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永泰县1986-2005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历史与状况,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面貌,全面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和变化,注重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二、本志所记述的内容上限为1986年1月,下限为2005年12月。为了保持记述的完整性与志书之间的有机衔接,对某些特殊事项或个别人物,予以必要的前伸和后延。
内容时限:
1986-2005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永泰县志》编委会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政区
--
第一章 境域区划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区划
--
第二章 乡镇概况
----
第一节 樟城镇
----
第二节 嵩口镇
----
第三节 梧桐镇
----
第四节 城峰镇
----
第五节 大洋镇
----
第六节 同安镇
----
第七节 长庆镇
----
第八节 葛岭镇
----
第几节 清凉镇
----
第十节 塘前乡
----
第十一节 岭路乡
----
第十二节 赤锡乡
----
第十三节 富泉乡
----
第十四节 盖洋乡
----
第十五节 洑口乡
----
第十六节 东洋乡
----
第十七节 霞拔乡
----
第十八节 盘谷乡
----
第十九节 红星乡
----
第二十节 白云乡
----
第二十一节 丹云乡
卷二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温度湿度
----
第三节 降水雷暴
----
第四节 气压风
--
第二章 水文
----
第一节 水系
----
第二节 流量水位
----
第三节 含沙量
----
第四节 水质
----
第五节 地下水
----
附 水文站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风雨雹灾
----
第二节 高温干旱
----
第三节 地质灾害
卷三 居民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素质
----
第五节 人口控制
--
第二章 民族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畲族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人口万人以上的姓氏
----
第二节 人口万人以下的姓氏
--
第四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宗教信仰与民风习俗
----
第一节 宗教信仰
----
第二节 民间习俗
----
第三节 节日
----
第四节 道德风尚
--
第六章 生活水平
----
第一节 收入水平
----
第二节 消费水平
卷四 土地矿产
--
第一章 土地
----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四节 耕地整理开发
----
第五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六节 土地监察
--
第二章 矿产
----
第一节 矿产分布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第三节 矿产资源保护管理
----
附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
第三章 机构
----
第一节 土地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矿产管理机构
卷五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监测
----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
第二节 大气环境监测
----
第三节 水环境监测
----
第四节 声环境监测
--
第二章 污染治理
----
第一节 大气污染治理
----
第二节 水污染治理
----
第三节 噪声污染治理
----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治理
--
第三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环境规划
----
第二节 环境保护宣传
----
第三节 污染源控制管理
----
第四节 污染物排放管理
----
附 生态示范县建设
--
第四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
第三节 预防与监督
--
第五章 机构
----
第一节 环境保护机构
----
第二节 水土保持机构
卷六 农业与农村经济
--
第一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农业机械
--
第二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主要作物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
第三章 李梅产销
----
第一节 李
----
第二节 青梅
----
第三节 低产园改造
----
第四节 加工与销售
--
第四章 经济作物
----
第一节 水果
----
第二节 茶叶
----
第三节 蔬菜
----
第四节 食用菌
--
第五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常见病虫害
----
第二节 化学除草和农田灭鼠
----
第三节 植物检疫
--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土壤改良
----
第二节 中低产田改造
----
第三节 标准农田建设
--
第七章 生态农业建设
----
第一节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
第二节 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
第三节 农田生态保护
----
第四节 农村能源开发
--
第八章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
第二节 农村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
第四节 农业行政执法
----
附 国营农场
--
第九章 机构
----
第一节 农业局
----
第二节 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第三节 农机管理站
卷七 畜牧渔业
--
第一章 畜牧
----
第一节 种苗繁育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二章 渔业
----
第一节 渔业资源
----
第二节 放流增殖与淡水捕捞
----
第三节 养殖
----
第四节 水产品流通与加工
--
第三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畜牧业管理
----
第三节 渔政管理
卷八 林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林地面积
----
第二节 林木蓄积量
----
第三节 林木生长与消耗
--
第二章 森林培育
----
第一节 林木种苗
----
第二节 林木营造
----
第三节 林木抚育
----
第四节 竹林垦复
--
第三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生态公益林建设
----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
----
附 古树名木
----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四节 森林防火
----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章 森林产业
----
第一节 竹木加工
----
第二节 林产化工
----
附 森工企业简介
--
第五章 林权制度
----
第一节 森林经营体制
----
第二节 集体林权改革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林地管理
----
第二节 森林采伐管理
----
第三节 木材运输管理
----
第四节 林业执法
----
第五节 山林权纠纷调处
--
第七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执法机构
----
第三节 防火机构
卷九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附 山地水利建设
----
第二节 引水和节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农村供水工程
----
第五节 防汛抗旱
----
第六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水能资源
----
第二节 水电站建设
----
第三节 电网建设
----
第四节 机构与管理
卷十 工业
--
第一章 企业结构
----
第一节 国有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第三节 三资企业
----
第四节 民营与个体企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机械
----
第二节 造纸印刷
----
第三节 化工制药
----
第四节 纺织缝纫
----
第五节 陶瓷建材
----
第六节 食品饮料
----
第七节 冶金
----
第八节 塑料制品
----
第九节 工艺美术
----
第十节 木竹加工
--
第三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生产质量管理
----
第三节 技术管理
----
第四节 营销管理
----
第五节 安全管理
----
附 工业园区建设
卷十一 交通
--
第一章 交通设施
----
第一节 公路概况
----
第二节 公路的建设与养护
----
第三节 水路
----
第四节 桥梁
----
第五节 车站
----
第六节 码头渡口
--
第二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车辆运输
----
第二节 船舶运输
----
第三节 搬运装卸
--
第三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路政管理
----
第三节 运输管理
----
第四节 机动车维修业管理
----
第五节 规费征收
卷十二 邮政电信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网点与邮路
----
第二节 业务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网点与设施
----
第二节 同定电话
----
第三节 无线寻呼
----
第四节 无线通信
----
第五节 数据业务
--
第三章 机构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第二节 电信机构
卷十三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构与规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规划
--
第二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旧城改造
----
第二节 新区建设
----
第三节 市政设施
----
第四节 园林绿化
----
第五节 城市建设监察
----
第六节 城区环境整治
--
第三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四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三节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五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企业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三节 招标投标
----
第四节 质量安全监督
卷十四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自然景观
----
第二节 寨堡厝祠
--
第二章 景区建设
----
第一节 青云山景区
----
第二节 天门山景区
----
第三节 赤壁景区
----
第四节 方广岩景区
----
第五节 姬岩景区
----
第六节 高盖山景区
----
第七节 大樟溪休闲游乐区
----
第八节 千江月休闲农场
----
第九节 立雪书院
----
第十节 大樟溪漂流
----
第十一节 桃花洲景区
--
第三章 旅游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旅游区划
--
第四章 旅游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旅游宣传
----
第二节 旅游市场开发
----
第三节 旅游服务
----
第四节 旅游行业管理
卷十五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五节 会计管理
----
第六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七节 政府采购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费种类及税收收入
----
第三节 征收管理
----
第四节 税务稽查
卷十六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与网点
----
第一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商业银行
----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
----
第四节 保险公司
----
第五节 邮政储蓄机构
--
第二章 业务
----
第一节 银行业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金银与人民币管理
----
第二节 会计管理
----
第三节 信贷监管
----
附 信用工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