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 上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建置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人口志、经济计划志、农业志、林业志、畜牧志、水利电力志、工业志、交通志、邮电志、财税志、金融志、城乡建设志、商业志和工商物价计量志。

内容时限: 0000-1985

目录

封面
临夏州志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临夏州志》编纂人员名单
图片
--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 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
-- 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富春视察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
-- 198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临夏州太子山林业总场。
-- 炳灵寺姊妹峰
-- 太子山麓
-- 黄河明珠刘家峡水库大坝
-- 导河积石
-- 洮河放筏
-- 莲花山
-- 公路林带
-- 雪莲
-- 党参
-- 当归
-- 龙骨化石
-- 甘草
-- 硅灰石
-- 大理石
-- 紫斑牡丹——观音面
-- 紫斑牡丹——金花状元
-- 大桃杏
-- 蓝马鸡
-- 梅花鹿
-- 十万亩旱塬变水田
-- 农业带田

题辞
题辞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一、秦至清末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置志
-- 第一章 建置
-- 第二章 政区
---- 第一节 民国前政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区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区
----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 第三章 县、市概况
---- 第一节 临夏市
---- 第二节 临夏县
---- 第三节 康乐县
---- 第四节 广河县
---- 第五节 和政县
---- 第六节 永靖县
---- 第七节 东乡族自治县
---- 第八节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自然地理志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质构造
---- 第二节 地层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节 川、塬、谷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径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质
-- 第四章 植被
---- 第一节 森林植被
---- 第二节 草原草甸植被
---- 第三节 农田作物植被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类
---- 第二节 土种
---- 第三节 土壤评价
-- 第六章 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动物资源
---- 第五节 矿藏资源
---- 第六节 旅游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雹灾
---- 第三节 暴洪、风灾
---- 第四节 雨涝
---- 第五节 霜冻
---- 第六节 地震
气象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气象
---- 第一节 气象观测
---- 第二节 天气预报
---- 第三节 气象服务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色
---- 第二节 降水
---- 第三节 温度
---- 第四节 日照
---- 第五节 温度 蒸发 风云
---- 第六节 物候
----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 气候区划
---- 第一节 区划标准
---- 第二节 气候分区
------ 附 气象谚语
人口志
-- 第一章 人口源流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现状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年龄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 行业职业构成
-- 第三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总量变动
---- 第二节 自然变动
---- 第三节 社会变动
-- 第四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自然素质
---- 第二节 社会素质
---- 第三节 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
-- 第五章 婚姻 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六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节育技术
经济计划志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计划
---- 第一节 编制
---- 第二节 实施
-- 第三章 基本建设投资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农业
---- 第三节 工业
---- 第四节 交通 邮电
---- 第五节 商业 粮食 外贸
---- 第六节 科研 文教 卫生
---- 第七节 城市公用事业
---- 第八节 其它部门
-- 第四章 物资供应
---- 第一节 机构 管理
---- 第二节 分配 储运
---- 第三节 经营效益
-- 第五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生产水平
---- 第三节 产业结构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六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农村
---- 第三节 城镇
农业志
-- 第一章 机构 简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简况
-- 第二章 体制
---- 第一节 私有制
---- 第二节 互助组
----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麦类作物
---- 第二节 豆类作物
---- 第三节 马铃薯
---- 第四节 玉米
---- 第五节 糜谷 荞麦
-- 第四章 经济作物
---- 第一节 油料
---- 第二节 大麻
---- 第三节 甜菜
---- 第四节 蔬菜
---- 第五节 其它
-- 第五章 种子
---- 第一节 地方品种
---- 第二节 良种引进
---- 第三节 良种推广
---- 第四节 品种培育
---- 第五节 种子经营
-- 第六章 肥料
---- 第一节 农家肥
---- 第二节 化肥
---- 第三节 菌肥
---- 第四节 绿肥
---- 第五节 腐殖酸肥
---- 第六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七章 农业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二节 种植方式
---- 第三节 适期播种
---- 第四节 施肥方式
---- 第五节 覆盖栽培
---- 第六节 合理灌溉
-- 第八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主要病虫害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农田鼠害防治
---- 第四节 除草
-- 第九章 农田基建
---- 第一节 平田整地
---- 第二节 新增耕地
---- 第三节 改良土壤
-- 第十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机
---- 第三节 农机队伍
林业志
-- 第一章 林业机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林业职工
-- 第二章 林业简况
---- 第一节 宜林条件
---- 第二节 蓄积 覆盖率
-- 第三章 林权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林木权属
---- 第二节 共和国时期林权变化
-- 第四章 自然林
---- 第一节 历史变迁
---- 第二节 太子山林区
-- 第五章 人工林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农区林业建设
---- 第三节 育苗
---- 第四节 刘家峡库区绿化
-- 第六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毁林
---- 第二节 护林
---- 第三节 林木灾害与防治
-- 第七章 林业科技
---- 第一节 林业科技推广
---- 第二节 林业科研
畜牧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技术服务
-- 第二章 畜牧业生产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畜禽品种
---- 第三节 繁育改良
---- 第四节 畜牧业结构
-- 第三章 畜禽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畜禽疫病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三节 兽医检疫
-- 第四章 饲草与饲料
---- 第一节 饲草
---- 第二节 饲料
水利电力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水利
----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自流渠灌
---- 第三节 机电提灌
---- 第四节 水库 塘坝 泵站
---- 第五节 防洪工程
---- 第六节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 第七节 灌溉管理
-- 第三章 电力
---- 第一节 小型水电站
---- 第二节 大型水电站
----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 第四章 水土保持
工业志
-- 第一章 机构 简况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发展简况
-- 第二章 体制
----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国营工业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建材
---- 第三节 机械
---- 第四节 造纸
---- 第五节 印刷
---- 第六节 化工
---- 第七节 纺织
---- 第八节 食品
---- 第九节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 第十节 服装鞋帽
---- 第十一节 皮革
---- 第十二节 工艺美术
---- 第十三节 采矿 冶金
---- 第十四节 煤炭
-- 第四章 工业投资
---- 第一节 基本建设
---- 第二节 技术改造
---- 第三节 流动资金
-- 第五章 中央、省属企业
---- 第一节 中央属企业
---- 第二节 省属企业
-- 第六章 乡镇工业
---- 第一节 发展简况
---- 第二节 门类和主要产品
---- 第三节 经营与管理
交通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道路
---- 第一节 古道 驿站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专用线
-- 第三章 桥涵 渡口
---- 第一节 古桥 津渡
---- 第二节 公路桥梁
---- 第三节 涵洞 隧道 渡口
-- 第四章 运输
---- 第一节 汽车运输
---- 第二节 水上运输
---- 第三节 畜力 架子车 拖拉机运输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公路养护
---- 第二节 路政管理
---- 第三节 车辆保养
---- 第四节 交通监理
邮电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州局所
---- 第二节 县局所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邮运
---- 第二节 函件 包件
---- 第三节 汇兑 机要
---- 第四节 发行 集邮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财税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二章 财政收入
---- 第一节 农业税收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三节 其它各税
---- 第四节 地方各税
---- 第五节 企业收入
---- 第六节 其它收入
---- 第七节 补助收入
-- 第三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经济建设费
---- 第二节 各项事业费
----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
---- 第四节 民族地区补助
---- 第五节 其它支出
---- 第六节 上解支出
-- 第四章 财政管理
---- 第一节 预算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金融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典当 钱铺 银楼
---- 第二节 银行
---- 第三节 信用合作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种类
---- 第二节 货币比值
---- 第三节 货币管理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储蓄存款
---- 第二节 其它存款
-- 第四章 信贷
---- 第一节 农业信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五章 基本建设拨款
---- 第一节 拨款管理
---- 第二节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
-- 第六章 债券
---- 第一节 公债券
---- 第二节 集资券票
-- 第七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事业演变
---- 第二节 防灾理赔
城乡建设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建筑建设企事业单位
---- 第三节 环境保护机构
-- 第二章 管理
---- 第一节 规划管理
---- 第二节 用地管理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 第四节 公共设施管理
---- 第五节 建筑管理
-- 第三章 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建设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第三节 乡村建设
-- 第四章 建筑
---- 第一节 现代建筑
---- 第二节 古典建筑
-- 第五章 环保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环境管理
---- 第三节 环境监测
---- 第四节 环境治理
商业志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五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二章 机构
---- 第一节 国营商业系统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系统
---- 第三节 外贸系统
-- 第三章 收购
---- 第一节 肉 蛋
---- 第二节 畜产品
---- 第三节 大麻
---- 第四节 果品 蔬菜
---- 第五节 山货
----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七节 其它
-- 第四章 销售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节 生活资料
---- 第三节 饮食服务
---- 第四节 民族特需品供应
-- 第五章 外贸
---- 第一节 历代民间对外贸易
---- 第二节 出口产品
---- 第三节 进口商品
-- 第六章 集市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集市简介
---- 第三节 物资交流
---- 第四节 流动贸易
-- 第七章 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储运管理
工商 物价 计量志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打击非法活动
---- 第四节 合同管理
---- 第五节 企业登记
---- 第六节 商标管理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价格水平
---- 第三节 商品差价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三章 计量
---- 第一节 计量器具管理
----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