安置办法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三章 救济
----
第一节 社会救济与救灾
----
第二节 生产自救
----
第三节 扶贫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残疾人福利事业
----
第二节 社区服务
--
第五章 婚、葬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第十八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 工资
----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职工福利
--
第二章 人事
----
第二节 干部任用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干部培训
第十九编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单位
----
第一节 城关区科技机构
----
第二节 驻区主要科研单位简介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区属单位的科技队伍
----
第二节 驻区中央、省、市科研院所的科技队伍
----
第三节 民办科研机构
--
第三章 科技团体
----
第一节 区科技协会、学会
----
第二节 驻区中央、省、市科技学会
--
第四章 科普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
----
第三节 科普活动场所
--
第五章 科技成果及应用
----
第一节 区属单位科技成果
----
第二节 驻区科研单位科技成果
第二十编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解放后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幼儿教育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学校的设置、管理与编制
----
第三节 学制、课程与教材
--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区属中学
----
第三节 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五节 教学
--
第五章 中等专业及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技校的兴办
----
第二节 中专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六章 高等教育
----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高等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
第三节 解放后的高等教育
--
第七章 特殊教育
----
第一节 盲聋哑人教育
----
第二节 弱智教育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
----
第二节 成人初等和中等业余教育
----
第三节 成人高等业余教育
--
第九章 民族教育
----
第一节 回民义学
----
第二节 回族教育组织和回民学校
----
第三节 解放后民族教育的发展
--
第十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清代学校教师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校教师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教师队伍
第二十一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化单位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戏曲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艺文选录
----
第六节 文化市场
--
第二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三章 广播、电影、电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章 新闻、出版
----
第一节 新闻事业
----
第二节 出版事业
--
第五章 文物
----
第一节 历史文物
----
第二节 革命纪念建筑和革命战争遗址
----
第三节 文物机构
第二十二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五节 卫生团体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设施
----
第五节 体育竞赛
----
第六节 人才培养
第二十三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回族
----
第二节 蒙古族
----
第三节 满族
----
第四节 藏族
----
第五节 维吾尔族
----
第六节 东乡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天主教
第二十四编 社会
--
第一章 文明区建设
----
第一节 文明礼貌月活动
----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
----
第三节 文明街、乡建设
----
第四节 军民共建
----
第五节 学雷锋活动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城市人民生活
----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
第三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岁时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第二十五编 人物
--
一、人物传
----
刘雄
----
薛举
----
黄谏
----
段坚
----
段续
----
邹应龙
----
唐琏
----
秦维岳
----
朱克敏
----
朱克敬
----
马世焘
----
吴可读
----
马虎臣
----
张国常
----
彭英甲
----
曹蓉江
----
刘尔炘
----
梁干丞
----
高金城
----
朱龙
----
郗德育
----
罗云鹏
----
文汉臣
----
柴学侃
----
王庚山
----
水楠
----
王 烜
----
李贡
----
牛孝威
----
马凤图
----
赵元贞
----
郭均甫
----
甘惠廷
----
罗扬实
----
李含芳
----
徐瑛
----
赵子明
----
张心一
----
李景兰
--
二、烈士英名录
--
三、英模名录
--
四、西路红军名录
附录
--
一、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
二、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人员名单(1990年~1999年)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