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三门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公元前221-1988
出版时间:
1992年03月
目录
封面
三门县志
图片
--
三门县城海游镇
--
海游镇人民路东段
--
三门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县工商银行、县科技办公楼
--
卫星地面接收站
--
海游大桥
--
龙山亭
--
县城节日之夜
--
老干部活动室
--
龙沄坑双折瀑(六敖)
--
连理枝(三门中学)
--
师姑抱子
--
仙岩洞
--
健跳港风光
--
蛇蟠岩洞
--
三门变压器厂车间
--
变压器新产品
--
龙山岛风力发电
--
三门化肥厂
--
三门聚氨酯厂车间
--
县开关厂自动线
--
三门盐场
--
县绣衣厂车间
--
三门盐场收盐
--
山隍岭蟠山公路
--
海游岭隧道
--
上叶公路桥
--
巡检司煤码头
--
健跳港千吨级码头
--
罗岙海涂水库
--
筑堤(蛇蟠万亩围海工程)
--
洞港陡门
--
堵口(蛇蟠万亩围海工程)
--
卖粮(海游)
--
茶园(吴岙)
--
采葡萄(亭旁)
--
杨梅园(上叶)
--
湫水山林场
--
桔园(凤凰山)
--
健跳渔港
--
结渔网(葛岙)
--
鱼鲜菜肴
--
三门港联合开发总公司包装冷冻车间
--
对虾育苗厂
--
拣出口辣椒
--
三门第一百货商店
--
养鸡(农技校)
--
海游菜市场
--
出口绣衣
--
三门中学
--
海游幼儿院
--
海游小学学生在锻炼
--
珠岙镇西陈小学
--
三门电影院
--
鼓亭、抬阁(海游庆元宵)
--
三门医院B超
--
三门越剧团在农村演出
--
章家山电视塔
--
高枧村文化宫
--
健跳镇建农新村
--
亭旁老人协会
--
亭旁起义纪念碑
--
县博物馆
--
亭旁起义部分武器
--
文物
--
章授书法
--
章授书法
--
紫藤八哥
--
母子狮
--
蟠龙石柱
--
三门县地名图
--
三门县地势图
--
三门县海域地名图
--
海游略图
--
浙江省三门县全图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综合图表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隶属
----
第二节 位置区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
----
第二节 民国
----
第三节 建国后
--
第三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镇
----
第三节 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海域岛礁
----
第一节 海域
----
第二节 水道
----
第三节 港湾河口
----
第四节 岛礁
----
第五节 沙滩
----
第六节 岬角
----
第七节 潮汐
----
第八节 泥沙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分区
----
第二节 四季
----
第三节 温度·降水·日照
----
第四节 霜·雪·风
----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
附:历代自然灾害年表
--
第四章 陆地水体
----
第一节 地表径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质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动物
----
第二节 植物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迁徙
----
第二节 发展
----
第三节 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性别年龄
----
第三节 文化程度
----
第四节 职业
----
第五节 婚姻
----
第六节 姓氏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组织宣传
----
第二节 节 育
----
第三节 晚婚晚育
----
第四节 政策规定
--
第四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农民生活
第四编 三门湾开发
--
第一章 自然条件
----
第一节 地理优势
----
第二节 资源状况
--
第二章 开发简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建国以后
--
第三章 海湾经济
----
第一节 渔、盐生产
----
第二节 水产养殖
----
第三节 桔、棉种植
----
第四节 加工业
--
第四章 港口建设
----
第一节 健跳港口
----
第二节 蒲西港口
第五编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主要作物
----
第二节 农技农艺
----
第三节 农场
----
第四节 农机具
--
第三章 饲养业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蜂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饲料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采种育苗
----
第三节 造林营林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林场
----
第六节 珍稀林木·古树
--
第五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权属
----
第二节 措施
----
第三节 开发
第六编 水利
--
第一章 海涂围垦
----
第一节 海塘
----
第二节 塘堤
----
第三节 涵闸
--
第二章 溪河治理
----
第一节 防洪堤
----
第二节 河道溪港
--
第三章 灌溉工程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水
--
第四章 小水电
----
第一节 小水电发展
----
第二节 水电站
--
第五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造田
----
第二节 改田
----
第三节 平整土地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工程管理
----
第二节 用水管理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七编 渔业
--
第一章 渔场渔港
----
第一节 渔场
----
第二节 渔港
----
第三节 水产资源变化
--
第二章 生产组织
----
第一节 长元制
----
第二节 互助合作制
----
第三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海洋捕捞
----
第一节 渔汛
----
第二节 船具
----
第三节 作业
--
第四章 养殖
----
第一节 海水养殖
----
第二节 淡水养殖
----
第三节 养殖品种
----
第四节 苗种培育
--
第五章 流通加工
----
第一节 水产品流通
----
第二节 水产品加工
----
第三节 名特产
--
第六章 渔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渔政
第八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发展
----
第一节 历史上的工业手工业
----
第二节 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工业生产的发展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县属集体工业
----
第三节 乡镇工业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电器
----
第二节 电力
----
第三节 橡胶、塑料、皮革制品
----
第四节 食品·饮料
----
第五节 机械·金属制品
----
第六节 服装·制鞋
----
第七节 工艺制品
----
第八节 建材
----
第九节 矿冶
----
第十节 化学
----
第十一节 纺织
----
第十二节 造纸·印刷
--
第四章 企业、产品选介
----
第一节 企业
----
第二节 产品
第九编 盐业
--
第一章 沿革
----
第一节 宋至清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建国后
--
第二章 场产
----
第一节 产区
----
第二节 制法
--
第三章 盐政管理
----
第一节 批证
----
第二节 运销
----
第三节 缉私
--
第四章 三门盐场
----
第一节 建设
----
第二节 自然资源
----
第三节 生产工艺
----
第四节 盐产品
第十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设施
----
第一节 水路
----
第二节 陆路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运
----
第二节 陆运
----
第三节 搬运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水运管理
----
第二节 陆运管理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函件·包裹
----
第四节 汇兑
----
第五节 报刊发行
----
第六节 储蓄·集邮
----
第七节 设备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第十一编 商业
--
第一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四节 合作商业
----
第五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粮油
----
第二节 农用物资
----
第三节 工业生产资料
----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
----
第五节 土特产品
----
第六节 日用工业品
--
第三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商品
----
第二节 经营方式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旅馆业
----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编 工商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
----
第一节 市场
----
第二节 工商登记
----
第三节 合同·商标·广告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商品价格
----
第三节 交换比价
--
第三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第十三编 财政·金融
--
第一章 财政体制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
--
第三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财务
----
第二节 企业财务
----
第三节 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
----
第四节 冻结、控制存款
----
第五节 监督
--
第四章 赋税
----
第一节 工商税
----
第二节 盐税
----
第三节 农业税
--
第五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典当
----
第二节 银行
----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
第六章 货币
----
第一节 银两·银元
----
第二节 法币
----
第三节 人民币
--
第七章 信贷结算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基建拨款、贷款
----
第四节 存款
----
第五节 民间信用
----
第六节 结算
--
第八章 金库·保险
----
第一节 金库
----
第二节 保险
第十四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集镇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公共设施
----
第二节 饮用水
----
第三节 用电
----
第四节 住宅
--
第三章 建筑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设计
----
第三节 施工技术
----
第四节 建筑材料
----
第五节 工程管理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
----
第二节 房租·维修
----
第三节 商品房
----
第四节 落实私房政策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环保措施
----
第三节 白蚁防治
--
第六章 地名管理
----
第一节 地名标准化
----
第二节 地名资料的整理与编 辑
----
第三节 监督与管理
第十五编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研单位
----
第二节 县级学(协)会
----
第三节 农科网
----
第四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
第一节 科普活动
----
第二节 技术引进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第四节 能源开发技术应用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项目
----
第二节 成果简介
第十六编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八节 党史资料征集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 其他党派
----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
第十七编 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座谈会
----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民国政府
----
第一节 县政府
----
第二节 参议会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临(海)三(门)县办事处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
----
第三节 领导人更迭
----
第四节 施政方式
----
第五节 基层政权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历届会议
----
第三节 工作简述
第十八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人组织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农民组织
----
第一节 亭旁区农民协会
----
第二节 农会
----
第三节 农民协会
----
第四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团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节 少先队
--
第四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妇女会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
----
第一节 商会
----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六章 科协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学(协)会
--
第七章 文联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协会活动
--
第八章 其他组织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协会
----
第二节 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
----
第三节 体育协会
----
第四节 抗美援朝分会
----
第五节 中苏友好协会
第十九编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监狱·劳改
----
第五节 消防工作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调解
----
第四节 律师·公证
第二十编 民政·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支前
----
第二节 优抚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救灾扶贫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支边·移民
----
第七节 革命根据地工作
----
第八节 殡葬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制度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三节 劳动安置
--
第三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落实政策
----
第四节 退休离休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奖金
----
第二节 劳动保护
----
第三节 劳动保险
----
第四节 福利
第二十一编 军事
--
第一章 武装建制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兵役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建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
第三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城垒
----
第二节 烽火墩台
----
第三节 散兵壕·防空洞
--
第四章 兵事
----
第一节 农民起义
----
第二节 抗元
----
第三节 抗倭
----
第四节 抗击日伪
----
第五节 解放战争
----
第六节 剿匪
------
附录:日本侵略军暴行
第二十二编 教育
--
第一章 书院·私塾
----
第一节 书院
----
第二节 义塾·私塾
--
第二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专业教育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节 函授·自学考试
--
第四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待遇
--
第五章 经费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校舍
----
第三节 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三编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民间文艺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音乐·舞蹈
----
第三节 美术·书法
----
第四节 摄影
----
第五节 曲艺
--
第三章 戏剧·电影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电影
--
第四章 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新闻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五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馆、室
----
第二节 图书发行
----
第三节 档案
--
第六章 文物·胜景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胜景
第二十四编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西医疗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医疗队伍
----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第五节 医疗技术
----
第六节 医疗制度
--
第二章 医药
----
第一节 药店
----
第二节 药物供应
----
第三节 药品生产
----
第四节 药政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防疫
----
第二节 卫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设施
----
第四节 竞赛
第二十五编 风俗·宗教
--
第一章 风尚习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岁时习俗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三章 术数·迷信
----
第一节 占卜祈福
----
第二节 求神治病
----
第三节 迎神求雨
----
第四节 忌讳
第二十六编 方言·传闻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
第二节 同音字表
----
第三节 方言词语
--
第二章 歌谣·对联·谚语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对联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三章 传闻
----
第一节 异闻轶事
----
第二节 地名传说
----
第三节 神话传说
第二十七编 人物
--
一、人物传
----
罗适
----
张和孙
----
吴炎
----
陈荣卿
----
叶兑
----
陈性中
----
俞稳
----
王度 王胤东 王亮
----
章黼
----
叶琰
----
任大冶
----
叶素娘 吴蕙芳 吴茜云
----
王延圆 赖余沈
----
任松云
----
张宗足
----
陈韶
----
祁文豹
----
任畴
----
陈祥
----
包定
----
叶信庄
----
梅其彬
----
章祖荫
----
许廷佐
----
林攸商 林祖坚
----
叶高广
----
邢炳旦
----
包愈
----
章宏吉
----
赖其铎
----
章梫
----
赵礼秀
----
仇灼华
----
章亮元
----
郑邦捷
----
蒋如琮
----
金贤益
----
刘膺古
----
徐小东
----
章以铨
----
施老二
----
林玉英
----
俞岳
----
林淡秋
----
毛必构
----
叶招妹
----
梅茂苗
--
二、人物录
----
梅盛
----
鲍士光
----
倪普
----
黎公(夷)
----
叶培
----
杨宁
----
楼济安
----
张辅
----
包浥
----
臧相
----
张一初
----
吴应螯
----
张俊三
----
麻炯
----
蒋咀华 蒋凤仪
----
王东芦
----
包照光
----
邵茂藩
----
章绍羲
----
章以吴
----
叶超
--
三、人物表
----
三门县历代科举(学位)职官表
----
三门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丛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历代诗、词选
--
三、著述书目
--
四、三门县宗谱目录
编后记
三门县志编纂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