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志

雷山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雷山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729-1987

出版时间: 1992年12月

目录

封面
雷山县志
版权页
雷山县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雷山县政区图
-- 雷山县地势图
-- 雷山县森林资源分布图
-- 雷山县城全景
-- 全国政协副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参观郎德上寨。左为县长覃榜远
-- 省委书记刘正威、省长土朝文视察郎德上寨博物馆
-- 王朝文省长在郎德上寨畅饮牛角酒。左为县长覃榜远。
-- 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徐有芳(右二三)来雷山视察林业1二作,与副县长陈文发(右一)县委副书记吴定文(右二)
-- 州委书记李仁山(右一)、州长吴邦建(右二)、在公统茶场。
-- 中共雷山县委办公楼
-- 雷山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雷山县政协委员会办公楼
-- 雷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 响水岩电站发电车间
-- 苗族姑娘在民贸商店选购民族商品
-- 银球茶生产车间
-- 脚散茶场
-- 银球茶、天麻茶荣获部优产品奖
-- 猕猴桃果酱荣获省优产品契
-- 银球条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鹤奖
-- 轻工部部优产晶银球茶
-- 猕猴桃、杨梅系列产品
-- 猕猴桃、竹笋、杨梅系列产品
-- 高山半坝—雷公坪
-- 郎德上桑杨大六桥
-- 民族文物村——郎德上寨
-- 千户苗寨——西江
-- 雷公山电视差转台
-- 响水岩瀑布
-- 开屯梯田
-- 响水岩水库
-- 西江芦笙场
-- 大塘声笙场
-- 古节新欢——雷山县望丰乡苗族鼓藏节芦笙盛会。
-- 苗族爬坡节盛况
-- 郎德上寨苗族姑娘着盛装用牛角杯向来参观的国际客人敬酒。
-- 达地苗族姑娘盛装
-- 郎德上寨苗族姑娘向外宾敬酒
-- 水族姑娘服饰
-- 秃杉林海
-- 雷公山秋色
-- 雪满群山
-- 杉林晨曦
-- 大鲵
-- 猕猴
-- 狗熊
-- 荣螈
-- 苍鹭
-- 穿山甲
-- 草鹗(猴面鹰)
-- 竹荪
-- 猕猴桃
-- 杨梅
-- 魔芋
-- 大芭茅草
-- 五十年代的雷山文艺队
-- 国务院工业普领导小组发给的奖旗
--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给的奖旗
-- 达地“万古流民”碑
-- 观音阁
-- 丹江厅理苗府发的执照
-- 雷公坪”孔明碑”残片
-- 协办军务巴图鲁签发的扎
-- 县志编辑人员合影
-- 丹江卫辖区图(清·雍正七年)
-- 丹江县政区图(1932—1941)
-- 雷山设治局政区图(1944—1948)
-- 雷山县民族分布示意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1929年~1987年)
地理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清代建置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1949.10~1987年)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丹江镇
---- 第二节 达地镇
---- 第三节 丹江区
---- 第四节 西江区
---- 第五节 大塘区
---- 第六节 永乐区
-- 第三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质和矿产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水文
---- 第五节 土地面积、土壤
---- 第六节 植被、野生植物、草场
---- 第七节 野生动物
-- 第四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民族篇
-- 第一章 苗族
---- 第一节 迁徙及现在居住地域、姓氏
---- 第二节 家庭
---- 第三节 婚姻
---- 第四节 社会组织
---- 第五节 经济生活
---- 第六节 服饰
---- 第七节 语言文字
---- 第八节 文学艺术
---- 第九节 风情习俗
---- 第十节 节日
-- 第二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水族
---- 第二节 侗族
---- 第三节 瑶族
---- 第四节 彝族
---- 第五节 汉族
-- 第三章 民族工作与民族关系
---- 第一节 苗族区域自治
---- 第二节 民族工作机构
---- 第三节 民族研究组织
---- 第四节 国家经济扶持
---- 第五节 民族关系
党群篇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派社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雷山县党部
---- 第二节 社会团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雷山县委员会
----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
---- 第三节 党代表会议和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务
---- 第五节 县委的主要活动
---- 第六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总工会
----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农民协会(含贫协)
----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政权篇
-- 第一章 清代、民国政权
---- 第一节 丹江厅理苗(民)府
---- 第二节 丹江县署(县政府)
---- 第三节 雷山设治局
---- 第四节 雷山县政府
---- 第五节 雷山县参议会
-- 第二章 雷山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代表选举
-- 第三章 雷山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级机构
---- 第二节 派出机构
---- 第三节 基层政权
---- 第四节 政务
---- 第五节 档案、信访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政协雷山县委员会
---- 第三节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 第四节 咨询服务
劳动人事民政篇
-- 第一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民族干部培养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劳动工资
---- 第五节 职工福利
---- 第六节 劳动就业
---- 第七节 劳动保护
---- 第八节 离、退休管理
---- 第九节 落实干部政策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灾害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婚姻登记
---- 第七节 其他工作
司法篇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户口管理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第六节 预审、看守
---- 第七节 消防
------ 附:重大事故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林业检察
---- 第六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行政审判
---- 第六节 案件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建设
---- 第二节 法律顾问与公证
军事篇
-- 第一章 军事机构、驻军
---- 第一节 清朝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征集
-- 第三章 民兵、防空战备
---- 第一节 组织建制
---- 第二节 教育训练
---- 第三节 武器装备
---- 第四节 重要活动
---- 第五节 防空战备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雍乾时期反清抗暴
---- 第二节 咸同时期苗民起义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战事
---- 第四节 解放以后的战事
国民经济管理篇
-- 第一章 经济发展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建设
---- 第二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章 计划统计
---- 第一节 计划编制与监督
---- 第二节 统计
-- 第四章 审计
---- 第一节 财政预算审计
---- 第二节 工商企业审计
---- 第三节 行政事业审计和内部审计
---- 第四节 扶贫资金审计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节 经济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第三节 检查监督
-- 第七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物资分配与供应
-- 第八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度量衡的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农牧水利篇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耕地
---- 第二节 农作物
---- 第三节 烤烟
---- 第四节 茶叶
---- 第五节 耕作
----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七节 植物保护
---- 第八节 农用机具
---- 第九节 农牧场、果苗场
---- 第十节 农业区划
-- 第二章 畜牧、渔业
---- 第一节 牧草、水面资源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畜、禽、蜂饲养
----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畜、禽品种改良
---- 第六节 稻田养鱼
-- 第三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提灌工程
---- 第四节 小水电工程
----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六节 防洪工程
---- 第七节 管理养护
-- 第四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乡镇工业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种植业
---- 第五节 养殖业
---- 第六节 商业、服务业
---- 第七节 运输业
---- 第八节 管理
---- 第九节 专业村
林业篇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森林分布
---- 第二节 林副产品
-- 第二章 营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第三节 育林
---- 第四节 林场
-- 第三章 森工生产与经营
---- 第一节 采伐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购销
---- 第四节 民用材
-- 第四章 森林保护与管理
---- 第一节 火灾防范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林政
---- 第四节 林业“三定”
-- 第五章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保护区的范围与保护措施
工建交邮篇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重工业
---- 第三节 轻工业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驿道、乡村道路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交通监理与路政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环卫管理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集镇、农房建设
---- 第三节 庙宇、会馆建筑
---- 第四节 建筑设计与招标
---- 第五节 污染源与环境卫生管理
财政金融篇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审计与监督
-- 第二章 税政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的税捐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税收
---- 第三节 农业税
---- 第四节 减免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储蓄
---- 第四节 贷款
---- 第五节 基建拨款和贷款
---- 第六节 代理业务
---- 第七节 结算
---- 第八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九节 保险事业
商业篇
-- 第一章 管理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及私营(个体)商业
----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二章 工业品购销
---- 第一节 百货、针纺
----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
---- 第三节 糖酒
---- 第四节 盐业
---- 第五节 石油
---- 第六节 卷烟
---- 第七节 建材、金属、爆炸品、汽车
-- 第三章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 第一节 肥料
---- 第二节 农具
---- 第三节 农药、农药械、农用薄膜
---- 第四节 耕牛调剂
-- 第四章 收购及外贸
----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收购
---- 第二节 猪、畜、禽、蛋收购
---- 第三节 废旧物资
---- 第四节 中药材收购
---- 第五节 外贸
-- 第五章 民族贸易
---- 第一节 特需供应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照顾
-- 第六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油收购
---- 第二节 销售
---- 第三节 粮食调运
---- 第四节 仓储保管
-- 第七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场集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教育篇
-- 第一章 义学、书院、塾馆
---- 第一节 义学、书院
---- 第二节 塾馆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幼稚班
---- 第二节 幼儿园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简介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简介
---- 第三节 职业学校(班)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村扫盲
---- 第二节 职工进修
-- 第六章 政治思想教育和教学改革
---- 第一节 政治思想教育
---- 第二节 教学改革
---- 第三节 双语教学与推行苗文
-- 第七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政治待遇
---- 第三节 经济待遇
-- 第八章 经费、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九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科研
----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学制及课程设置
文化科技篇
-- 第一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文艺演出队
---- 第三节 图书发行
---- 第四节 图书阅览
---- 第五节 电影放映
---- 第六节 文物管理
---- 第七节 节日娱乐场所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艺术
-- 第三章 报刊、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通讯报道
---- 第三节 广播
---- 第四节 雷公山调频电视转播台
---- 第五节 电视差转台、卫星电视地面站
-- 第四章 文物、名胜
---- 第一节 城堡遗址
---- 第二节 战场遗址
---- 第三节 摩崖、碑刻
---- 第四节 雷公山风景区
---- 第五节 民族村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协、专业学(协)会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普活动
---- 第四节 科研成果鉴定
---- 第五节 科技成果应用
卫生体育篇
-- 第一章 卫生机构与设施
---- 第一节 业务机构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经费
-- 第二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六节 民族医药
-- 第三章 药品、医疗器械
---- 第一节 药品、器械供应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第三节 中草药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人物志
-- 杨大六
-- 李冰
-- 侯教之
-- 谢静仁
-- 韦洪彬
-- 佘辉庭
-- 蔡用宾
-- 周树清
-- 杨文华
-- 罗雨峰
-- 余国民
-- 张清云
-- 梁聚五
-- 宋闹少
-- 李新三
-- 唐德海
-- 张伯平
-- 李木九
-- 周忠烈
-- 李茂祥
-- 任有清
-- 李正隆
-- 余金才
-- 谢世钦
-- 解放雷山牺牲烈士英名录
-- 丹江县抗日阵亡人员名单
-- 雷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杂 志
-- 丹江通判《黔南识略》(节录)
-- 雷山今昔(原载民国35年7月贵州《边铎》月刊)
-- 欣欣向荣的苗族聚居区—雷山(原载1954年5月《新黔日报》二版)
-- 建设雷山的几点期望(节录)(原载民国35年贵州《边铎》月刊)
-- 认请雷山县情振兴山区经济(原载《农业区划与山区建设》)
-- 雷山县苗族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决议(1954年7月3日通过)
-- 雷山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县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1980年9月25日通过)
-- 雷公山游记(原载《贵州文献》)
-- 雷公坪探胜(节录)(原载《贵州真山真水》)
-- “银球”出雷山(原载198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 诗词辑录
-- 雷公山资源概况(节录)(原载《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
-- 大事记要(1988年~1990年)
编纂始末
撰稿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