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水利志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水利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汇集古今资料编纂而成,力求启迪性、借鉴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相统一及达到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 二、全志按“略古详今,求实存真,服务当代,有益将来”等原则编纂。上限始于唐初大理六诏时期(649年),下限截至1990年,重点记述近40年。

出版时间: 1995年03月

目录

封面
洱源县水利志
《洱源县水利志》编纂领导组
图片
-- 洱源县行政区划图
-- 洱源县城、茈碧湖区及三营坝一角
-- 较早消失和开发的凤羽古湖区,汉曾置县,是凤羽河源区。
-- 南北长59公里、本境径流面积有1279平方公里的黑惠江
-- 在“玉洱银苍”北端由弥苴河造就的江尾三角洲
-- 旱苗欲稿
-- 以堤为命
-- 伴水生存
-- 利害融于一体的弥苴河始筑于公元649年。
-- 洱源坝尾堵口区及1808年修筑的白汉涧拦沙堤。
-- 新州西湖出口——罗时江,凿于公元785年。
-- 青索东湖出口——永安江,凿于公元1781年。
-- 建国后,团结治水,大兴水利。
-- 1955年建14孔圬工叠梁闸。
-- 1975年重建上下二层、高低四孔机械闸。
-- 茈碧湖水库剪影
-- “腰斩茈碧湖”后,上游北库南田,浅湖变绿洲。
-- 下游防洪灌溉、发电。
-- 南海北坝,“四面如城”的海西海
-- 1956年于海口建高9米的坝涵,1989年后扩建为高21米的分区料坝(在建)。
-- 1979年7月7日凿通引洪隧洞,图为进口枢纽闸。
-- 上村小(一)型水库
-- 海西海配套工程——跃进渠
---- 上:1957年建渠首闸
---- 中:1989年改建机闸
---- 下:扩大、改造、延长17.8公里的防渗渠道至乐善村。
-- 茈碧湖配套工程 茈碧湖配套工程——邓川东干渠:
---- 上:自下山口电站尾水取水的渠首渡。
---- 下:16.24公里的渠道至老马涧水库,州、县、乡,村各级领导参加通水典礼。
-- 1.1965年建苏家登排灌站。
-- 2.最大的茈碧湖抗旱站装机10台550千瓦,出流7.0立米/秒。
-- 3.九台二级站。
-- 4.提跃进渠水的永胜三级站。
-- 5.上村提水站。
-- 6.各地机井。
-- 加速各类护岸
-- 古今重视分流(西闸口)
-- 截流入库(上村闸)
-- 在黑汉涧、三营河、清水河、弥茨河建筑拦沙坝群。
-- “牛踩河”演进为木船除草清淤
-- 茈碧湖海尾河中的挖泥船
-- 八十年代起将重点拦、分、引水圬工闸13座改造为机械闸
-- 先后在主河道上建成各类桥梁30余座(图为巡检桥)
-- 1.六十年代前捕捉弓鱼的鱼坝。
-- 2.茈碧湖联营养鱼修建鱼池。
-- 3.洱海、西湖大兴网箱养鱼。
-- 4.湿流水养鱼。
-- 5.池坝塘、稻、蒲藕田养鱼。
-- 6.以银鱼为主的水利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
-- 下山口电站、上:外景、下: 4×1600千瓦发电机组
-- 洱源35/10仟伏、2×2500仟伏安变电站
-- 电力
-- 左:一九八五年水电部授予从事水利工作二十五年以上人员荣誉证书。
-- 右:一九八八年省授予先进集体。
-- 1993年12月《洱源县水利志》评审会议合影
-- 《洱源县水利志》编纂领导组成员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概况
-- 第一节 山川、湖泊的形成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三节 地质概况
-- 第四节 山脉、水系
-- 第五节 植被
-- 第六节 气候
-- 第七节 水文
-- 第八节 水资源
第二章 水旱灾害
-- 第一节 洪、涝、旱、泥石流
-- 第二节 主要成因
-- 第三节 抗灾纪实
第三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河道治理
-- 第五节 人畜饮水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七节 废弃工程
第四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灌溉试验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五章 电力
-- 第一节 水电站建设
--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 第三节 发、供、用电
-- 第四节 管理
第六章 水产
-- 第一节 水产资源
-- 第二节 水产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渔具、渔法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节 机构沿革
第七章 水政、人文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占地移民
-- 第三节 伤亡怃恤
-- 第四节 重点工程人名录
-- 第五节 荣誉证书和先进称号
-- 第六节 学术团体和科技成果奖
附录
-- (一) 励精防治再展宏图
-- (二) 碑记类
-- (三) 规章、布告类
-- (四) 诗歌、楹联类
-- (五) 其它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