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甘孜藏族自治州内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真正起到“存史、咨政”的作用。
目录
封面
图片
--
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区图
--
上:甘孜州成立四十周年会场
--
右上:巍峨的泸定桥
--
右下:出土文物
--
左:丹巴古碉
--
下:自治州首府康定
--
右上:古老的德格印经院
--
右中:寺庙壁画
--
右下:藏医院门诊
--
左上:造型别异的藏戏面具
--
下:欢乐的歌舞
--
左上:藏族牧区妇女
--
上:康定回族群众
--
右下:九龙彝族妇女
--
左:丹巴羌族少女
--
下:巴塘纳西族妇女舂红米
序(一)
序(二)
凡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编写组名单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藏族
--
第一章 族源
----
第一节 早期先民的遗存
----
第二节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石棺葬
----
第三节 古代羌人的南迁和西移
----
第四节 汉至魏、晋时期的主要部落(部族)
----
第五节 南北朝至唐初的主要部落(部族)
----
第六节 康区藏族的形成
----
第七节 人口与分布
--
第二章 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政治
----
第一节 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形成
----
第二节 元代的土司制度
----
第三节 明代的土司制度
----
第四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
第五节 清末改土归流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封建农奴制度
----
第七节 政教关系
----
第八节 部落
----
第九节 政治组织、司法、阶级
--
第三章 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经济
----
第一节 生产关系
----
第二节 生产状况
----
第三节 商业
----
第四节 交通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苯波教派
----
第二节 宁玛教派
----
第三节 萨迦教派
----
第四节 噶举教派
----
第五节 格鲁教派
----
第六节 民间原始崇拜与信仰
----
第七节 寺庙经济
----
第八节 寺庙僧侣
--
第五章 文化、艺术、科技
----
第一节 语言文字
----
第二节 文学
----
第三节 艺术
----
第四节 格萨尔史诗
----
第五节 德格印经院
----
第六节 科技
--
第六章 民俗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节日
----
第五节 禁忌、礼仪、其它习俗
--
第七章 反帝反封建斗争和革命业绩
----
第一节 反洋敦、反侵略斗争
----
第二节 抗日救亡运动
----
第三节 反抗农奴主、封建军阀、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
第四节 革命斗争业绩
第二篇 汉族
--
第一章 清代以前的汉族来源
----
第一节 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聚居区汉族的来源
----
第三节 杂居区汉族的来源
----
第四节 散居区汉族的来源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汉族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新增的汉族及其职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康区的开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汉族的革命业绩
--
第三章 解放后的甘孜州汉族
----
第一节 汉族在党、政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
第二节 经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汉族
--
第四章 风土习俗
----
第一节 居住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饮食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第三篇 彝族
--
第一章 来源
----
第一节 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来源
--
第二章 家支
----
第一节 家支分布
----
第二节 家支的职能
----
第三节 习惯法
----
第四节 冤家械斗
--
第三章 解放前的政治经济
----
第一节 等级制度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第四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居住
----
第二节 服饰
----
第三节 饮食
----
第四节 节日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丧葬
----
第七节 礼仪、禁忌
--
第五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原始宗教
----
第二节 天主教在泸定
--
第六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语言文字
----
第二节 民问文学
----
第三节 民间舞蹈
第四篇 回族、羌族、纳西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
第一章 回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来源
----
第二节 解放前的社会职业和生活状况
----
第三节 文化教育社团组织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生活习俗
--
第二章 羌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和来源
----
第二节 社会职业与生活状况
----
第三节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
第四节 生活习俗
--
第三章 纳西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来源
----
第二节 政治、经济
----
第三节 文化习俗
--
第四章 其它少数民族
----
第一节 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泸定的蒙古族
第五篇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第一节 宋代以前的民族关系
----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
第三节 川边界务与瞻对“赏归”
----
第四节 西康建省
--
第二章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
----
第一节 建立波巴自治政权和苏维埃政权
----
第二节 团结争取民族宗教上层人士
----
第三节 宗教政策
----
第四节 建立革命武装
--
第三章 解放后民族政策的实施
----
第一节 民族自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民族武装的建设
----
第三节 民族团结工作
----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五节 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
第六节 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
第七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八节 对国外藏胞、侨务、对台工作
----
第九节 民主改革
--
第四章 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甘孜州
----
第一节 经济建设
----
第二节 交通邮电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三节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
附录
--
一、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
二、全国二、三、四次人口普查甘孜州人口统计表
--
三、重大历史事件
--
四、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
--
五、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庙碑文
--
六、明洪武敕书
--
七、明宣德诰敕
--
八、本书参考书目及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