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1.《达州市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记述达州市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2.《达州市志》上限起自1911年,个别分志适当上溯,下限原则上断至2003年,大事记断至2006年,人物传断至2007年。3.《达州市志》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组成,地图、彩照排在文前,专志分卷、章、节、目、子目编纂,内容较简的分卷、章,从节、目记述。以文为主,图、表穿插其中。采用语体文、记述体。
内容时限:
1911-2003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目录
封面
达州市志
图片
--
达州市行政区划图
--
达州市城区
--
达州全景(2003年)
--
铜缶
--
铜矛
--
铜戈
--
铜剑
--
铜簋
--
铜罄
--
陶尊
--
图片附图
--
铜镜
--
铜钲
--
编钟
--
虎钮罅于盖
--
汉砖
--
汉辟邪摇钱树座
--
汉洪荒摇钱树
--
汉阙
--
渠县文庙
--
汉代古桥
--
大风高拱桥
--
戛云亭
--
龙爪塔
--
文笔塔
--
白岩寺
--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岩刻
--
太平兴国鸿钟
--
陶牌坊
--
清河古镇
--
真佛山
--
天主堂
--
玉佛寺
--
清真寺
--
金山寺
--
达县梓桐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
--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
张爱萍故居
--
王维舟纪念馆
--
巴山魂
--
列宁主义街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宣汉薅草锣鼓
--
大竹竹唢呐
--
达县安仁板凳龙
--
巴山背二哥
--
开江拗棒
--
渠县三汇彩亭
--
1989年元九登高
--
石桥火龙
--
州河纤夫
--
南坝与昆池间草桥
--
南门码头(1991年)
--
立石子路(1987年)
--
老通川桥
--
1996年12月20日下午2:30爆破通川桥
--
河市机场
--
达州火车站
--
高速公路、铁路交汇
--
秦川锁钥
--
铁山隧道
--
达渝高速公路彩虹桥
--
州河铁路大桥
--
80年代大礼堂
--
中心广场演艺大厅
--
达川地区医院门诊部(1991年)
--
赤脚医生(1974年)
--
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大楼
--
新、旧达州市第一中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
达州广播大学、财贸学校
--
来凤路西端(1982年)
--
来凤路西端(2003年)
--
中心广场
--
巴山体育场(1986年)
--
达州市体育中心
--
仙鹤路游园
--
西外新区建设
--
污水处理站
--
何绍基字画
--
板桥字画
--
张大千字画
--
松鹰国画·朱朴成
--
书法魏传统、张爱萍、杨超
--
《历代才女百图》之《蔡文姬》剪纸·苟兴琼
--
书法张爱萍
--
书法庞中华
--
达州钢铁集团
--
华川汽车厂
--
棉纺织染厂一车间
--
川东电缆研究所
--
大竹川环厂
--
罗江电站
--
宣汉江口湖电站
--
化工园区建设
--
铺设川气东送管道
--
普光脱硫厂建设工地
--
达州灯影牛肉
--
瓷胎竹编茶具
--
双面竹丝编台屏《哪吒》
--
竹编紫檀台屏《正气凛然》
--
新兴乡缅怀周恩来总理接见纪念碑(1976年)
--
达县青宁乡岩门村
--
川东小平原
--
金秋收割
--
大竹苎麻
--
图片附图
--
开江油橄榄基地
--
渠县YL种猪养殖基地
--
农村新貌
--
好一新商贸城
--
通洲商厦
--
好吃街
--
万源八台山
--
渠县老龙洞
--
万源龙潭河
--
龙潭小景
--
万源市石冠石
--
达州老八景之一——镜花滩
--
开江飞云温泉
--
大竹竹海
--
达县铁山森林公园
--
莲花湖
--
红军亭
--
百里峡风光
《达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审查及编纂人员
序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卷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境域
----
第一节 宕渠郡
----
第二节 巴渠郡
----
第三节 通川郡 通州 达州
----
第四节 绥定府
----
第五节 绥定道
----
第六节 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
第七节 达县专区 达县地区
----
第八节 达川地区 达州市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政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区
----
第三节 苏维埃政区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区
第二卷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分布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类型
----
第三节 区域地貌
----
第四节 山脉 山峰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季节
----
第二节 要素
----
第三节 类型 区划
----
第四节 成因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水系
----
第二节 地表水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节 水质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类型和分布
----
第二节 养分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矿藏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植被
----
第五节 野生动物
--
第七章 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暴雨 洪涝
----
第三节 秋季连阴雨
----
第四节 低温 霜冻 寒潮 降雪 积雪
----
第五节 大风 冰雹
----
第六节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
第七节 地陷 地震
----
第八节 作物有害生物 森林病虫 森林火灾
第三卷 人口
--
第一章 源流
----
第一节 土著人
----
第二节 客籍人
--
第二章 规模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章 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四章 结构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性别
----
第三节 年龄
----
第四节 文化
----
第五节 职业
----
第六节 残疾人口
--
第五章 家庭 婚姻
----
第一节 家庭
----
第二节 婚姻
--
第六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政策法规
----
第二节 节育技术
----
第三节 工作成效
第四卷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市(地)级组织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三节 市(地)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市(地)委直属党委、党组
----
第五节 县(市、区)委员会
----
第六节 主要工作
----
第七节 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
第八节 拨乱反正
----
第九节 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民革组织
----
第二节 民盟组织
----
第三节 民建组织
----
第四节 农工民主党组织
----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四章 其他党派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
第二节 共和党
----
第三节 民主社会党
第五卷 议会 各代会 人代会
--
第一章 议会
----
第一节 议事会
----
第二节 参议会
--
第二章 各代会
----
第一节 代表构成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六卷 政府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地、市级政府机构
----
第二节 市政府工作部门 单位
----
第三节 驻达州市单位
----
第四节 县(市、区)政府机构
--
第二章 政事纪要
----
第一节 辛亥绥定“反正”
----
第二节 防区制时期政事
----
第三节 苏区政事
----
第四节 推行新县制
----
第五节 抗日救亡工作
----
第六节 绥靖活动
----
第七节 清匪反霸 减租退押
----
第八节 抗美援朝
----
第九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十节 三大改造
----
第十一节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
第十二节 调整国民经济
----
第十三节 抓革命 促生产
----
第十四节 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
第十五节 支援三线建设
----
第十六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十七节 达县南外新区建设
----
第十八节 外事 侨务
----
第十九节 经济联合与协作 招商引资
----
第二十节 经营城市
----
第二十一节 人民来信来访
----
第二十二节 对台工作
----
第二十三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十四节 住房制度改革
第七卷 政协
--
第一章 机关
----
第一节 地区级 市级机关
----
第二节 县(市、区)机关
--
第二章 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学习
----
第二节 协商监督 参政议政
----
第三节 文史工作
----
第四节 联谊活动
第八卷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人团体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农民协会
----
第三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 青年团体
----
第二节 少年团体
--
第四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六章 残疾人团体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七章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八章 归侨侨眷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九章 红十字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十章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十一章 对外友好协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第九卷 民政
--
第一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基层行政组织
----
第二节 选举
----
第三节 村民自治
--
第二章 优抚 安置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安置
--
第三章 救灾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贫困户救济
----
第三节 精减退职老职工困难救济
----
第四节 难民救济
----
第五节 特殊救济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
第二节 孤儿教养
----
第三节 精神病、麻风病管理
----
第四节 福利生产 福利彩票
----
第五节 收容遣送
----
第六节 捐赠 募捐
--
第五章 婚姻
----
第一节 结婚登记
----
第二节 离婚管理
--
第六章 殡葬
----
第一节 设施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七章 社团 地名 勘界
----
第一节 社团登记
----
第二节 地名管理
----
第三节 勘界
第十卷 人事
--
第一章 干部构成
----
第一节 来源
----
第二节 结构
--
第二章 干部管理
----
第一节 编制
----
第二节 任免
----
第三节 考核
----
第四节 奖惩
----
第五节 调配 交流
----
第六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
第七节 培训
----
第八节 退休 离休 退职
--
第三章 干部待遇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津贴 补贴
----
第三节 福利 保险
--
第四章 老龄工作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第十一卷 劳动
--
第一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职业构成
--
第二章 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 招工
----
第二节 全员劳动合同制
----
第三节 调配 安置
----
第四节 培训
----
第五节 劳动纪律
----
第六节 仲裁 监察
--
第三章 就业管理
----
第一节 失业人员管理
----
第二节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
第三节 待业和下岗人员安置
----
第四节 劳务输出
--
第四章 工资
----
第一节 制度及总额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工资类区
----
第三节 工资改革
----
第四节 奖励工资
--
第五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劳动保险
----
第三节 离(退)休、退职
第十二卷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刑事案件侦破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法制工作
----
第四节 交通警察工作
----
第五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检察官
----
第三节 刑事检察
----
第四节 职务犯罪侦查
----
第五节 执行监督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机构
----
第二节 审判组织
----
第三节 审判队伍
----
第四节 审判程序
----
第五节 刑事审判
----
第六节 民、商事审判
----
第七节 行政审判
----
第八节 审判监督
----
第九节 执行
----
第十节 国家赔偿案件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依法治理
----
第二节 法学教育 考试
----
第三节 律师业务 法律援助
----
第四节 司法鉴定管理
----
第五节 公证业务
----
第六节 人民调解
----
第七节 基层法律服务
----
第八节 劳动改造 劳动教养
第十三卷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市(地)级机构
----
第二节 县级机构
----
第三节 区(镇)、乡(镇)机构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清军
----
第二节 川军 北洋军 国民党军
----
第三节 人民军队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征兵
--
第五章 战事纪略
----
第一节 孝义会起义
----
第二节 红灯教的活动
----
第三节 护国军反袁
----
第四节 靖国护法
----
第五节 川军一、二军之战
----
第六节 靖国军与江防军、陕军之战
----
第七节 虎南暴动
----
第八节 固军坝起义
----
第九节 广福游击战
----
第十节 营渠战役
----
第十一节 宣达战役
----
第十二节 粉碎六路围攻
----
第十三节 万源保卫战
----
第十四节 黄大万武装暴动
----
第十五节 二月起义
----
第十六节 龙潭起义
----
第十七节 人民解放军入境战况
----
第十八节 平息临巴暴乱
----
第十九节 清剿土匪
--
第六章 防空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防空设施
----
第三节 防空活动
----
第四节 日机空袭
----
第五节 抗日飞机失事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