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萧山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84
出版时间:
1987年08月
目录
封面
萧山县志
领导题词
图片
--
县城鸟瞰
--
毛泽东主席在萧山农村
--
彭真委员长为红山农场题词
--
彭真委员长在红山农场场员家
--
中共萧山县委、县人人常委会、县人民政府
--
人民政协萧山县委员会
--
城厢镇国庆之夜(1984年)
--
西山公园雪景
--
城厢镇人民大道
--
萧山县青少年宫
--
萧山乡镇企业大楼
--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
--
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衙前农民运动文献
--
《觉悟》刊登的衙前农民运动文章
--
筑堤围涂
--
围垦大堤
--
垦区一角
--
垦区水稻机割机种
--
城厢镇高桥新村
--
萧山贸易大楼
--
城厢镇萧绍路
--
萧山花边
--
钱江牌啤酒生产线
--
萧山麻纺织厂厂貌
--
络麻
--
县农垦系统工业一瞥(在新街)
--
棉花
--
湘湖一角
--
湘湖采莼
--
萧山县境图(卫星照片)
--
城厢镇现状图
--
萧山县政区图
--
萧山县交通图
--
萧山县水利图
--
萧山县土壤图
--
萧山县地势图
--
临浦镇
--
瓜沥镇
--
闻堰(水乡集镇)
--
义盛(沙地集镇)
--
新围(垦区集镇)
--
楼塔(山区集镇)
--
之江宾馆
--
钱江饭店
--
农垦大楼
--
萧山电影院
--
老干部活动中心
--
城厢镇河滨路农贸市场
--
萧山工人文化官
--
萧山光荣院
--
杜家杨梅
--
诸坞青梅
--
所前蜜饯
--
萧山萝卜干
--
采摘茶叶、浙江龙井茶
--
围垦西瓜
--
萧山种鸡场、萧山鸡
--
养鸭专业户
--
网箱养鱼
--
养猪专业户
--
花卉苗木场
--
南乡毛竹
--
浙喷40型喷灌机
--
钱潮牌汽车万向节
--
仿南宋官窑瓷器
--
浙江印染整理总厂热定型车间
--
航民村村办漂染厂
--
双飞牌汽车齿轮箱
--
萧山速冻厂制冷车间
--
萧山人造革厂
--
龙冠牌立体声收录机装配线
--
北天鹅牌羽绒制品
--
气流纺纱
--
生风牌工艺鞋
--
双鸟牌柴油机装配线
--
萧曲睥曲轴
--
闻堰变电所
--
杭萧公路
--
山区公路
--
黄石垄水库
--
江边排灌站
--
外六工段排涝闸
--
小砾山翻水站
--
钱江大桥
--
临浦大桥
--
义桥浮桥
--
星拱侨(白堰轿)
--
临浦五洞闸
--
回澜桥
--
红山农场住宅
--
昔日沙地草舍
--
湖山村农民住宅
--
明新女学校师生合影(1906年)
--
湘湖师范学校
--
萧山中学
--
体育路小学
--
靖江乡中心学校
--
湘湖村幼儿园
--
萧山县人民医院
--
心瓣膜病引起心脏骤停76分钟抢救成功
--
体育比赛部分奖旗奖杯
--
萧山县运动会入场式
--
西河公园
--
梦笔园及古梦笔桥
--
峙山公园
--
祗园寺
--
江寺
--
白龙寺
--
李成虎烈士墓及原李成虎墓
--
葛云飞墓
--
新坝石牌坊
--
西施庙
--
古银杏树
--
古浴美施闸
--
浦阳江口鸟瞰
--
钱江潮
--
西小江(江桥附近)
--
城河晨曦
--
北塘河
--
渔浦夕照
--
河上板龙
--
云石马灯
--
裘江龙舟
--
城厢镇元宵节
--
国庆彩车游行队
--
任熊自画像
--
任薰人物画
--
葛云飞楷书
--
任颐《仙鹤松石》
--
毛奇龄行书
--
汤金钊草书
--
《毛西河全集》
--
陶器
--
铜器
--
石器
--
玉器
--
钱币
--
历代萧山志书
--
太平天国莦珊县业户收租票
--
旧湘湖全景图
序
序
凡例
目次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境域变迁
------
附一:县名来历考
------
附二:萧山县境变迁示意图
------
附三:明代县境图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唐、宋时期
----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
----
第三节 民国时期
------
附:民国三十年萧山县乡镇区划图
----
第四节 解放以后
--
第三章 县城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现状
----
第三节 古县城简介
------
附:明代县城图
--
第四章 区、乡、镇简况
----
第一节 戴村区
----
第二节 临浦区
----
第三节 城南区
----
第四节 城北区
----
第五节 瓜沥区
----
第六节 义蓬区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石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 矿产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发育简史
----
第二节 平原
----
第三节 山地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温度
----
第三节 雨
----
第四节 霜、雪
----
第五节 日照、蒸发
----
第六节 风
----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南部水系
----
第二节 中部水系
----
第三节 北部水系
----
第四节 地下水
------
附:萧山县地下水分布图
----
第五节 钱江潮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
第一节 野生动物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七章 灾异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和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
附:萧山县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塔形图
------
萧山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塔形图
----
第三节 婚姻状况构成
----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六节 平均期望寿命
------
附:百岁老人简介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节育、绝育
----
第三节 晚婚
----
第四节 优生
----
第五节 政策措施
第四编 农 业
--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三节 人民公社
----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主要作物分布及产量
------
附:萧山县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
第二节 农技农艺
----
第三节 农具机具
--
第三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造林
----
第三节 山林保护
----
第四节 花卉苗木
--
第四章 畜禽生产
----
第一节 家畜饲养
----
第二节 家禽饲养
----
第三节 其他品类饲养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渔业
----
第一节 水产资源
----
第二节 养殖
----
第三节 捕捞
----
第四节 养鱼技术
--
第六章 土特产
----
第一节 蚕桑
----
第二节 茶叶
----
第三节 瓜果
----
第四节 蔬菜
----
第五节 烟叶
--
第七章 农林牧渔场
----
第一节 国营事业场
----
第二节 国营企业场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农场
------
附:盐业
第五编 水 利
--
第一章 江海塘
----
第二节 西江塘
----
第二节 北海塘
----
第三节 南沙大堤
----
第四节 围垦大堤
----
第五节 浦阳江及其支流堤塘
--
第二章 江河整治
----
第一节 钱塘江河口段治理
----
第二节 浦阳江治理
----
第三节 中部河道治理
----
第四节 南沙河道治理
--
第三章 水库涵闸堰坝
----
第一节 水库
----
第二节 涵闸
----
第三节 堰坝
--
第四章 机电排灌
----
第一节 南沙灌区
----
第二节 湖畈地区排灌站
--
第五章 养护与管理
----
第一节 江塘管理
----
第二节 其他水利工程管理
第六编 围 垦
--
第一章 南沙的成陆
----
第一节 “三门"演变
----
第二节 南沙成陆和巩固
------
附:宋时钱塘江江道示意图
------
清初钱塘江江道示意图
------
清嘉庆间钱塘江江道示意图
--
第二章 新涂形成和围垦
----
第一节 新涂形成
----
第二节 围涂工程
------
附:萧山县围垦图
--
第三章 垦区建设
----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节 移民定居
----
第三节 垦区资源与效益
第七编 工 业
--
第一章 私营工业、手工业的改造
----
第一节 解放前工业、手工业概貌
----
第二节 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二轻工业
----
第三节 乡(村)镇工业
----
第四节 部门工业
----
第五节 家庭工业
----
第六节 港商合资工业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纺织工业
----
第二节 机械工业
----
第三节 化学工业
----
第四节 食品工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工艺美术工业
----
第七节 服装鞋革工业
----
第八节 造纸印刷工业
----
第九节 电子仪表工业
----
第十节 陶瓷工业
----
第十一节 冶金工业
----
第十二节 船舶木材工业
--
第四章 工厂与名产选介
----
第一节 工厂选介
----
第二节 名产选介
--
第五章 在萧省、市属工厂
----
第一节 省属工厂
----
第二节 市属工厂
第八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陆路交通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铁路
----
第三节 民间车轿
----
第四节 公路交通管理
--
第二章 水路交通
----
第一节 航道
------
附:船闸
----
第二节 水运
----
第三节 船舶
----
第四节 水运管理
--
第三章 桥梁渡口
----
第一节 公路桥
----
第二节 铁路桥
----
第三节 浮桥
----
第四节 民间桥梁
----
第五节 渡口
--
第四章 搬运与转运
----
第一节 转运行
----
第二节 搬运装卸
--
第五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网路
----
第三节 函件、包件
----
第四节 汇兑
----
第五节 报刊发行
------
附:集邮
--
第六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第九编 能 源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电力设施
----
第三节 电力分配
----
第四节 用电管理
--
第二章 煤炭石油
----
第一节 煤炭购销
----
第二节 石油购销
----
第三节 节煤节油
--
第三章 柴草沼气利用
----
第一节 柴草利用
----
第二节 沼气利用
------
附:太阳能利用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状况
----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合作店、组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五节 联营商业
----
第六节 集市贸易
--
第三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市场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第三节 饲料供应
----
第四节 储运
--
第四章 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
第一节 金属材料
----
第二节 机电设备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四节 化工原料
----
第五节 木材毛竹
----
第六节 化肥农药
--
第五章 土特产收购供应
----
第一节 棉麻
----
第二节 蚕茧、茶叶、蜂蜜
----
第三节 土纸与草制品
----
第四节 畜产品
------
附:废品回收利用
--
第六章 副食品采购供应
----
第一节 畜禽产品
----
第二节 水产品
----
第三节 蔬菜、水果
----
第四节 其它副食品
--
第七章 日用工业品采购供应
----
第一节 棉布百货
----
第二节 五金交电
----
第三节 日用杂品
--
第八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商品
----
第二节 经营方式
--
第九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旅馆业
----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第十一编 工商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交换比价
--
第三章 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计量器具生产
----
第四节 标准化
第十二编 财政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税收体制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财政收支
----
第二节 解放以来的财政收支
--
第三章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
第二节 企业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冻结与控制存款
----
第四节 审计监督
--
第四章 赋税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
----
第二节 解放以来的税收
--
第五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钱庄
----
第二节 信用社
----
第三节 银行
------
附:典当
--
第六章 货币
----
第一节 银两与银元
----
第二节 法币
------
附:汪伪储备券
----
第三节 人民币
--
第七章 信贷与结算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四节 存款
----
第五节 结算
----
第六节 民间信用
--
第八章 金库 债券 保险
----
第一节 金库
----
第二节 债券
----
第三节 保险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城厢镇
----
第二节 临浦镇
----
第三节 瓜沥镇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没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三节 建筑技术
----
第四节 建筑材料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规划管理
----
第二节 公房管理
----
第三节 私房改造
----
第四节 土地管理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
附:白蚁防治
第十四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县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
----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五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二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
----
第二节 其它民主党派
--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
----
第四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附:汪伪国民党县党部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农民组织
----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
第六节 劳动者协会
----
第七节 萧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八节 萧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九节 其它群众团体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及领导人
----
第四节 代表联系制度
----
第五节 提案处理和调查视察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及领导人
----
第二节 县革命委员会及领导人
----
第三节 基层政权
----
第四节 信访、外事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历届领导人
----
第三节 工作组
--
第四章 民国政权及代议机构
----
第一节 县政权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萧山县东乡自治会
----
第四节 代议机构和参议员选举
------
附:汪伪萧山县政府
第十六编 司 法
--
第一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 清查登记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
附:案例
----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附:本县主要反动会道门情况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看守、劳改
----
第六节 治安管理
----
第七节 基层治保组织
----
第八节 人民消防
--
第二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人民法院
----
第一节 审判制度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附:刑事案例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司法改革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证、律师
----
第四节 调解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司法机构
----
第一节 警政机构
------
附:罪行数例
----
第二节 地方法院、律师组织
----
第三节 消防
第十七编 民 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军、支前
----
第二节 国家抚恤
----
第三节 国家定期定量补助
----
第四节 群众优待
--
第二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一节 安置
----
第二节 扶持致富
--
第三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生产救灾
----
第二节 农村扶贫
----
第三节 城镇生产自救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收容遣送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
----
第三节 孤儿弃婴教养
----
第四节 殡葬改革
------
附:一、萧山县救济院
------
二、萧山东乡区救济院
--
第五章 支宁支内 支边
----
第一节 支援宁夏建设
----
第二节 支援内地建设
----
第三节 支援边疆
第十八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状况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干部制度
--
第二章 工人
----
第一节 用工形式
----
第二节 工人队伍
----
第三节 定员定额
----
第四节 职业培训
--
第三章 工资 奖金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奖金
--
第四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劳动保险
--
第五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失业安置
----
第二节 精简安置
----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
第四节 待业安置
----
第五节 劳动服务公司
--
第六章 乡村企业职工
----
第一节 职工队伍
----
第二节 职工收入
第十九编 军 事
--
第一章 县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
附:汪伪萧山县保安大队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兵役制度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建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
第四章 人民防空工程
----
第一节 工程建设
----
第二节 工程利用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历代重大战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
----
第三节 解放战争
----
第四节 剿匪
------
附:日本侵略军暴行
第二十编 教育 科技
--
第一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中等专业和技工教育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业余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函授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节 自学考试
--
第三章 教职员队伍
----
第一节 队伍的发展和素质
----
第二节 民办教师
--
第四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五章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成果
--
第六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县级科研单位
----
第二节 四级农科网
----
第三节 厂办研究所(室、组)
----
第四节 地震测报组
----
第五节 群众学术团体
--
第七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咨询服务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
第八章 科学研究
----
第一节 专业科研
----
第二节 群众性科研活动
----
第三节 获奖成果
第二十一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文化馆、宫、站
----
第二节 图书馆、室
----
第三节 档案馆、室
----
第四节 书店
----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
----
第六节 剧团、曲艺队
----
第七节 影剧场院
----
第八节 民间文化团体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戏剧、曲艺
----
第三节 音乐、舞蹈
----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
----
第五节 民间文学
------
附:民歌选辑
----
第六节 民间艺术
--
第三章 主要书目
--
第四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节 其它胜迹
----
第三节 库藏文物
--
第五章 报刊通讯
----
第一节 报纸
----
第二节 刊物
----
第三节 通讯报道
--
第六章 有线广播与电视
----
第一节 事业建设
----
第二节 广播节目
----
第三节 电视
第二十二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医疗单位
----
第一节 县属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区、乡卫生院(所)
----
第三节 村保健站
----
第四节 个体开业行医
----
第五节 其它医疗机构
--
第二章 中西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防疫
----
第二节 公共卫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章 药品生产和管理
----
第一节 药品生产
----
第二节 药品经营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
第五章 体育事业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人才培养
----
第四节 场地设施
--
第六章 体育比赛
----
第一节 县级比赛
----
第二节 参加市(地区)以上比赛成绩
----
第三节 破、创市(地区)级以上纪录
第二十三编 社 会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农民生活
------
附:南庄王村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
第二章 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结构
----
第三节 称谓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姓氏录
----
第三节 部分大姓来历
--
第四章 风尚习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岁时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庙会、香会
----
第五节 劣俗
--
第五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六章 “堕民”
----
第一节 历史渊源
----
第二节 “堕民”习俗
--
第七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人 物
--
一、人物传
----
贺知章
----
张夏
----
杨时
----
赵纶
----
楼英
----
单俊良
----
魏骥
----
何舜宾
----
张巅
----
沈云英
----
蔡仲光
----
毛奇龄
----
汪辉祖
----
王绍兰
----
葛云飞
----
汤金钊
----
任熊
----
任薰
----
任颐
----
朱凤标
----
韩佩金
----
丁文蔚
----
陈光颍
----
汪珪
----
汤寿潜
----
李成虎
----
陈晋生
----
曹阿堂
----
沈定一
----
单不庵
----
钟阿马
----
曹素民
----
曹顺标
----
宋梦岐
----
张弧
----
蔡东藩
----
单士厘
----
葛理庸
----
盛练心
----
楼曼文
----
郑振庭
----
蔡琳
----
赵汉卿
----
朱怙生
----
金润泉
----
沈佩兰
----
陈朵如
----
瞿缦云
----
来裕恂
----
沈志远
----
楼雪娟
----
楼成木
----
邱关兴
----
施今墨
----
金海观
----
杨之华
----
来楚生
----
韩登安
----
田曾垲
----
傅彬然
----
田曾基
----
陈佩永
--
二、烈士英名录
附 录
--
一、衙前农民运动
----
附:衙前农民运动范围示意图
--
二、萧山建县时间考
--
三、湘湖记略
----
附:民国十六年湘湖图
--
四、西施故里资料
--
五、有关萧山的古诗赋选
--
六、历代修志记略
----
附:专志、杂志存目
本志编纂始末
表格索引
后记
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及工作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