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龙江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3-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10月
目录
封面
龙江县志
序言
凡例
图片
--
龙江县城图
--
龙江县地图
--
县委大楼
--
县政府大楼
--
县城一隅
--
丰收田野
--
对宝乡水电站
--
谷穗
--
葡萄
--
1.钢铁厂
--
2.钢材
--
3.水泥厂
--
4.啤酒厂
--
5.毛呢
--
1.雅鲁河大桥
--
2.第一中学
--
3.第一人民医院
--
4.第二百货商店
--
5.农贸市场
--
瓜棱罐
--
千秋丰碑 候仁作
--
魏丁零率善佰长印摸
--
铜镜
--
猛犸象牙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建置沿革
--
第一章历史演变
----
第一节建置溯源
----
第二节县治沿革
----
第三节界域更动
----
第四节行政区划
--
第二章人 口
----
第一节人口增减
----
第二节人口构成
------
一性别构成
------
二年龄构成
----
第三节人口分布
----
第四节人口素质
------
一文化素质
------
二科技素质
----
第五节人口从业
----
第六节人口收支
--
第三章民 族
----
第一节民族演替
----
第二节民族分布
----
第三节民族构成
----
第四节民族关系
----
第五节民族政策
--
第四章县城乡镇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
一景星镇
------
二自山乡
------
三黑岗乡
------
四华民乡
------
五广厚乡
------
六七棵树乡
------
七永发乡
------
八杏山乡
------
九头站乡
------
十 东华乡
------
十一龙兴镇
------
十二兴隆川乡
------
十三哈拉海乡
------
十四发达乡
------
十五合山乡
------
十六鲁河乡
------
十七柳树乡
------
十八雅鲁河乡
------
十九山泉乡
------
二十济沁河乡
------
二十一对宝乡
------
二十二福山永乡
----
第三节农林牧渔场
------
一龙江县良种繁殖场
------
二龙北良种场
------
三绿色海洋林场
------
四错海林场
------
五龙兴经营林场
------
六山泉经营林场
------
七林木良种繁育场
------
八靠山种羊场
------
九龙南畜牧场
------
十龙江畜牧场
------
十一正阳畜牧场
------
十二龙江湖渔场
------
十三东山养鹿场
--
第五章地名考述
----
第一节主要地名
------
一朱家坎
------
二景星
------
三仙人洞
----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名遗存
第二编自然地理
--
综 述
--
第一章地 貌
----
第一节地形特征
----
第二节山脉丘陵
------
一山脉
------
二丘陵
----
第三节水 系
------
一江 河
------
二湖 泡
------
三沼 泽
--
第二章地 质
----
第一节大地构造
----
第二节水文地质
--
第三章气象 气侯
----
第一节气象
----
第二节气候
------
一风向风速
------
二霜期
------
三气温
------
四降水量
------
五 日照
--
第四章物 候
----
第一节动物表现
----
第二节植物表现
------
一粮食作物
------
二油料作物
------
三树木
--
第五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 壤
----
第二节植 被
--
第六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动 物
------
一兽类
------
二鸟类
------
三鱼类
----
第二节植 物
------
一林木
------
二草苇
------
三草药
----
第三节矿 物
------
一金矿
------
二煤矿
------
三砂石土矿
------
四铁矿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涝灾
----
第二节风雹灾
----
第三节霜灾
----
第四节虫灾
第三编经 济
--
综 述
--
第一章农业
----
第一节土地开发
----
第二节生产机具
------
一农作机具
------
二林业生产机具
------
三牧业生产机具
------
四渔业生产工具
----
第三节水利建设
------
一灌溉工程
------
二蓄水工程
------
三治涝工程
------
四防洪工程
------
五水土保持工程
----
第四节农村能源
------
一农电
------
二燃油
------
三煤炭
------
四生物质能源
------
五辅助能源
----
第五节农村劳力
------
一劳力概况
------
二劳力结构
----
第六节区域划分
------
一西部低山区
------
二中部丘陵区
------
三东部平洼区
------
四镇郊蔬菜区
----
第七节种植业
------
一作物种子
------
二作物栽培
------
三农技农艺
------
四作物保护
----
第八节林业
------
一种苗采育
------
二植树造林
------
三造林技术
------
四抚育更新
------
五森林保护
------
六营林政策
------
七造林效益
----
第九节饲养业
------
一饲草饲料
------
二畜禽饲养
------
三鱼类养殖
------
四繁育改良
------
五疫病防治
----
第十节副 业
----
第十一节各业产品
------
一农产品
------
二林产品
------
三畜产品
------
四水产品
----
第十二节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经营管理
--
第二章工 业
----
第一节分布状况
----
第二节材料能源
------
一材料
------
二能源
----
第三节设施设备
------
一设施
------
二设备
----
第四节队伍
----
第五节采掘加工
------
一采掘
------
二加工
----
第六节产品
------
一大宗产品
------
二名优产品
------
三产品销售
----
第七节管理
------
一经济成分
------
二领导体制
------
三经营管理
--
第三章商 业
----
第一节分布状况
------
一区域划分
------
二城乡网点
----
第二节设施设备
------
一商业设施
------
二供销设施
------
三粮食设施设备
----
第三节队 伍
----
第四节商品种类
------
一日用工业品
------
二农产品
------
三山产品
------
四水产品
----
第五节商品流通
------
一粮豆购销
------
二民用工业品经销
------
三副食品经销
------
四农业生产物资经销
------
五农副产品经销
------
六医药经销
------
七水产品购销
------
八土特产品经销
------
九外贸出口
----
第六节集市贸易
------
一市场
------
二交易额
----
第七节饮食服务
------
一饮食业
------
二服务业
----
第八节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体制
------
三经营管理
--
第四章交 通
----
第一节网络
------
一站点分布
------
二线路
----
第二节设施设备
------
一运输工具
------
二养路机具
------
三桥涵设施
------
四其他设施
----
第三节队伍
------
一专业运输队伍
------
二社会营运队伍
------
三公路养护队伍
----
第四节公路运输
----
第五节水路运输
----
第六节铁路运输
----
第七节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领导体制
------
三业务管理
------
四财务管理
--
第五章邮 电
----
第一节网路
------
一局所分布
------
二线路
----
第二节设备设施
------
一设备
------
二设施
----
第三节队伍
----
第四节通邮
------
一函件
------
二包裹
------
三汇兑
------
四报刊发行
------
五机要通讯
------
六集邮
------
七国际港澳业务
----
第五节电讯
------
一电报
------
二电话
----
第六节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领导体制
------
三经营管理
--
第六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建设规划
------
一城镇规划
------
二乡村规划
----
第二节队伍
----
第三节建筑企业
----
第四节城镇建设
------
一齐齐哈尔
------
二富拉尔基
------
三昂昂溪
------
四龙江
------
五景星
------
六龙兴
------
七碾子山
----
第五节乡村建设
------
一房屋建设
------
二水源建设
----
第六节环境保护
------
一 “三废”危害
------
二 “三废”治理
----
第七节管理
------
一主管机构
------
二房地产管理
--
第七章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一经济计划部门
------
二财政部门
------
三税务部门
------
四金融部门
------
五工商部门
------
六物价部门
------
七计量部门
------
八审计部门
------
九物资部门
------
十土地管理部门
----
第二节队伍
----
第三节管理体制
------
一经济计划体制
------
二财政税务体制
------
三金融体制
------
四工商物价体制
------
五物资管理体制
------
六土地计量审计管理体制
----
第四节管理业务
------
一计划经济业务
------
二财政业务
------
三税收业务
------
四金融业务
------
五工商行政管理
------
六物价业务
------
七标准计量管理
------
八审计管理
------
九物资管理
------
十土地管理
第四编政 治
--
综 述
--
第一章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党员
----
第二节党的组织机构
------
一县委
------
二区乡(社) 系统党委
------
三基层支部
----
第三节干部任免考核培训
------
一干部任免
------
二干部考核
------
三干部培训
----
第四节纪律检查
----
第五节整党整风
------
一 “三反” “五反”和整党
------
二1957年整风
------
三 “文革大革命”运动中的整党建党
------
四1985年整党
----
第六节党的思想建设
------
一党员教育
------
二理论宣传
------
三社会宣传
----
第七节统战工作
------
一少数民族工作
------
二宗教工作
------
三侨务工作
------
四台属工作
------
五知识分子工作
------
六落实政策工作
----
第八节党代会
--
第二章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县党部
----
第二节龙江支部
--
第三章地方权力机构
----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
------
一人民代表会议
------
二人民代表大会
------
三人大常委会
----
第二节人大主要工作
----
第三节历届人大会议
--
第四章地方行政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职官
----
第三节编制
----
第四节人事
------
一干部管理
------
二干部录用
------
三干部离休
------
四干部待遇
----
第五节民政
------
一优抚安置
------
二社会救济
------
三社会福利
------
四殡葬改革
------
五婚姻登记
------
六移民工作
----
第六节劳动
------
一劳动就业
------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三劳动工资
------
四劳动保险职工福利
------
五劳动保护安全监察
----
第七节计划生育
------
一管理机构
------
二节育政策
----
第八节信访
--
第五章地方政协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历届政协会议
----
第三节政协主要工作
--
第六章团 体
----
第一节工人团体
------
一工会
------
二总工会
----
第二节农民团体
------
一农会
------
二农民会
------
三贫农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妇女团体
------
一国防妇人会
------
二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青少年团体
------
一协和青少年团
------
二儿童团
------
三少先队
------
四共青团
----
第五节工商团体
------
一商务会
------
二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节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八节其他群众团体
------
一反帝青年大同盟
------
二中苏友好协会
------
三抗美援朝分会
--------
附:伪协和会
--
第七章公安司法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一公安机关
------
二检察机关
------
三审判机关
------
四司法行政机关
----
第二节治安防范
------
一民事调解
------
二治安保卫
------
三法律公证
------
四户籍管理
------
五消防管理
------
六交通安全
----
第三节侦查审理
------
一侦查预审
------
二批捕起诉
------
三审判
------
四律师辩护
----
第四节惩治犯罪
------
一惩治反革命分子
------
二惩治刑事犯罪分子
------
三惩治经济犯罪分子
--------
附:日本宪兵队
--
第八章军 事
----
第一节武装
------
一驻军
------
二地方武装
------
三民兵
----
第二节兵役制
------
一“八旗”兵制
------
二募兵制
------
三志愿兵役制
------
四义务兵役制
----
第三节战事
------
一抗俄战事
------
二抗日战事
------
三剿匪战事
----
第四节战勤战备
------
一战勤
------
二战备
第五编文 化
--
综 述
--
第一章科教文事业
----
第一节设施设备
------
一教育设施设备
------
二文化设施设备
----
第二节布局
------
一学校分布
------
二文化单位分布
------
三科技组织分布
----
第三节队伍
------
一教育队伍
------
二文化队伍
------
三科技队伍
----
第四节文化知识教育
------
一教育结构
------
二教育内容
------
三教学方法
----
第五节科学研究与普及
------
一科普宣传
------
二新技术推广
------
三科研成果
----
第六节文化艺术活动
------
一表演艺术
------
二文艺创作
------
三社会文化
----
第七节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体制
------
三业务管理
------
四财务管理
--
第二章卫生体育事业
----
第一节设施设备
------
一卫生设施设备
------
二体育设施设备
----
第二节布局
------
一医疗单位
------
二体育
----
第三节队伍
------
一医疗队伍
------
二体育队伍
----
第四节医疗卫生
------
一地方病多发病
------
二疾病防治
------
三食品卫生
------
四工业卫生
----
第五节节制生育措施
----
第六节体育运动
------
一体育项目
------
二体育活动
------
三运动竞赛
------
四体育团体单位
----
第七节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体制
------
三业务管理
------
四财务管理
第六编风俗宗教
--
综 述
--
第一章风 俗
----
第一节家庭
------
一姓氏
------
二结构
----
第二节衣食住发式
------
一服饰
------
二饮食
------
三居住
------
四发式
----
第三节婚丧仪式
------
一婚嫁
------
二丧葬
----
第四节礼仪
------
一会面
------
二接待
------
三宴请
------
四送礼
----
第五节节日
------
一农历节日
------
二公历节日
------
三宗教节日
----
第六节时令
----
第七节取缔陋习
------
一取缔嫖娼
------
二取缔赌博
------
三取缔吸毒
--
第二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教派
------
一道教
------
二佛教
------
三伊斯兰教
------
四天主教
------
五基督教
------
六喇嘛教
------
七萨满教
------
八东正教
----
第二节寺庙
----
第三节宗教政策
----
第四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第七编人 物
--
综 述
--
一人物传
----
黄维翰
----
杜荫田
----
温广厚
----
孙瑞廷
----
王兴阶
----
赵飞克
----
于文超
----
宫绪普
----
赵东山
----
周文斌
----
高尚学
----
辛志远
----
周乐天
----
高可际
----
马延彪
----
刘健 李超 赵义恒
----
张竟
----
张奎武
----
尹彬甫
----
黄鹏飞
--
二先进集体个人
--
三 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 录
--
一地方文献
--
二景星县概况
--
三龙东县概况
县志编写始末
《龙江县志》编审委员会成员
《龙江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龙江县志》编辑人员
《龙江县志》审定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