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林芝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_x000D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_x000D_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维护祖国_x000D_统一和民族团结,客观真实地记述林芝县的历史和现状。_x000D_二、本志上限为事物起始发端,下限为2005年12月31日。_x000D_三、本志遵循“详今明古”的原则,重点记述西藏和平解放_x000D_以来,林芝县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_x000D_四、本志体裁有署名、图照、序、凡例、目录、概述、志、_x000D_人物、大事记、专记、附录、索引、编后记,志体按“横排竖_x000D_写”原则,以事分类设篇,篇下设章、节。_x000D_五、本志对地名和政权、机构、官职等专有名称均采用当时_x000D_的实际名称或习惯称谓,并在括号内加注今名。_x000D_六、本志人物体裁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对立传人物按_x000D_卒年先后排列。对林芝县有重大贡献和突出事迹的在世人物以简_x000D_介述之,以生年排列。对受表彰的先进人物列表反映。_x000D_七、本志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_x000D_为主。_x000D_八、本志的数字用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_x000D_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书写。_x000D_九、全志纪年1949年10月以前采用朝代纪年,其后括号内_x000D_加注公元纪年和藏历纪年;1949年10月以后统一用公元纪年。朝代纪年、藏历纪年用汉文数字表示,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_x000D_表示。_x000D_十、本志各项数据统计以历史资料和地区、县统计局统计的_x000D_数据为准,未纳入统计部门的数字,采用有关部门上报数据。_x000D_十一、本志资料来源于林芝地区档案馆(图书馆)、自治区_x000D_社会科学院、林芝县档案室、各乡镇、县直机关各部门、单位以_x000D_及知情人提供的口碑资料,均经查证核实。
内容时限:
上限-2005年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一)
《林芝县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小组
《林芝县志》编辑室
《林芝县志》总编领导小组
图片(二)
总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貌地质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地质
--
第二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三章 气候与水文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水文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植物资源
----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
----
第四节 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
--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
----
第一节 林芝巴结巨柏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林芝东久赤斑羚自然保护区
----
第三节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地质灾害
----
第二节 气象灾害
第二篇 政区建置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乡镇
----
第一节 八一镇
----
第二节 百巴镇
----
第三节 林芝镇
----
第四节 鲁朗镇
----
第五节 布久乡
----
第六节 米瑞乡
----
第七节 更章门巴民族乡
第三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共林芝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二章 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纪检监察
----
第二节 组织工作
----
第三节 宣传工作
----
第四节 统战工作
----
第五节 政法协调
----
第六节 档案与史志编修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四篇 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节 履行职能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施政
--
第三章 政协林芝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节 履行职能
第五篇 人事劳动民政
--
第一章 人事与编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聘
----
第五节 机构编制
--
第二章 劳动保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技工等级评定
----
第四节 社会保险与劳动监察
----
第五节 劳动工资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与村民自治
----
第三节 救灾救济与扶贫
----
第四节 优待抚恤
----
第五节退伍军人安置
----
第六节 社会福利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第八节 拥军优属
----
第九节 勘界管理
第六篇 公检法司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五节 消防管理
----
第六节 预审看守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民事行政与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与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案件执行
----
第六节 人民调解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调解
第七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指挥机构
----
第一节 林芝军分区
----
第二节 林芝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中央驻军
----
第二节 地方驻军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装备
----
第四节 政治工作
----
第五节 组织活动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吐蕃平民起义攻打赤那
----
第二节 清军围剿波密土王之战
----
第三节 平叛剿匪
--
第六章 拥政爱民
----
第一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
第二节 抢险救灾
第八篇 政事纪要
--
第一章 领导视察与指导
----
第一节 中央及自治区领导视察
----
第二节 自治区厅委办工作组调研
----
第三节 地市领导指导工作
--
第二章 重大政事
----
第一节 和平解放与贯彻《十七条协议》
----
第二节 平叛改革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落实政策
----
第六节 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
--
第三章 援藏工作
----
第一节 援藏政策
----
第二节 人才援藏
----
第三节 资金项目援藏
第九篇 农牧水利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业体制
----
第三节 耕地与作物
----
第四节 农业技术
----
第五节 农机具
--
第二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牧业体制
----
第二节 草场
----
第三节 畜禽种类与产品
----
第四节 饲养与改良
----
第五节 疾病防治
--
第三章 渔业
----
第一节 渔业资源
----
第二节 水产养殖与管理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区划与规划
----
第三节 水电站建设
----
第四节 水利工程
第十篇 林业
--
第一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林政管理
--
第二章 森衣资源
----
第一节 森林植被
----
第二节 森林分布与面积及储量
----
第三节 林业调查
--
第三章 育林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封山育林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章 森工
----
第一节 林场
----
第二节 林木采伐与加工
--
第五章 森林灾害
----
第一节 森林火灾
----
第二节 森林病虫害
第十一篇 工商粮油
--
第一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简况
----
第三节 民族手工业
--
第二章 商贸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商业
--
第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流通体制与财务管理
----
第三节 价格管理
----
第四节 票证管理
----
第五节 征购与供应
----
第六节 调运与储藏
----
第七节 粮油加工与经营
第十二篇 交通邮电城建旅游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公路养护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政与房产管理
----
第三节 县城建设
----
第四节 八一镇建设
----
第五节 小集镇建设
----
第六节 建筑建材
--
第四章 旅游
----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 旅游景观与景点
----
第三节 旅游线路
----
第四节 旅游开发
----
第五节 旅游服务与效益
第十三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预决算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务征收及管理
----
第三节 税种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货币流通与资金管理
----
第三节储蓄与信贷
----
第四节 利率
----
第五节 代理业务
第十四篇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编制计划
----
第三节 项目管理
--
第二章 统计与价格管理
----
第一节 统计
----
第二节 价格管理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管理
--
第四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规划征管与法规宣传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行政单位审计
----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审计
第十五篇 文化广播影视
--
第一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第三节 文化管理
--
第二章 学艺术
----
第一节 民间文学
----
第二节 歌舞戏曲
----
第三节 绘画与雕刻
--
第三章 文物
----
第一节 历史文物
----
第二节 革命文物
----
第三节 文物调查与保护
--
第四章 广播影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第十六篇 教育体育科技卫生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管理
----
第二节 寺院与私塾教育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七节 教师队伍
----
第八节 教育经费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族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学校体育
----
第五节 竞技体育
--
第三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开学普及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及队伍
----
第二节 医疗制度
----
第三节 藏医药与中西医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食品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七篇人口民族宗教民俗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构成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
第四节 人口普查
----
第五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
第三节 民族
----
第四节 宗教教派
----
第五节 宗教活动场所
--
第三章 民俗
----
第一节 藏族民俗
----
第二节 门巴族民俗
----
第三节 珞巴族民俗
----
第四节 民间信仰
第十八篇 语言
--
第一章 藏语文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藏语文运用
----
第三节 翻译
--
第二章 工布藏语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方言
--
第三章 门巴语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人物
--
一、传
--
二、简介
--
三、录
--
四、表
大事记
考
--
一、工布王考略
--
二、第穆活佛世系考略④
--
三、林芝县八一镇的由来
附录
--
一、重要文献
--
二、冬九县志略①
--
三、林芝县地名汉藏文对照表
索引
英文目录
编后记
总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