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代序 什么是荆楚文化?荆,是指牡荆,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荆楚一词,意为 荒芜之地。所以先秦时把荆楚一带的文化视为蛮夷文化。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楚国是春秋战国时 期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历时800余年。荆楚文化的时间,前从远古,后至现 代,历史悠久。我们在研究荆楚文化时,要把握楚文化是重点、是源头。 据太史公司马迁考证,“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系华夏 族的一支,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斗争激烈,楚祝融部的一支被迫南徙,开始 在今河南淅川、丹水地区,后推进到今汉水流域荆山一带,和当地土著居民 相融合,始有荆蛮之称。周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楚蛮,才有见于正史 “楚”的正式国号和族名。从夏初到战国中期,中原人移居荆楚,带来了中原 文化,又和当地居民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 楚人不仅物质文明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首,而且精神文明至今仍启迪着人 们的心扉。 我国的先秦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北方有以中原文化、秦陇文化、齐 鲁文化、燕赵文化、草原文化等构成的黄河流域文化,南方有以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组成的长江流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华夏文 化的主要体系。

目录

封面
版权

目录
导言
一、荆楚民间文学
-- 董永的传说(孝感市)
-- 李白与白兆山的传说(安陆市)
-- 黄香、孟宗的故事(孝昌县)
-- 昭君传说(兴山县)
-- 木兰传奇(武汉市)
-- 屈原传说(秭归县)
-- 尹吉甫传说(房县)
-- 钱六姐的故事(成宁市)
-- 李闯王传说(通山县)
-- 炎帝神农的传说(随州市、神农架林区)
-- 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县)
-- 女娲传说(竹山县)
-- 伍家沟民间故事(丹江口市)
-- 下堡坪民问故事(宜昌市)
-- 青林寺谜语(宜都市)
-- 黄鹤楼的传说(武汉市)
-- 惟楚有材(武汉市)
-- 高山流水(武汉市)
-- 武当山传说(武当山)
-- 都镇湾故事(长阳县)
-- 双合莲、钟九闹漕(崇阳县)
-- 黑暗传(保康县、神农架林区)
二、荆楚民间音乐
-- 兴山古歌(兴山县)
-- 宜昌丝竹(宜昌市夷陵区)
-- 枝江吹打乐(枝江市)
-- 武当山宫观道乐(十堰市)
-- 牌子锣(鄂州牌子锣、下陆王寿牌子锣、黄州点子、竹山牌子锣、新洲牌子锣鼓)
-- 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县、秭归县)
-- 老河口丝弦(老河口市)
-- 潜江民歌(潜江市)
-- 宜昌堂调(宜昌市)
-- 马山民歌(荆州市)
-- 京山田歌(京山县)
-- 哕哕咚(监利县)
-- 沮水呜音(南漳县呜音喇叭、保康县沮水呜音、远安县呜音)
-- 薅草锣鼓(南漳县、通山县、宜昌市、神农架林区)
-- 喜花鼓(建始县)
-- 利川灯歌(利川市)
-- 长阳山歌(长阳县)
-- 吕家河民歌(丹江口市)
-- 挑担围鼓(荆州市)
-- 嘉鱼呜嘟(嘉鱼县)
-- 建始丝弦锣鼓(建始县)
-- 赤壁脚盆鼓(赤壁市)
-- 兴山围鼓(兴山县)
-- 上家族打溜子(鹤峰县、五峰县)
三、荆楚传统戏剧
-- 汉剧(湖北省)
-- 荆州花鼓戏(天门、仙桃、潜江市)
-- 楚剧(鄂东)
-- 黄梅戏(黄梅县)
-- 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
-- 襄阳花鼓戏(鄂西北)
-- 梁山调(钟祥市)
-- 东路花鼓戏(罗田县、麻城市)
-- 采茶戏(阳新县)
-- 荆河戏(荆州市)
-- 巴东堂戏(巴东县)
-- 鹤峰柳子戏(鹤峰县)
-- 傩戏(鹤峰县、恩施市)
-- 南剧(咸丰县、来凤县)
-- 山二黄(竹溪县)
-- 随州花鼓戏(随州市)
-- 崇阳提琴戏(崇阳县)
-- 远安花鼓戏(远安县)
-- 恩施灯戏(恩施市)
-- 京剧(湖北省)
四、荆楚民间美术
-- 黄梅挑花(黄梅县)
-- 阳新布贴(阳新县)
-- 红安绣花鞋垫(红安县)
-- 天门糖塑(天门市)
-- 汉绣(武汉市)
-- 雕花剪纸(孝感市、鄂州市、仙桃市)
-- 老河口木版年画(老河口市)
-- 潜江木雕(潜江市)
-- 夷陵农民版画(宜昌市)
-- 洪湖汉绣(洪湖市)
-- 黄冈民间绘画(黄冈市)
-- 英山雕刻(英山县)
-- 凤凰灯(郧阳县)
-- 房县皮影(房县)
-- 恩施傩面(恩施州)
五、荆楚民间舞蹈
-- 撒叶儿嗬(长阳县、五峰县、巴东县)
-- 赶象(宜城市)
-- 端公舞(南漳县)
-- 建始闹灵歌(建始县)
-- 耍耍(宣恩县、恩施市)
-- 地盘子(成丰县)
-- 土家族摆手舞(来凤县)
-- 麻城花挑(麻城市)
--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宣恩县)
-- 三节龙·跳鼓(云梦县)
-- 肉连响(利川市)
-- 拍打舞(通城县)
-- 滚灯舞(松滋市)
-- 地龙灯(来凤县)
-- 凤凰灯(郧县)
六、荆楚民间曲艺竞技
-- 鼓盆歌(荆州市)
-- 善书(汉川市)
-- 楠管(枝江市)
-- 武当武术(十堰市)
-- 小曲(武汉市)
-- 大鼓(武汉市、团风县)
-- 南曲(长阳县、五峰县)
-- 恩施扬琴(恩施市)
-- 说鼓子(松滋市、公安县)
-- 跳三鼓(石旨市)
-- 渔鼓(湖北省)
-- 评书(湖北省)
-- 道情(湖北省)
-- 小曲(利川市)
-- 兰花筒(宜城市)
-- 满堂音(鹤峰县)
-- 打锣鼓(随州市)
-- 岳家拳(武穴市)
七、荆楚节日与鹰会
--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宜昌市、秭归县)
-- 两塞神舟会(黄石市)
-- 社节(恩施州)
-- 牛王节(来凤县)
-- 土家儿女会(恩施州)
-- 荷花嫘祖庙会(远安县)
-- 上家告祖礼仪(五峰县)
-- 草把龙灯(潜江市)
-- 归元庙会(武汉市)
-- 武当庙会(丹江口市)
八、荆楚传统医学和饮食
-- 上清丸(荆门市)
-- 李时珍及草药文化(蕲春县)
-- 麝火疗法(洪湖市)
-- 道教医药(武当山特区)
-- 应山滑肉(应山县)
-- 沔阳三蒸(仙桃市)
-- 蟠龙菜(钟祥)
-- 武汉热干面(武汉市)
-- 孝感麻糖(孝感市)
-- 洪山菜薹(武汉市)
-- 陆羽“文学”泉(天门市)
-- 太和茶(武当山)
九、荆楚传统技艺
-- 猇亭扎制工艺(宜昌市)
-- 车溪造纸(宜昌市)
-- 手工布鞋(枝江县)
-- 西陵彩扎(宜昌市)
-- 五眼泉石雕(宜昌市)
-- 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武汉市)
-- 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武汉市)
-- 高龙扎制技艺(武汉市)
-- 管窑陶瓷烧制技艺(蕲春县)
结语:荆楚非物质文化漫谈
丛书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