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志

隆德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隆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004-1990

出版时间: 1998年01月

目录

封面
隆德县志
图片
-- 隆德县地图
--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德潮湖区
-- 乔石委员长视察隆德潮湖区
-- 隆德县城以北地形地貌
-- 隆德县城以南地形地貌
-- 六盘山主峰
-- 六盘山最高峰美高山
-- 县城鸟瞰
-- 隆德县人民政府
-- 人民路
-- 城郊
-- 县城南门
-- 土石山地农田
-- 黄土丘陵地农田
-- 河谷川农田
-- 三里店水库
-- 清凉水库
-- 马铃薯高产试验田
-- 地膜西瓜
-- 新品种苹果挂果
-- 蕃瓜
-- 中药铁棒锤栽培
-- 中药黄芪种植
-- 公路林带
-- 人工林
-- 好水养牛场
-- 牛王(2.08吨)
-- 养兔
-- 黑白电视机生产线
-- 活性炭厂
-- 精淀粉生产车间
-- 精淀粉产品
-- 玻璃工艺产品
-- 水泥厂
-- 丝织厂车间
-- 民族服装厂加工防寒服
-- 农机修理厂金工车间
-- 铁合金厂
-- 县机砖厂
-- 粉丝厂
-- 隆德变电所
-- 沙棘
-- 沙棘饮料
-- 蕨菜
-- 盘山公路
-- 大水沟古道
-- 六盘山公路隧道
-- 渝河沙塘桥
-- 隆德县汽车运输公司
-- 隆德汽车站
-- 县城农贸市场
-- 县邮电大楼
-- 医药零售
-- 供销社商业综合楼柜台
-- 县人民政府招待所
-- 六盘山饭店
-- 农业银行隆德支行
-- 县财政局
-- 教师进修学校课堂
-- 幼儿园
-- 城关一小
-- 隆德县中学
-- 新华书店
-- 专业剧团演出
-- 灯光球场
-- 高抬
-- 县影剧院
-- x光拍片
-- 县气象站
-- 六盘山电视转播台
-- ‘左公’柳
--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
-- 彩陶瓶
-- 瓷香炉
-- 骨器
-- 石罄
-- 古生物化石
-- 石窑寺石窟
-- 村庄
-- 农家新居
-- 武松打虎(泥塑)杨栖鹤
-- 花卉四屏(国画)张宽
-- 春来早(国画)靳守恭
-- 牵牛图(国画)雒达
-- 靳纪恩画
-- 马社火(农民画)王玉秀
-- 马绍祖画
-- 苏维童画
-- 好水川之战(国画)苏维童
-- 赵权画
-- 马成功画
-- 日环(摄影)罗思勤
-- 花卉
-- 剪纸
-- 雒象屏书
-- 潘龄皋书
-- 张大智10岁画
-- 刺绣
-- 张维岳书
-- 罗灿书
-- 王文熙书
-- 赵正杰书
-- 齐英才书
-- 张敬之书
-- 王生学书
-- 邵成玺 书
-- 张玉中 书
-- 陈晓军 书
-- 区方志办领导同志审阅县志稿
-- 县主要领导出席县志评审会
-- 县领导同志谈志书质量问题
-- 县志办公室全体人员
《隆德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第一屇
-- 第二届
-- 第三届
-- 第四届
《隆德县志》编纂顾问
《隆德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 第一屇
-- 第二屇
-- 第三屇
-- 第四屇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行政建置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建置沿革
---- 第三节区划
-- 第二章县城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沿革
---- 第三节城建
-- 第三章乡(镇)村
---- 第一节乡(镇)
---- 第二节村庄
第二编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地质构造
---- 第三节矿产
---- 第四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日照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云霜
---- 第五节物候
-- 第三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灾害种类
---- 第二节自然灾害纪略
-- 第四章水土
---- 第一节水文
---- 第二节土地
-- 第五章植物 动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六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变动
---- 第二节人口构成
---- 第三节人口素质
---- 第四节计划生育
第三编六盘山
-- 第一章自然环境
---- 第一节地质地貌
---- 第二节气候
---- 第三节水文
---- 第四节土壤
-- 第二章植物 动物
---- 第一节植被
---- 第二节森林
---- 第三节动物
-- 第三章佚闻
---- 第一节兵戎集要
---- 第二节观览吟咏
---- 第三节主要设施
---- 第四节胜迹撷采
第四编农林水牧
-- 第一章农业
---- 第一节农业区划
---- 第二节耕地
---- 第三节土地制度
---- 第四节作物种植
---- 第五节农技
---- 第六节农机具
---- 第七节农业服务
-- 第二章林业
---- 第一节品种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果树果园
---- 第四节林场
---- 第五节林木管护
---- 第六节林业生产
-- 第三章水利水保
---- 第一节蓄水
---- 第二节渠道
---- 第三节提水
---- 第四节水电站
---- 第五节水利设施管理
---- 第六节水土保持
-- 第四章畜牧
---- 第一节畜禽品种及改良
---- 第二节饲草饲料
---- 第三节饲养管理
---- 第四节疫病防治
---- 第五节生产
第五编工业
-- 第一章工业企业
---- 第一节私营企业
---- 第二节集体企业
---- 第三节国营企业
---- 第四节合资企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粮油食品
---- 第二节纺织、缝纫及皮毛鞣革
---- 第三节机械器具
---- 第四节建材建筑
---- 第五节文化用品
---- 第六节化工及塑料制品
---- 第七节冶炼
---- 第八节家用电器
---- 第九节电力
-- 第三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国营企业管理
---- 第二节集体企业管理
第六编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公路养护
---- 第四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个体运输
---- 第二节集体运输
---- 第三节国营运输
---- 第四节运输管理
-- 第三章邮电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第七编商业
-- 第一章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合营商业
---- 第三节供销商业
---- 第四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产品收购
---- 第一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工业品调购
-- 第三章商品销售
---- 第一节食品
---- 第二节纺织品
---- 第三节日用百货
---- 第四节五金交电
---- 第五节生产资料
---- 第六节建材 燃料
---- 第七节文化用品
---- 第八节医药器械
---- 第九节民族用品
-- 第四章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旅店
---- 第三节照像 理发及其他服务业
-- 第五章粮油
---- 第一节粮食征购
---- 第二节油料收购
---- 第三节储运
---- 第四节供销
-- 第六章集市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贸易
---- 第三节交流会
第八编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收入
---- 第三节支出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农牧业税
---- 第二节工商各税
---- 第三节税务管理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债券
---- 第五节保险
第九编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管理业务
-- 第二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人员
---- 第二节业务
-- 第三章工商行政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企业登记
---- 第三节市场管理
---- 第四节合同 商标 广告
-- 第四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和制度
---- 第二节物价变化
---- 第三节监督检查
-- 第五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计量改制
---- 第三节计量检查
-- 第六章房地产管理及审计
---- 第一节房产管理
---- 第二节土地管理
---- 第三节审计监督
第十编政党 群众团体
-- 第一章国民党及三青团
---- 第一节国民党
---- 第二节三青团
---- 第三节特务组织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党代会
---- 第三节中心工作
---- 第四节机关工作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群众团体
---- 第二节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
第十一编政权 政协
-- 第一章历代政权
---- 第一节清前政权
---- 第二节国民政府
--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权力机关
---- 第一节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人民检察院
---- 第四节人民法院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政府机构
---- 第二节县政府工作
---- 第三节公安
---- 第四节司法
---- 第五节民政
---- 第六节劳动人事
-- 第四章参政议政
---- 第一节民国参议会
---- 第二节人民政协
第十二编军事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历代机构
---- 第二节人民武装机构
-- 第二章设施
---- 第一节城寨
---- 第二节营堡
---- 第三节军库
---- 第四节人民防空
-- 第三章武装
---- 第一节历朝驻军
---- 第二节民国武装
---- 第三节人民武装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军事训练
---- 第三节武器装备
---- 第四节政治工作
---- 第五节活动
-- 第五章兵役
---- 第一节民国兵役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六章红军长征过隆德
---- 第一节红25军攻占隆德县城
---- 第二节毛泽东主席登上六盘山
---- 第三节红一军二次过隆德
-- 第七章战事录
---- 第一节宋夏好水川之战
---- 第二节宋金争夺德顺之战
---- 第三节成吉思汗拔德顺
---- 第四节回民据守邸店堡
---- 第五节回军三破隆德城
第十三编教育
-- 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初等教育
-- 第二章中等教育及专业教育
---- 第一节中等教育
---- 第二节专业教育
-- 第三章业余教育和民族教育
---- 第一节业余教育
---- 第二节民族教育
-- 第四章师资队伍及其他
---- 第一节师资队伍
---- 第二节勤工俭学
---- 第三节经费及校舍
第十四编文化体育
-- 第一章文化设施与艺术团体
---- 第一节文化设施
---- 第二节艺术团体
-- 第二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社火及彩灯艺术
---- 第二节农民画
---- 第三节刺绣、剪纸及其他
---- 第四节民间文学艺术集成
-- 第三章民歌 民谣
---- 第一节民歌
---- 第二节民谣
-- 第四章文学艺术创作与地方文献
---- 第一节文学艺术创作
---- 第二节地方文献
-- 第五章广播 影视 图书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影视
---- 第三节图书
-- 第六章文物史迹
---- 第一节遗迹
---- 第二节馆藏文物
---- 第三节革命旧址及纪事
---- 第四节文物管理与保护
-- 第七章体育
---- 第一节群众体育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第三节体育竞赛
---- 第四节机构 设施
第十五编卫生 科技
-- 第一章卫生
---- 第一节医疗
---- 第二节医药
---- 第三节防疫
---- 第四节保健
---- 第五节人才培训
-- 第二章科技
---- 第一节科技概况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三节科技服务
---- 第四节科技经费
第十六编社会
-- 第一章生活水平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城镇居民生活
-- 第二章习俗
---- 第一节饮食习俗
---- 第二节服饰习俗
---- 第三节居住习俗
---- 第四节日常器具
---- 第五节游艺习俗
-- 第三章礼俗
---- 第一节婚嫁
---- 第二节丧葬
---- 第三节出生寿庆
-- 第四章节庆时祭
---- 第一节汉族节日
---- 第二节回族节日
---- 第三节公历新节日
-- 第五章新风尚
---- 第一节文明活动
---- 第二节尊老爱幼
---- 第三节拥军爱民
---- 第四节济困扶贫
---- 第五节婚事新办
---- 第六节捐资办学
-- 第六章宗教
---- 第一节伊斯兰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七章杂录
---- 第一节会道门
---- 第二节忌讳与陋俗
-- 第八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语法
---- 第四节歇后语
---- 第五节谚语
第十七编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记
---- 刘锜
---- 铁冠僧
---- 齐礼
---- 马宝
---- 常星景
---- 卢士(方)
---- 张文源
---- 张维岳
---- 张文盛
---- 韩世五 杨顺直
---- 张俊仓
---- 陈国栋
---- 石秀山
---- 张映录
---- 雒达
---- 赵占彪
---- 李功
---- 张天泰
---- 马西仓
---- 李友录
---- 俞壁桂
---- 张宝江
---- 张新学
---- 靳奉山
---- 马世科
-- 第二章人物简介
---- 第一节寓外本籍人物
------ 庞毓秀
------ 翟璞
------ 陈侠
------ 杨文俊
------ 王立学
------ 张学愚
------ 罗致平
---- 第二节寓内本籍人物
------ 南则容
------ 李贵楠
------ 张敬之
------ 陈雄
------ 杨秀芝
------ 赵权
------ 张俭
------ 虎凤英
------ 勒守恭
------ 赵孝杰
------ 李淇
---- 第三节寓内外籍人物
------ 李粹文
------ 胡明谱
------ 陈明世
------ 方永庆
------ 牛松安
------ 万全忠
-- 第三章人物表录
志后
附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