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然、政治、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2000
目录
封面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 上册
图片
--
石月亮
--
六库全景
--
玉水坪新石器时期遗址
--
蜡斯底岩画
--
新石器时期的石斧
--
吴符岩画
--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
片马抗英纪念馆
--
通甸武装暴动胜利纪念碑
--
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
C-53驼峰坠机残骸
--
C-53坠机纪念碑
--
自治区成立大会场面之一
--
自治区成立大会场面之二
--
邓阿冷(中)、邱三益(右)、欧志明(左)三位老州长在庆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大会会场前合影
--
庆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大会会场
--
怒江大峡谷(怒江第一弯)
--
怒江大峡谷
--
傈僳族山寨
--
高黎贡山
--
独龙族民居
--
澜沧江峡谷
--
独龙江峡谷
--
兰坪大羊场(高山牧场)
--
普米族村寨
--
原始森林
--
怒族村寨
--
丹霞地貌一景——金蟾洞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
独龙江月亮瀑布
--
丙中洛羊脂玉矿山
--
原始森林
--
富集铅锌矿的凤凰山
--
独龙牛(宽额牛)
--
树蕨
--
兰花(左为兰花局部)
--
大树杜鹃花
--
珍稀植物——栱桐
--
傈僳族男子服饰之一
--
傈僳族男子服饰之二
--
傈僳族女子服饰之一
--
傈僳族女子服饰之二
--
傈僳族女子服饰之三
--
登埂澡塘春浴
--
傈僳族的上刀杆
--
怒族双人达比亚舞
--
怒族鲜花节祭拜仙女洞
--
傈僳族的下火海
--
傈僳族的沙滩埋情人
--
独龙族男子
--
独龙族的剽牛
--
独龙族的剽牛手
--
独龙族女子
--
独龙族纹面妇女
--
普米搓搓
--
兰坪金顶白族霸王鞭
--
白族支系勒墨人在舂粑粑
--
普米族男子
--
弹口弦的普米族姑娘
--
织布的藏族妇女
--
彝族女子
--
景颇族(茶山)女子
--
亲切关怀
----
胡耀邦总书记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视察工作
----
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在怒江建州30周年庆祝会上
----
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徒步进入独龙江视察
----
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在怒江州扶贫办公会上
----
独龙江公路毛路通车时,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在独龙江视察
--
基础设施
----
过溜索
----
独龙江上的藤桥
----
怒江上的吊桥
----
翻越高黎贡山的马帮
----
天梯
----
盘山公路
----
怒江六库大桥
----
独龙江公路通车典礼之一
----
独龙江公路通车典礼之二
--
民族经济
----
老窝河三级电站
----
兰坪县中排乡10千伏降压站
----
金鹏公司选矿厂
----
农田上覆盖的地膜(独龙江)
----
高山牧场
----
采茶
----
金色的梯田
----
扶贫工作队在独龙江
----
油桐丰收
----
安居农户人畜饮水设施
----
安居新村
----
农贸市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历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编纂人员(1990.7—1999.12)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审定稿)编纂委员会(2000.6—2004.12)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员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撰稿人员
1995~2000年资料供稿人员
摄影及图片资料提供者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 质
----
第二节 地 貌
----
第三节 山 脉
----
第四节 河 流
--
第二章 气 候
----
第一节 气 温
----
第二节 雨季及雨量
----
第三节 蒸发量 相对湿度
----
第四节 日照 太阳辐射
----
第五节 风向 风速
----
第六节 霜 冰雹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第五节 动物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霜、雹、风、虫灾
----
第二节 地 震
----
第三节 泥石流 滑坡
----
第四节 其他灾害
第二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沿 革
----
第一节 历代沿革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第二节 泸水县
----
第三节 原碧江县
----
第四节 福贡县
----
第五节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第六节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
第三章 县 情
----
第一节 泸水县
----
第二节 原碧江县
----
第三节 福贡县
----
第四节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第五节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状况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年龄
----
第二节 文化职业
----
第三节 婚姻家庭
----
第四节 民族分布
--
第三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户籍管理
----
第二节 人口调查
--
第四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第四编 民 族
--
第一章 傈僳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礼仪习俗
----
第七节 节 庆
--
第二章 怒 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礼仪习俗
----
第七节 节 庆
--
第三章 独龙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礼仪习俗
----
第七节 节 庆
--
第四章 普米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礼仪习俗
----
第七节 节 庆
--
第五章 白 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礼仪习俗
----
第七节 节 庆
--
第六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汉 族
----
第二节 彝 族
----
第三节 景颇族
----
第四节 藏 族
--
第七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
----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三节 民族事务机构
----
第四节 民族事务工作
第五编 语言文字
--
第一章 傈僳族语言文字
----
第一节 语 言
----
第二节 文 字
--
第二章 怒族语言文字
----
第一节 怒苏语言
----
第二节 阿侬语言
----
第三节 柔若语言
--
第三章 独龙族语言文字
----
第一节 语言系属及使用情况
----
第二节 声母和韵母
----
第三节 词汇和语法
----
第四节 独龙族文字
--
第四章 普米族语言文字
----
第一节 语言系属
----
第二节 语言结构
----
第三节 语 法
----
第四节 词 汇
----
第五节 文字萌芽
第六编 宗 教
--
第一章 原始宗教
----
第一节 原始崇拜
----
第二节 本主崇拜
--
第二章 传入宗教
----
第一节 密 宗
----
第二节 喇嘛教
----
第三节 道 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
第三章 宗教事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组织状况
----
第三节 事务管理
第七编 政 务
--
第一章 土司署县、局政府
----
第一节 土司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设治局
----
第三节 参议会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第二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
第四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军事管制委员会
----
第五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
----
第六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第七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
----
第五节 工作纪要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组织构成
----
第三节 领导班子
----
第四节 机构 人员
----
第五节 履行职能
----
第六节 重要活动
----
第七节 制度建设
第八编 党 群
--
第一章 国民党 三青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
----
第一节 中共兰坪中心县委
----
第二节 中共怒江特区工委
----
第三节 中共怒江边工委
----
第四节 中共怒江州工委
----
第五节 怒江州革委会核心小组
----
第六节 中共怒江州委
--
第三章 部门工作和专项工作
----
第一节 组 织
----
第二节 宣 传
----
第三节 统 战
----
第四节 政策调研
----
第五节 信 访
----
第六节 保 密
----
第七节 州直机关党委
----
第八节 州委机关报
----
第九节 党史资料征集
----
第十节 老干部管理
----
第十一节 州委党校
----
第十二节 州委政法委
----
第十三节 干部理论教育
----
第十四节 基层党员教育
--
第四章 民主革命记略
----
第一节 通兰暴动
----
第二节 兰坪县解放
----
第三节 边四县和平解放
----
第四节 解放初期对敌斗争
--
第五章 重大政治运动记略
----
第一节 兰坪县“缓冲土地改革”
----
第二节 兰坪县农业合作化
----
第三节 泸水县南部“土地调整”
----
第四节 碧、福、贡及泸水县北部地区“直接过渡”
----
第五节 整风反右
----
第六节 大跃进 人民公社
----
第七节 三年调整
----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十一节 拨乱反正
----
第十二节 整风学习和整党
----
第十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六章 中共怒江州纪委 怒江州监察局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党纪党风和政纪政风教育
----
第三节 案件查处
----
第四节 受理信访申诉控告
----
第五节 甄别平反错案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州总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怒江州妇联
----
第四节 怒江州贫下中农协会
----
第五节 怒江州工商联合会
----
第六节 怒江州文联
----
第七节 怒江州残疾人联合会
第九编 政 法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惩治犯罪
----
第三节 禁 毒
----
第四节 经济文化保卫
----
第五节 治安行政管理
----
第六节 预审 看守
----
第七节 消防管理
----
第八节 道路交通管理
----
第九节 边防管理
----
第十节 公安科技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税务检察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判程序
----
第三节 审判改革
----
第四节 刑事审判
----
第五节 审判民事案件
----
第六节 审判经济案件
----
第七节 审判行政案件
----
第八节 执行工作
----
第九节 信访接待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 证
----
第四节 律 师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第十编 军 事
--
第一章 驻 军
----
第一节 关、哨、汛、塘卡守兵
----
第二节 殖边队
----
第三节 滇康缅边境特区武装
----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五节 边防警卫部队
----
第六节 怒江军分区
----
第七节 其他驻军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土司武装
----
第二节 常备队
----
第三节 自卫预备总队
----
第四节 通兰人民武装
----
第五节 武装工作队
----
第六节 公安队
----
第七节 人民武警
--
第三章 兵 役
----
第一节 世袭募兵
----
第二节 义务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制
----
第四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
第五节 预备兵役制
----
第六节 征兵机构
--
第四章 战 事
----
第一节 抗击英军侵略
----
第二节 农民起义
----
第三节 抗日战争
----
第四节 反蒋斗争
--
第五章 军政军民
----
第一节 拥政爱民
----
第二节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
第六章 民 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思想政治建设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民兵作用
----
第五节 民兵武器装备
第十一编 边 务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明代至民国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时期
--
第二章 守土卫防
----
第一节 守土开发
----
第二节 拓边卫防
--
第三章 界 务
----
第一节 中缅边界北段未定界
----
第二节 英占片马和私立界桩
----
第三节 勘定国界
----
第四节 边界联检
----
第五节 界务管理
--
第四章 商 务
----
第一节 边民互市
----
第二节 口岸建设
----
第三节 边境贸易
--
第五章 边境管理
----
第一节 边境通道
----
第二节 边民交往
----
第三节 出入境管理
----
第四节 涉外处理
--
第六章 友好往来
----
第一节 出国访问
----
第二节 海外入访
第十二编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用工制度
----
第三节 招 工
----
第四节 职工调配
----
第五节 劳动力计划管理
----
第六节 技术培训
----
第七节 工人技师评聘
----
第八节 劳动保护
----
第九节 社会劳动保险
----
第十节 劳动仲裁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机构编制
----
第二节 干部录用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第四节 科技干部队伍
----
第五节 干部调配
----
第六节 干部任免
----
第七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
第八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第九节 离休 退休
--
第三章 工资福利管理
----
第一节 工 资
----
第二节 福 利
----
第三节 奖 金
第十三编 民 政
--
第一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褒扬革命烈士
----
第三节 优待补助
----
第四节 抚 恤
----
第五节 安 置
--
第二章 救济福利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 贫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婚姻登记
----
第三节 地名管理
----
第四节 其他专项管理
第十四编 教 育
--
第一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幼儿园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教材
----
第三节 教 学
----
第四节 管 理
----
第五节 小学校
--
第三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教材
----
第三节 教 学
----
第四节 管 理
----
第五节 中学校
--
第四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怒江州师范学校
----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
第四节 怒江州卫校
----
第五节 怒江州农校
----
第六节 怒江州财校
----
第七节 怒江州民族干部学校
----
第八节 昆明师院怒江普通班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函授教育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六章 管 理
----
第一节 教学研究
----
第二节 教学实验
----
第三节 教育学会
----
第四节 电化教育
----
第五节 机 构
--
第七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来 源
----
第二节 支 出
----
第三节 管 理
--
第八章 设 备
----
第一节 校 舍
----
第二节 教 具
--
第九章 教 师
----
第一节 教师来源
----
第二节 教师待遇
----
第三节 教师考核
----
第四节 教师培训
第十五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 化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
----
第三节 文学创作
----
第四节 群众文化
----
第五节 文 物
----
第六节 文艺团体
----
第七节 图书阅览发行
----
第八节 电 影
--
第二章 新闻出版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地方报
----
第三节 书 刊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广 播
----
第三节 电 视
----
第四节 广电宣传
----
第五节 音像管理
--
第四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项目设施
----
第四节 运动竞技
----
第五节 管理培养
--
第五章 档案 地方志
----
第一节 档 案
----
第二节 地方志编纂
----
第三节 其他编纂
第十六编 科 技
--
第一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农 牧
----
第二节 林 果
----
第三节 水 利
----
第四节 工业 交通
----
第五节 医药卫生
----
第六节 气象预报
----
第七节 地震测报
--
第二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学术活动
----
第二节 科普宣传
----
第三节 青少年科普
----
第四节 科技团体
--
第三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
第四节 经费管理
第十七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卫 生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劳动卫生
----
第三节 食品卫生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二章 防 疫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地方病、多发病防治
----
第三节 寄生虫病防治
----
第四节 卫生防疫站
--
第三章 医 疗
----
第一节 怒江州人民医院
----
第二节 怒江州中医院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节 妇幼保健院
--
第五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医政管理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
第四节 公费医疗管理
----
第五节 医疗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