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志

原阳县志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原阳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5年11月

目录

封面
原阳县志
版权页

凡例
图片
-- 原阳县行政区划图
-- 县城鸟瞰图
-- 1.中共原阳县委员会门景
-- 2.原阳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门景
-- 3.政协原阳县委员会办公楼
-- 4.县城西大街
--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视察原阳
-- 新乡市副市长高义武视察黄河
-- 柳园引黄灌溉过堤闸
-- 农机收割忙
--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原阳
-- 硬化的灌溉渠道
-- 亩刺槐林
-- 稻浪飘香
-- 中华绒鳌蟹开发获省农村科技金奖
-- 原阳首届大米节
-- 太平镇乡养鸡场
-- 国务委员陈俊生察看原阳大米
-- 河南省汽车制动器厂
-- 县水泥厂
-- 县农药厂乳化剂车间
-- 股份制企业蒋庄乡兴华造纸厂
-- 第二化肥厂
-- 第一化肥厂(附尿素生产压缩车间)
-- 城关镇造纸厂
-- 县第一农药厂产品
-- 卫生材料厂纺纱车间
-- 黄河调味品厂产品
-- 原阳县酒厂产品(附国际金奖证书)
-- 特种精米厂精米获国际金奖和绿色食品称号
-- 农村公路
-- 原阳汽车站
--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 邮电局程控电话机房
-- 原阳县第二建筑公司
-- 县电业局(附电力调度室)
-- 大米市场
-- 石油公司一角
-- 黄河大厦
-- 原阳县烟草公司
-- 县人民银行
-- 县工商银行
-- 县建设银行
-- 县农业银行营业部一角
-- 原阳县税务局
-- ()公司营业厅
-- 1.原阳一中
-- 2.县图书馆
-- 3.原阳县电影院
-- 4.新华书店
-- 5.原阳电视台
-- 1.卫生防疫站人员在工作
-- 2.县医院门景
-- 3.城关镇敬老院里医生为老人体检
-- 4.西衙寺新农村
-- 陈平祠
-- 毛遂故里纪念(址)
-- 宋代善护寺塔
-- 清代民居夏家院
-- 蚌舞
-- 县豫剧团编演的现代豫剧《龙王举》
-- 原武盘鼓在全国优秀民间艺术花会上获得金奖
-- 城关镇西街村娃哈哈娱乐城
-- 中共原阳县委主要成员
-- 县人大常委会主要成员
-- 县政府主要成员
-- 政协原阳县委员会主要成员
-- 草书王继兴
-- 隶书(硬笔) 张德忍
-- 魏碑书法(近代)乔纯修(李斌供稿)
-- 行书(硬笔) 李思群
-- 楷书 齐顺运
-- 行书(近代)李九标(李斌供稿)
-- 梅林雀语(国画) 夏风
-- 篆书 樊玉乾
-- 晒粮(版画) 卢少尹
-- 夏梦(国画) 陈建成
-- 走进都市(版画) 徐延军 亦非
-- 温暖(版画) 费金海 陈玉铭
-- 家乡的小河(摄影) 陈更生 蔡黎明
-- 真国色(国画) 刘永清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区域建置
---- 第一节 位置与面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一、建国前政区
------ 二、建国后政区
---- 第四节 城镇村庄
------ 一、县城
------ 二、集镇
------ 三、村庄
------ 四、古地名
-- 第二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一、地层
------ 二、构造
------ 三、地震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一、四季特征
------ 二、日照 辐射
------ 三、气温 积温
------ 四、地温 无霜期
------ 五、降水
------ 六、风 气压 雷
---- 第二节 物候
------ 一、物候反映
------ 二、物候谚语
----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 一、干旱
------ 二、雨涝
------ 三、连阴雨
------ 四、干热风
------ 五、大风
------ 六、冰雹
------ [附]1842~1982年灾害天气记载
---- 第四节 气象谚语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一、地表径流
------ 二、黄河
------ [附]黄河河道变迁
------ [附]古河渠水潭
---- 第二节 地下水
------ 一、浅层水
------ 二、中层水
------ 三、深层水
-- 第五章 土地生物
---- 第一节 土地土壤
------ 一、土地利用
------ 二、土壤
---- 第二节 植物
------ 一、农作物
------ 二、林木
------ 三、花草
------ 四、药材
---- 第三节 动物
------ 一、饲养动物
------ 二、野生动物
第二编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与生产体制的变革
------ 一、土地私有制
------ 二、土地改革
------ 三、互助合作
------ 四、人民公社
------ 五、家庭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 耕地 劳力 农作物
------ 一、耕地
------ 二、劳力
------ 三、农作物
---- 第三节 生产结构与农业区划
------ 一、农业生产结构
------ 二、农业区划
---- 第四节 产量与效益
------ 一、农业产量
------ 二、经济效益
---- 第五节 农技农艺
------ 一、耕作制度
------ 二、种子
------ 三、施肥
------ 四、密植和管理
------ 五、灌溉
------ 六、植物保护
------ 七、植物激素应用
------ 八、地膜覆盖
---- 第六节 农业机具
------ 一、农业机具演变
------ 二、农业机械化
------ 三、农机管理
---- 第七节 国营农场
------ 一、建国前农场
------ 二、建国后农场
---- 第八节 农谚
------ 一、耕作
------ 二、种植
------ 三、施肥
------ 四、灌溉
------ 五、管理
------ 六、植保
------ 七、其它
---- 第九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一、防护林
------ 二、经济林
------ 三、农桐间作
------ 四、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植树
-------- [附]古树 稀有树
------ 五、大规模造林活动
---- 第二节 育苗
------ 一、育苗方法
------ 二、苗圃
---- 第三节 林木管理与区划
------ 一、林木保护
------ 二、病虫害防治
------ 三、林木蓄积采伐更新
------ 四、林业区划
---- 第四节 林业科技推广
------ 一、科技队伍
------ 二、技术培训
------ 三、技术推广
------ 四、科研成果
---- 第五节 林场 果园
---- 第六节 林业机构
-- 第三章 畜牧渔业
---- 第一节 畜禽饲养
------ 一、饲养方法与管理
------ 二、饲草与饲料
---- 第二节 繁殖
------ 一、配种
------ 二、品种改良
---- 第三节 畜禽疫病
------ 一、疫病与防疫
------ 二、普通病防治
---- 第四节 畜牧业区划
---- 第五节 渔业生产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黄河水利
---- 第一节 河患
---- 第二节 治河工程
------ 一、护滩工程
------ 二、控导安流
---- 第三节 黄河堤防
------ 一、堤防沿革
------ 二、堤防建设
---- 第四节 防洪防汛
------ 一、防洪工程
------ 二、防讯料物
------ 三、防汛组织
------ 四、防洪部署
------ 五、居民迁安
------ [附]三次大洪水
---- 第五节 治碱 除涝
------ 一、排涝治碱
------ 二、沟渠形成
------ 三、主要渠道
---- 第六节 引黄灌溉
------ 一、新磁灌区
------ 二、原延封灌区
------ 三、堤南灌区
------ 四、韩董庄灌区
------ 五、祥符朱灌区
---- 第七节 提灌工程
------ 一、提灌站
------ 二、井灌
---- 第八节 工程管理
------ 一、堤防
------ 二、渠道
------ 三、灌区
------ 四、提灌站
------ 五、机井
------ [附]水库移民安置
---- 第九节 管理机构
-- 第五章 淤灌稻改
---- 第一节 稻改工程
------ 一、排水工程
------ 二、河灌工程
------ 三、机井建设
------ 四、稻田工程
---- 第二节 改土
------ 一、大面积淤灌
------ 二、种稻淤灌
------ 三、绿肥改土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育秧
------ 一、种子
------ 二、秧田
------ 三、播种
---- 第五节 移栽
------ 一、插秧方法
------ 二、插植密度
---- 第六节 管理
------ 一、管水
------ 二、施肥
------ 三、除草
------ 四、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水稻面积和产量
---- 第八节 技术辅导与科研
------ 一、技术培训和辅导
------ 二、科研
---- 第九节 管理机构
-- 第六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企业门类
------ 一、农业
------ 二、工业
------ 三、建筑业
------ 四、交通运输
------ 五、其它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行业与产品
------ 一、化学工业
------ 二、食品饮料制造业
------ 三、纺织业
------ 四、饲料加工业
------ 五、缝纫业
------ 六、造纸及纸品业
------ 七、印刷业
------ 八、建筑材料业
------ 九、冶金铸造业
------ 十、机械工业
------ 十一、煤炭工业
------ 十二、其它工业
---- 第三节 工业企业
------ 一、主要企业简介
------ 二、1985年部分企业情况表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八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一、原阳电厂
------ 二、用户发电
---- 第二节 输电
------ 一、高压线路
------ 二、变电与配电
---- 第三节 供电和用电
------ 一、工业用电
------ 二、农业用电
------ 三、农副产品加工用电
------ 四、生活用电
---- 第四节 电力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安全用电
------ 三、降损节能
-- 第九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交通
------ 一、公路
------ 二、铁路
------ 三、水路
---- 第二节 运输
------ 一、公路
------ 二、铁路
------ 三、渡口
------ 四、搬运 装卸
---- 第三节 管理
------ 一、机构
------ 二、工作
-- 第十章 邮电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邮政
------ 一、设备
------ 二、邮路
------ 三、业务
---- 第三节 电信
------ 一、电报
------ 二、电话
---- 第四节 邮电业务总量
-- 第十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经济成份
------ 一、国营商业
------ 二、集体商业
------ 三、公私合营商业
------ 四、个体及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商品供应
------ 一、工业品批发
------ 二、生活资料供应
------ 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四、图书和文化用品
------ 五、医药
---- 第三节 计划物资供应
------ 一、木材
------ 二、其它计划物资
----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 一、棉花
------ 二、生猪
------ 三、鲜蛋
------ 四、土特产品
------ 五、中药材
---- 第五节 饮食 服务
------ 一、饮食业
------ 二、服务业
---- 第六节 主要专业公司
------ 一、商业局所属公司
------ 二、物资综合公司所属公司
------ 三、县供销合作社所属公司
------ 四、医药公司
------ 五、农机供应公司
---- 第七节 对外贸易
------ 一、收购
------ 二、加工
------ 三、出口品生产
---- 第八节 管理机构
------ 一、商业局
------ 二、物资综合公司
------ 三、原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四、烟草专卖公司
------ 五、对外贸易公司
-- 第十二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一、粮食计划购销
------ 二、油脂计划购销
------ 三、粮油议价购销
---- 第二节 粮油储运
------ 一、粮食储藏
------ 二、粮油调运
---- 第三节 粮油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票证管理
---- 第四节 粮食加工销售
------ 一、熟食经营
------ 二、饲料加工销售
--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城乡建设
------ 一、县城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三、供水用水
---- 第二节 环境保护
---- 第三节 建筑企业
------ 一、建筑队伍
------ 二、技术设备
------ 三、管理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一、土地征用
------ 二、房屋管理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十四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一、预算编制
------ 二、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公债与国库券
---- 第五节 财政监督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五章 税务
---- 第一节 农业税
------ 一、田赋
------ 二、建国后农业税的征收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一、税制
------ 二、税种 税率
------ 三、税收管理
------ 四、税务机构
-- 第十六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一、货币沿革
------ 二、货币流通
---- 第二节 金融机构沿革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
---- 第三节 汇兑 转帐结算
---- 第四节 现金出纳
---- 第五节 储蓄与存款
---- 第六节 信贷收放
------ 一、工商贷款
------ 二、农业贷款
---- 第七节 保险事业
-- 第十七章 工商行政 物价 审计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工商企业管理
------ 三、市场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一、物价管理机构
------ 二、物价调整与监督
---- 第三节 审计监督
-- 第十八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第三编 政治
-- 第一章 旧政权政党社团
---- 第一节 旧政权
------ 一、县级机构
------ 二、乡村机构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
------ 一、国民党
------ 二、三青团
---- 第三节 社会团体
------ 一、商会
------ 二、农会
------ 三、教育会
------ 四、工会
------ 五、妇女会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主要活动
------ 一、党的地下活动
------ 二、县级党组织的建立
------ 三、中共原阳县委的恢复
------ 四、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 第二节 党的组织
------ 一、县委会及其办事机构
------ 二、基层委员会和党组
------ 三、党支部
---- 第三节 党员
------ 一、党员人数与分布
------ 二、党员构成
---- 第四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
------ 一、党员代表会议
------ 二、党的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宣传教育工作
------ 一、社会宣传
------ 二、党员教育
----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 一、知识分子工作
------ 二、私营工商业改造
------ 三、民族和宗教工作
------ 四、侨务和对港澳台工作
---- 第七节 整党整风
---- 第八节 纪律检查
-- 第三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普选人民代表
------ 二、人民代表大会
------ 三、人大常委会
-- 第四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县政府职能机构
---- 第三节 区乡(镇)人民政府
---- 第四节 干部
------ 二、干部结构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第六章 政法
---- 第一节 机构
------ 一、公安机构
------ 二、检察机构
------ 三、审判机构
------ 四、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惩治反革命
------ 一、镇压反革命运动
------ 二、肃清反革命
---- 第三节 公安
------ 一、治安管理
------ 二、案件侦破和预审
---- 第四节 案件审判
------ 一、民事案件
------ 二、刑事案件
------ 三、经济合同案件
---- 第五节 检察
------ 一、刑事检察
------ 二、法纪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控告申诉检察
------ 五、监所检察
---- 第六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七节 司法行政
------ 一、法制宣传
------ 二、法律服务
------ 三、人民调解
-- 第七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工会代表大会
------ 三、工作简述
------ 四、职工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一、组织机构
------ 二、团代会
------ 三、工作
------ 四、少年先锋队
---- 第三节 农民团体
------ 一、农会
------ 二、贫下中农协会和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妇女代表大会
------ 三、主要活动
------ 四、妇女参政
---- 第五节 工商团体
------ 一、工商联合会
------ 二、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六节 社会公团
------ 一、抗美援朝分会
------ 二、中苏友好协会
第四编 军事
-- 第一章 武装建制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一、清代
------ 二、民国时期
------ 三、人民武装
---- 第二节 军事机构
------ 一、国民政府军事科
------ 二、县人民武装部
------ 三、区乡(镇)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防务
---- 第一节 城寨 碉堡
------ 一、长城
------ 二、城垣
------ 三、土寨
------ 四、墩台 碉堡
------ 五、碉寨
---- 第二节 驻军
------ 一、古代
------ 二、民国时期
-------- [附]日本侵华部队和伪警备队
------ 三、建国后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一、招募兵
------ 二、派兵
------ 三、抓兵
------ 四、志愿兵
------ 五、义务兵
------ 六、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
---- 第二节 预备兵役登记
---- 第三节 兵员征集
-- 第四章 兵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争
---- 第二节 近代农民起义
---- 第三节 军阀扰民
----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 一、日本侵略军侵占原阳
------ 二、民众抗日
------ 三、国民党军队抗日
------ 四、反正伪军抗日
------ 五、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 六、原阳支队与顽军的斗争
---- 第五节 解放战争
------ 一、收复原阳解放区
------ 二、人民解放军解放原阳
------ 三、原阳县民主政府封阳支队和国民党军的战斗
---- 第六节 清剿股匪和国民党残余武装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一、分散训练
------ 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
------ 三、专业军事技术训练
------ 四、通讯专业集训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一、自身建设
------ 二、维护治安
------ 三、参军参战
第五编 教科文卫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戊戌变法前的各类学校
------ 一、社学 义学 私塾
------ 二、儒学 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
---- 第四节 中学
------ 一、普通中学
------ 二、农业中学
---- 第五节 专业学校
------ 一、师范
------ 二、卫生学校
------ 三、戏曲学校
------ 四、农业技术学校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一、农民业余教育
------ 二、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七节 特种教育
------ 一、盲聋哑学校
------ 二、孤儿技校
---- 第八节 教师队伍
------ 一、发展概况
------ 二、教师进修
------ 三、教师待遇
---- 第九节 教育经费
------ 一、公款教育费
------ 二、集资办学
------ 三、勤工俭学
---- 第十节 教育管理
------ 一、教育方针和学制
------ 二、课程设置
------ 三、考试制度
------ 四、管理机构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一、管理机构
------ 二、研究机构
------ 三、群众团体
------ 四、服务机构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科技普及
------ 一、群众组织
------ 二、科技宣传
------ 三、学术交流
------ 四、科学大会
---- 第四节 计量管理
------ 一、建国前计量器具
------ 二、计量器的统一和改革
------ 三、度量衡器管理
---- 第五节 气象测报
---- 第六节 地震测报
---- 第七节 科技队伍
------ 一、科技人员
------ 二、人才利用
------ 三、科技人员待遇
------ 四、职称评定
--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 第二节 戏剧
------ 一、剧种
------ 二、演出团体
------ 三、演出场所
------ 四、会演和调演
---- 第三节 曲艺
------ 一、曲种
------ 二、演出
------ 三、组织和团体
---- 第四节 其它民间艺术
------ 一、音乐
------ 二、美术
------ 三、民间游艺
------ 四、民间文学
---- 第五节 电影
------ 一、放映队
------ 二、电影管理
------ 三、技术培训
------ 四、放映场所
------ 五、幻灯
---- 第六节 图书
------ 一、阅览
------ 二、发行
---- 第七节 档案
------ 一、机构
------ 二、收集
------ 三、整理
------ 四、保管
---- 第八节 新闻
------ 一、报纸
------ 二、广播电视
------ 三、新闻报道
---- 第九节 文艺创作
------ 一、作者与作品
-------- 李穆
-------- 赵明远
-------- 张灿然
-------- 黄东菜
------ 二、文艺报刊
---- 第十节 著述
---- 第十一节 文物胜迹
------ 一、古遗址
------ 二、古建筑
------ 三、古墓葬
------ 四、革命纪念地
------ 五、石刻
------ 六、馆藏文物
------ 七、文物保护
---- 第十二节 文化机构
------ 一、管理机构
------ 二、群众团体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设施和培训
------ 一、体育设施
------ 二、体育培训
---- 第四节 运动会
---- 第五节 体育机构
-- 第五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 一、卫生管理机构
------ 二、医疗机构
------ 三、医事团体
------ 四、医药机构
---- 第二节 医疗
------ 一、中医
------ 二、西医
------ 三、中西医结合
------ 四、医技 设备
------ 五、卫生队伍
---- 第三节 防疫
------ 一、地方病防治
------ 二、传染病防治
------ 三、预防 接种
------ 四、其它疾病防治
---- 第四节 卫生保健
------ 一、爱国卫生运动
------ 二、食品卫生
------ 三、工业卫生
---- 第五节 保健
------ 一、妇幼保健
------ 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三、公费医疗和职工保健
---- 第六节 医药生产和购销
------ 一、中草药资源
------ 二、药品生产
------ 三、药品购销
---- 第七节 药政药检
------ 一、药品质量管理
------ 二、麻醉药品管理
------ 三、医药市场管理
------ 四、药品检验
---- 第八节 卫生经费
第六编 社会风情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数量
------ 一、发展概况
------ 二、密度与分布
---- 第二节 构成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 一、机构设置
------ 二、计划生育政策
------ 三、宣传教育
------ 四、节 育
-- 第二章 民族宗教姓氏
---- 第一节 民族
------ 一、各民族人口
------ 二、少数民族概况
---- 第二节 宗教
------ 一、道教佛教
------ 二、伊斯兰教
------ 三、天主教
------ 四、基督教
---- 第三节 姓氏
------ 一、姓氏及分布
------ 二、部分族姓溯源
-- 第三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社会就业
------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二、就业安置
---- 第三节 劳动工资
------ 一、工资制度
------ 二、奖励制度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一、安全教育
------ 二、劳动卫生
------ 三、公费医疗
------ 四、退休与离休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拥军优抚
------ 一、拥军优属
------ 二、军烈属优抚
------ 三、荣残军人抚恤
------ 四、复员退伍安置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一、救灾
------ 二、救济
------ 三、扶贫
------ 四、机构
-- 第五章 民风民俗
---- 第一节 家庭
------ 一、家庭类型
------ 二、家庭成员关系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居住
------ 四、行旅
------ 五、节 令
------ 六、庙会
---- 第四节 礼俗
------ 一、婚姻
------ 二、丧葬
------ 三、庆祭
------ 五、禁忌
---- 第五节 陋俗及恶习
------ 一、陋俗
------ 二、恶习
---- 第六节 新风尚
------ 一、爱国家爱集体
------ 二、助人为乐
------ 三、男到女家落户
------ 四、“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五、五好家庭
-- 第六章 帮会
---- 第一节 枪会
---- 第二节 帮会
------ 一、青帮
------ 二、道会门
-- 第七章 传闻轶事
---- 二、马头村朱姓改赵
---- 四、李玉杀鬼子
---- 五、救护白天鹅
-- 第八章 方言
---- 第一节 原阳方言的声韵调
------ 一、声母(辅音)
------ 二、韵母
------ 三、声韵母的拼合
------ 四、声调
---- 第二节 词语
------ 一、称谓
------ 二、动植物名称
------ 三、生活用语
------ 四、俗语释义
---- 第三节 标音举例
----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 一、谚语
------ 二、歇后语
第七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李剑云
---- 彭高一
---- 时湘云
---- 李九标
---- 王中杰
---- 张俊
---- 乔纯修
---- 罗耀祖
---- 宋家坤
---- 郭岱
---- 赵承钦
---- 李增禄
---- 夏雨圃
---- 张永发
---- 王永安
---- 许树云
---- 吕文祥
---- 肖彭
---- 王抗博
---- 夏风
---- 苗化铭
---- 娄瑞符
---- 常君实
---- 卞诚
---- 杨兆荣
---- 张显勋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娄光
---- 许定寿
---- 邢保童
---- 娄玉珂
---- 曹宣德
---- 黄东莱
---- 苗元勋
---- 王宝森
---- 王宝树
---- 张显
---- 王履莹
---- 赵学礼
---- 赵志忠
---- 王益敏
---- 张精一
---- 胡文亮
---- 韦凌云
---- 袁耀庭
---- 沙力
---- 宗绍庆
---- 黄良诚
---- 李桂英
---- 郭超
---- 吴斗泉
---- 谢锡亮
---- 赵恒
---- 李金铭
---- 张宝仁
---- 郭日典
---- 夏硕琦
---- 李学思
---- 王继兴
---- 郭日方
---- 潘寅生
-- 第三章 人物录表
---- 一、革命烈士名录
---- 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
---- 三、各界名人表
---- 四、古代名人表
第八编 乡镇概况
-- 城关镇
-- 葛埠口乡
-- 福宁集乡
-- 黑洋山乡
-- 师寨多
-- 原武镇
-- 祝楼乡
-- 桥北乡
-- 韩董庄乡
-- 蒋庄乡
-- 官厂乡
-- 包厂乡
-- 大宾乡
-- 太平镇乡
-- 郭庄乡
-- 陡门乡
-- 梁寨乡
-- 齐街乡
-- 路寨乡
-- 阳阿乡
-- 王杏兰乡
-- 靳堂乡
第九编 附录
-- 第一章 文献
---- 一、李友九致李进军的信
---- 二、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第六军分区布告
---- 三、关于平原省恢复原县置的通令
---- 四、关于原武阳武二县合并的通令
---- 五、原阳县与中牟县间黄河滩地纠纷问题的处理文件
-- 第二章 碑文选辑
---- 一、重修河渎庙碑记
---- 二、杏兰科会碑记
---- 三、栗毓美修砖坝碑记
---- 四、原阳县复堤碑文
---- 五、彭峻峰先生纪念碑文
---- 六、吕寨村兴建教学楼碑记
-- 第三章 旧县志介绍
---- 第一节 旧志版本简介
------ 一、阳武县志
------ 二、原武县志
------ 三、《原阳新志》
---- 第二节 旧志序跋选
------ 一、原武县志序
------ 二、阳武县志序
-- 第四章 史料考证
---- 一、河徙光禄村初考
---- 二、鸟巢位置考
---- 三、毛遂的籍贯
增记
-- 一、大事记略
-- 二、主要经济指标
-- 三、党政主要领导人名录
后记
-- 原阳县部门志、乡镇志书目一览表
-- 原阳县人民政府
-- 新乡市人民政府
-- 原阳县前五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原阳县前六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县志总编辑室(办公室)领导人员
-- 《原阳县志》编纂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