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昌乐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85
目录
封面
昌乐县志
昌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题词
--
昌乐县卫星影象片(1987年4月21日)
--
昌乐县地图
--
昌乐县城区图
--
昌乐县水系图
--
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昌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昌乐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昌乐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昌乐县委员会
--
中共昌乐县委常委合影
--
县委书记李光信在为《昌乐县志》写序
--
县长于生在审阅《昌乐县志》送审稿
--
昌乐县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合影
--
昌乐县人民政府正副县长合影
--
政协昌乐县委员会正副主席合影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昌乐县视察
--
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苗枫林陪同下视察昌乐时,同县委领导合影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刘中一在昌乐县视察时,同市、县领导合影
--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在昌乐视察时,同市县领导合影
--
山东省省长赵志浩视察昌乐县南水北调工程
--
县城一角
--
新昌路
--
公园一角
--
儿童乐园
--
昌乐宾馆
--
新昌商场
--
2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
--
邮电大楼
--
昌乐火车站
--
东环路立交桥
--
西环路立交桥
--
高崖水库鸟瞰
--
高崖水库溢洪闸
--
南水北调工程干渠
--
小麦丰产方
--
昌乐西瓜
--
玉米丰产方
--
苹果丰收
--
黄烟丰产方
--
棉花丰收
--
家畜繁殖场养鸡车间
--
县水泥厂
--
县化肥厂
--
县棉麻公司棉纺厂车间一角
--
县酒厂生产的古营特酿
--
县植物油厂生产的高级浓香花生油
--
县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软管
--
县蓝光珠宝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蓝宝石首饰
--
县内蓝宝石储量丰富
--
县风机厂生产的——172型风机,被评为省优产品
--
县乐达实业公司生产的轻型刮板输送系列产品、系山东省独家生产。
--
县电器厂生产的矿井安全供电隔离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
县地毯厂生产的胶背羊毛地毯,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
县车圈厂生产的摩托车圈,被评为省优产品,销往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
--
县变压器厂生产的变压器,被评为部、省优产品
--
县乐器厂生产的小提琴、板胡与吉他
--
县第一福利造纸厂车间一角
--
县麦芽厂生产的啤酒原料——成品麦芽
--
电视转播台发射塔
--
昌乐一中办公楼
--
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
朱刘石雕
--
农村校舍面貌一新
--
县实验小学
--
县人民医院保健楼
--
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间
--
县中医院门诊楼
--
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
幼儿体育
序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隶属沿革
----
第二节 区划更易
----
第三节 县城 乡镇
--
第二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水 文
----
第四节 气 候
----
第五节 土壤 植被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第三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劳动人口
----
第五节 人口素质
----
第六节 婚姻家庭
----
第七节 姓 氏
----
第八节 计划生育
--
第四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二编 政 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昌乐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地下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共昌乐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县委工作概要
----
第四节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党员教育
----
第六节 统一战线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昌乐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 织
----
第二节 活 动
------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昌乐地方组织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地方组织
----
第二节 工 会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农 会
----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昌乐地方组织
----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
第七节 其他社团
--
第四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昌乐县参议会
----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代表选举
----
第五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六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
----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工作制度
----
第五节 清代县衙
----
第六节 民国县公署县政府
--
第六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
--
第七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公 安
----
第二节 检 察
----
第三节 审 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八章 政 务
----
第一节 民 政
----
第二节 人 事
----
第三节 劳 动
----
第四节 信 访
----
第五节 外事侨务
----
第六节 档 案
第三编 军 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国民党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四节 基层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驻 军
----
第一节 清朝驻军
----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
第三节 人民军队
--
第三章 兵 事
----
第一节 清及民初时期
----
笫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拥政爱民
--
第四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国民党兵役制度
----
第二节 人民军队兵役制度
--
第五章 民 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武器装备
----
第三节 军政训练
----
第四节 民兵任务
--
第六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指挥机构
----
第二节 工程设施
第四编 经 济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制度变革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
第二章 农 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生产方式
----
第三节 农作物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第五节 三种主要经济作物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七节 农机具
----
第八节 畜牧业
--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林场 苗圃
----
第三节 林木抚育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河流治理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灌溉工程
----
第四节 灌溉工具
----
第五节 涝害防治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五章 工 业
----
第一节 所有制
----
第二节 矿 业
----
第三节 化学工业
----
第四节 机械工业
----
第五节 电子工业
----
第六节 建材工业
----
第七节 纺织业
----
第八节 服装 皮革业
----
第九节 酿造业 食品
----
第十节 造纸 印刷业
----
第十一节 木器 加工业
--
第六章 交 通
----
第一节 旧有道路
----
第二节 现代公路
----
第三节 交通监理
----
第四节 铁 路
--
第七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 运
----
第二节 投 递
----
第三节 函 件
----
第四节 汇 兑
----
第五节 包 裹
----
第六节 报刊发行
----
第七节 机要通信
----
第八节 电 报
----
第九节 电 话
--
第八章 商 业
----
第一节 所有制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经营商品
----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五节 粮油的征、购、销
----
第六节 对外贸易
--
第九章 财 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十章 税 务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契 税
----
第三节 工商各税
--
第十一章 金 融
----
第一节 货 币
----
第二节 银行存款
----
第三节 信 贷
----
第四节 会计核算与发行
----
第五节 国家委托业务
----
第六节 保 险
--
第十二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 物资管理
----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
第六节 物价管理
----
第七节 审 计
第五编 文 化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书院 私塾
----
第二节 基础教育
----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四节 职业教育
----
第五节 农民、职工教育
----
第六节 教职员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第八节 勤工俭学
----
第九节 校舍改建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技服务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学艺术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三节 图书报刊
----
第四节 业务机构
--
第四章 新 闻
----
第一节 报 刊
----
第二节 通 讯
----
第三节 广 播
----
第四节 电 视
--
第五章 文 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建筑
----
第三节 古墓葬
----
第四节 古碑碣
----
笫五节 馆藏文物
----
第六节 纪念文物
--
第六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预防 保健
----
第三节 医 疗
----
第四节 医 药
--
第七章 体 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体育设施与经费
第六编 社会
--
第一章 风 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岁时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迷信陋习
----
第六节 社会新风
--
第二章 方 言
----
第一节 语 音
----
第二节 词 汇
----
第三节 语 法
----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
第三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 教
----
第二节 道 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六节 宗教管理
第七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徐干
----
王猛
----
是仪
----
王修
----
王哀
----
王昕
----
窦侵
----
于子仁
----
赵池
----
阎世绳
----
朱宏仁
----
阎循琦
----
阎循观
----
秦勷
----
阎学淳
----
王化昌
----
王洪毅
----
李华亭
----
刘光清
----
杨勋普
----
于怀清
----
梁德元
----
刘焕彩
----
刘汉三
----
刘慈源
----
秦伯兰
----
刘焕奎
----
刘继堂
----
孟繁锷
----
巩耀德
----
王永升
----
张万杰
----
张适
----
阎拂尘
----
潘太胜
----
王子元
----
黄培宗
----
刘建
----
刘智堂
----
王德升
----
吴曰德
----
刘善本
----
杜光舟
----
高佃文
----
郄秋浦
----
冯彦忱
----
刘玉秀
----
孟千里
----
尹宗礼
----
王化贤
----
李逢源
----
张希望
----
赵可友
----
秦佩珩
----
张天佐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梁宗鲁
----
张烈文
----
刘长增
----
刘伯升
----
刘大世
----
刘长胜
----
刘清明
----
崔怀利
----
田恒秀
----
冯德顺
----
邢学忠
----
赵修文
----
孙忠林
----
牛洪起
----
滕世增
----
孟繁恒
----
徐平邦
----
张景光
----
贾克智
----
李宝兴
----
秦大奎
----
赵洪德
--
第三章 昌乐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 录
--
一 历代《昌乐县志》序
--
二 论 文
--
三 碑 记
--
四 诗 词 赋
--
五 民间故事
--
六 历代修志记略
--
七 地方文献要目
--
八 政令文告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