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长春市二道河子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2006年04月
目录
封面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
版权页
图片
--
二道河子区全图
--
二道河子区一角鸟瞰
--
二道河子区机关办公室地址
--
改造治理后的伊通河新貌
--
惠工路立交桥
--
中共二道河子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场
--
二道河子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
政协二道河子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场
--
区委、区政府领导检查城建工作
--
区人大领导在安乐路市场检查《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
--
二道河子区教育系统运动会团体操表演
--
二道河子区教育系统运动会文艺表演
--
二道河子区人民医院门诊楼
--
长春市人民制药厂生产的安脑牛黄片
--
长春市油压器厂生产的感应油压器
--
长春市第三锅炉厂生产的锅炉
--
英俊乡宏新村干部群众在田间研究蔬菜生产问题
--
刘英俊烈士塑像
--
二道河子区交警大队民警韩庆元(系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在工作岗位上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编纂分工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审查分工
长春市第二轮修志县(市)、区志和专志、专著指导验收小组
序言
《长春市志》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政区变化
--
第二节 清以来的垦殖区
----
一、村屯形成
----
二、经济
----
三、生活
--
第三节 沦陷时期的贫民区
----
一、贫民区的形成
----
二、贫民区的工业
----
三、贫民区的商业、服务业
----
四、贫民区的生活
----
五、人民的反抗
--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重灾区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一、解放前人口状况
----
二、解放后人口状况
--
第二节 人口结构
----
一、年龄结构
----
二、性别结构
----
三、文化结构
----
四、民族结构
----
五、职业结构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一、管理机构
----
二、节制生育
----
三、优生优育
第三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道路桥梁建设
----
一、道路建设
----
二、桥梁建设
--
第二节 排水设施建设
----
一、治理明沟
----
二、修建排水管道
----
三、修建泵站与污水处理厂
--
第三节 防洪防涝
--
第四节 环境卫生
----
一、厕所建设与管理
----
二、街道清扫
----
三、垃圾清运
----
四、门前“三包”
--
第五节 园林绿化
----
一、公园建设
----
二、游园修建
----
三、街路、河堤绿化
----
四、街路彩化
----
五、庭园绿化彩化
----
六、苗圃建设
----
七、园林绿化管理
--
第六节 环境保护
----
一、污染状况
----
二、环境治理
第四章 工业
--
第一节 区属工业
----
一、区属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二、区属工业结构
----
三、区属工业管理
----
四、区属工业经济效益
----
五、区属工业重点厂家简介
----
六、区属工业名优产品简介
--
第二节 街道工业
----
一、街道工业的建立与发展
----
二、街道工业结构
----
三、街道工业的经营与管理
----
四、委办工业
--
第三节 乡村工业
----
一、乡村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
二、乡村工业的新崛起
----
三、行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
四、企业管理与企业内部改造
----
五、乡村工业重点厂家简介
----
六、乡镇工业名优产品简介
--
第四节 校办工业
----
一、校办工业的建立与发展
----
二、校办工业的行业与产品
----
三、校办工业的厂房与设备
----
四、校办工业的管理
----
五、校办工业重点厂家简介
----
六、校办工业名优新产品简介
--
第五节 驻区工业
----
一、驻区工业重点厂家简介
----
二、驻区工业厂家名录
第五章 商业、服务业
--
第一节 商业、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商业、服务业结构
----
一、私人商业、服务业
----
二、合作和供销商业、服务业
----
三、国营商业、服务业
--
第三节 网点布局
--
第四节 市场建设
----
一、市场发展
----
二、解放前的集市
----
三、解放后的市场
--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的经营
----
一、商业经营
----
二、饮食服务业经营
--
第六节 商业、服务业经济体制改革
----
一、干部制度改革
----
二、管理体制改革
----
三、经营方式改革
----
四、网点建设改革
----
五、企业内部改革
第六章 副食品生产基地
--
第一节 蔬菜生产
----
一、菜田建设
----
二、蔬菜品种
----
三、科学种田
----
四、蔬菜贮藏
----
五、产量与商品量
--
第二节 畜、禽、鱼、果生产
----
一、发属畜、禽、鱼、果生产
----
二、畜禽品种
----
三、饲料配制
----
四、加强管理
----
五、社会经济效益
--
第三节 英俊村肉食鸡生产
----
一、产销一条龙
----
二、科学管理
--
第四节 种植、养殖专业户选介
第七章 教育事业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一、师资来源与培训
----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
三、学前班
----
四、主要幼儿园简介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一、沿革及发展
----
二、教学与教学改革
----
三、教师构成
----
四、小学学制
----
五、课程设置
----
六、主要小学简介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一、沿革及发展
----
二、教学、教研和教改
----
三、教师构成
----
四、中学学制
----
五、课程设置
----
六、重点中学简介
--
第四节 勤工俭学和劳动教育
--
第五节 政治思想教育
--
第六节 师资培训
--
第七节 校舍建设
--
第八节 校外教育
--
第九节 职业教育
----
一、沿革及发展
----
二、主要职业学校简介
--
第十节 成人教育
----
一、扫盲教育
----
二、职工教育
--
第十一节 特殊教育
----
一、工读学校
----
二、弱智教育
----
三、家长学校
--
第十二节 驻区院校简介
----
一、长春师范学院
----
二、长春师范学校
----
三、长春市商业技工学校
----
四、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第八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普活动
----
一、科普宣传
----
二、青少年科技活动
----
三、科技交流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一、工业科技成果
----
二、农业科技成果
----
三、卫生及其他行业科技成果
--
第四节 区内重点科研机构简介
----
一、长春市工程食品研究所
----
二、长春市畜禽废弃物开发利用研究所
--
第五节 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
第九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业余文化活动
----
一、文艺演出
----
二、美术活动
----
三、文艺刊物
----
四、文艺骨干培训
--
第二节 文化阵地
----
一、文化馆
----
二、影剧院
----
三、图书馆
--
第三节 文艺骨干选介
----
胡杰雄
----
张立友
----
鲁党哲
----
王赫赫和王甡甡
----
张捷迅
第十章 体育事业
--
第一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幼儿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一、解放前的学校体育
----
二、解放后的学校体育
--
第四节 职工体育
----
一、“三操一拳”活动
----
二、长跑活动
----
三、军事体育活动
----
四、各种竞赛活动
--
第五节 农民体育
----
一、建国前的农民体育
----
二、建国后的农民体育
--
第六节 社会体育
----
一、街道体育活动
----
二、晨练活动
----
三、中老年体育活动
----
四、群众性武术活动
----
五、一条街体育活动
--
第七节 体育竞赛
----
一、建国前体育竞赛
----
二、建国后体育竞赛
----
三、承办体育比赛
--
第八节 体育训练
----
一、业余体育训练
----
二、业余体校
--
第九节 体育设施
----
一、体育馆
----
二、田径运动场
----
三、篮球场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医疗单位
----
一、综合医院
----
二、专科医院
----
三、三级医疗单位
----
四、民办医疗单位
--
第三节 卫生治理与预防
----
一、爱国卫生运动
----
二、开展“除四害”运动
----
三、卫生知识宣传
--
第四节 医疗制度与管理
----
一、医疗制度
----
二、药品管理
--
第五节 卫生防疫与保健
----
一、卫生防疫
----
二、妇幼保健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建国前,党在区内的组织及活动
----
一、组织建立与发展
----
二、主要革命活动
--
第二节 党的区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区委组织机构及领导人
----
一、区委及其内设机构
----
二、区委领导人
--
第四节 区委重要决策与中心工作
----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月~1966年4月)
----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1976年10月~1988年12月)
--
第五节 党的基层组织及机关党组
----
一、党的基层组织
----
二、机关党组
--
第六节 组织工作
----
一、党员队伍建设
----
二、干部队伍与领导班子建设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一、社会宣传
----
二、理论学习
----
三、党员教育
--
第八节 纪律检查工作
----
一、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
二、申诉、控诉案件的受理
----
三、违纪案件的检查与审理
--
第九节 统一战线工作
----
一、开展统战理论宣传,进行统战方针、政策教育
----
二、做好统战对象工作,落实统战政策
----
三、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
第十三章 人民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一、组织沿革
----
二、代表大会
----
三、主要活动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一、组织沿革
----
二、代表大会
----
三、主要活动
----
四、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一、组织沿革
----
二、代表大会
----
三、主要活动
第十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概况
--
第二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一、机构沿革
----
二、常委会会议概要
----
三、常委会职能
----
四、人民代表工作
--
第三节 议案处理
第十五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政府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街道(乡)
----
一、八里堡街道
----
二、和顺街道
----
三、吉林街道
----
四、东盛街道
----
五、东站街道
----
六、远达街道
----
七、荣光街道
----
八、英俊乡
--
第三节 政事纪要
----
一、筑堤坝,建下水,防洪排涝
----
二、治明沟,整市容,解决脏乱
----
三、铺道路,设景点,美化环境
----
四、建校舍,修馆院,发展文化事业
--
第四节 档案工作
----
一、档案征集和编研
----
二、档案管理
----
三、档案保管和利用
第十六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一、第一届委员会会议
----
二、第二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活动纪略
----
一、组织学习
----
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三、经济咨询与服务
----
四、征集文史资料
----
五、开展视察活动
第十七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一、公安机构沿革
----
二、户口管理
----
三、社会治安
----
四、消防工作
--
第二节 检察
----
一、机构沿革
----
二、刑事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五、法纪检察
----
六、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一、机构沿革
----
二、人民陪审员
----
三、刑事审判
----
四、民事审判
----
五、经济审判
----
六、申诉复查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机构沿革
----
二、法制宣传
----
三、公证、律师
----
四、民事调解
第十八章 军事人防
--
第一节 区人民武装部
----
一、机构沿革
----
二、民兵建设
----
三、兵役工作
--
第二节 战事简介——围困长春战斗
----
一、围困长春守敌
----
二、驻区长春守敌
----
三、军事行动
----
四、长春守敌起义
--
第三节 人民防空
----
一、防空组织
----
二、防空工程
----
三、防空教育与训练
第十九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优抚工作
----
一、国家抚恤
----
二、国家补助
----
三、群众优待
----
四、拥军优属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一、残疾人员安置
----
二、孤寡老人供养
--
第五节 殡葬改革
----
一、宣传教育阶段
----
二、实行法治阶段
----
三、巩固成果阶段
--
第六节 婚姻登记
人物
--
王希天
--
沈铁华
--
刘英俊
--
辛文华
--
王世庆
--
王恩宗
--
王景臣
--
王瑞山
--
田有春
--
朴鲁俊
--
朱道义
--
刘希才
--
刘景年
--
刘善德
--
许光春
--
孙文远
--
纪春林
--
杨万福
--
杨德泉
--
李化均
--
李香馥
--
李桂芳
--
李思举
--
李福芝
--
沈铁华
--
宋国勤
--
张中智
--
张龙亭
--
张展成
--
陈兰溪
--
林德民
--
金哲范
--
周改宪
--
孟伟
--
郝连芝
--
郝连贵
--
赵万富
--
徐全
--
郭凤山
--
徐生恒
--
徐兆功
--
高均涛
--
黄金财
--
黄硕均
--
戚海亮
--
梁德峰
--
随玉涛
--
韩泽恩
--
韩银年
--
萤学政
--
窦春亭
--
谭玉林
--
樊树仁
--
吴玉富
--
谭竹清
--
韩庆元
--
刘贵学
--
刘文章
--
齐东升
大事记
编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