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编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存史、资鉴、教化、育人”的原则,用直观、鲜活、翔实的文字和图照,真实客观地记述了罗江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受灾情况,以及25万罗江县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进程。
二、本志由《概述》、《大事记》、《地震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人物与先进集体》和《附录》等篇构成。、是罗江县近2000年以来首部地质灾害专业志。
三、本志上限起自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篇 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1月19日;概述、大事记、灾后重建、英模人物与先进集体和附录记述时限起自2008年5月12日,断至2011年5月12日。《典藏罗江》、《灾害纪实》等适当上溯。
内容时限:
2008-2011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汶川特大地震▪罗江县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震灾情
--
第一章 环境与地震灾害
----
第一节 位置面积人口
----
第二节 地质地貌
----
第三节 地震灾害
----
第四节 地震监测
--
第二章 次生灾害
----
第一节 滑坡崩塌
----
第二节 堰塞湖泄洪灾损
----
第三节 环境污染
--
第三章 人员伤亡
----
第一节 因灾伤残
----
第二节 因灾死亡
--
第四章 房屋财产灾情
----
第一节 房屋损毁
----
第二节 财产损毁
--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
第一节 植被损毁
----
第二节 水土流失
----
第三节 土壤灾情
--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
第一节 公路设施灾情
----
第二节 通信邮政设施灾情
----
第三节 电力设施灾情
----
第四节 市政设施灾情
----
第五节 能源设施灾情
----
第六节 水利设施灾情
--
第七章 工业灾情
----
第一节 主要产业灾情
----
第二节 罗江经济开发区灾情
--
第八章 农业灾情
----
第一节 种植业灾情
----
第二节 畜牧业水产渔业灾情
----
第三节 农业机械灾情
----
第四节 林业灾情
----
第五节 农用沼气灾情
--
第九章 商贸业服务业建筑业灾情
----
第一节 商贸业金融业灾情
----
第二节 旅游业灾情
----
第三节 建筑业灾情
--
第十章 党政机关社会事业灾情
----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灾情
----
第二节 教育设施灾情
----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灾情
----
第四节 科技设施灾情
----
第五节 文化体育设施灾情
----
第六节 社会福利设施灾情
--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灾情
----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灾情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灾情
--
第十二章 军事政法机关灾情
----
第一节 军事设施灾情
----
第二节 政法机关灾情
第二篇 抢险救灾
--
第一章 组织指挥
----
第一节 中央领导人在罗江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
第二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罗江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
第三节 德阳市领导人在罗江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
第四节 国家部委省厅局领导人及专家指导罗江抗震救灾
----
第五节 罗江县抗震救灾决策部署
--
第二章 救援力量
----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 民兵救援力量
----
第二节 公安消防救援力量
----
第三节 社会救援力量
----
第四节 志愿者
--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
第一节 基层党政机关组织抢救
----
第二节 县委各部委县政府各部门组织抢救
----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自救互救
----
第四节 受灾群众自救互救
--
第四章 抢修基础设施
----
第一节 抢修交通设施
----
第二节 抢修通信设施
----
第三节 抢修电力设施
----
第四节 抢修广电设施
----
第五节 抢修生活设施
----
第六节 抢修水利设施
--
第五章 防治次生灾害
----
第一节 治理水利隐患
----
第二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
第三节 堰塞湖泄洪
----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
第六章 维护灾区稳定
----
第一节 稳定灾区治安
----
第二节 守护重点目标
----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七章 物资资金保障
----
第一节 物资保障
----
第二节 资金保障
第三篇 医疗 防疫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救援力量
----
第一节 县外医疗卫生救援力量
----
第二节 县内医疗卫生救援力量
--
第二章 医疗救治
----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
第二节 县内各医疗机构救治
----
第三节 转县外医疗机构救治
----
第四节 心理危机干预
--
第三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
第二节 食品药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
第三节 环境卫生整治
----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
第四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与能力
----
第二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与能力
--
第五章 医疗防疫保障
----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
第三节 医疗防疫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
第二章 捐赠
----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捐赠
----
第二节 各省(直辖市 自治区)捐赠
----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
第四节 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社会捐赠
----
第五节 志愿者捐赠
----
第六节 省内捐赠
----
第七节 市内捐赠
----
第八节 “特殊党费”
--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
第一节 行政监管
----
第二节 纪检监察监督
----
第三节 审计监督
----
第四节 舆论监督
--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
第一节 生活救助
----
第二节 转移安置灾民
----
第三节 市场供应
----
第四节 文化生活
--
第六章 灾区民政事务
----
第一节 抚慰活动
----
第二节 伤残康复
----
第三节 孤儿收养
----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篇 灾后重建
--
第一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县委县政府部署灾后重建工作
----
第二节 各级领导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
第三节 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机构
----
第四节 镇部门恢复重建工作领导机构
--
第二章 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
----
第一节 政府投入
----
第二节 税收政策
----
第三节 金融政策
----
第四节 产业政策
----
第五节 土地政策
----
第六节 其他政策
----
第七节 廉税房使用与农房重建补贴办法
--
第三章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专项规划
----
第三节 规划项目中期调整
--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
----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管理
----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重建
----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与重建
----
第四节 其他住房重建
--
第五章 城市体系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布局人口和用地
----
第二节 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
----
第三节 城市防洪体系
----
第四节 城市供水
----
第五节 城市污水垃圾处理
----
第六节 城市广场绿地
--
第六章 工业企业重建
----
第一节 四川罗江经济开发区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七章 农业农村重建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设施
----
第二节 农业产业
----
第三节 农机服务体系
----
第四节 水利设施
----
第五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
第六节 土地利用
--
第八章 交通通信重建
----
第一节 公路村组道路
----
第二节 汽车站桥涵
----
第三节 邮政
----
第四节 通信
--
第九章 环境保护重建
----
第一节 环境监管能力恢复
----
第二节 饮用水水源保护及供水设施修复
--
第十章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重建
----
第一节 公共文化设施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施
----
第四节 文物修复与保护
--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重建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科技服务体系
--
第十二章 医疗卫生与人口计生设施重建
----
第一节 医院卫生院(站)
----
第二节 人口与计生服务设施
--
第十三章 能源设施重建
----
第一节 电网
----
第二节 发电站
----
第三节 油气站(点)
----
第四节 农村沼气
--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
第一节 商贸批发
----
第二节 物流配送
----
第三节 粮食流通体系
----
第四节 金融服务网络
--
第十五章 旅游业重建
----
第一节 县旅游应急系统与旅游服务设施
----
第二节 特色景区景点设施
----
第三节 “亦农亦游”新农村综合体
--
第十六章 防灾减灾体系重建
----
第一节 监测预警设施重建和抗震设防监管
----
第二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体系
--
第十七章 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
----
第一节 生态修复
----
第二节 城乡环境综合管理体系设施
--
第十八章 精神家园重建
----
第一节 心理康复工程
----
第二节 实施“火凤凰计划”
--
第十九章 援建
----
第一节 对口援建
----
第二节 社会援建
----
第三节 “特殊党费”援建
--
第二十章 社会管理设施重建
----
第一节 政府及部门设施设备
----
第二节 政法机关设施
----
第三节 基层组织党员(群众)活动场所
----
第四节 社会福利机构
--
第二十一章 实施保障
----
第一节 资金筹集
----
第二节 监督检查
----
第三节 重建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与先进集体
--
第一章 英模人物
----
第一节 英模选介
----
第二节 英模名录
--
第二章 先进集体
----
第一节 先进集体选介
----
第二节 先进集体名录
附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主媒集萃
--
三、艺文撷英
--
四、典藏罗江
--
五、灾害纪实
--
六、文件批复
索引
--
一、目索引
--
二、表索引
--
三、图索引
--
四、人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