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地区志 上

临沧地区志 上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临沧地区的自然地理、民族、政党、民政工作、军事、公安工作、司法工作等政治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2004年06月

目录

封面
临沧地区志上册
《临沧地区志》组卷总目
图片
-- 临沧地区政区图
-- 战国时期的铜钺
-- 战国时期的石范
-- 临沧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 大明宣德炉
-- 木鼓
-- 银碗
-- 发掘于云县境内的明代铜香炉
-- 孟定府印
-- 耿马宣抚司印
-- 永德山土的贝币
-- 岗捐票印模
-- 土司四合院官邸一角
-- 地方史傣文手抄本
-- 汉傣文地方史
-- 贝叶经
--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耿马土司地方史手抄本
-- 耿马土司傣文世系史
-- 沧源崖画
-- 永德浮雕
-- 勐撒岩诗
-- 沧源广允佛寺壁画
-- 凤庆石洞寺
-- 永德明代石狮
-- 孟定土司署石狮
-- 耿马土司小洋楼
-- 原耿马土司议事厅
-- 杜文秀题碑
-- 古驿道上的澜沧江青龙桥
-- 茂兰长安桥
-- 漫湾电站截流
-- 凤庆红龟山塔
-- 临沧西文笔塔
-- 耿马景戈白塔
-- 1988年“11·6”地震破坏的房屋
-- 地震拉裂的民居
-- 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
-- 李鹏总理视察灾区
-- 地委、行署震后召开第一次紧急会议
-- 中央慰问团视察灾区
-- 驻军、武警官兵奔赴灾区抗灾抢险
-- 首批救灾物资到灾区
-- 国际友人到灾区考察慰问
-- 援助物资
-- 重建规划
-- 重建家园
-- 临沧地区“11·6”地震抗震纪念碑
-- 孟定口岸
-- 镇康边事纪念碑
-- 南伞口岸
-- 双江古茶树
-- 滇红创始人冯绍裘铜像
-- 凤庆香竹箐古茶树
-- 甘蔗丰收
-- 民营橡胶
-- 铁杉
-- 古榕(独树成林)
-- 一级保护植物桫椤
-- 澜沧江大峡谷
-- 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 珍稀植物——龙血树
-- 珍稀保护植物——铁力木
-- 珍贵植物——“见血封喉”
-- 人造柚木林
-- 一级保护动物蜂猴
-- 一级保护动物巨蜥
-- 南汀河
-- 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
-- 叫雨山电视转播塔
-- 南伞跨国溶洞
-- 班洪抗英遗址碑
-- 水车
-- 佤族民居
-- 傣族手工艺品
-- 佤族甩发舞
-- 地委机火
-- 行署机关
《临沧地区志》编纂委员会
-- 第一届
-- 委员
-- 第二届
-- 委员
-- 第三届
-- 委员
-- 第四届
-- 委员
-- 第五届
-- 委员
-- 第六届
-- 委员
-- 第七届
-- 委员
《临沧地区志》总纂、副总纂人员名单
临沧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人员名单
《临沧地区志》撰稿人员名单
《临沧地区志》校对人员名单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地理
-- 第一章 地域区划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一 位置
------ 二 面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一 临沧地区
------ 二 区属各县
------ 三 区属乡镇
------ 四 主要集镇
---- 第三节 地名
------ 一 机构
------ 二 地名普查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一 地层
------ 二 岩石
------ 三 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土壤
------ 一 砖红壤
------ 二 赤红壤
------ 三 红壤
------ 四 黄壤
------ 五 黄棕壤
------ 六 亚高山草甸土
------ 七 冲积土
------ 八 石灰土
------ 九 紫色土
------ 十 水稻土
---- 第四节 植被
------ 一 季雨林
------ 二 栎类混交林
------ 三 中、北亚热带植物
------ 四 亚高山植物
------ 五 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第五节 山脉
---- 第六节 水系
------ 一 澜沧江水系
------ 二 怒江水系
---- 第七节 河流
---- 第八节 气候
---- 第九节 各县气象要素
---- 第十节 天气谚语
------ 一 天象
------ 二 物象
------ 三 时象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一 总面积
------ 二 分类面积
---- 第二节 水
------ 一 地表水
------ 二 河水
------ 三 地下水
------ 四 水能
------ 五 温泉
------ 六 毒泉
---- 第三节 矿藏
------ 一 金
------ 二 银
------ 三 锗
------ 四 铅
------ 五 铀
------ 六 锑
------ 七 铁
------ 八 铜
------ 九 锡
------ 十 褐煤
------ 十一 硅藻土
------ 十二 高岭土
------ 十三 石膏
------ 十四 大理石
------ 十五 玛瑙石
------ 十六 石灰石
------ 十七 稀土
----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 一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
------ 二 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 三 邦东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 第五节 植物资源
------ 一 森林
------ 二 植物药
------ 三 花卉
------ 四 水果
---- 第六节 动物资源
---- 第七节 景观
------ 一 灵山胜境
------ 二 叫雨山度假村
------ 三 土林
------ 四 天仙洞
------ 五 石佛洞
------ 六 崖画
------ 七 广允佛寺
------ 八 琼英仙洞
------ 九 观音阁
------ 十 青龙古桥
------ 十一 白塔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地震
---- 第二节 干旱 洪涝 冰雹
------ 一 干旱
------ 二 洪涝
------ 三 冰雹
---- 第三节 低温 风 兽 病虫 火
------ 一 低温
------ 二 风灾
------ 三 兽灾
------ 四 病虫灾
------ 五 火灾
-- 第五章 人口
---- 第一节 源流
------ 一 流入
------ 二 迁出
------ 三 人口增减
---- 第二节 民族人口
------ 一 人口数
------ 二 分布
---- 第三节 人口结构
------ 一 性别
------ 二 行业
------ 三 文化
---- 第四节 人口普查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 一 管理机构
------ 二 法规
------ 三 宣传教育
------ 四 奖惩
------ 五 控制状况
卷二 民族
-- 第一章 彝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民间文学
-- 第二章 佤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文学艺术
------ 三 音乐舞蹈
------ 四 崖画
------ 五 历法
-- 第三章 傣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民间文学
------ 三 音乐
------ 四 舞蹈
------ 五 历法
-- 第四章 拉祜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家庭
------ 二 住房
------ 三 饮食
------ 四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民间文学
-- 第五章 布朗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
------ 二 民间文学
------ 三 音乐
------ 四 舞蹈
-- 第六章 白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一 农牧业
------ 二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第七章 回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第八章 傈僳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三 姓氏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民间文学
-- 第九章 苗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
------ 二 民间文学
-- 第十章 德昂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手工业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四 家庭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节日
------ 五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
------ 二 民间文学
------ 三 音乐舞蹈
-- 第十一章 景颇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宗教信仰
------ 四 禁忌
---- 第五节 文化
------ 一 语言文字
------ 二 音乐舞蹈
-- 第十二章 汉族
---- 第一节 人口 源流
------ 一 人口
------ 二 源流
---- 第二节 生产
------ 一 种植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渔业
------ 四 手工业
------ 五 矿冶
------ 六 建筑业
---- 第三节 商业
---- 第四节 生活
------ 一 住房
------ 二 饮食
------ 三 服饰
---- 第五节 风俗
------ 一 婚姻
------ 二 丧葬
------ 三 祭祀
------ 四 节日
-- 第十三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指导方针
---- 第二节 机构
------ 一 1952~1980年的民族工作机构
------ 二 临沧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主要成就
------ 一 团结对敌 保卫国防
------ 二 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 三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四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 五 建立民族乡
------ 六 实现社会变革
------ 七 繁荣民族文化卫生事业
------ 八 贯彻执行宗教政策
卷三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民国党团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一节 地委建立前的党组织
---- 第二节 中共临沧地委
------ 一 机构沿革
------ 二 党代会
-- 第三章 地委中心工作(上)
---- 第一节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 一 征粮剿匪
------ 二清匪反霸 减租退押
------ 三 抗美援朝
------ 四 镇压反革命
------ 五 土地改革
------ 六 三反五反
------ 七 一化三改造
------ 八 审干
------ 九 肃反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一 整风反右
------ 二 大跃进
------ 三 农村人民公社化
------ 四 反“右倾机会主义”
------ 五 纠正“五风”
------ 六 贯彻“八字”方针
------ 七 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运动
-- 第四章 地委中心工作(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一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 二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 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四 科技体制改革
------ 五 教育体制改革
------ 六 揭批查林彪“四人帮”
------ 七 落实政策
------ 八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九 地富分子摘帽
------ 十 机构改革
------ 十一 整党建党
-- 第五章 地委所属部门工作
---- 第一节 地委办公室
------ 一 机构沿革
------ 二 文书处理
------ 三 调研 信息
------ 四 督查
------ 五 信访
------ 六 机要
---- 第二节 组织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干部管理
------ 三 党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宣传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宣传教育
------ 三 理论教育
------ 四 党员教育
------ 五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 第四节 统战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民族工作
------ 三 宗教工作
------ 四 对台工作
------ 五 统战人士工作
------ 六 工商工作
---- 第五节 农村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六节 政法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七节 地直党委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八节 保密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九节 老干部工作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三 干休所
---- 第十节 党史资料征集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十一节 党校
------ 一 机构沿革
------ 二 短期培训
------ 三 学历培训
------ 四 科研
------ 五 教师 学员
---- 第十二节 地委机关报
------ 一 机构
------ 二 报纸
---- 第十三节 地委其他工作
------ 一 工交工作
------ 二 财贸工作
------ 三 边疆工作
------ 四 民族工作队
------ 五 山区工作队
------ 六 外事工作
-- 第六章 纪律检查
---- 第一节 机构
------ 一 沿革
------ 二 干部配备
---- 第二节 教育监督
------ 一 党纪党风教育
------ 二 监督
---- 第三节 信访 调研
------ 一 信访
------ 二 调研
---- 第四节 案件查处
------ 一 检查
------ 二 审理
------ 三 复查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一 机构沿革
------ 二 基层组织
------ 三 工会工作
---- 第二节 共青团
------ 一 机构沿革
------ 二 组织建设
------ 三 主要工作
------ 四 少工委
---- 第三节 妇联
------ 一 机构沿革
------ 二 组织建设
------ 三 主要工作
-- 第四节贫协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卷四 政权政务
-- 第一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临沧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三 临沧地区出席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 四 临沧地区出席历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二 人民代表大会
------ 三 人大常委会
----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一 选举
------ 二 主席团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公署
------ 一 缅宁(临沧)区专员公署
------ 二 临沧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 三 临沧专(地)区革命委员会
------ 四 临沧地区行政公署
---- 第三节 行署工作机构
------ 一 缅宁(临沧)专员公署工作机构
------ 二 临沧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机构
------ 三 临沧专(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作机构
------ 四 临沧地区行政公署工作机构
------ 五 非常设机构
---- 第四节 县政府
------ 一 凤庆县
------ 二 临沧县
------ 三 云县
------ 四 永德县
------ 五 镇康县
------ 六 双江自治县
------ 七 耿马自治县
------ 八 沧源自治县
---- 第五节 基层行政组织
------ 一 民国时期基层政权
------ 二 人民政权基层行政组织
-- 第三章 行署政务
---- 第一节 管理
------ 一 行署领导分工制
------ 二 干部任免
------ 三 文秘档案
------ 四 财政预决算审核
------ 五 重要文告
---- 第二节 会议
------ 一 行署全体会议(署务会)
------ 二 行署常务会议
------ 三 专员办公会议
------ 四 县长会议
------ 五 三级干部会议
------ 六 部门会议
---- 第三节 调研 考察 接待
------ 一 调研(信息)
------ 二 考察
------ 三 接待
-- 第四章 政事纪要(上)
---- 第一节 经济建设
------ 一 工业
------ 二 农业
------ 三 财贸
------ 四 交通邮电
------ 五 经济技术协作
------ 六 城镇建设
------ 七 经济体制改革
------ 八 经济计(规)划
---- 第二节 科技文卫
------ 一 教育
------ 二 科技
------ 三 文化
------ 四 卫生
------ 五 体育
------ 六 广播电视
------ 七 人口控制
------ 八 民族事务
------ 九 地方志编纂
-- 第五章 政事纪要(下)
---- 第一节 边境事务
------ 一 界务
------ 二 与缅甸友好交往
------ 三 边防建设
------ 四 口岸建设
---- 第二节 战备 支前
------ 一 战备
------ 二 支前
---- 第三节 信访
------ 一 沿革
------ 二 领导接待日制度
---- 第四节 扶贫
-- 第六章 参政议政机构
---- 第一节 政协临沧地区工作委员会
------ 一 机构沿革
------ 二 主要工作
---- 第二节 县参政议政机关
------ 一 风庆县
------ 二 云县
------ 三 临沧县
------ 四 永德县
------ 五 镇康县
------ 六 双江自治县
------ 七 耿马自治县
------ 八 沧源自治县
卷五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一 慰问
------ 二 优待
------ 三 补助
---- 第二节 拥政爱民
---- 第三节 支前
---- 第四节 双拥表彰
---- 第五节 抚恤
------ 一 民国恤赏
------ 二 人民政府抚恤
---- 第六节 烈士碑陵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一节 军人安置
------ 一 复员军人
------ 二 退伍军人
------ 三 伤残军人
---- 第二节 离退休安置
------ 一 军队干部
------ 二 地方干部
---- 第三节 落实政策
------ 一 精减退职人员
------ 二 大队干部
-- 第三章 福利
---- 第一节 福利企业
------ 一 沿革
------ 二 福利企业选介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 一 组织
------ 二 活动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一 沿革
------ 二 管理
------ 三 麻疯村
-- 第四章 赈灾
---- 第一节 灾害
------ 一 地震
------ 二 干旱
------ 三 洪涝灾
------ 四 雹灾
------ 五 冻灾
------ 六 风灾
------ 七 疫病
------ 八 兽灾
------ 九 病虫害
------ 十 火灾
---- 第二节 抗灾救济
------ 一 民间相助
------ 二 国家救济
------ 三 救灾合作保险
------ 四 募集捐赠
---- 第三节 大地震灾害救助
------ 一 领导视察慰问
------ 二 同胞、侨胞、国际友人视察灾区
------ 三 抗震救灾
------ 四 恢复重建家园
-- 第五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 一 沿革
------ 二 敬老院
---- 第二节 农村救济
------ 一 春夏荒救济
------ 二 困难户救济
------ 三 寒衣救济
---- 第三节 城镇救济
------ 一 贫民
------ 二 其它
---- 第四节 扶贫
------ 一 扶贫
------ 二 经济实体
------ 三 科技扶贫
-- 第六章 侨务
---- 第一节 华侨(含华人、港澳台同胞)
------ 一 分布
------ 二 侨事活动
---- 第二节 管理
------ 一 机构
------ 二 归侨安置
------ 三 落实华侨私房
------ 四 归侨联谊
---- 第三节 华侨农场
------ 一 耿马华侨农场
------ 二 勐库华侨农场
-- 第七章 民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一 行署民政处
------ 二 县民政局
---- 第二节 婚姻管理
------ 一 婚俗
------ 二 婚姻登记
------ 三 涉外婚姻
------ 四 婚嫁改革
---- 第三节 地名管理
---- 第四节 殡葬
------ 一 习俗
------ 二 殡葬改革
---- 第五节 社团登记
---- 第六节 经费管理
卷六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署劳动人事处
------ 一 沿革
------ 二 科室设置
------ 三 隶属单位
---- 第二节 县劳动人事局
------ 一 临沧县
------ 二 凤庆县
------ 三 云县
------ 四 永德县
------ 五 镇康县
------ 六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 七 沧源佤族自治县
------ 八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第三节 机构改革
---- 第四节 编制
------ 一 编制委员会
------ 二 行政编制
------ 三 事业编制
------ 四 企业编制定员
-- 第二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一 用工制度
------ 二 职工队伍
------ 三 工人调配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一 工人招收
------ 二 知青安置
------ 三 劳动服务
---- 第三节 社会保障
------ 一 社会劳动保险
------ 二 劳动争议仲裁
---- 第四节 安全监察
------ 一 卫生安全监察
------ 二 锅炉和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 三 矿山安全监察
---- 第五节 职业技术培训
------ 一 专业技术培训
------ 二 技工学校
------ 三 技师聘任
---- 第六节 工人退休退职
------ 一 退休
------ 二 退职
-- 第三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干部管理
------ 一 干部队伍
------ 三 干部调配
------ 四 干部任免
------ 五 干部培训
------ 六 奖惩
------ 七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八 行政职务确定
------ 九 干部档案
---- 第二节 科技干部管理
------ 一 科技干部队伍
------ 二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 三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四 人才交流
------ 五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 第三节 干部退休退职
------ 一 退(离)休
------ 二 退职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一 工资制度
------ 二 工资调整
------ 三 浮动工资
---- 第二节 劳保福利
------ 一 劳动保护
------ 二 职工福利费
---- 第三节 津贴 补贴
------ 一 津贴
------ 二 补贴
---- 第四节 补助
------ 一 建房补助
------ 二 抚恤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 第五节 医疗和休假待遇
------ 一 医疗待遇
------ 二 病假待遇
------ 三 休假制度
卷七 公安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人民公安
------ 一 地区公安处
------ 二 县公安局
------ 三 派出所(特派员)
------ 四 专业公安机构
-- 第二章 惩治犯罪
----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民国党团登记
------ 一 中国国民党
------ 二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四节 打击敌特
----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三章 禁烟缉毒
----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 禁种
------ 二 禁吸
------ 三 禁贩
-- 第四章 治安管理
---- 第一节 户政管理
------ 一 人口统计
------ 二 居民身份证
------ 三 流动人口管理
---- 第二节 特种行业管理
---- 第三节 危险物品管理
------ 一 爆炸物品
------ 二 枪支
---- 第四节 治安保卫
------ 一 治安保卫委员会
------ 二 治安巡逻队
------ 三 治安处罚
---- 第五节 取缔社会丑恶
------ 一 取缔卖淫嫖娟
------ 二 查禁淫秽物品
------ 三 禁赌
------ 四 打击拐卖妇女儿童
---- 第六节 改造“四类分子”
---- 第七节 经济文化保卫
------ 一 机构
------ 二 内部安全保卫
------ 三 维护内部治安
-- 第五章 预审 看守
---- 第一节 预审
---- 第二节 看守
------ 一 监所
------ 二 管理
---- 第三节 收容审查
------ 一 机构
------ 二 收审
---- 第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六章 边防 消防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边境管理
------ 一 机构
------ 二 管理
---- 第二节 消防
------ 一 公安消防
------ 二 企业消防
------ 三 民间消防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一 机构
------ 二 车辆管理
------ 三 城镇交通管理
-- 第七章 公安建设
---- 第一节 干警教育
------ 一 政治教育
------ 二 学历教育
------ 三 业务培训
---- 第二节 基本设施
------ 一 房建
------ 二 交通
---- 第三节 经费
------ 一 总经费
------ 二 工资
卷八 司法
-- 第一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一 民国检察机构
------ 二 人民检察院
---- 第二节 侦查
------ 一 法纪案件
------ 二 经济案件
---- 第三节 刑事检察
------ 一 侦察监督
------ 二 审判监督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六节 其它检察
------ 一 一般监督
------ 二 社会改造检察
---- 第七节 刑事技术
---- 第八节 边疆特殊问题处理
------ 一 打击毒品犯罪
------ 二 对敌斗争政策
------ 三 边民出入境问题
------ 四 迷信鬼神造成杀人、伤害的案件
------ 五 涉外刑事案件
-- 第二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一 云南省高等法院 第七分院
------ 二 云南省临沧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 三 县人民法院
------ 四 人民法庭
---- 第二节 案件 审判
------ 一 刑事
------ 二 民事
------ 三 经济
------ 四 行政
---- 第三节 陪审执行
------ 一 陪审
------ 二 执行
---- 第四节 申诉 复查
------ 一 告诉 申诉
------ 二 信访
------ 三 案件复查
---- 第五节 减刑 假释 特赦
------ 一 减刑 假释
------ 二 特赦
---- 第六节 统计 档案
------ 一 司法统计
------ 二 档案
---- 第七节 管理
------ 一 干警
------ 二 教育培训
------ 三 装备
------ 四 经费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一 地区司法处
------ 二 县司法局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法律普及
------ 一 组织领导
------ 二 实施月标
------ 三 普及成果
---- 第四节 基层司法
------ 一 人民调解委员会
------ 二 司法助理员
------ 三 法律服务所
---- 第五节 公证
------ 一 机构
------ 二 业务
---- 第六节 律师
------ 一 机构
------ 二 律师
------ 三 业务
------ 四 经费
---- 第七节 劳动改造
------ 一 劳改场所
------ 二 教育改造
------ 三 劳改生产
------ 四 奖惩
卷九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招募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一 民国时期
------ 二 志愿兵役制
------ 三 义务兵役制
------ 四 预备役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常备武装
------ 一 土司武装
------ 二 清末民团
------ 三 民国保卫团队
------ 四 县中队
------ 五 人民武装警察
------ 六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其它武装
------ 一 西南民众义勇军
------ 二 耿沧抗日支队
------ 三 阿佤山游击队
------ 四 班洪自卫队
------ 五 阿佤山 第10大队和守备大队
------ 六 迤南人民自卫军 第1支队
------ 七 滇桂黔边区纵队8支队38团
------ 八 滇桂黔边区纵队7支队31团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训练
------ 一 沿革
------ 二 野营训练
------ 三 专业技术训练
------ 四 学生军训
------ 五 军训基地
---- 第三节 武器装备
------ 一 配备
------ 二 管理
------ 三 事故
---- 第四节 参战
------ 一 剿匪
------ 二 打击境外国民党军残部窜扰
---- 第五节 治安执勤
------ 一 打击反革命罪犯
------ 二 缉捕敌特逃犯
------ 三 打击走私贩毒犯
------ 四 战备执勤
---- 第六节 人民防空
---- 第七节 以劳养武
---- 第八节 急重任务
------ 一 经济建设
------ 二 抗灾救灾
-- 第四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一 明代军屯
------ 二 清军
------ 三 腾越国民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 野战军
------ 二 地方军
-- 第五章 兵事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一 征讨麓川叛军
------ 二 莽应里进犯滇西
------ 三 西袜里战缅兵
------ 四 回民起义
------ 五 蓝旗事件
------ 六 拉祜族起义
------ 七 刀上达之乱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一 班洪抗英斗争
------ 二 “共革盟”事件
------ 三 围剿土匪黄发清
------ 四 岩帅禁烟之战
------ 五 日军入侵孟定
------ 六 博尚围歼战
------ 七 进军耿马
------ 八 缅宁保卫战
------ 九 马台战斗
------ 十 沧源保卫战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 那招渡口战斗
------ 二 解放耿马城
------ 三 剿匪平暴
------ 四 粉碎李弥残部窜犯
------ 五 保卫边防战斗
------ 六 中缅勘界作战
卷十 外事
-- 第一章 边界勘划
---- 第一节 边界变迁沿革
---- 第二节 中英勘界
------ 一 中缅南段已定界临沧段勘划经过
------ 二 界线界桩
------ 三 中缅南段未定界临沧段勘划经过
---- 第三节 中缅勘界
------ 一 勘划
------ 二 界线走向
------ 三 界桩
------ 四 中缅边界临沧段 第一次联检
------ 五 中缅边界临沧段 第二次联检
-- 第二章 界务管理(上)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中缅边界联检
---- 第四节 过境耕地管理
------ 一 清末民国时期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五节 边境口岸管理
------ 一 口岸通道
------ 二 出入境管理
-- 第三章 界务管理(下)
---- 第一节 中英滇缅边案会审
---- 第二节 涉外纠纷
---- 第三节 界务员管理
---- 第四节 其它管理
------ 一 引用水
------ 二 放牧
------ 三 砍柴割草
------ 四 骑线建筑
------ 五 涉外婚姻
------ 六 殡葬
-- 第四章 涉外事务
---- 第二节 边境贸易
----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 第四节 边境突发事件
---- 第五节 外事机构
------ 一 机构沿革
------ 二 干部培训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