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志 上册

扬州市志 上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册记述该市的自然、人口、经济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封面
扬州市志
《扬州市志》编纂机构及办公室人员名单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片
-- 领导视察
---- 1、1958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在高邮县城镇人民公社视察
---- 2、197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参观视察扬州玉器厂
---- 3、1989年2月,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扬州宾馆与省、市领导人合影
---- 4、199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 5、江泽民给《中国日报》英文版扬州专号的中英文题词
---- 6、1992年1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泰州梅兰芳纪念馆题词
---- 7、1991年7月21日,李鹏总理乘坐直升飞机到兴化市视察水灾
---- 8、1994年5月22日,李鹏总理在扬州工厂、农村视察
---- 9、李鹏总理为扬州市委、市政府题词
---- 10、1986年6月30,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视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 11、199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视察扬州漆器厂
-- 园林风光
---- 12、瘦西湖鸟瞰
---- 13、形制独特的莲花桥(五亭桥)
---- 14、瘦西湖游船
---- 15、二十四桥景区鸟瞰
---- 16、熙春台
---- 17、望春楼与小李将军画本轩
---- 18、新建二十四桥
---- 19、个园春景
---- 20、个园夏山
---- 21、个园秋山
---- 22、个园假山冬景
---- 23、何园水心亭
---- 24、小盘谷曲池
---- 25、片石山房假山
---- 26、冶春园新貌与御码头
-- 名胜古迹
---- 27、扬州博物馆全景
---- 28、马可·波罗纪念馆
---- 29、马可·波罗像
---- 30、史可法塑像
---- 31、史可法纪念馆大门
---- 32、史可法墓
---- 33、史可法遣物衣带玉版
---- 34、平山堂鸟瞰
---- 35、棲灵遣址与新建棲灵塔
---- 36、鉴真纪念堂俯视
---- 37、平山堂内景
---- 38、淮东第一观与古琼花树
---- 39、观音山门景
---- 40、观音山(钅监)楼内景
---- 41、古运河畔的文峰塔
---- 42、三汊河与高旻寺鸟瞰
---- 43、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邗沟遗迹
---- 44、天山汉墓博物馆
---- 45、汉广陵王刘胥墓棺廓
---- 46、隋炀帝杨广陵墓
---- 47、唐代银杏与石塔
---- 48、宋代普哈丁墓园
---- 49、清代阮元题琼花真本石刻
---- 50、扬州市花-琼花
---- 51、宋代仙鹤寺
-- 文物精品
---- 52、麋鹿角化石
---- 53、战国铜镜
---- 54、战国铜盉
---- 55、秦代刻铭铜剑
---- 56、汉代瓦当
---- 57、汉代犀角杯
---- 58、东汉辟邪玉壶
---- 59、东汉宜子孙璧形玉佩
---- 60、汉广陵王玉玺
---- 61、唐代罗城砖
---- 62、唐代独木舟
---- 63、唐代釉陶犀牛枕
---- 64、唐代金栉
---- 65、唐代打马球铜镜
---- 66、五代棺木
---- 67、元代铜夜行牌
---- 68、汉代说唱俑
---- 69、唐代舞乐俑
---- 70、骆驼俑
---- 71、胡人骑马俑
---- 72、唐代铜官窑大瓷罐
---- 73、唐代阿拉伯文背水壶
---- 74、唐西亚翠绿釉大陶罐
---- 75、萧梁铁镬
---- 76、宋代花石纲遗物
---- 77、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 78、清代阮元巨型端砚
---- 79、清代牙雕白菜与秋虫
---- 80、明代盆景
---- 81、清代鼻烟壶
-- 街巷深处
---- 82、条石小巷
---- 83、圆门花窗
---- 84、阁楼小巷
---- 85、桃形门窗
---- 86、小苑内门巷
---- 87、日月形门窗
-- 水灾今昔
---- 88、民国20年(1931年)里下河大水,高邮城门口惨状
---- 89、民国20年(1931年)里下河大水,兴化县城门口惨状
---- 90、1991年里下河大水灾,兴化军民奋力抢险
---- 91、1991年7月扬州通运闸倒塌时的情景
---- 92、1991年7月扬州军民奋战在通运闸决口现场
-- 农业水利
---- 93、邗江县酒甸乡7000名民工在加固邵伯湖大堤
---- 94、远东最大的抽水机站——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 95、扬州大运河宝应段
---- 96、里下河秋粮登仓
---- 97、泰兴特产银杏丰收
---- 98、宝应县养殖的特种水产品
---- 99、兴化水乡春色
---- 100、宝应荷藕丰收
---- 101、高邮麻鸭与双黄蛋
-- 工业明星
---- 102、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生产区一角
---- 103、位于江都市真武乡的江苏油田
---- 104、扬州发电厂外景
---- 105、全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厂家——江苏春兰制冷设备集团公司生产线
---- 106、扬州通运集装箱有限公司生产的集装箱
---- 107、仪征黎明汽车厂组装线
---- 108、全国最大的公路客车制造企业——江苏扬州客车制造总厂厂区一角
---- 109、万吨级生产能力的江扬船舶集团公司工地一角
---- 110、扬州柴油机总厂整理线
---- 111、江苏通裕纺织集团织布厂
---- 112、国家二级企业—扬州农药厂一角
---- 113、江苏少女之春集团工厂外景
---- 114、扬州保来得工业有限公司厂房外景
---- 115、江苏虎豹集团工厂外景
---- 116、江苏宝胜电缆集团公司外景
---- 117、清代山子雕大禹治水图
---- 118、当代玉雕大千佛国图
---- 119、恢复传统生产工艺的漆砂砚
---- 120、选送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的扬州漆器大屏风
-- 建筑之光
---- 121、在北京承建的中国海关大楼
---- 122、在深圳建造的海景花园住宅楼
---- 123、在海口承建的百金城高级商住楼
---- 124、在珠海承建的珠华大厦
---- 125、在南京承建的秦淮人家仿古建筑
---- 126、在内蒙古承建的霍林河矿区留芳园
-- 水陆交通
---- 127、扬州港码头一角
---- 128、瓜洲汽渡渡口一角
---- 129、宁通公路扬江段鸟瞰
---- 130、宁扬公路立交桥
-- 旧城一瞥
---- 131、40年代天宁门水关城墙
---- 132、50年代初辕门桥老街
---- 133、解放初跃进桥建桥前渡口
---- 134、解放前“模范马路”岗亭
---- 135、解放前中华泉浴室
-- 城市新貌
---- 136、横跨京杭大运河的扬州运河大桥
---- 137、解放后新建的跃进桥
---- 138、横跨古运河的解放桥
---- 139、扬州海关大楼
---- 140、扬州宾馆主楼
---- 141、文昌阁广场
---- 142、汶河北路街心花园
---- 143、石塔西路
---- 144、扬州老城区鸟瞰
---- 145、扬州商业大厦
---- 146、扬州环球商厦
---- 147、扬州第一幢高层建筑——琼花大厦
---- 148、扬州商城
-- 科教昌盛
---- 149、扬州大学校本部大楼
---- 150、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
---- 151、扬州中学树人堂
---- 152、扬州中学校园内的朱自清铜像
---- 153、扬州大学农学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
---- 154、张洪熙主持培育的高产、优质、早熟的中粳新品种——扬粳186
---- 155、参加第23届奥运会载誉归来的扬州籍运动员张惠(左)、周培顺
---- 156、中、美、日三国女排队员在扬州交谈
---- 157、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程顺和培育的“扬麦158”
---- 158、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在工作
-- 人文荟萃
---- 159、鉴真塑像
---- 160、李邕画像
---- 161、李庭芝画像
---- 162、欧阳修石刻像
---- 163、1930年梅兰芳与卓别麟合影
---- 164、曹寅画像
---- 165、王念孙画像
---- 166、郑板桥塑像
---- 167、金农梅花条幅
---- 168、李方膺潇湘风竹
---- 169、郑板桥书法条幅
---- 170、李(鱼单)《河鱼图》
---- 171、高翔《弹指阁》
---- 172、李(鱼单)《三阳开泰》
---- 173、郑板桥兰竹石
---- 174、罗聘葫芦图
---- 175、黄慎钟馗图
---- 176、清代扬州雕版书《全唐诗》
---- 177、扬州古籍刻印社雕版师傅及雕版书《桃花扇》
---- 178、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承印线装本《邓小平文选》
---- 179、扬州雕版书《楚辞集注》
---- 180、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在说书
---- 181、李信堂在说《武松打虎》
---- 182、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 183、少儿百米书画赠亚运会
---- 184、百名少儿演奏古筝
---- 185、红楼宴菜之一
---- 186、刀工精细的扬州厨师
---- 187、维扬细点
---- 188、富春茶社总经理、特一级点心师徐永珍(中)在传授技艺
---- 189、'91中国扬州琼花节开幕式
---- 190、熙春台前京剧表演
---- 191、首届中国扬州二十四桥金秋赏月会瘦西湖夜景
---- 192、二十四桥景区开放、诗碑揭幕仪式
---- 193、1986年6月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访问扬州
---- 194、1987年3月柬甫寨王国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夫妇访问扬州漆器厂
---- 195、1986年6月赞比亚联合独立党总书记祖卢访问瓜洲
---- 196、1986年12月,英国前首相詹姆斯·卡拉汉一行参观扬州漆器厂
---- 197、1994年9月新加坡李光耀资政访问扬州
---- 198、1987年7月孟加拉国总统候赛因·穆罕默得·艾尔沙德访问扬州
-- 友好往来
---- 199、1995年扬州市与美国肯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 200、1982年扬州与日本唐津市结为友好城市
---- 201、扬州与日本唐津市、韩国丽水市缔结友好关系
---- 202、1980年4月,日本森本长老护送鉴真坐像回扬巡展
---- 203、扬州与日本厚木市体育比赛颁奖仪式
---- 204、日本山车表演团访问扬州
---- 205、乾隆水上游览线开通仪式
-- 民俗宗教
---- 206、扬州大明寺佛事活动
---- 207、扬州仙鹤寺穆斯林在做礼拜
---- 208、基督教徒在做礼拜
---- 209、天主教徒在做礼拜
---- 210、泰县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
-- 县(市)名胜
---- 211、兴化市郑板桥故居
---- 212、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
---- 213、高邮市古文游台
---- 214、靖江市古魁星阁
---- 215、宝应县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遗址
---- 216、江都市仙女公园
---- 217、仪征市明代钟鼓楼
---- 218、邗江县瓜洲古渡口
-- 难忘过去
---- 219、陈毅、粟裕在苏北时合影
---- 220、新四军在操练
---- 22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泰县白马庙旧址
---- 222、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今泰兴黄桥中学工字楼)
---- 223、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 224、扬州万福桥惨案纪念碑揭碑仪式
-- 扬州市行政区划图
-- 扬州市区图
总篇目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区划
-- 概述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明代以前
---- 第二节明清时期
----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附:扬州市及所属各区、县(市)建置沿革表
-- 第二章境域治所
---- 第一节明代以前
---- 第二节明清时期
----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代以前
---- 第二节明清时期
----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附:区、县(市)概况
---- 一、广陵区
---- 二、郊区
---- 三、泰州市
---- 四、仪征市
---- 五、兴化市
---- 六、高邮县
---- 七、宝应县
---- 八、靖江县
---- 九、泰兴县
---- 十、江都县
---- 十一、邗江县
---- 十二、泰县
第二篇自然地理
-- 概述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构造
---- 第三节岩浆岩
---- 第四节地震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地形特征
---- 第二节地貌成因类型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压
---- 第二节温度
---- 第三节湿度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降水
---- 第六节日照
---- 第七节云雾
---- 第八节霜雪
-- 第四章物候
---- 第一节植物物候
---- 第二节动物物候
---- 附:气象物候谚语
-- 第五章水系 水文
---- 第一节淮河水系
---- 第二节长江水系
---- 第三节径流
---- 第四节潮汐水位
-- 第六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土壤肥力
-- 第七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生物资源
---- 第四节矿产资源
-- 第八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雹灾害
---- 第四节虫害
---- 第五节江海湖溢
---- 第六节其他灾害
第三篇人 口
-- 概述
-- 第一章人口总量
---- 第一节新中国建立前人口规模
---- 第二节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规模
---- 第三节人口密度
-- 第二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自然变动
---- 第二节机械变动
---- 第三节流动人口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结构
---- 第二节姓氏结构
---- 第三节性别结构
---- 第四节年龄结构
---- 第五节行业职业结构
---- 第六节文化结构
---- 第七节地区结构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婚育政策
---- 第二节宣传教育
---- 第三节节育措施
---- 第四节管理措施
---- 第五节优生优育
第四篇城乡建设
-- 概述
-- 第一章城市规划
---- 第一节城池变迁
---- 第二节规划编制与实施
---- 第三节规划建设管理
-- 第二章市政建设
---- 第一节街道
---- 第二节桥梁
---- 第三节河道
---- 第四节下水道
---- 第五节路灯
---- 第六节市政养护管理
-- 第三章公用事业
---- 第一节城市供水
---- 第二节燃料供应
---- 第三节城市交通
---- 第四节环境卫生
-- 第四章城市绿化
---- 第一节绿化树种
---- 第二节公共绿地
---- 第三节专用绿地
---- 第四节生产绿地
---- 第五节花市
-- 第五章城市房地产
---- 第一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二节房屋建设
---- 第三节房屋拆迁
-- 第六章县(市)城镇、村庄建设
---- 第一节城镇
---- 第二节集镇
---- 第三节村庄
---- 第四节规划与管理
第五篇环境保护
-- 概述
-- 第一章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 第一节废水污染及治理
---- 第二节废气污染及治理
---- 第三节噪声污染及治理
---- 第四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治理
---- 第五节放射性物质污染及治理
---- 第六节农药、化肥污染
---- 第七节乡镇工业生产性污染
-- 第二章环境管理
---- 第一节地方立法
---- 第二节污染源控制与治理
---- 第三节市区环保治理设施管理
---- 第四节排污收费
---- 第五节污染事故处理
------ 附:环境污染主要事故
---- 第六节环保教育与干部培训
-- 第三章环境监测
---- 第一节环境质量监测
---- 第二节环境监督监测
---- 第三节专题监测
-- 第四章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
----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
---- 第二节农业生态保护
---- 第三节鸟类保护
第六篇名胜园林 旅游
-- 概述
-- 第一章风景名胜区
---- 第一节蜀冈名胜区
---- 第二节瘦西湖风景区
---- 第三节茱萸湾风景名胜区
-- 第二章园林
---- 第一节城市住宅园林
------ 附:扬州城区历代名园一览表
---- 第二节城区小型游园
---- 第三节寺庙园林
---- 第四节纪念性墓园
---- 第五节县(市)园林
-- 第三章花木 盆景
---- 第一节花木
---- 第二节盆景
------ 附:1982~1987年扬州地区(市)盆景艺术获奖作品一览表
-- 第四章旅游
---- 第一节旅游机构、设施
---- 第二节旅游项目
第七篇经济综情
-- 概述
-- 第一章解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梗概
---- 第一节清末、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 第二节解放后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产业结构
---- 第三节投资结构
-- 第三章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 第一节工农业总产值
---- 第二节社会总产值
---- 第三节国民生产总值
---- 第四节国民收入
---- 第五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第六节交通邮电业务总量
---- 第七节地方财政收支
-- 第四章经济技术协作
---- 第一节协作形式
---- 第二节协作网络
------ 附:扬州市驻外省(市)办事机构
---- 第三节协作往来
-- 第五章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第一节研究组织与活动
---- 第二节研究课题
第八篇生产关系变革
-- 概述
--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改革
----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
---- 第三节人民公社化
---- 第四节政社分设
---- 附:渔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组建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第二节创办生产合作社
-- 第三章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对资改造前的工业构成
---- 第二节对私营工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
---- 第三节公私合营
---- 第四节和平赎买
-- 第四章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对资改造前的商业构成
---- 第二节市场调整与控制
---- 第三节经销代销
---- 第四节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九篇经济体制改革
-- 概述
-- 第一章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调整产业结构
---- 第三节建立为农服务体系
---- 第四节扶持专业户、新经济联合体
---- 第五节建立建农基金制度
-- 第二章企业改革
---- 第一节简政放权
---- 第二节厂长(经理)负责制
---- 第三节承包责任制
---- 第四节横向经济联合
---- 第五节内部承包和配套改革
---- 第六节乡镇工业改革
-- 第三章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一节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 第二节改革商品购销体制
---- 第三节市场体制建设
---- 第四节商业经营责任制
---- 第五节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
-- 第四章综合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计划体制改革
---- 第二节财政体制改革
---- 第三节税收体制改革
---- 第四节价格体制改革
---- 第五节金融体制改革
---- 第六节外贸体制改革
---- 第七节劳动体制改革
第十篇国民经济综合管理
-- 概述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农业计划
---- 第二节工业计划
---- 第三节基本建设计划
---- 第四节物资计划
---- 第五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
-- 第二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统计报表
---- 第二节专题调查
---- 第三节统计报告
---- 第四节统计监督
-- 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登记发证管理
---- 第二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三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经济检查监督
---- 第五节集贸市场管理
-- 第四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价格管理
---- 第二节物价指数
---- 第三节监督检查
---- 第四节成本调查
-- 第五章标准化管理
---- 第一节采用国际标准
---- 第二节工业企业标准化
---- 第三节农业标准化
---- 第四节产品质量监督
---- 第五节标准化情报
-- 第六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制度
---- 第二节管理方法
---- 第三节工业计量
-- 第七章土地管理
----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第二节土地管理措施
第十一篇交通运输
-- 概述
-- 第一章航道 船闸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船闸
---- 第三节航闸整治与技术改造
-- 第二章港口 渡口
---- 第一节港口
---- 第二节渡口
-- 第三章道路桥梁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国道
---- 第三节省道
---- 第四节县乡公路
---- 第五节公路桥梁
-- 第四章水上运输
---- 第一节建国前木帆船运输
---- 第二节建国后木帆船运输
---- 第三节轮船运输
-- 第五章陆上运输
---- 第一节非机动车运输
---- 第二节机动车运输
-- 第六章联运
---- 第一节市区联运
---- 第二节县(市)办联运
---- 第三节运输企业联运
-- 第七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安全管理
---- 第二节航道、船闸管理
---- 第三节船舶及船员管理
---- 第四节公路管理
---- 第五节车辆及驾驶员管理
---- 附:重大交通事故
-- 第八章交通工业
---- 第一节船舶修造工业
---- 第二节汽车工业
第十二篇邮政电信
-- 概述
-- 第一章邮电机构沿革
---- 第一节古代邮驿
---- 第二节清末、民国时期邮电机构
---- 第三节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邮电机构
---- 第四节解放后邮电机构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网路
---- 第二节设备
---- 第三节业务
---- 第四节邮政编码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网络
---- 第二节设备
---- 第三节业务
-- 第四章无线电管理
---- 第一节管理网络
---- 第二节管理设备
---- 第三节综合管理
第十三篇建筑业
-- 概述
-- 第一章建筑安装企业
---- 第一节建筑施工企业
---- 第二节构配件生产企业
---- 第三节安装企业及安装工程
---- 第四节装饰装潢企业
-- 第二章建筑设计
---- 第一节设计队伍
---- 第二节设计工程
---- 附:优秀建筑设计简介
-- 第三章建筑队伍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职工构成
-- 第四章建筑工程
---- 第一节公共建筑
---- 第二节住宅建筑
-- 第五章建筑技术
---- 第一节传统技术
---- 第二节新工艺 新技术
---- 第三节技术装备
-- 第六章开拓经营
---- 第一节国内建筑市场
---- 第二节新型联合体
---- 第三节海外工程
第十四篇农业经济综合
-- 概述
-- 第一章农业区划
---- 第一节资源调查
---- 第二节农业分区
---- 第三节成果应用
-- 第二章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 第二节产业结构
---- 第三节劳动力结构
---- 第四节投资结构
---- 第五节收益分配结构
-- 第三章农业经营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劳动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节物资管理
---- 第五节收益分配
---- 第六节经营管理队伍
第十五篇种植业
-- 概述
-- 第一章耕作制度
---- 第一节传统耕作制度
---- 第二节沤改旱
---- 第三节旱改水
---- 第四节熟制改革
-- 第二章土壤 肥料
---- 第一节土壤改良
---- 第二节肥料
---- 第三节土壤肥力监测
-- 第三章种子
---- 第一节品种演变
---- 第二节良种繁育
---- 第三节种子经营
-- 第四章作物栽培
---- 第一节水稻
---- 第二节三麦
---- 第三节棉花
---- 第四节油料
---- 第五节旱谷杂粮
-- 第五章植物保护
---- 第一节病虫害
---- 第二节草害
---- 第三节鼠害
---- 第四节药剂药械
---- 第五节预测预报
---- 第六节植物检疫
---- 第七节植保服务
-- 第六章农技推广
---- 第一节推广网络
---- 第二节农技队伍
---- 附:国营良(原)种场
第十六篇林桑业
-- 概述
-- 第一章林业
---- 第一节林木资源
---- 第二节苗木培育
---- 第三节花木生产
---- 第四节植树造林
---- 第五节林政管理
-- 第二章蚕桑业
---- 第一节育苗植桑
---- 第二节家蚕饲养
---- 第三节蚕室蚕具
---- 第四节蚕种配制
----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
---- 第六节蚕茧收烘
---- 第七节科技推广
---- 附:国营林桑场圃
第十七篇畜牧业
-- 概述
-- 第一章家畜
---- 第一节猪
---- 第二节牛
---- 第三节羊
---- 第四节其他家畜
-- 第二章家禽
---- 第一节鸡
------ 附:养鸡专业户
---- 第二节鸭
------ 附:养鸭专业户
---- 第三节鹅
---- 第四节家禽炕孵
-- 第三章饲料
---- 第一节饲料粮
---- 第二节青饲料
---- 第三节农副产品饲料
---- 第四节配(混)合饲料
---- 附:国营畜禽场
第十八篇渔业
-- 概述
-- 第一章渔业资源
---- 第一节内河资源
---- 第二节湖泊资源
---- 第三节长江资源
-- 第二章淡水养殖
---- 第一节苗种生产
---- 第二节成鱼养殖
---- 第三节特种水产品养殖
-- 第三章捕捞渔业
---- 第一节淡水捕捞
---- 第二节海洋捕捞
---- 第三节捕捞渔具和作业方法
-- 第四章渔政管理
---- 第一节资源繁殖保护
---- 第二节渔船渔港监督
---- 第三节渔业执法
---- 附:渔场、养殖专业户
第十九篇副业
-- 概述
-- 第一章蔬菜
---- 第一节面积 产量
---- 第二节品种
---- 第三种生产 栽培
-- 第二章副业种植
---- 第一节芦苇 蒲 席草
---- 第二节水生植物
---- 第三节中药材 香料
---- 第四节麻类
---- 第五节食用菌
------ 附:栽菇专业户
-- 第三章特种养殖
---- 第一节兽类
---- 第二节特禽类
---- 第三节鸟类
---- 第四节虫类
-- 第四章编织业
---- 第一节芦、蒲制品
---- 第二节竹、柳、藤制品
---- 第三节草、麻制品
-- 第五章狩猎 采集
---- 第一节猎捕
---- 第二节采集
第二十篇农机具
-- 概述
-- 第一章农用动力
---- 第一节人力畜力
---- 第二节风力
---- 第三节机械动力
-- 第二章农业机具
---- 第一节耕种机具
---- 第二节田间管理机具
---- 第三节收获机具
---- 第四节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 第五节排灌机具
---- 第六节运输机具
-- 第三章农机管理
---- 第一节管理网络
---- 第二节经营形式
---- 第三节生产管理
---- 第四节安全监理
---- 第五节修旧利废
-- 第四章农机供应
---- 第一节经营机构
---- 第二节农机经营
---- 第三节优质服务
-- 第五章科研与培训
---- 第一节科研
---- 第二节推广
---- 第三节培训
-- 第六章综合经营
---- 第一节以副养机
---- 第二节站办工业
第二十一篇水利
-- 概述
-- 第一章流域性工程
---- 第一节淮河下游入江水道
------ 附一:归海坝兴废
------ 附二:归江坝兴废
---- 第二节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 第三节长江下游扬州段
---- 第四节江都引江工程
-- 第二章地区性工程
---- 第一节通南地区干河
---- 第二节里下河地区干河
---- 第三节丘陵冈区干河
-- 第三章农田水利
---- 第一节圩区
---- 第二节高沙土地区
---- 第三节丘陵冈区
---- 第四节自灌区
-- 第四章提水排灌
---- 第一节农田机电排灌
------ 附:机电翻水站简介
---- 第二节井灌 喷灌
-- 第五章防汛抗旱
---- 第一节抗洪排涝
---- 第二节抗旱
---- 第三节抗江潮
-- 第六章工程管理
---- 第一节堤防管理
---- 第二节涵闸管理
---- 第三节河道管理
---- 第四节水费征收
---- 第五节综合经营
------ 附:水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