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志

郸城县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郸城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51-1985

出版时间: 1992年12月

目录

封面
郸城县志
郸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主要工作人员

凡例
图片
-- 郸城县政区图
-- 编纂委员会领导
-- 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
-- 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办公所在地
-- 副省长刘源视察郸城县啤酒厂
-- 省财政厅厅长胡树理考察郸城县化工厂
-- 县城人民路
-- 县城新华路
-- 县城之夜
-- 烟叶是郸城县主要经济作物,图为烟叶大田
-- 农民喜收小麦
-- 经济作物之一—棉田
-- 茁壮的泡桐苗圃
-- 硕果累累
-- 胡集乡莲藕
-- 县养鸡场
-- 治理中的黑河
-- 机械治理黑河
-- 丁村乡侯桥拦河闸
-- 化肥厂
-- 铁合金厂
-- 东关棉花加工厂
-- 巴集乡镁粉厂
-- 残疾人福利造纸厂
-- 绣花厂
-- 雪茄烟厂
-- 钱店镇敬老院
-- 新华书店一角
-- 中心商场
-- 石油公司储油库
-- 洺河两岸商品房
-- 百货公司电器专柜
-- 一百一十千伏变电站
-- 郸城火车站
-- 漯(河)双(沟)公路
-- 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 显微外科正在作断指再植手术
-- 被评为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汲冢镇卫生院
-- 虎岗乡第二中学
-- 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学大楼
-- 民间艺术——(扌周)歌
-- 县城人民影剧院
-- 县志总编室工作人员
-- 段忠勇山水画
-- 赵庆鹏花鸟画
-- 柴建方书法
-- 朱炎昭书画作品
-- 程里国画作品
-- 于连栋书法作品
-- 梁景才书法作品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二章 隶属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
-- 第五章 集市
-- 第六章 村落
-- 第七章 乡镇简介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季候特征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光照
---- 第五节 风雹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六章 生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药材
-- 第七章 黄泛史略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变迁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迁移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
---- 第五节 行业职业构成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宣传技术队伍
---- 第三节 政策规定
---- 第四节 节育技术
-- 第四章 姓氏家族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宗族
---- 第三节 家庭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 第一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三节 人民公社
----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机构与区划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农业区划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肥料
---- 第四节 良种推广
---- 第五节 栽培管理技术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 附:县农场简介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树种及分布
---- 第二节 育苗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附:县园艺场简介
---- 县苗圃场简介
-- 第五章 畜牧
---- 第一节 主要畜禽
---- 第二节 品种改良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六章 栽桑养蚕
---- 附:县蚕种场简介
-- 第七章 渔业
第五编 水利 农机具
-- 第一章 沟河治理
-- 第二章 水利工程建设
---- 第一节 桥梁涵闸
---- 第二节 井泉建设
---- 第三节 机电灌站
-- 第三章 水利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四章 农机具发展
---- 第一节 耕作机具
---- 第二节 播种机具
---- 第三节 植保机具
---- 第四节 排灌机具
---- 第五节 收获机具
---- 第六节 运输机具
---- 第七节 加工机具
-- 第五章 农机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体制
---- 第三节 供应与维修
---- 第四节 农机监理与技术培训
---- 第五节 农机队伍
第六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县办集体工业
---- 第三节 乡镇工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电力工业
---- 第二节 原材料工业
---- 第三节 化学工业
---- 第四节 机械工业
---- 第五节 纺织工业
---- 第六节 卷烟工业
---- 第七节 食品饮料工业
---- 第八节 医药工业
---- 第九节 农产品加工工业
---- 第十节 其它工业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济责任制
---- 第三节 供销管理
---- 第四节 质量管理
第七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公路
---- 第一节 线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管理
-- 第二章 地方铁路
---- 第一节 线路
---- 第二节 车站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管理
-- 第三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电局所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邮运工具
---- 第四节 邮务
-- 第四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传真
第八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房屋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排水绿化
-- 第二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
---- 第二节 农房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四章 建筑施工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设备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九编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 其它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油市场
---- 第二节 统购统销
---- 第三节 城镇供应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四章 生活资料购销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 第二节 食品副食品
---- 第三节 农副产品
---- 第四节 中西药品
-- 第五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商品种类
---- 第二节 出口商品收购
-- 第六章 饮食服务
-- 第七章 贸易市场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 古会和物资交流会
-- 第八章 土特产品
第十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税务机构
-- 第二章 财政管理制度
-- 第三章 工商税收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税收
---- 第三节 减免照顾
---- 第四节 征收管理
-- 第四章 农业税收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查田定产
---- 第三节 减免照顾
---- 第四节 征收附加及其它
-- 第五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预算内收支
---- 第二节 预算外收支
-- 第六章 企业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资金管理
---- 第二节 清产核资
---- 第三节 利改税
第十一编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银行
---- 第二节 保险公司
----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货币债券
---- 第一节 人民币
---- 第二节 公债
---- 第三节 国库券
-- 第三章 信贷
---- 第一节 农业贷款
----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
-- 第四章 储蓄
-- 第五章 保险
-- 第六章 金银及外汇
-- 第七章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二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长期计划
---- 第二节 中期计划
---- 第三节 年度计划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商标注册
---- 第四节 经济合同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概况
---- 第二节 商品价格调整
---- 第三节 物价检查
-- 第四章 计量
---- 第一节 量制改革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五章 统计审计
---- 第一节 统计
---- 第二节 审计
第十三编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解放前生活
---- 第二节 解放后生活
-- 第二章 职工生活
第十四编 中国共产党
-- 第一章 党的组织
---- 第一节 县委会
---- 第二节 区委会
---- 第三节 基层党委会
---- 第四节 支部委员会
-- 第二章 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
-- 第三章 党员
---- 第一节 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教育训练
---- 第三节 创先争优
-- 第四章 纪律检查
-- 第五章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六章 重要活动
---- 第一节 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和复查
----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 抗美援朝
---- 第五节 “三反”整风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七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 第八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第九节 “四清”运动
---- 第十一节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 第十二节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五编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五节 重要活动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区、乡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施政纪略
---- 第四节 人民来信来访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议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第十六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协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团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团的活动
---- 附: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妇女工作
-- 第五章 工商团体
----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六章 学术团体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七章 归侨侨眷联合会
第十七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案件侦破
---- 第四节 预审看守
---- 第五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复审甄别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律师
---- 第五节 公证
第十八编 民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优待补助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扶贫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三章 婚姻登记
---- 第一节 婚姻制度变革
---- 第二节 婚姻登记与普查
第十九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干部
---- 第二节 工人
-- 第二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招工
---- 第二节 城镇青年安置
-- 第三章 工资奖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奖惩
-- 第四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职工福利
-- 第五章 离休退休退职
---- 第一节 干部离休退休
---- 第二节 工人退休退职
第二十编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基层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志愿兵制
---- 第二节 义务兵制
---- 第三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制
---- 第四节 预备役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军政训练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 第四章 驻军、过军与地方武装
---- 第一节 人民军队
----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 附:日伪军及日军暴行
第二十一编 教育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二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
---- 第二节 农业学校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学校
---- 第四节 卫生学校
---- 第五节 粮食学校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职工干部教育
---- 第四节 函授教育
---- 第五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章 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师队伍
---- 第三节 师资培训
---- 第四节 教师待遇
-- 第五章 学校建设
---- 第一节 校舍校具
---- 第二节 教学仪器
-- 第六章 教育经费
-- 第七章 勤工俭学
第二十二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研单位
---- 第二节 科研团体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培训
---- 第三节 情报交流
-- 第三章 科技研究
---- 第一节 科研项目
---- 第二节 科研成果
---- 第三节 成果推广
---- 第四节 科技著述
-- 第四章 地震、气象工作
---- 第一节 地震预测
---- 第二节 气象预报
第二十三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戏曲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民间文艺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文化设施
-- 第二章 新闻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报刊
---- 第四节 通讯报道
-- 第三章 文物
---- 第一节 文化遗址
---- 第二节 古建筑
---- 第三节 石刻
---- 第四节 古墓葬
---- 第五节 革命文物
---- 第六节 馆藏文物
-- 第四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第二十四编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组织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技术队伍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 护理
---- 第五节 器械
---- 第六节 医政
-- 第三章 显微外科
-- 第四章 药品
---- 第一节 中药
---- 第二节 西药
---- 第三节 药政
---- 第四节 药检
-- 第五章 防疫保健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主要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干部保健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民间体育
---- 第四节 竞赛活动
---- 第五节 体育设施
第二十五编 宗教民俗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五节 道教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礼仪
---- 第四节 传统节日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第二十六编 方言谣谚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声母韵母
---- 第二节 音节
---- 第三节 对应规律
---- 第四节 词汇
-- 第二章 谣谚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人物编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朱炎昭
---- 刘澄之
---- 王祖同
---- 王芸圃
---- 顾锡轩
---- 孙绳祖
---- 李锡岭
---- 张作舟
---- 王永现
---- 胡蔚然
---- 张又铭
---- 曹彦章
---- 王步洲
---- 张缄三
---- 李宗田
---- 王素行
---- 刘波涛
---- 巴志忠
---- 丁琪
---- 张笑南
---- 李忠臣
---- 朱泽新
---- 董庆发
---- 王明英
---- 刘晓初
---- 马艳秋
---- 马国平
---- 王玉兰
-- 第二章 烈士名录
-- 第三章 人物名表
附录
-- 一、沈鹿淮民主县政府布告
-- 二、郸城县人民政府布告
-- 三、郸城考
-- 四、关于成立郸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
-- 五、关于征集郸城县地方志文献资料的通告
-- 六、县政府批转总编室《关于<郸城县志>编纂工作情况的报告》
-- 七、奇闻轶事
补记
-- 1986年至1991年大事记
-- 县志办公室(总编辑室)人员
-- 曾在县志总编辑室工作过的人员
-- 部门专业志主编
注释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