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编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记述资料均进行反复核对,尽力求实存真,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抓住本质和主流,但对失误和缺点,诸如政治运动中极左思想的影响,重大医疗事故等,也作符合历史的真实记述,以期吸取经验教训,达到志书“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二、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卫生系统的实际,我们提出:本志为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发扬优良的医德医风,为卫生系统的深化改革,为保存具有借鉴和研究价值的资料等等方面服务。
目录
封面
题词
图片
--
弥勒县医疗卫生网点分布图
--
弥勒县卫生局、县药品检验所
--
县医院门诊部
--
县医院住院部大楼
--
县中医院中药房一角
--
县妇幼保健站
--
县防疫站办公楼
--
县皮肤病防治院
--
卫生理化检验
--
精心秤量
--
县医院超声波诊断室
--
中医诊断
--
县医院外科手术
--
婴幼儿保健
--
县医院500毫安X光机
--
虹溪中心卫生院住院部
--
竹园中心卫生院住院部
--
销毁伪劣药品
--
省属江边林业局职工医院
--
太平水库卫生所
--
朋普区卫生院
--
东红文明村村民家庭
--
土桥卫生所
--
彝族乡村医生段章诊治
--
治肝炎特效药青叶胆草
--
草药大叶一支箭
--
苗族民间医生黄绍清诊治
--
卫生局编修组领导审定卫生志
--
卫生局邀请有关人员审评卫生志合影
--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
--
卫生宣传
--
1957年6月马海德大夫和阿细人亲密相处
--
马海德大夫和副县长在一起
--
巡检司区中山乡伍惠珍卫生室
--
华藉日本人中山乡卫生员伍惠珍证件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编纂说明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卫生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卫生局
--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第三节 党、团、群众组织
----
一、党组织
----
二、共青团组织
----
三、群众团体
--
第四节 学术团体
----
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
二、弥勒县医学分会
--
第五节 民国时期医疗卫生机构
----
一、弥勒县卫生所
----
二、县卫生院
----
三、区卫生分所
--
第六节 卫生事业单位
----
一、县人民医院
----
二、县中医院
----
三、县卫生防疫站
----
四、县妇幼保健站
----
五、县药品管理检验所
----
六、县皮肤病防治院
----
七、区卫生院
----
八、企事业单位附设卫生机构
第二章 医疗卫生队伍
--
第一节 人员结构
--
第二节 职称考核晋升
--
第三节 表彰先进
--
第四节 自然减员
--
第五节 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
--
第六节 落实政策
第三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烈性传染病
----
一、鼠疫
----
二、霍乱及副霍乱
----
三、天花
--
第二节 法定传染病
--
第三节 急性传染病
----
一、伤寒及副伤寒
----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三、痢疾
----
四、麻疹
----
五、流行性感冒
----
六、百日咳
----
七、猩红热
----
八、病毒性肝炎
----
九、脊髓灰白质炎
----
十、流行性乙型脑炎
----
十一、炭疽病
----
十二、回归热
----
十三、斑疹伤寒
----
十四、白喉
----
十五、钩端螺旋体病
----
十六、布氏杆菌病
--
第四节 慢性传染病
----
一、麻风
----
二、性病
----
三、肺结核
----
四、疥疮
----
五、头癣
--
第五节 寄生虫病
----
一、疟疾
----
二、钩虫病
----
三、血吸虫病
--
第六节 其他疾病
----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
二、地方性氟中毒
----
三、恶性肿瘤
----
四、高血压
----
五、营养不良性水肿
--
第七节 计划免疫
----
一、预防接种
----
二、计划免疫建卡
----
三、冷链装备
--
第八节 饮用水源卫生
----
一、水源类型
----
二、取水方式
----
三、卫生状况
--
第九节 食品卫生
----
一、饮酒致铅中毒防治
----
二、食品卫生监测
----
三、依法治理
----
四、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
第十节 学校卫生
第四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除害灭病
--
第二节 两管五改
--
第三节 建立卫生模范村
--
第四节 卫生宣传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幼健康概况
--
第二节 妇女病普查普治
--
第三节 新法接生
--
第四节 优生优育及儿童保健
--
第五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第六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一、沿革
----
二、中医类别
----
三、继承发展
----
四、中西医结合
--
第二节 西医
----
一、传入与发展
----
二、医疗技术
--
第三节 医技科室
--
第四节 护理
----
一、发展概况
----
二、规章制度
----
三、护理业务
--
第五节 民间医
--
第六节 乡村医疗卫生
----
一、农村卫生室
----
二、乡村医生
--
第七节 巡回医疗
--
第八节 医疗事故
第七章 药物
--
第一节 药政管理
----
一、毒、麻、限、剧药品管理
----
二、药品质量监督
----
三、街市医药摊贩、游医管理
----
四、药价管理
--
第二节 药物购销
----
一、外来药物购销
----
二、本地产中药材收购
--
第三节 中药材出产、加工
----
一、茯苓
----
二、党参
----
三、三七
--
第四节 特效中草药
第八章 医学教育
--
第一节 县办卫校
--
第二节 训练班
--
第三节 进修培训
----
一、外出进修
----
二、接纳进修
--
第四节 学术讲座
第九章 卫生体制改革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一、“承包合同制”试点
----
二、实行“五定一奖”岗位责任制
----
三、人事管理制度
----
四、党政分开、实行院站长负责制
--
第二节 经济体制
----
一、经费包干
----
二、调整医院收费标准
----
三、奖金补贴的分配制度
----
四、加强经济核算,进行计划管理
--
第三节 业务管理
----
一、增加智力投资,培养技术人才
----
二、增加医疗网点,方便群众就医
----
三、增加设备,扩大服务项目
----
四、设立卫生防疫保健组
----
五、农村卫生工作
第十章 财经管理
--
第一节 卫生经费
--
笫二节 医院经济管理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四节 公费医疗
--
第五节 调整工资
第十一章 医林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谢克、谢沛
----
张铄
----
汤敏麟
----
王映南
----
王保图
----
康和安
----
杨绍襄
----
吴绍琪
----
杨保昌
----
沈兰森
----
王载庭
----
丁永和
----
杨少璞
----
陈映碧
----
吴彩庭
----
陈芝山
----
戴安樵
----
周怀诗
----
李自跃
----
姜柏龄
----
张竹溪
----
杨开新
----
孙家珩
----
张炬鑫
--
第二节 历代医务人物
第十二章 杂记
--
第一节 卫生艺文
----
一、卫生谚语
----
二、卫生民谣
----
三、楹联
----
四、诗文
--
第二节 习俗与卫生(农历)
--
第三节 奇闻轶事
--
第四节 老干部健康体格检查
--
第五节 服毒自杀调查
第十三章 附录
--
一、碑文
--
二、重要文件摘录
--
三、医案、医论
--
四、华籍日本人伍惠珍
--
五、马海德大夫在弥勒
后记
《弥勒县卫生志》编修机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