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志

什刹海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记述什刹海地区的自然和社会 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 景区总体规划方案》和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根据需要适当 扩展。 三、本志贯通古今。上溯不限,下限一般止于2001年。

内容时限: -2001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委会

凡例
图片
目录
总述
第一篇 地理、名称和行政归属的演变
-- 第一章 什刹海的形成和演变
---- 第一节 澡水与高梁河故道
---- 第二节 金中都东北郊的白莲潭
---- 第三节 元大都的兴建与积水潭
---- 第四节 明建北京城和积水潭的被分隔
---- 第五节 清以后的什刹海
-- 第二章 什刹海名称的演变
---- 第一节 金称白莲潭
---- 第二节 元有积水潭、海子等名称
---- 第三节 明有积水潭、什刹海等名称
---- 第四节 清代什刹海名称的沿袭与分化
---- 第五节 什刹海名称的定型
-- 第三章 什刹海地区的行政归属演变
---- 第一节 秦代至唐中叶的行政归属
---- 第二节 唐代中叶以后的行政归属
---- 第三节 辽、金时期的行政归属
---- 第四节 元代的行政归属
---- 第五节 明代的行政归属
---- 第六节 清代的行政归属
---- 第七节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行政归属
----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归属
第二篇 水利 漕运
-- 第一章 金以前的水利开发
---- 第一节 三国后导高梁河水开车箱渠
---- 第二节 北齐时导高梁水灌田
---- 第三节 唐、五代时期的开发利用
-- 第二章 金代白莲潭的水利开发与漕运
---- 第一节 白莲潭水利开发建设
---- 第二节 白莲潭至通州潞水的漕运
---- 第三节 白莲潭是金中都漕运码头
-- 第三章 元代积水潭的水利开发与漕运
---- 第一节 积水潭至通州的北支运河—坝河
---- 第二节 积水潭至通州的南支运河—通惠河
---- 第三节 元代积水潭的水利开发与建设
-- 第四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什刹海水利与漕运
---- 第一节 明初什刹海水利与通惠河的漕运
---- 第二节 明中叶对通惠河的治理
---- 第三节 明中后期对什刹海与通惠河的治理
---- 第四节 清代什刹海的水利与漕运
---- 第五节 民国时期什刹海的状况及治理计划
-- 第五章 历史上什刹海的水工建筑物
---- 第一节 历史上什刹海的闸坝建筑物
---- 第二节 历史上什刹海周围的桥梁
-- 第六章 历代什刹海水利与漕运管理
---- 第一节 金、元时期白莲潭、积水潭的水利管理
---- 第二节 金、元时期白莲潭、积水潭的漕运管理
---- 第三节 明、清什刹海的水利管理与漕运
---- 第四节 民国时期什刹海的管理
--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刹海的治理
---- 第一节 什刹海水域的治理
---- 第二节 什刹海上游水源湖泊的治理
---- 第三节 什刹海上游水道的治理
---- 第四节 什刹海下游河道与湖泊治理
第三篇 农工商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农业手工业工业
-- 第二章 商业服务业
---- 第一节 商业街衢
---- 第二节 新老店铺
-- 第三章 市场
-- 第四章 交通运输
第四篇 文学 艺术
-- 第一章 文学
---- 第一节 诗词
---- 第二节 小说
---- 第三节 散文
---- 第四节 文学机构
-- 第二章 书法绘画雕塑
---- 第一节 书法
---- 第二节 绘画雕塑
-- 第三章 戏曲 音乐舞蹈
---- 第一节 元曲 昆曲
---- 第二节 京剧
---- 第三节 曲艺
---- 第四节 话剧 电影 电视剧
---- 第五节 音乐舞蹈
第五篇 文教 科研 体育 卫生
-- 第一章 学校(幼儿园)
---- 第一节 元、明、清的官学和私学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
---- 第四节 高等院校
-- 第二章 科研机构学术团体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学术团体
-- 第三章 文化服务单位和电影机构
---- 第一节 图书馆教育馆文化馆
---- 第二节 纪念馆展览馆
---- 第三节 电影制片厂电影院
-- 第四章 新闻出版机构
---- 第一节 报纸杂志社
---- 第二节 出版社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组织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三节 体育场馆
-- 第六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医院
---- 第二节 防治机构
---- 第三节 医药研究、管理机构
第六篇 名声古迹(上)
-- 第一章 鼓楼 钟楼 德胜门箭楼 地安门
-- 第二章 桥梁
-- 第三章 贵族府邸
-- 第四章 故居名宅
-- 第五章 名 园
-- 第六章 衙署地学会原辅仁大学主楼
-- 第七章 会贤堂老四合院、铺面房
第七篇 名声古迹(下)
-- 第一章 宛平县文庙
-- 第二章 寺观(上)
-- 第三章 寺观(下)
-- 第四章 清真寺
-- 第五章 教堂修道院
-- 第六章 祠堂家庙 纪念塔
第八篇 街 巷
-- 第一章 旧鼓楼大街及西侧胡同
-- 第二章 地安门外大街及西侧胡同
-- 第三章 德胜门内大街及两侧胡同
-- 第四章 新街口北大街及东侧胡同
-- 第五章 新街口南大街及东侧胡同
-- 第六章 德胜门东大街、德胜闩西大街及南侧胡同
-- 第七章 鼓楼西大街及两侧胡同
-- 第八章 地安门西大街及北侧胡同
-- 第九章 金丝套地区
第九篇 民俗民风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后门灯节
---- 第二节 上巳春禊
---- 第三节 城隍出巡
---- 第四节 炎夏胜事
---- 第五节 中元活动
---- 第六节 冰床冰灯
---- 第七节 西庙庙会
---- 第八节 票房活动
---- 第九节 茶馆沧桑
---- 第十节 堂会志盛
---- 第十一节 闾巷传说
---- 第十二节 俗谚歌谣
---- 第十三节 市场溯踪
-- 第二章 民风
---- 第一节 学习、发扬雷锋精神
---- 第二节 军民共建活动
---- 第三节 知海、爱海、保护环境
---- 第四节 保护野鸭
---- 第五节 尊老爱幼
---- 第六节 扶残助残
---- 第七节 健身休闲
---- 第八节 友好交往
第十篇 景区规划建设与管理
-- 第一章 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
---- 第三节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研究与实施
---- 第四节 旅游规划研究
-- 第二章 建设
---- 第一节 整治
---- 第二节 文物普查
---- 第三节 景点建设
---- 第四节 环景区道路建设
---- 第五节 房地产开发
---- 第六节 绿化美化环境
---- 第七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八节 社区建设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的成立与演变
---- 第二节 管理体制研究
---- 第三节 什刹海景区管理委员会
第十一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二章 旅游景点
-- 第三章 旅游项目
-- 第四章 旅游服务
第十二篇 人物
-- 人物
大事记
索 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