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县志

江苏省铜山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3年06月

目录

封面
铜山县志
图片
-- 铜山县行政区划图
-- 1鸟瞰大运河上解台闸
-- 2中共铜山县委、铜山县人民政府和部分机关驻地
-- 建设中的居民小区
-- 4汉王乡拔剑泉
-- 5建设中的东固城新村
-- 6柳新乡唐沟村麦收
-- 7大许轧花厂货场一角
-- 8郑集翻水站
-- 9铜山县原种场
-- 10汉王乡望城村的玫瑰园
-- 11汉王乡班井村的山楂园
-- 12张集乡梨园
-- 13柳泉乡向阳渠
-- 14棠张乡蚕农在喂蚕
-- 15微山湖畔
-- 16柳泉乡蔡庄村养鸭专业户
-- 17铜山县利用水库和采煤塌陷地发展渔业生产
---- 上两幅:柳新乡东固城村网箱养鱼场
---- 下幅:崔贺庄水库
-- 18铜山县邓楼果园
-- 19大庙镇孤山村的大棚蔬菜
-- 20养鸡专业户
-- 21铜山大黄牛(又称徐州大黄牛)
-- 22铜山县种羊场的羊群
-- 23铜山县第一水泥厂
-- 24铜山县三堡工业小区一角
-- 25铜山县轧钢厂轧钢车间
-- 26铜山县化肥二厂
-- 27铜山县大理石厂
-- 28铜山县纺织厂
-- 29铜山县炼铁厂一角
-- 30铜山县益民食品总厂小孩酥生产车间
-- 31徐州(铜山县)柴油机厂及其产品S195柴油机
-- 32铜山县农药厂及其部分产品
-- 33铜山县陶瓷厂生产的多头餐具和梅花黑釉茶具
-- 34铜山县轻工机械厂生产的童车
-- 35铜山县被单厂产品陈列室一角
-- 36青山泉乡的村办小煤矿
-- 37利国乡群众开采铁矿石
-- 38拾屯乡孤山工艺厂生产的部分裘皮产品
-- 39铜山县孟家沟工业小区远眺
-- 40塔山港一角
-- 41白集村汽车运输队
-- 42唐沟村汽车运输队
-- 43塔山运河大桥
-- 44郑集中学语音教室
-- 45郑集中学校园一角
-- 46侯集中学科学楼
-- 47柳新乡卫生院
-- 48青山泉村幼儿园
-- 49大庙镇一角
-- 50唐沟居民新村
-- 51铜山县光荣院一角
-- 52农家小庭院
-- 53青山泉乡四清村的夜晚
-- 54卢旺达贵宾到汉王乡参观
-- 55青山泉乡新春联欢会
-- 56唐沟村民获奖后的喜悦
-- 57铜山县民间文艺——“赶驴”
-- 58淮海战役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 59明代燕桥
-- 60省市领导到北洞山汉墓视察
-- 61铜山县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
-- 62权台煤矿
-- 63徐州发电厂
-- 64霸王山水泥厂
-- 65水利工地的早晨
-- 66铜山钢铁厂夜景
-- 67郭影秋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外宾。左一为郭影秋
-- 68李可染的国画——《漓江山水》
-- 69喻继高工笔花鸟画《梨花春燕》
-- 70张伯英书法
-- 71郭影秋手迹
-- 72马坡乡烈士陵园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区划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县境
---- 第三节县治
-- 第二章区划
---- 第一节清代区划
---- 第二节民国时期区划
---- 第三节建国后区划
-- 第三章乡镇
---- 第一节乡镇简介
---- 第二节村名录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物候
---- 第一节气候
---- 第二节物候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肥力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矿产资源
---- 第二节土地资源
---- 第三节生物资源
-- 第六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地震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旱灾
---- 第四节雹灾
---- 第五节风灾
---- 第六节雪 霜 雾灾
---- 第七节蝗灾
第三篇人 口
-- 第一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数量
---- 第二节分布
-- 第二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自然增减
---- 第二节流动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行业构成
-- 第四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家庭
-- 第五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机构 政策
---- 第二节技术措施
第四篇农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减租减息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农业自然区划
---- 第一节丘陵山区
---- 第二节废黄河高滩区
---- 第三节湖运平原区
---- 第四节废黄河堰下低洼盐碱区
-- 第三章种植业
---- 第一节作物分布与产量
---- 第二节耕作制度
---- 第三节种子
---- 第四节肥料
---- 第五节土壤改良
---- 第六节植物保护
---- 第七节栽培技术
---- 第八节农场
-- 第四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资源
---- 第二节林业生产
---- 第三节林木保护
---- 第四节林特产场圃
-- 第五章畜牧业
---- 第一节畜禽种类
---- 第二节畜禽养殖
---- 第三节疫病防治
---- 第四节饲养场
-- 第六章水产业
---- 第一节养鱼
---- 第二节捕捞
---- 第三节特种养殖和水面种植
---- 第四节渔政管理
-- 第七章副业
---- 第一节蚕桑
---- 第二节烟叶
---- 第三节瓜菜
---- 第四节食用菌
---- 第五节花卉
---- 第六节养蜂
---- 第七节编织
---- 第八节其他副业
-- 第八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农机具
---- 第二节农机具管理
---- 第三节农机具技术推广培训
第五篇水利
-- 第一章水利工程
---- 第一节河道
---- 第二节水库
---- 第三节涵闸
---- 第四节堤防
---- 第五节机电排灌站
---- 第六节机电井
-- 第二章农田排灌
---- 第一节灌溉
---- 第二节排涝
-- 第三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
---- 第二节水土治理
-- 第四章抗灾抢险
---- 第一节组织领导
---- 第二节抗灾抢险实例
-- 第五章水利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工程设施管理
第六篇工 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所有制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电力工业
---- 第二节煤炭工业
---- 第三节建筑材料工业
---- 第四节冶金工业
---- 第五节机械工业
---- 第六节化学工业
---- 第七节纺织及棉花加工工业
---- 第八节食品 饲料工业
---- 第九节电子电气器械制造工业
---- 第十节造纸纸制品及印刷工业
---- 第十一节皮革 塑料 橡胶制品工业
---- 第十二节木竹器家具制造工业
---- 第十三节金属制品工业
---- 第十四节陶瓷 玻璃 碳素制品工业
---- 第十五节其他工业
第七篇交通
-- 第一章陆路交通
---- 第一节铁路 公路 桥梁
---- 第二节运输业务
---- 第三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水路交通
---- 第一节航道 港口码头 渡口
---- 第二节运输业务
---- 第三节交通管理
第八篇邮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一节驿站
---- 第二节邮电局所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政业务
---- 第二节邮件运输投递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第九篇商业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集体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个体商业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商品供应
-- 第三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粮油收购
---- 第二节粮油销售
---- 第三节粮油储运
-- 第四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集市网点
---- 第二节贸易概况
-- 第六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出口
---- 第三节进口
第十篇财政 税务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支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农业赋税
---- 第二节工商税
第十一篇金融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建国前金融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金融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流通货币
---- 第二节货币管理
-- 第三章信贷
---- 第一节工商信贷
---- 第二节农业信贷
---- 第三节基本建设拨贷款
-- 第四章存款
---- 第一节集体单位存款
---- 第二节城乡个人储蓄存款
-- 第五章保险公债
---- 第一节保险
---- 第二节公债
第十二篇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县城县府驻地建设
---- 第二节村镇建设
---- 第三节公用事业
-- 第二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公房管理
---- 第二节地产管理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企业
---- 第二节建筑施工
---- 第三节建筑管理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及破坏
---- 第二节环境管理与治理
第十三篇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计划
---- 第一节计划编制
---- 第二节建国后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 第二章统计
---- 第一节统计网络
---- 第二节工作实绩
-- 第三章审计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工作实绩
--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商标管理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个体经济管理
---- 第六节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七节经济监督检查
-- 第五章物价
---- 第一节价格管理
---- 第二节物价演变
---- 第三节产品比价
-- 第六章计量标准管理
---- 第一节计量管理
---- 第二节标准管理
-- 第七章物资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计划分配与协作
---- 第三节物资储运
---- 第四节物资回收利用
-- 第八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工资管理
---- 第四节职工劳保福利
---- 第五节工人退休退职
第十四篇政党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建国前党的组织及其革命斗争
---- 第二节建国后党的组织及其工作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主要活动
第十五篇社会团体
-- 第一章职工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职工抗日联合会
-- 第二章农民团体
---- 第一节农民救国会
---- 第二节农民协会和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学生联合会及学生(青年)救国会(团)
---- 第三节少年儿童组织
-- 第四章妇女团体
---- 第一节妇女救国会
---- 第二节妇女联合会
-- 第五章工商团体
---- 第一节商会及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六章社会文化团体
---- 第一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文艺卫生体育协会
---- 第三节抗美援朝协会及中苏友好协会
第十六篇政务
-- 第一章参议会
---- 第一节解放区参议会
---- 第二节铜山县临时参议会
---- 第三节铜山县参议会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人民代表选举
---- 第六节人民代表提案处理
-- 第三章政府
---- 第一节县政府
---- 第二节区乡(镇)政府
-- 第四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历届县政协会议
---- 第二节工作简述
第十七篇治安司法
-- 第一章治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户籍管理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刑事侦查
---- 第五节监所
---- 第六节消防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纪检察
---- 第三节刑事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
---- 第三节刑事审判
---- 第四节民事审判
---- 第五节经济审判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公证
---- 第五节民事调解
第十八篇民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优属
---- 第二节抚恤
---- 第三节烈士褒扬
-- 第二章安置
---- 第一节复员退伍安置
---- 第二节离退休干部安置
---- 第三节残疾人安置
---- 第四节知青安置与移民支边
-- 第三章救济救灾
---- 第一节救济
---- 第二节救灾
---- 第三节扶贫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旧慈善机关
---- 第二节建国后福利事业
-- 第五章婚丧管理
---- 第一节婚姻管理
---- 第二节殡葬管理
-- 第六章信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信访处理
-- 第七章侨务
---- 第一节侨情
---- 第二节工作实绩
第十九篇人事
-- 第一章干部队伍
---- 第二节干部构成
---- 第三节干部编制
-- 第二章干部管理
---- 第一节管理制度
---- 第二节提拔任免
---- 第三节调配 援外 支边
---- 第四节精简下放
---- 第五节教育培训
---- 第六节奖惩
---- 第七节后备干部及调研员
---- 第八节干部离退休
-- 第三章干部工资待遇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福利
第二十篇军事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清末军事机构
---- 第二节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 第三节建国后军事机构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清末驻军
---- 第二节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建国后驻军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晚清地方武装
---- 第二节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 第四章兵役
---- 第一节募兵
---- 第二节征兵
---- 第三节志愿兵役
---- 第四节义务兵役
---- 第五节预备役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活动
-- 第六章战事纪略
---- 第一节清末农民战争
---- 第二节辛亥革命及北伐战争时期战事
---- 第三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 第四节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 第五节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第二十一篇教育
-- 第一章书院 义塾
---- 第一节书院
---- 第二节义塾
-- 第二章学前及初等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中学教育
---- 第二节中等专(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章高等教育
---- 第一节铜山县“五七”农业大学
---- 第二节电视大学
---- 第三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六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学制和课程设置
---- 第二节教学研究
----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招生及人材输送
-- 第七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教师进修
-- 第八章教育经费及设施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育设施
第二十二篇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机构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机构
-- 第二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发展及分布
---- 第二节职称评定
-- 第三章科技研究与技术改造
---- 第一节科技研究
---- 第二节技术改造
-- 第四章科普活动及科技咨询服务
---- 第一节科普活动
---- 第二节科技咨询服务
-- 第五章农村能源开发利用
---- 第一节沼气
---- 第二节省柴灶和太阳能
-- 第六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获奖项目
---- 第二节效益举例
-- 第七章地震气象测报
---- 第一节地震测报
---- 第二节气象测报
第二十三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设施 表演团体
---- 第一节民众教育馆
---- 第二节文化馆站
---- 第三节图书馆 书店
---- 第四节档案馆室
---- 第五节影剧院 放映队 俱乐部
---- 第六节表演团体
-- 第二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群众文化生活
---- 第二节民间艺术
-- 第三章文著及艺术作品
---- 第一节清及清前历代文著
-- 第四章文物名胜
----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古建筑
---- 第四节地面及出土文物
---- 第五节风景名胜
---- 第六节革命文物
-- 第五章新闻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六章编史修志
---- 第一节编史
---- 第二节修志
第二十四篇卫 生
-- 第一章机构及队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队伍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设备
---- 第二节技术
-- 第三章防疫
----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食品卫生
-- 第四章保健
---- 第一节保健制度
---- 第二节妇幼保健
-- 第五章药品
---- 第一节供应
---- 第二节中药材调查及收购
第二十五篇体 育
-- 第一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传统体育
---- 第二节现代体育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
---- 第三节学生体质
---- 第四节体育教师
-- 第三章体育人材培养
---- 第一节体育学校(班)
---- 第二节体育骨干培训
---- 第三节教练员 裁判员培训
-- 第四章运动竞赛
---- 第一节运动会
---- 第二节竞赛成绩
-- 第五章体育经费及设施
---- 第一节体育经费
---- 第二节体育设施
第二十六篇方言
-- 第一章语音分析
---- 第一节声韵调
---- 第二节语音变化
---- 第三节同音字表
-- 第二章分类词汇
-- 第三章语法特点
---- 第一节词缀构词
---- 第二节重叠形式
---- 第三节语法例句
第二十七篇社会
-- 第一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民国时期人民生活
---- 第二节建国后人民生活
-- 第二章风俗民情
---- 第一节生产习俗
---- 第二节生活习俗
---- 第三节岁时习俗
---- 第四节庙会
---- 第五节当代嘉行
-- 第三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五节天主教
-- 第四章帮会道会门
---- 第一节帮会
---- 第二节道会门
-- 第五章谣谚传说
---- 第一节歌谣
---- 第二节农谚
---- 第三节俗语
---- 第四节传说
---- 第五节轶闻轶事
第二十八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略
---- 第一节古代人物
------ 彭祖
------ 季布
------ 陆贾
------ 解忧公主
------ 刘向
------ 刘歆
------ 龚胜
------ 姜肱
------ 张昭
------ 严畯
------ 刘牢之
------ 刘裕
------ 刘义庆
------ 刘令娴
------ 刘知几
------ 刘禹锡
------ 关盼盼
------ 庞勋
------ 许佶
------ 李昇
------ 李璟
------ 李煜
------ 刘师道
------ 刘庠
------ 赵立
------ 朱守仁
------ 万崇德
------ 万寿棋
------ 李向阳
------ 张竹坡
------ 李蟠
------ 崔志庠
------ 张亮基
----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
------ 张大烈
------ 王少华
------ 杨世桢
------ 梁中枢
------ 李春城
------ 姚佐唐
------ 赵龙云
------ 蔡敦仁
------ 鹿世昭
------ 韩志正
------ 孙凤鸣
------ 张淦清
------ 吴亚鲁
------ 安福畴
------ 王清惠
------ 陈亚峰
------ 顾永田
------ 顾子扬
------ 陈诚一
------ 亢为德
------ 周启邦
------ 郭乐三
------ 韩治隆
------ 蒋自明
------ 张道平
------ 潘琰
------ 王家骧
------ 李其祥
------ 李麟彩
------ 王建平
------ 周进德
------ 周爱勇
------ 周爱涛
------ 孙继先
------ 王子模
------ 张伯英
------ 耿继勋
------ 杜基祥
------ 贺占元
------ 胡大勋
------ 韩席筹
------ 邵幼和
------ 刘砚农
------ 温克臣
------ 萧一山
------ 时有恒
------ 马占龙
------ 郭影秋
------ 徐广辉
-- 第二章人物名录
---- 第一节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清前(含清)历任县官名录
---- 第三节明清进士名录
附录
-- 一、文献选辑
-- 二、碑文选录
-- 三、诗文选萃
-- 四、历代县志序跋选
后记
编纂机构及编审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