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文化、科技、卫生、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目录

封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图片
-- 社会事业飞速发展
---- 小和尚学习傣文
---- 景洪镇民族中心幼儿园
---- 西双版纳民族师范学校(图右上角为赵朴初题写校名)
---- 州民族中学语音课
---- 勐海县第一小学学生彭华芳在教师俸升云精心辅导下,荣获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 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允景洪中学
---- 景洪一中微机教学
---- 基诺乡初三学生上化学课
---- 景洪农场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成就展
---- 西双版纳州农业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繁殖玉米自交系
---- 云南省农垦管理学校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开设课程。图为导游一班在上傣语口语课。
---- 西双版纳州卫生学校傣医傣药班在做生物化学实验
---- 勐海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养鸡场和该场生产的高碘蛋、高锌蛋。
---- 勐遮曼燕小学傣族女教师玉合囡辅导学生
---- 象明彝族乡中心小学坚持升旗仪式
---- 景洪县第一小学全国优秀教师许时坤上课
---- 格朗和哈尼族乡初级中学校长唐志强上课
---- 基诺族教师张卫国上课
---- 西双版纳第一代瑶族教师之一邓树平
---- 布朗族女教师玉南应备课
---- 和尚学生听课
---- 1982年,西双版纳农垦系统以“橡胶树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与兄弟单位一起获国家科技发明一
---- 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西双版纳小耳猪近交系
----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发现并栽培成功的重要药材树——血竭
---- 科技上山,农民致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资源开发研究所云南分所(驻景洪)所长周庆年等科技人员到基诺山帮
---- 电脑农业杂交水稻
---- 茶科所新式茶园
---- 邓颖超亲切接见刀美兰(1992年)
---- 西双版纳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
---- 著名赞哈(歌手)康朗英、波玉温、康朗甩的代表作
---- 康朗甩(左)在演唱
---- 获文化部评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的《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剧照(定情)。召树屯岩段(傣族)饰,楠木诺娜杨
---- 创刊时期的《西双版纳报》暂名《消息》,傣文音译“号三”。右图为1958年1月6日第三版以农民刘介梅翻
---- 《版纳》杂志封面一斑
---- 《开拓报》创刊号
---- 偏僻山村也能收看《新闻联播》
---- 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发射塔
---- 遍布全州各地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之一的勐腊接收站
---- 西双版纳广播电视综合楼
---- 傣语播音
---- 哈尼语播音
---- 1961年4月,周总理参加“泼水节”观看龙舟赛后,亲自为优胜队颁发的银奖杯
---- 傣族划龙舟比赛
---- 西双版纳堆沙队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参加'92国际柯达堆沙赛获第一名
---- 西双版纳州小学生男队在重庆参加九省市田径邀请赛获冠军捧回长江杯
---- 能容纳一万四千名观众的州民族体育运动场
---- 彝族妇女爬绳赛
---- 基诺族传统体育“顶竹竿”
---- 傣族刀术
---- 射弩打靶赛
---- 傣族武术器械
---- 航海模型“帆船”比赛
---- 州傣医医院
---- 州人民医院
---- 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院研制的中成药
---- 国际妇女大会代表、基诺族女医师白腊蕾在山寨巡医
-- 麻疯病防治成绩显著
---- 勐腊县举行麻风寨摘帽更名大会
---- 治愈346例麻风病的勐腊县皮防站站长、共产党员马金海(哈尼族,荣获全国首届马海德基金奖、全国“五一”
---- 州卫生防疫站为消灭小儿麻痹开展强化免疫工作
---- 州妇幼保健院为孕妇作彩色B超检查
---- 为婴幼儿检查身体
-- 各呈异彩的女性服饰
---- 傣族
---- 瑶族
---- 基诺族
---- 哈尼族
---- 彝族
---- 布朗族
---- 拉祜族
---- 阿克人
---- 佤族
-- 欢度热烈的节庆活动
---- 傣历新年——泼水节
---- 放高升
---- 乘象游行
---- 放“贡非”(孔明灯)
---- 万民同庆
---- 嘎汤帕节(哈尼族)
---- 特懋克节(基诺族)
---- 拉祜扩节(拉祜族)
---- 二月八节(彝族)
-- 妙趣横生的婚恋风俗
---- 弹唱择偶(布朗族)
---- 咬手定情(瑶族)
---- 险线成婚(傣族)
---- 背新娘(彝族)
-- 虔诚的信仰
---- 皈依(佛教)
---- 度戒(瑶族道教)
---- 斋戒(伊斯兰教)
---- 基督教曼允教堂
-- 佛乡净土——傣村
---- 傣味佳肴
---- 盛餐
-- 亲切的关怀(二)
---- 1963年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陈毅视察西双版纳
---- 197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纪委第二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接见赴京汇报演出的
---- 197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西双版纳
---- 198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视察西双版纳。
---- 198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西双版纳考察工作。
---- 1982年1 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视察西双版纳。
---- 198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右二)视察西双版纳。
---- 1983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视察西双版纳。
---- 1984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视察西双版纳。
---- 1985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德生视察西双版纳
---- 1985年12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右二)视察西双版纳。
---- 197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左一)视察西双版纳。
---- 1986年1月,国务委员王丙乾(右二)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6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6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6年8月,国务委员谷牧到西双版纳考察工作。
---- 领导题词
---- 1986年8月和1987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两次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6年11月、1995年11月,国家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司马义·艾买提两次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6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前排左四)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7年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中)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左)视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87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前排中)到西双版纳考察工作。
---- 198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视察西双版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十分关心边疆民族地区的妇女工作。1988年,在京亲切接见西双版纳出席全国妇女代表
---- 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视察西双版纳时,接见上座部佛教僧侣。
---- 1991年1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刘澜涛视察西双版纳。正在西双版纳视察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向刘澜涛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右二)于1984年3月和1991年4月两次到西双版纳考察工作
---- 1991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考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视察西双版纳,到佛寺参拜访问。
---- 译文:保护、利用、发展植物资源
---- 1992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考察西双版纳。
---- 领导题词
---- 199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视察西双版纳。
---- 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视察西双版纳。
---- 1993年元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考察西双版纳。
---- 1993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克到西双版纳视察,并为《西双版纳军事志》题字:发扬光荣传统,保持老红
---- 1993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到西双版纳考察。
---- 领导题词
---- 1993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到西双版纳视察。
---- 领导题词
---- 199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左三)到西双版纳视察。
---- 领导题词
---- 199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视察西双版纳。
---- 丁关根在村民玉温家作客
---- 1987年5月,全州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
---- 《西双版纳州志》总审工作会议
---- 州志办公室历任正副主任
---- 州志总编室正副总编
---- 州志办公室人员合影
目录
卷三十七 教 育
-- 第一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幼儿园选述
------ 一 州机关幼儿园
------ 二 允景洪幼儿园
------ 三 勐海县幼儿园
------ 四 勐腊县幼儿园
------ 五 景洪县幼儿园
------ 六 景洪镇民族中心幼儿园
------ 七 东风农场幼儿园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启蒙学堂
------ 一 义 学
------ 二 私 塾
------ 三 私立小学
---- 第二节 公办小学
---- 第三节 民办小学
---- 第四节 农场小学
---- 第五节 学制 课程
------ 一 学 制
------ 二 课 程
---- 第六节 学校选述
------ 一 允景洪小学
------ 二 景洪县第一小学
------ 三 勐海县第一小学
------ 四 勐腊县第一小学
------ 五 曼燕小学
------ 六 易武乡中心小学
------ 七 东风农场七分场小学
-- 第三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一 沿 革
------ 二 学制 课程
---- 第二节 农职业中学
------ 一 农业中学
------ 二 职业中学
---- 第三节 学校选述
------ 一 允景洪中学
------ 二 景洪县第一中学
------ 三 勐海县第一中学
------ 四 勐腊县第一中学
------ 五 格朗和哈尼族乡初级中学
------ 六 景洪县职业高级中学
------ 七 西双版纳民智职业学校
------ 八 景洪农场中学
-- 第四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 范
------ 一 沿 革
------ 二 州民族师范学校
------ 三 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其他中专
------ 一 州农业学校
------ 二 州卫生学校
------ 三 州财贸学校
------ 四 省农垦管理学校
-- 第五章 高等教育
---- 第一节 发 端
------ 一 师范大专班
------ 二 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院 校
------ 一 西双版纳教育学院
------ 二 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大学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一 扫 盲
------ 二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函授教育
------ 一 高 等
------ 二 中 等
---- 第四节 自学考试
---- 第五节 成人高考辅导
-- 第七章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一节 民族学校
------ 一 民族小学
------ 二 民族中学
------ 三 学校选述
---- 第二节 寄宿制学校
------ 一 全寄宿制学校
------ 二 半寄宿制学校
---- 第三节 特殊措施
------ 一 双语文教学
------ 二 双语言教学
------ 三 “和尚班”
------ 四 教师特殊待遇
------ 五 学生特殊待遇
------ 六 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 第四节 佛寺教育
------ 一 对 象
------ 二 内 容
---- 第五节 分民族选述
------ 一 傣 族
------ 二 哈尼族
------ 三 基诺族
------ 四 布朗族
------ 五 拉祜族
------ 六 瑶 族
-- 第八章 教 师
---- 第一节 队伍
------ 一 幼儿教师
------ 二 小学教师
------ 三 中学教师
------ 四 中专教师
------ 五 高校教师
---- 第二节 待 遇
------ 一 政治地位
------ 二 经济待遇
------ 三 职称评聘
---- 第三节 培训进修
------ 一 教学研究
------ 二 教材教法过关考试
------ 三 专业合格考试
------ 四 进 修
-- 第九章 机构 团体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 清末至民国时期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一 教研室
------ 二 傣文教材编译室
------ 三 电化教育办公室
------ 四 招生办公室
------ 五 勤工俭学办公室
---- 第三节 教育团体
------ 一 教育工会
------ 二 少先队
------ 三 学生会
------ 四 教育学会 研究会
-- 第十章 教育改革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一 体制沿革
------ 二 “三制”改革
---- 第二节 教学改革
--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教学业务
------ 一 教学工作管理
------ 二 考试升学管理
------ 三 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一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
------ 二 新中国教育经费
------ 三 财经制度
-- 第四节 教育设施
---- 一 校 舍
---- 二 设 备
-- 第五节 勤工俭学
-- 第六节 表彰先进
---- 一 先进集体和教师
---- 二 优秀学生
卷三十八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 州 级
------ 二 县 级
------ 三 乡镇级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一 省部属驻州科研单位
------ 二 州属科研单位
------ 三 民营科技机构
---- 第三节 服务机构
------ 一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单位
------ 二 公共事业科技服务单位
------ 三 科技培训单位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规 模
---- 第二节 结 构
------ 一 职称与文化
------ 二 专 业
---- 第三节 分 布
-- 第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一 科技发展规划
------ 二 年度计划
------ 三 星火计划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一 三项费
------ 二 事业费
------ 三 培训费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 一 鉴 定
------ 二 登 记
------ 三 评审与奖励
------ 四 推广应用
---- 第四节 科技情报管理
------ 一 文献管理与服务
------ 二 信息交流
---- 第五节 专利代理与管理
---- 第六节 人事管理
------ 一 机 构
------ 二 职称评聘
------ 三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第四章 综合开发科技
---- 第一节 思普沿边开发方案
------ 一 方案形成过程
------ 二 方案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国土经济考察
------ 一 考察报告形成过程
------ 二 考察报告主要内容
---- 第三节 资源普查
------ 一 土地普查
------ 二 土壤普查
------ 三 草场普查
------ 四 农作物品种普查
------ 五 畜禽品种普查
------ 六 水资源普查
------ 七 动植物资源调查
------ 八 经济林木调查
---- 第四节 农业区划
-- 第五章 农牧渔业科技
---- 第一节 农业技术
------ 一 育种制种
------ 二 粮食作物良种引进与推广
------ 三 耕作制度改良
------ 四 畜肥化肥微肥与化学除草推广
------ 五 农田水利建设
------ 六 栽培方法改良
------ 七 水稻病虫害防治
---- 第二节 畜牧兽医技术
------ 一 版纳小耳猪品系选育
------ 二 版纳茶花鸡保种
------ 三 畜禽良种引进与推广
------ 四 黄牛品种改良试验
------ 五 畜禽疫病防治
------ 六 饲养技术改进与配合饲料推广
---- 第三节 水产养殖技术
------ 一 品种引进与繁殖推广
------ 二 常温流水高密度养鱼试验与水库捕捞技术应用
-- 第六章 林业科技
---- 第一节 森林生态保护研究
---- 第二节 营林造林技术应用
------ 一 造林树种的选育与推广
------ 二 人工造林技术应用
------ 三 工程造林技术应用
------ 四 迹地更新造林技术应用
------ 五 果木栽培
-- 第七章 经济作物研究
---- 第一节 茶叶栽培技术
------ 一 种质资源征集与保存圃的建立
------ 二 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
------ 三 茶叶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 四 老茶园更新改造
---- 第二节 橡胶栽培技术
------ 一 栽培环境考察
------ 二 北移栽培研究
------ 三 抗寒害研究
------ 四 病害防治
------ 五 割胶技术研究试验
------ 六 橡胶子利用
---- 第三节 香料植物引种试验示范
------ 一 依兰香种植
------ 二 白桂花种植
------ 三 香荚兰种植
---- 第四节 其他经济作物引种试验示范
-- 第八章 能源科技
---- 第一节 水力资源勘测与利用
------ 一 勘测规划
------ 二 开发利用
------ 三 微型电站推广
---- 第二节 煤炭资源勘探与利用
---- 第三节 新能源开发利用
------ 一 沼 气
------ 二 太阳能
------ 三 热 泉
---- 第四节 节能技术推广
------ 一 节柴灶
------ 二 电炊具与液化灶
-- 第九章 天文历法气象环保科技
---- 第一节 天文历法
------ 一 九曜与九曜位置图
------ 二 傣 历
---- 第二节 气象科技
------ 一 观测预报
------ 二 农业灾害性气候研究
------ 三 人工降雨技术应用
---- 第三节 水文科技
------ 一 水文测验与水质监测
------ 二 洪涝灾害研究
------ 三 仪器研制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第五节 地震测报
------ 一 观 测
------ 二 地震规律研究
------ 三 预 报
-- 第十章 交通邮电科技
---- 第一节 交通科技
------ 一 陆运技术
------ 二 航运技术
------ 三 航空技术
---- 第二节 邮电科技
------ 一 邮政技术
------ 二 电信技术
-- 第十一章 工业科技
---- 第一节 冶 金
------ 一 铜矿采选
------ 二 选 钴
------ 三 淘 金
---- 第二节 农机具修造技术
------ 一 汽门生产线引进与汽门试制
------ 二 四轮翻斗车与小型拖斗试制
------ 三 砂仁烘烤设备试制
------ 四 3FM-4型背负式喷粉机研制
------ 五 茶叶加工机具研制
------ 六 水田耕整机改进
---- 第三节 工业机具研制与应用
------ 一 微机控制自动化系统研制
------ 二 JJ-4Y高精度转速测定仪试制
------ 三 BBP112型枝桠剥皮机研制
------ 四 TMC-80型微机煮糖控制装置研制与应用
---- 第四节 轻手工业技术
------ 一 食盐熬制
------ 二 普通过磷酸钙与硫酸试制
------ 三 蔗糖脂肪酸技术引进与应用
------ 四 民族手工艺品技艺
------ 五 制 纸
---- 第五节 林化工技术
------ 一 依兰香油提取
------ 二 樟脑熬制
---- 第六节 茶叶加工技术
------ 一 手工炒茶与揉茶
------ 二 人力畜力机械杀青与揉捻
------ 三 机械制茶
---- 第七节 企业技术改造
------ 一 景洪县造纸厂技术改造
------ 二 州水泥厂生产工艺改革
------ 三 州农机厂技术改造
-- 第十二章 医疗卫生科技
---- 第一节 医疗技术
---- 第二节 卫生防疫技术
------ 一 传染病防治
------ 二 地方病防治
------ 三 卫生监督
---- 第三节 妇幼保健技术
------ 一 新法接生推广
------ 二 妇女病普查与治疗
------ 三 儿童健康检查与免疫接种
---- 第四节 傣族传统医药发掘利用
------ 一 《档哈雅》翻译整理与出版
------ 二 傣医“四塔五蕴”研究
------ 三 编写《傣药志》
------ 四 建立傣医院
---- 第五节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 一 资源普查
------ 二 南药引种栽培
------ 三 资源利用
---- 第六节 药品质量检测
-- 第十三章 山区综合开发
---- 第一节 基诺山开发
---- 第二节 三达山开发
---- 第三节 布朗山开发
---- 第四节 安麻老寨扶贫
---- 第五节 勐宋山区开发
-- 第十四章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一节 茶园援建与茶叶科技交流
---- 第二节 绿色替代禁毒合作项目
---- 第三节 其他合作与交流
-- 第十五章 成果与著述
---- 第一节 获奖成果
------ 一 国家级与部省级奖励成果
------ 二 州级与厅级奖励成果
---- 第二节 专 利
---- 第三节 科技著述
------ 一 论 文
------ 二 科普读物
卷三十九 文 化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 州文化局
------ 二 县文化局
---- 第二节 直属单位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第四节 职工队伍
------ 一 数量变化
------ 二 培 训
------ 三 职称评聘
------ 四 先进人物
-------- 钱湛
-------- 白光
-------- 李秋炎
-- 第二章 民族民间文艺
---- 第一节 文 学
------ 一 傣 族
------ 二 哈尼族
------ 三 基诺族
------ 四 布朗族
------ 五 其他民族
---- 第二节 音 乐
------ 一 傣 族
------ 二 哈尼族
------ 三 布朗族
------ 四 基诺族
------ 五 克木人
------ 六 其他民族
---- 第三节 舞 蹈
------ 一 傣 族
------ 二 哈尼族
------ 三 基诺族
------ 四 布朗族
---- 第四节 美 术
------ 一 寺塔建筑艺术
------ 二 织锦和刺绣
------ 三 绘画艺术
------ 四 雕 塑
------ 五 土陶瓦饰
------ 六 傣族井罩
---- 第五节 整理出版
-- 第三章 创作与评论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一 诗 歌
------ 二 散 文
------ 三 小 说
---- 第二节 艺术创作
------ 一 音 乐
------ 二 舞 蹈
------ 三 戏 剧
------ 四 美 术
------ 五 摄 影
---- 第三节 文艺评论
-- 第四章 艺术表演
---- 第一节 专业队伍
------ 一 州民族歌舞团
------ 二 县文化工作队
---- 第二节 创作 演出
------ 一 创 作
------ 二 演 出
------ 三 会演调演
---- 第三节 优秀节目
------ 一 舞 蹈
------ 二 声 乐
------ 三 舞 剧
---- 第四节 主要编导
---- 第五节 著名演员
---- 第六节 文化交流
------ 一 外出演出
-- 第五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节庆演唱
------ 一 傣族“京比迈”
------ 二 基诺族“特懋克司土戈”
------ 三 哈尼族“嘎汤帕”
------ 四 布朗族节庆演唱
------ 五 其他民族演唱
---- 第二节 创作与会演
------ 一 创 作
------ 二 会 演
---- 第三节 群众文化设施
------ 一 农村俱乐部与文化室
------ 二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 三 工人俱乐部与文化宫
---- 第四节 文化市场管理
------ 一 市场形成
------ 二 管理机构及规章
------ 三 整 顿
-- 第六章 赞 哈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产 生
------ 二 地 位
------ 三 作 用
---- 第二节 赞哈协会
---- 第三节 著名赞哈代表作
------ 一 康朗甩的代表作
------ 二 康朗英的代表作
------ 三 波玉温的代表作
------ 四 岩敦曼则的代表作
------ 五 其他赞哈代表作
-- 第七章 图 书
---- 第一节 阅 览
------ 一 公共图书馆
------ 二 俱乐部图书室
------ 三 内部图书室
---- 第二节 发 行
------ 一 机 构
------ 二 体 制
------ 三 业 务
------ 四 效 益
-- 第八章 电影发行放映
---- 第一节 放映网点
------ 一 农村放映网
------ 二 城市电影院
------ 三 其他放映单位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一 电影公司
------ 二 普及放映
------ 三 影片发行
------ 四 人员培训
---- 第三节 民族语影片译制放映
------ 一 译 制
------ 二 放映效果
---- 第四节 效 益
-- 第九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普查
---- 第二节 重要文物古迹
------ 一 新石器时代遗址
------ 二 古城址
------ 三 宗教建筑
------ 四 纪念建筑
------ 五 石碑 石刻 壁画
---- 第三节 文物保护
------ 一 保护机构
------ 二 保护管理
------ 三 展览 研究
-- 附记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收藏文物
卷四十 报刊通讯
-- 第一章 《西双版纳报》
---- 第一节 沿 革
------ 一 创 办
------ 二 发展历程
------ 三 机 构
------ 四 职工队伍
---- 第二节 傣文(版)报
------ 一 刊期开版
------ 二 版面和栏目
------ 三 宣传效果
---- 第三节 汉文(版)报
------ 一 刊期开版
------ 二 版面和栏目
------ 三 宣传效果
---- 第四节 印刷 发行
------ 一 印 刷
------ 二 发 行
---- 第五节 通联工作
------ 一 通讯联系
------ 二 通讯员队伍
------ 三 记者站
------ 四 用稿综述
---- 第六节 印刷厂
-- 第二章 其他报纸
---- 第一节 新闻小报
---- 第二节 《勐腊报》
---- 第三节 《二·三风暴》
---- 第四节 《版纳公路报》
---- 第五节 《开拓报》
---- 第六节 《西双版纳科技报》
---- 第七节 《西双版纳广播电视报》
-- 第三章 报道组 省报记者站
---- 第一节 报道组
------ 一 州县报道组
------ 二 农垦报道组
------ 三 部队报道组
---- 第二节 省报记者站
------ 一 《云南日报》记者站
------ 二 《云南经济报》记者站
------ 三 《云南民族报》记者站
-- 第四章 刊 物
---- 第一节 公开出版刊物
------ 一 《版纳》杂志
------ 二 《云南热作科技》
---- 第二节 内部刊物
------ 一 《圉潮周刊》
------ 二 《佛海旬刊》
------ 三 《热带植物研究》
------ 四 《西双版纳农垦医药》
------ 五 《云南茶叶》
------ 六 《西双版纳社会科学》
------ 七 《版纳林业科技》
------ 八 《西双版纳党史资料通讯》
------ 九 《西双版纳地方志通讯》
卷四十一 广播电视
-- 第一章 广播收音站
---- 第一节 建 站
------ 一 历 程
------ 二 人员 设备
------ 三 管 理
---- 第二节 宣 传
------ 一 油印小报
------ 二 黑板报
------ 三 组织收听
-- 第二章 广播传输网
---- 第一节 有线广播网建设
------ 一 州广播站及有线广播传输
------ 二 县广播站及有线广播传输
---- 第二节 有线与无线传输
---- 第三节 中波发射台
------ 一 台 建
------ 二 节目发射
---- 第四节 广播台站宣传
------ 一 节目变化
------ 二 新闻节目
------ 三 教育节目
------ 四 文艺节目
------ 五 服务节目
-- 第三章 广播电台
---- 第一节 建 设
------ 一 基建工程
------ 二 设 备
---- 第二节 节 目
------ 一 新闻类
------ 二 专题类
------ 三 文艺类
------ 四 服务类
---- 第三节 通 联
---- 第四节 播 音
-- 第四章 电视转播发射台站
---- 第一节 曼兴良发射台
---- 第二节 南贡山转播台
---- 第三节 小功率转播台站
---- 第四节 有线电视网
---- 第五节 台站宣传
-- 第五章 电视台
---- 第一节 建 设
------ 一 工 程
------ 二 设 备
---- 第二节 节 目
------ 一 节目变化
------ 二 节目内容
---- 第三节 通 联
---- 第四节 播 放
-- 第六章 管 理
---- 第一节 体制 机构
------ 一 体 制
------ 二 机 构
------ 三 职工队伍
---- 第二节 宣传管理
------ 一 宣传指导
------ 二 规章制度
------ 三 创优活动
------ 四 图书资料
------ 五 专业报刊
---- 第三节 技术事业管理
------ 一 建设规划
------ 二 设备维修
------ 三 技术指标测试检查及评比
---- 第四节 行政管理
------ 一 综合管理
------ 二 人事管理
------ 三 财务管理
------ 四 资产管理
------ 五 生活福利
------ 六 服务实体
---- 第五节 音像管理
卷四十二 体 育
-- 第一章 少数民族体育
---- 第一节 傣族传统项目
------ 一 武 术
------ 二 赛 马
------ 三 赛龙舟
------ 四 堆 沙
------ 五 丢 包
------ 六 斗 鸡
------ 七 荡秋千
------ 八 象脚鼓对踢
---- 第二节 哈尼族传统项目
------ 一 滑 坡
------ 二 火药枪射击
------ 三 投(挡)竹竿
------ 四 独绳秋千
------ 五 撑竿跳高
---- 第三节 拉祜族传统项目
------ 一 顶 头
------ 二 脚 斗
------ 三 投物入洞
------ 四 火药枪射击
------ 五 射 弩
---- 第四节 布朗族传统项目
------ 一 爬 竿
------ 二 武 术
------ 三 布朗球
------ 四 斗 脚
------ 五 “亚都都”
------ 六 “拨克因特”
---- 第五节 基诺族传统项目
------ 一 爬云梯
------ 二 踩高跷
------ 三 打毛毛球
------ 四 顶竹竿
------ 五 掉 跤
------ 六 打竹篾弹弓
------ 七 跳竹竿
------ 八 大鼓舞
---- 第六节 瑶族传统体育项目
------ 一 踩高跷跳远
------ 二 投竹标枪
------ 三 扳 摔
------ 四 爬竹竿
---- 第七节 其他民族传统项目
------ 一 武 术
------ 二 跳芦笙
------ 三 打陀螺
------ 四 赛 马
------ 五 斗 牛
------ 六 鸡毛球
------ 七 爬竹竿
------ 八 射 箭
------ 九 背背跑
------ 十 土 棋
------ 十一 抛飞锤
---- 第八节 竞赛与表演
------ 一 全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二 出席省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三 出席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幼儿体育
------ 一 课 程
------ 二 课间操
------ 三 教学设施
------ 四 运动会
------ 五 教 师
---- 第二节 小学体育
------ 一 课 程
------ 二 早操 课间操
------ 三 课外活动
------ 四 业余体育训练
------ 五 教学设施
------ 六 运动会
------ 七 教 师
---- 第三节 中学体育
------ 一 课 程
------ 二 早操 课间操
------ 三 课外活动
------ 四 业余体育训练
------ 五 教学设施
------ 六 运动会
------ 七 教 师
---- 第四节 中专高校体育
------ 一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
------ 二 大专院校体育
---- 第五节 先进名录
------ 一 州厅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 二 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 第三章 社会体育
---- 第一节 职工体育
------ 一 沿 革
------ 二 竞赛活动
------ 三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第二节 农民体育
------ 一 沿 革
------ 二 竞赛活动
------ 三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第三节 农垦体育
------ 一 沿 革
------ 二 设 施
------ 三 竞 赛
---- 第四节 军队体育
------ 一 驻军体育
------ 二 公安警察体育
------ 三 武装警察体育
---- 第五节 老年人体育
------ 一 机 构
------ 二 主要活动
------ 三 运动竞赛
------ 四 健康老人与先进集体
------ 五 经费与场地设施
---- 第六节 残疾人体育
------ 一 管 理
------ 二 运动竞赛
-- 第四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 径
---- 第二节 游 泳
---- 第三节 球 类
------ 一 篮 球
------ 二 排 球
------ 三 足 球
------ 四 乒乓球
------ 五 羽毛球
------ 六 门 球
------ 七 地掷球
------ 八 藤 球
------ 九 网 球
---- 第四节 射击 举重
------ 一 射 击
------ 二 举 重
---- 第五节 体操 技巧
------ 一 体 操
------ 二 技 巧
---- 第六节 棋 牌
------ 一 中国象棋
------ 二 围 棋
------ 三 桥 牌
---- 第七节 航模 钓鱼
------ 一 航空航海模型
------ 二 钓 鱼
---- 第八节 武 术
-- 第五章 运动竞赛
---- 第一节 州内竞赛
---- 第二节 省级竞赛
------ 一 综合性运动会
------ 二 青少年运动会
------ 三 单项运动会
---- 第三节 全国性竞赛
------ 一 《长江杯》田径邀请赛
------ 二 青少年藤球赛
------ 三 《屈原杯》龙舟赛
------ 四 老年人门球赛
------ 五 航海模型锦标赛
---- 第五节 承办运动竞赛
------ 一 全国单项比赛
------ 二 全省单项比赛
-- 第六章 体育人才
---- 第一节 教师 教练
---- 第二节 运动员 裁判员
------ 一 等级运动员
------ 二 等级裁判员
---- 第三节 业余训练
------ 一 学校训练
------ 二 训练点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三 少体校
---- 第四节 人才输送
-- 第七章 体育行政
---- 第一节 机 构
------ 一 州体育运动委员会
------ 二 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 第二节 社 团
------ 一 体育总会
------ 二 体育协会
------ 三 单项体育协会
------ 四 行业体育协会
---- 第三节 经 费
------ 二 管 理
---- 第四节 场地设施
------ 一 建设综述
------ 二 主要场地设施
卷四十三 卫 生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 州卫生局
------ 二 县卫生局
------ 三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四 州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
------ 五 州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一 卫生防疫站
------ 二 妇幼保健所(站)
------ 三 医院与卫生院
------ 四 皮肤病防治站
------ 五 民族医药研究所
------ 六 药品检验所
------ 七 卫生学校
---- 第三节 社团组织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疟疾防治
------ 一 调 查
------ 二 防 治
---- 第二节 其他传染病防治
------ 一 甲类传染病
------ 二 乙类传染病
------ 三 丙类传染病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一 甲状腺肿
------ 二 氟 病
------ 三 寄生虫病
---- 第四节 公共卫生
------ 一 食品卫生
------ 二 劳动卫生
------ 三 环境卫生
------ 四 学校卫生
------ 五 放射卫生
------ 六 化妆品卫生
---- 第五节 计划免疫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一 接 生
------ 二 保 健
------ 三 妇科疾病调查
------ 四 妇女“两病”防治
------ 五 孕产妇系统管理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章 医 疗
---- 第一节 西 医
------ 一 源 流
------ 二 分 科
------ 三 诊 疗
------ 四 护 理
---- 第二节 中 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 民族医药
------ 一 综 述
------ 二 单方验方
------ 三 傣 医
-- 第五章 卫生医疗队
---- 第一节 卫生调查队
----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
---- 第三节 北京医疗队
-- 第六章 卫生管理
---- 第一节 医政管理
------ 一 行政管理
------ 二 财务管理
------ 三 医疗制度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一 宣传培训
------ 二 药品监管
---- 第三节 卫生队伍
------ 一 数量变化
------ 二 培训提高
------ 三 职称评聘
---- 第四节 医学科研
----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
------ 一 治理整顿
------ 二 职业道德
------ 三 制度建设
------ 四 反腐倡廉
------ 五 创建文明单位
卷四十四 民 族
-- 第一章 傣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三 交 换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纹 身
------ 七 饰 齿
------ 八 嚼槟榔
------ 九 拴 线
------ 十 招 魂
------ 十一 祭 祀
------ 十二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 言
------ 二 文 字
------ 三 信 仰
------ 四 古籍文献
------ 五 民间文学
------ 六 乐器 歌舞 体育
------ 七 历 法
-- 第二章 哈尼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祭 祀
------ 七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三章 布朗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嚼槟榔
------ 七 祭 祀
------ 八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四章 拉祜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祭 祀
------ 七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五章 基诺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祭 祀
------ 七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六章 彝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祭 祀
------ 七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 言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七章 瑶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祭 祀
------ 七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民间文学
------ 四 乐器 歌舞 体育
-- 第八章 汉 族
---- 第二节 生 产
---- 第三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四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第九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回 族
---- 第二节 白 族
---- 第三节 苗 族
---- 第四节 壮 族
---- 第五节 佤 族
-- 第十章 克木人
---- 第一节 源 流
------ 一 族 源
------ 二 族 称
------ 三 分 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 产
------ 一 耕 种
------ 二 副 业
---- 第四节 生 活
------ 一 居 住
------ 二 饮 食
------ 三 服 饰
---- 第五节 习 俗
------ 一 婚姻家庭
------ 二 姓 氏
------ 三 丧 葬
------ 四 节 庆
------ 五 礼 仪
------ 六 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信 仰
------ 三 其 他
-- 第十一章 民族事务
---- 第一节 民族关系
---- 第二节 民族识别
------ 傣族
------ 布朗族
------ 傣族
------ 克木人
------ 彝族
------ 基诺族
------ 哈尼族
------ 基诺族
---- 第三节 济困扶贫
---- 第四节 古籍整理
---- 第五节 民族工作机构
------ 一 民族工作队
------ 二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开赴西双版纳的行军途中
-------- 代人民政府发放救济粮
-------- 为山区农民理发
-------- 为哈尼老乡检查身体
-------- 给花腰傣妇女送药
卷四十五 土 司
-- 第一章 土司源流
---- 第一节 土司起源
------ 一 泐西双邦盟主
------ 二 茫乃政权勐泐王
------ 三 景陇王国召片领
---- 第二节 土司沿革
------ 一 元代土司
------ 二 明代土司
------ 三 清代土司
------ 四 民国时期土司
------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土司
-- 第二章 土司制度
---- 第一节 政治制度
------ 一 政权组织
------ 二 波郎制度
------ 三 等级制度
---- 第二节 经济制度
------ 一 土地制度
------ 二 负担制度
------ 三 水利制度
---- 第三节 军事制度
------ 一 土 兵
------ 二 昆悍组织
------ 三 滚课组织
------ 四 征战制度
---- 第四节 文化制度
------ 一 土司教化制度
------ 二 佛寺教育制度
------ 三 章哈管理制度
------ 四 宗教管理制度
---- 第五节 法律法规
------ 一 封建法规概说
------ 二 法律法规条文选录
-- 第三章 土司司所(一)
---- 第一节 路 府
------ 一 车里路军民总管府
------ 二 木朵路
------ 三 孟隆路
------ 四 耿冻路
---- 第二节 军民府
------ 二 车里军民府
---- 第三节 宣慰使司
------ 一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 二 车里靖安宣慰使司
-- 第四章 土司司所(二)
---- 第一节 土都司
------ 乾隆二十年(1755),皇帝颁敕命封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为昭信校尉,封曹当斋之妻叶氏为安人。
------ 银冠
------ 银盆
------ 银饰(一)
------ 银饰(二)
------ 1490年,明赐给车里宣慰使司的土炮,土炮上铸字“弘治三年制造”。
------ 清朝赐给车里宣慰使的银饰袍褂
------ 棉袍
------ 一九三三年车里宣慰使刀栋梁及其眷属合影
------ 鱼印
------ “管理召景哈……”印
------ 鹿印
------ 召叭竜拉鲊翁沙
------ 刀学林·召叭竜拉鲊翁沙
------ “宣慰使第二大臣怀郎曼凹”印
------ 代办世袭猛海土把总之钤记
------ 管理猛笼土把总之关防
------ 云南思茅厅橄榄坝土把总印
------ 云南思茅厅倚邦土把总之印
---- 第二节 土守备
------ 一 勐遮土守备
------ 二 普藤土守备
------ 三 倚邦土守备
---- 第三节 土千总
------ 一 勐遮土千总
------ 二 普藤土千总
---- 第四节 土把总
------ 一 橄榄坝土把总
------ 二 勐阿土把总
------ 三 勐旺土把总
------ 四 勐龙土把总
------ 五 倚邦土把总
------ 六 勐腊土把总
------ 七 易武土把总
------ 八 勐乌土把总
------ 九 乌得土把总
------ 十 六顺土把总
------ 十一 整董土把总
------ 十二 勐海土把总
---- 第五节 土便委
------ 一 勐海土便委
------ 二 勐混土便委
------ 三 勐满土便委
------ 四 勐康土便委
------ 五 勐往土便委
------ 六 打洛土便委
------ 七 景真土便委
------ 八 勐捧土便委
------ 九 勐伴土便委
------ 十 竜得土便委
------ 十一 勐仑土便委
------ 十二 补角土便委
-- 第五章 土司司所(三)
---- 第一节 土千户
---- 第二节 土百户
---- 第三节 土 目
-- 第六章 金伞大叭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职 数
---- 第三节 叭目选述
------ 一 哈尼族金伞大叭
------ 二 布朗族大叭
------ 三 基诺族大叭
------ 四 傣族金伞大叭
---- 特载 末代宣慰自述
卷四十六 宗 教
-- 第一章 南传上座部佛教
----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
------ 一 传 播
------ 二 发 展
---- 第二节 教义 经典 戒律
------ 一 教 义
------ 二 经 典
------ 三 戒 律
---- 第三节 佛教建筑
------ 一 佛 寺
------ 二 戒 堂
------ 三 舍利塔
---- 第四节 佛事活动
---- 第五节 僧 侣
---- 第六节 协会与学院
------ 一 佛教协会
------ 二 佛学院
-- 第二章 原始宗教
---- 第一节 傣族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图腾崇拜
------ 五 巫师和祭司
------ 六 占 卜
------ 七 巫 术
---- 第二节 哈尼族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寨 门
------ 五 祭司和巫师
---- 第三节 布朗族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图腾崇拜
------ 五 巫师和祭司
---- 第四节 基诺族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祭司和巫师
---- 第五节 拉祜族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祭司和巫师
---- 第六节 彝族原始宗教
------ 一 多神崇拜
------ 二 祖先崇拜
------ 三 祭司和巫师
---- 第七节 瑶族原始宗教
------ 一 多神崇拜
------ 二 祖先崇拜
------ 三 度 戒
------ 四 道公和师公
---- 第八节 克木人原始宗教
------ 一 万物有灵
------ 二 多神崇拜
------ 三 祖先崇拜
------ 四 图腾崇拜
------ 五 巫 师
-- 第三章 其他宗教
---- 第一节 基督教
------ 一 传 入
------ 二 教 堂
------ 三 教 统
------ 四 活 动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一 传 入
------ 二 清真寺
------ 三 教 统
------ 四 阿 訇
------ 五 活 动
---- 第三节 大乘佛教
-- 第四章 宗教事务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 行政机构
------ 二 协 会
---- 第二节 宗教工作
卷四十七 社会保障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专管机构
------ 一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 二 劳动就业服务局
---- 第二节 兼管机构
------ 一 民政局
------ 二 保险公司
-- 第二章 社会保险
---- 第一节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 第二节 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
---- 第三节 固定职工养老保险
---- 第四节 职工失业保险
-- 第三章 保险福利
---- 第一节 离退人员待遇
------ 一 离 休
------ 二 退 休
------ 三 退 职
---- 第二节 职工福利
------ 一 福利费
------ 二 丧葬抚恤
------ 三 伤(病)残待遇
------ 四 女职工生育
------ 五 探亲假
------ 六 休 假
------ 七 节假日
------ 八 降温费
-- 第四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赈灾救济
------ 一 自然灾害救济
------ 二 火灾救济
---- 第二节 困难救济
------ 一 扶贫扶优
------ 二 寒衣救济
------ 三 治病救济
------ 四 城镇社会救济
------ 五 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
------ 六 临时救济
---- 第三节 有奖募捐
-- 第五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供养
------ 一 农村供养
------ 二 城镇供养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 一 残疾人教育
------ 二 残疾人康复
------ 三 残疾人安置及救济
------ 四 残疾人文体活动
------ 五 残疾人信访
-- 第六章 医疗保险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合作医疗
---- 第三节 免费医疗
-- 第七章 商业保险
---- 第一节 财产保险
------ 一 企业财产保险
------ 二 运输工具保险
------ 三 货物运输保险
------ 四 家庭财产保险
------ 五 农业保险
------ 六 其他保险
---- 第二节 人身保险
------ 一 长期人身保险
------ 二 短期人身保险
卷四十八 人 物
-- 人物传
---- 帕雅真(叭真)
---- 刀 坎(召坎勐)
---- 刀暹答
---- 李定国
---- 刀兴国
---- 刀正宗
---- 柯树勋
---- 郑志侨
---- 刀宗汉
---- 搓 约
---- 李文新
---- 杨家俊
---- 邵永刚
---- 杨崇保
---- 周丕儒
---- 王少和
---- 鲁文聪
---- 华荫乾
---- 陈德贵
---- 刘 德
---- 岩 拉
---- 召龙西里
---- 白耀明
---- 盘 四
---- 波玉温
---- 赵国传
---- 钱仿舟
---- 刀承宗
---- 松溜·阿嘎牟尼曼峨
---- 车 罗
---- 邓跃坤
---- 松溜·阿嘎牟尼景洪
---- 张振新
---- 刀有良
---- 康朗英
---- 刀自强
---- 李惠昌
---- 李春良
---- 魏学智
---- 岩 龙
---- 蔡希陶
---- 亚 铁
---- 戴 渊
---- 刀栋庭
---- 都龙曼费
---- 李灿东
---- 黄 湘
---- 刀定国
---- 杨润芳
---- 石 大
---- 施翔宁
---- 余 松
---- 李 文
---- 张光平
---- 丹 格
---- 蒋 铨
---- 石明辉
---- 黎佑珍
---- 李宗周
---- 孔祥勋
---- 吴维松
---- 李有新
-- 人物表
---- 烈士英名
---- 功臣 劳模
----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先进生产(工作)者
---- 民族团结奖章获得者
---- 三八红旗手
----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 优秀教师
---- 优秀割胶工
---- 全国性会议代表
---- 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 人物名录
---- 州籍人士在州外担任地厅级及副高级以上职务者
---- 离休干部
卷末 附 录
-- 一 文 献
---- (一) 中华民国时期文献
---- (二) 自治州成立后重要文件
---- (三) 条 例
-- 二 碑文 艺文
-- 三 有关西双版纳书目选录
---- (一) 地情著述
---- (二) 散文及其他
-- 四 以西双版纳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名称选录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