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所记述的民俗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乡社生产、信仰禁忌等。

出版时间: 1991年09月

目录

封面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编委会
目录

晋风赞(代序)
人生礼仪
-- 养育
---- 一孕育
---- 二分娩
---- 三三朝
---- 四满月
---- 五百日
---- 六周岁
---- 七抚养
---- 八成人
-- 婚俗
---- 一议婚
---- 二定婚
---- 三成婚
---- 四婚后
-- 生辰
---- 一普通生日
---- 二寿诞
-- 丧葬
---- 一初终
---- 二入殓
---- 三吊祭
---- 四出殡
---- 五葬后
-- 图片
---- 养育
------ 稷山清龙寺壁画《浴儿图》(元代)
------ 潎草
------ 奶头馍
------ 离窝门礅压纸
------ 面塑虎与狮
------ 看满月(送火(焴))
------ 虎娃娃伴着胖娃娃
------ 婴儿与玩具
------ 满月戴长命锁
------ 麒麟合宝锁
------ 颠倒驴
------ 虎火(焴)
------ 喜馍(囫囵)
------ 抓周
------ 虎娃
------ 成人车(吉祥车)
------ 生日(霍州)
------ 戴面锁(静乐县)
------ 大生日(成人礼,柳林县)
---- 婚俗
------ 提亲
------ 合八字
------ 纳彩
------ 开脸
------ 上头
------ 张灯结彩
------ 下轿
------ 迎亲仪仗
------ 迎亲队伍中的龙虎仪仗
------ 途中掷馍头
------ 伴娘媒人同乘而行
------ 踩红毡
------ 跳火盆
------ 抱瓷瓶与铜镜
------ 过马鞍
------ 称杆掀盖头
------ 1拜天地
------ 2拜见父母
------ 3同醑而饮
------ 4过嫁妆
------ 踩四角
------ 坐炕
------ 闹洞房
------ 听房
------ 1清代新人与花堂(祁县)
------ 2出阁前(定襄)
------ 3背媳妇(忻州)
------ 4下轿(平鲁)
------ 5夫妻拜堂(五台)
------ 陪葬品陶俑“婚俗”(明代)
------ 雁北婚俗:骡驮花轿
------ 拜神祇
------ 吕梁地区骑驴出嫁
------ 上党地区骑马过门
------ 清末晋中婚俗“亲迎图”(绘画)
------ 轿前右边挂着酒壶中插葱,左边吊着连骨肉。花轿到,掀起轿帘先喂新娘一口糖,并问甜不甜?新娘答“甜”。(
------ 花堂前摆着插有五色旗的“斗”(晋中)
------ 洞房门头上悬挂面塑“吉兔”(忻州)
------
------ 压岁钱
------ 草娃娃回腿馍
------ 新娘铺床
------ 接待吃“过街饭”的主人热情地请新娘进门(岚县)
------ 新娘与陪同者吃“过街饭”
------ 逗新娘的情景(晋东南地区)
------ 岚县婚俗:公公脸上抹黑
------ 芮城匼河婚俗:婆婆抹黑、新娘抹红
------ 1送礼盒
------ 2食盒
------ 3苫礼花
------ 4挂彩
------ 土布搭的喜棚
------ 喜棚里唱戏
------ 迎亲前请众家捏花馍
------ 办婚事垒起的灶台
------ 伴娘为新娘上妆
------ 女全人给新人穿戴
------ 赏钱
------ 新郎为新娘戴花
------ 给女儿抱钱
------ 新郎背新娘
------ 新人到响鞭炮
------ 戴戒指
------ 洞房锁门
------ 新郎抱新娘
------ 同心树(临汾)
------ 吃大锅饭
---- 生辰
------ 寿堂(祁县)
------ 祝寿(闻喜)
------ 刺绣寿联(闻喜)
------ 寿屏(清代)
------ 寿屏(清代)
------ 抢寿馍(霍州)
------ 寿馍
------ 给奶奶的寿糕(稷山)
------ 寿桃(新绛)
------ 寿馍
------ 贺五十大寿时食“添寿面”
------ 寿婆穿起寿衣接受儿女们的贺拜
---- 丧葬
------ 清代“灵棚”及孝子
------ 燃炮起灵
------ 现代“灵棚”及孝子
------ 高寿者灵棚
------
------ 在农家小院内设的灵棚
------ 1、2、4为至今沿袭道士送葬的习俗(雁北地区)
------ 哭灵
------ 高寿者殁后,一般都视其为喜丧,第四代的贤孙既戴白又挂红。
------ 道士正在奏乐
------ 道士送葬
------ 接献
------ 走五方(特写)
------ 道士在做道场,意思是带亡灵走五方位,以达仙境。(雁北)
------ 灵前祭品
------ 灵前祭品
------ 灵前祭品
------ 乐人侍灵
------ 出殡
------ 1岁纸
------ 2守灵
------ 3哭丧
------ 4红花大塔
------ 5摔孝子盆
------ 1送葬
------ 2葬后焚纸哭拜
------ 3圆坟
------ 追悼会
------ 追悼会
------ 岩葬局部
------ 宁武岩葬处(清末)
岁时节日
-- 春季节日
---- 一春节
---- 二迎喜节
---- 三送穷节
---- 四人节
---- 五谷神节
---- 六石头节
---- 七立春节
---- 八元宵节
---- 九填仓节
---- 十青龙节
---- 十一寒食节
---- 十二清明节
-- 夏季节日
---- 一四月初八
---- 二端午节
---- 三六月六节
-- 秋季节日
---- 一七夕节
---- 二中元节
---- 三中秋节
---- 四重阳节
-- 冬季节日
---- 一送寒衣节
---- 二开斋节
---- 三冬至节
---- 四腊八节
---- 五祭灶节
---- 六除夕
-- 图片
---- 春季节日
------ “打春”也称“打春牛”,是旧时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将装有五谷、
------ 迎新春
------ 除夕夜
------ 贴盈联、张挂彩色门笺、燃旺火,表示新的一年的开始。向天、地敬香,以表人们谢天酬地的一份情意,也企盼新
------ 柏叶彩门迎新春
------ 水缸浮莲鱼馍
------ 土地神前供面虎
------ 大门供面狮
------ 怀仁旺火
------ “棒槌火”
------ “狮子”旺火
------ 灯火辉煌的元宵夜
------ 旺火
------ 太谷牌楼架火
------ 南庄架子火
------ 太谷黑山架火
------ 1稷山乡村街景
------ 2宫灯
------ 3晋城灯棚
------ 4太谷县城街景
------ 熠熠佛光
------ “红楼”佳人
------ 晋城编结的灯棚
------ 晋城编结的灯棚
------ 土铁炮
------ 炮皮
------ 闹春
------ “狮子卧炕”
------ 进城观社火的情景
------ 元宵节供的面塑(吕梁)
------ 鸾驾仪仗
------ 德高望重的年长者担花篮前行
------ 鸣锣开道
------ 供品
------ 神马
------ 供品“石榴”花馍
------ 抬着置有泰山神神龛的轿子
------ 武士牵引着“神马”的特写
------ 匼河人抬着置有“泰山神”神龛的轿子。
------ 匼河人扮饰“黄飞虎”骑着牛在行进。
------ 在祭祀活动中,匼河人给泰山神献宝(亦称“亮宝”)。
------ 二月二匼河古会活动中,男子们扮饰天神、地祇武将,或者赤身裸体,或腰系野兽皮、土布,有的还身背铡刀、冰
------ 匼河人在二月二活动中表演传统的民歌小戏
------ 匼河人在二月二活动中扮演的诙谐、滑稽的模样。
------ 独特的“脸谱”。
------ 二月二活动中扮饰的三驴载车。
------ 晋西北二月二庙会
------ 踏青
------ 河东习俗,二月二剪贴“观音老母”。
------ 摆供
------ 摆供
------ 每逢清明时节,民间用面粉捏各种造型的面塑,俗称“寒燕儿”(亦称“子推燕”),并用柳条将其串起来悬挂在
------ 面塑“寒燕儿”
------ 三月三的民间赶庙会活动
------ 在静乐一带清明节戴“寒节串”
------ 清明节女孩儿缀“鸡”,俗语有“三月三金鸡儿宏朗朗”。
------ 在汾阳、孝义一带清明节时,家家门上剪贴“金钟扣蛤蟆”。
------ 彩笼
------ 七星剑斩蝎
---- 夏季节日
------ 端午节的香袋(1、2、3)
------ 手绘“五毒衣”
------ 带艾虎香袋
------ “五毒”绣鞋
------ 香袋
---- 秋季节日
------ 精巧的面塑就从她们手中诞生
------ 七月十五捏出的面塑(忻州)
------ 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面塑(襄垣)
------ 丰富多彩的面塑
------ 焚纸祭莹缅怀故人
------ 冥钱
------ 面塑
------ 月饼印模
------ “九九”登高
---- 冬季节日
------ 挑选豆子
------ 爆豆豆
------ 备齐食品做顿丰盛的腊八粥
------ 腊八粥
------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 晋东南地区腊月集市
------ 临汾地区腊月集市
------ 雁北地区腊月集市
------ 腊月集市
------ 腊月集市
------ 堆旺火
------ 装饰家庭
------ 斗方——五谷丰登
------ 在山西的许多地方,民间恪守一种习俗,亲属云世后的头一年,过春节时门上贴黄色对联,次年贴紫兰色对联,第
------ 春节时院门的装饰
------ 挂彩串子
------ 装点生活
------ 迎新年处处贴红联
------ 编结彩楼
------ 敬祖先
------ 大年三十日阖家包饺子。
------ 四世同堂共食年夜饭
衣食住行
-- 衣饰
---- 一山西人的衣饰特点
---- 二服饰材料及加工方法
---- 三服装类型
-- 饮食
---- 一山西人的饮食特点
---- 二食制
---- 三日常食品
---- 四风味小吃
---- 五田野采集食品
---- 六灶具和餐具
---- 七饮料、酒类、调味品
---- 八节日饮食
---- 九瓜果及干鲜炒贷
---- 十粮食的加工方法和工具
---- 十一水源和汲取方法
-- 居住
---- 一山西人的居住特点
---- 二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来源
---- 三房屋建筑方法
---- 四主要民居形式
---- 五院落
---- 六居室陈设
---- 七防护设施
-- 行旅
---- 一山西人行旅特点
---- 二道路
---- 三桥梁
---- 四旅店
---- 五行人类型
---- 六旅行用品
---- 七交通工具
---- 八行旅风俗
-- 图片
----
------ 1明代李玉堂墓出土陶俑服饰
------ 2清代丫环服饰
------ 3清代少妇、老妇女及男子服饰
------ 清代妇女服饰
------ 清代洪汉军农民起义军领袖服饰
------ 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学生、学校职员及农村妇女服装。
------ 1二十年代男子帽子
------ 2二十年代妇女冬装
------ 3二十年代中学生发式
------ 4青年男子发式
------ 5四十年代妇女发式
------ 6偏分式发型
------ 7五十年代童皮尖帽
------ 8五十年代农村姑娘发型
------ 9六十年代儿童发型
------ 童帽
------ 童帽
------ 凤冠
------ 绣衣
------ 风帽
------ 马甲
------ 五十年代系毛巾的农村妇女
------ 围嘴、亦称涎水牌
------ 围嘴、亦称涎水牌
------ 马甲
------ 肚兜
------ 钱袋面
------ 钱袋面
------ 男子腰包
------ 腰包
------ 钱袋面
------ 祅(清)
------ 百宝衣
------ 坎肩(清)
------ 耳套
------ 耳套
------ 坎肩(清)
------ 皮衣(清)
------ 大襟袄(清)
------ 金手镯
------ 腰饰
------ 金项链
------ 农民服饰
------ 农民服饰
------ 龙帽与虎暖袖
------ 百折大花裙
------ 土布裙
------ 老农服饰
------ 清代妇女的鞋
------ 毡鞋
------ 鞋垫
------ 童鞋
------ 猪头鞋
------ 四蹄虎鞋
------ 童鞋
------ 三十年代绣花鞋
------ 枕头顶
------ 信插
------ 钱包
------ 钱袋面
------ 窑帘子
------ 信插与钱袋面
------ 窑帘子
------ 窑帘子
----
------ 河曲宋代墓壁画
------ 河曲岱岳庙壁画(局部)
------ 河曲岱岳庙壁画(局部)
------ 河曲岱岳庙壁画(局部)
------ 河曲岱岳庙壁画(局部)
------ 莜面擦鱼鱼
------ 莜面推窝窝
------ 莜面烤烙烙
------ 河曲宋代墓壁画(局部)
------ 转盘剔尖
------ 飞刀面
------ 压饸饹面
------ 太谷饼
------ 疤饼
------ 菊花酥
------ 泡泡糕
------ 糖干炉
------ 油炸鸡腿
------ 什锦西瓜
------ “苏三鱼”
------ 面食“猫耳朵”
------ 莜面窝窝
------ 什锦丸子
------ 箸捏圪窝
------ 磨豆腐
------ 剔尖
------ 刀拨面
------ 拉面
------ 僧人吃斋饭
------ 爆米花
------ 吸水烟袋
------ 大老碗
------ 柳林县名吃:“香饼”
------ 晋南小吃
------ 火镰取火
------ 清和元“头脑”(药膳)
------ 砂锅和砂铛
------ 甑锅
------ 铁火炉
------ 铁锅
------ 铁鏊
------ 陶蒸(汉代)
------ 醋葫芦
------ 陶蒸(汉代)
------ 铁笼
----
------ 地窨院
------ 土窑洞
------ 砖窑
------ 石窑
------ 太行山区石板房
------ 晋中地区土坯平顶房
------ 忻州地区一面坡瓦顶房
------ 晋北平顶房
------ 晋西北出椽窑洞
------ 太行山区双坡瓦房
------ 太行山区单坡瓦房
------ 窗棂图案
------ 窗棂图案
------ 洞式院门
------ 双坡出椽院门
------ 双坡砖雕院门
------ 砖雕院门
------ 卷棚式双坡院门
------ 斗拱垂柱式院门
------ 垂柱式院门
------ 民宅“百寿图”照壁(砖雕)
------ 祁县民宅四合院
------ 柳林民宅三合院
------ 小镇四合院建筑群
------ 卷棚式烟囱
------ 1、2晋南地区四合院屋顶
------ 3、4晋中地区四合院屋顶
------ 晋南楼式四合院
------ 清代楼式民居院落
------ 楼院建筑群
------ 清代旧式楼房院
------ 晋中楼式四合院
------ 晋南窑式二层四合院
------ 明末清初砖雕“云头”与“龙”
------ 马头花“麒麟送子”
------ 砖雕“葡萄百子”
------ 砖雕“凤戏牡丹”
------ 马头花“麒麟送子”
------ 二十年代晋中宅院花墙
------ 1、2、3祁县民宅中的一组砖雕
------ 晋中家具
------ 晋中家具
------ 犀牛望月
------ 紫罩立银“四喜柜”
------ 晋中习俗:“洞房陈设”
------ 晋中家庭陈设
------ 家庭陈设:“百宝阁”
------ 蓄水炉
------ 箱式蓄水炉
------ 家庭陈设“瓷器”
------ 家庭陈设“瓷器”
------ 家庭陈设“瓷器”
------ 墓葬木床(元代)
------ 农村家庭陈设(忻州地区)
------ 九龙灯
------ 蜡台
------ 灯盏
------ 锡质香炉
------ 帽盒
------ 火炉(清代)
------ 扇套
------ 晋南地区现代农家陈设
------ 钱包
------ 苫盆巾
------ 吕梁地区现代农家窑洞内陈设
------ 晋西北二十年代初期的炕围画
------ 晋中地区清代石刻墙围
------ 晋东南地区当代炕围画
------ 炕围画,是农村住宅中美化居室的装饰品。人们沿炕一圈的尺余高度,在墙上刷以用矾水调制的细黄土或土色粉,
------ 晋南地区的门帘
------ 晋中家庭灶台一角
------ 忻州地区窗上的风斗
------ 太行山区屋顶的气孔
------ 盖新房(晋东南)
------ 上梁
------ 拴马石
------ 黎城县民宅门墩石狮
------ 祁县民宅大门两侧的石狮
------ 闻喜县民宅门墩石狮
------ 汾阳县民宅拴马桩石狮
------ 镇宅物
----
------ 轿子
------ 人力车
------ 清代轿车与车夫
------ 驿站
------ 驴队行出“宁武关”
------ 赶集去
------ 五十年代牛车载全家走亲戚
------ 走娘家
------ 山乡曲
------ 偏关老牛湾山村毛驴汲水
------ 村镇里的路
------ 清代三交勤俭骡马老店
------ 平定驿道
------ 勤俭老店马棚店房
------ 黄河摆渡
------ 古绛州汾河浮桥
------ 石头路
------ 山道弯弯
宗族村落
-- 家庭
---- 一婚姻
---- 二家庭形式及功能
---- 三离婚与丧偶
---- 四家庭的继嗣
-- 家族
---- 一家族的结构
---- 二称谓
---- 三家族功能
---- 四家庆与家祭
---- 五家族的继嗣
---- 六家族关系新变化
-- 村落
---- 一村落的人口构成
---- 二村落命名
---- 三村落构造
---- 四村落的功能
-- 民间社团
-- 风化
-- 图片
---- 家谱祠堂
------ 家谱
------ 闻喜裴氏家谱
------ 代县杨家祠堂
------ 祁县乔氏祠堂
------ 神祇
------ 神祇和家谱
---- 家规村约
------ 石头帽
------ 教子
------ 石头帽
---- 村落
------ 雁北山村
------ 忻州地区山村
------ 晋西北山村
------ 高原村寨
------ 黄土坡里的小山村
------ 塞外村庄
------ 平川小镇与山村村落
------ 幽谷深处人家
------ 太行山村
------ 家住密林中
------ 大山脚下石头村
------ 太行山村
------ 崛围山下呼延村
------ 土门村阁
------ 1陵川文庙奎星阁
------ 2原平朱氏副牌坊
------ 3“平章百姓”门亭
------ 4清徐都沟贞节牌坊
------ 5过街石牌坊
------ 大地韵律
------ 黄土情
------ 黄土地
------ 地膜覆盖良田
------ 高原厚土
------ 看戏去
------ 坐车
------ 雪兆丰年
---- 童趣
------ 村童与羊
------ 攀登
------ 戏土
------ 温课
------ 顽童与小狗
------ 抱小狗的妞妞
------ “山雀儿”
------ 河边
------ 童趣
------ 夏日
------ 爷俩
------ 碾台课堂
------ 父与子
------ 小哥儿俩
---- 街头议事
------ 街头议事
------ 街头
------ 满月的囡囡
------ 晒暖暖
------ 闲来拉家常
------ 清泉浣图
------ 细语
------ 向阳的墙根处
乡社生产
-- 农业生产
---- 一土地分类和使用
---- 二农作物种植
---- 三水利灌溉
---- 四农业耕作
---- 五蔬菜种植
---- 六农业心意习俗
-- 林业生产
---- 一林木分布与分类
---- 二林木种植
---- 三植树造林
---- 四木材加工与使用
---- 五林业心意习俗
-- 牧业生产
---- 一饲养对象
---- 二饲养方法
---- 三牲畜宰杀
---- 四牧业心意习俗
-- 渔猎生产
---- 一鱼类养殖
---- 二捕捞
---- 三狩猎
---- 四狩猎工具
---- 五渔猎心意习俗
-- 手工业生产
---- 一作坊手工业生产
---- 二流动性工匠生产
---- 三家庭手工业生产
---- 四行业信仰与师承、仪式
-- 图片
---- 农业
------ 新绛稷益庙壁画(局部)“后稷教民稼穑”
------ 下种压墒的辘碡
------
------ 耙地
------ 麦场
------ 太行山区的独轮车
------ 碌碡
------ 小鞍子
------ 老牛耕田
------ 装粪
------ 田间归来菜满篓
------ 农具
------ 农具(五十年代)
------ 僧人种田
------ 治理农田
------ 撒粪
------ 夏收忙
------ 背夹子
------ 晨耕
------ 播种
------ 打夯
------ 修播种耧
------ 庄户人忙秋收
------ 繁峙岩山寺壁画(金代)
------ 晋中地区穿心轴碾
------ 太行山带架碾
------ 打麦场
------ 绑杆磨
------ 带架碾
------ 吕梁地区穿心轴碾
------ 割高梁
------ 棒打玉米
------ 秋到农家院
------ 背柴
------ 摘花生
------ 翻晒辣椒
------ 培育金针菇
------ 育苗
---- 林业
------ 农家屋顶
------ 鱼麟坑
------ 白杨林
------ 剪枝
------ 管涔林海
------ 削柿子皮
------ 晒柿子
------ 摘花椒
------ 摘葡萄
------ 背篓
------ 包装苹果
------ 晾柿子
---- 牧业
------ 添草
------ 繁峙岩山寺壁画(局部)(金代)
------ 羊卧地
------ 牧羊
------ 喂奶
------ 放牛
------ 窑洞式羊圈
------ 露天栅栏式羊圈
---- 杂业
------ 黄河渡船
------ 修船
------ 捞河柴拍子
------ 瓷窑
------ 怀仁瓦盆
------ 农家小院
------ 平定砂锅
------ 编草帽辫
------ 1选麦杆
------ 2编篓
------ 3编席
------ 铁匠
------ 树根雕刻者
------ 剃头担
------ 旋木碗
------ 做布虎
------ 绘布画
------ 做泥玩具
------ 捏面塑玩具
------ 绘布虎
------ 做布玩具
------ 玩具与孩子
------ 彩绘面塑
------ 剪纸能手
------ 织布
------ 缝衣
------ 缠线
------ 刻云雕
------ 制皮影
------ 塑泥塑
------ 巧制糖画
市井商贸
-- 经营方式
---- 一坐地取利
---- 二经商异乡
---- 三长途贩运
---- 四走街串巷
---- 五摆小地摊
-- 经营项目
---- 一粮食
---- 二食盐
---- 三木材
---- 四布匹
---- 五铁器
---- 六染料
---- 七金融
---- 八茶叶
---- 九药品
-- 经营手段
---- 一“买树梢”
---- 二“驴打滚”
---- 三囤积居奇
---- 四入股分红
---- 五薄利多销。
-- 商行标志
---- 一标志
---- 二字号
---- 三幌子
-- 商业信仰与仪式
-- 贸易市场
---- 一街市
---- 二赶集
---- 三逢会
-- 贸易方法
---- 一买卖双方搭腔成交
---- 二牙行
---- 三“捏码子”
---- 四讨价还价
---- 五“拉黑牛”
---- 六“物物交换”
---- 七“上门交易”
---- 八“代购代销”
---- 九“契约成交”
-- 计量方法
---- 一论堆
---- 二论碗、袋、箱、包
---- 三估算
---- 四毛重
---- 五凭个
-- 钱币与民俗
---- 一罗汉钱
---- 二压胜钱
-- 图片
---- 土特产
------ 上党党参
------ 平顺连翘
------ 沙棘
------ 五台山蘑菇
------ 谷中之王——“沁州黄”
------ 国家一类保护珍禽“褐马鸡”
------ 垣曲娃娃鱼
------ 岚县著名特产“豆腐”
------ 潞蔴
------ 阳高京杏
------ 恒山黄芪
------ 加工黄芪
------ 原平梨
------ 汾阳核桃
------ 高平梨
------ 赤小豆
------ 云豆
------ 晋城山楂
------ 鹅蛋黄豆
------ 红枣
------ 山杏仁
------ 蓖麻
------ 葵花籽
------ 山桃仁
------ 金针菜
------ 杏花村酒库
------ 多种形式的包装
------ 晒老陈醋
------ 精巧的包装
------ 太谷产名药“龟龄集”
------ 树上蘑菇
------ 太谷产名药“定坤丹”
------ 木耳
------ 大同火锅
---- 集市贸易
------ 街头售货
------ 成交
------ 洪桐广胜寺壁画“售鱼”(元代)
------ 杂货摊
------ 河东名吃元宵
------ 热气腾腾
------ 凉粉摊
------ 集市早炊
------ 集市
------ 招人喜欢的工艺品
------ 骡马大会
------ 讨价还价
------ 钉掌
------ 磨刀人
------ 打齿磨
------ 修车
------ 修鞋配钥匙
------ 磨刀
------ 送货上门
------ 钉鞋
------ 1制秤售秤
------ 2打制金首饰
------ 3剃头
------ 4修笼屉
------ 太原食品街
------ 风转转
------ 太谷明清商业街
------ 农贸市场
------ 祁县明清街铺面
------ 洪洞古街铺面
------ 古药店幌子——“药串子”
------ 五十年代初太原的大中市
------ 北京浮山会馆牌匾
------ 古城太原商业街——钟楼街
------ 柳林明清商业街
------ 繁峙岩山寺壁画——街市局部(金代)
------ 在明清两代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山西商人不仅在国内走南闯北,在国际上也十分活跃。东渡日本的船帮,北至苏联
---- 金融
------ 平遥清代票号旧址
------ 阳城郭峪当铺旧址
------ 祁县茶庄“长裕川”旧址
信仰禁忌
-- 天地信仰
---- 一日神
---- 二月神
---- 三星宿神
---- 四太岁
---- 五魁星
---- 六文昌帝君
---- 七真武
---- 八风雨神
---- 九土地神
---- 十城隍
---- 十一山神
---- 十二水神
---- 十三井神
---- 十四火神
-- 人神信仰
---- 一关羽
---- 二财神
---- 三门神
---- 四二郎神
---- 五东岳大帝
---- 六孔圣人
---- 七姜太公
---- 八行业祖师神
-- 俗神信仰
---- 一福禄寿三星
---- 二喜神
---- 三龙
---- 四土地爷
---- 五灶王爷
---- 六送子娘娘神
---- 七谷神
---- 八牛王、马王
---- 九蚕神
---- 十树神
---- 十一花神
---- 十二虫王
-- 宗教信仰
---- 一佛教信仰
---- 二道教信仰
---- 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信仰
-- 鬼神信仰
---- 一鬼魂
---- 二阎王
---- 三五道将军
-- 民间禁忌的特点
---- 一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二规律
---- 三心理根源
---- 四禁忌的社会功能
---- 五解禁破忌
-- 方术
-- 图片
---- 信仰禁忌
------ 石佛像
------ 铜铸观音像(宋代)
------ 1浮山陶瓷塑像“后土神”
------ 2长治观音堂琉璃佛像
------ 3繁峙龙王庙中的石刻雕像
------ 浮山陶瓷塑像(明代)
------ 浮山陶瓷塑像“牛王神”(明代)
------ 偏关民间小庙中的泥塑
------ 繁峙小庙中的石佛
------ 五台山碧山寺玉雕佛像
------ 朔州崇福寺塑像(辽金时期)
------ 平遥清虚观木雕“送子娘娘”(唐宋时期)
------ 原平石刻“福禄寿”三星(清代)
------ 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画
------ 封神榜中的诸神(壁画)
------ 永乐宫壁画“护法善神”
------ 五台山菩萨顶佛事活动跳“金刚舞”
------ 五台山菩萨顶佛事活动跳“金刚舞”
------ 五台山菩萨顶佛事活动跳“金刚舞”
------ 曲沃任庄傩戏扇鼓,本意为禳瘟逐魔佑天下太平。
------ 木质天地牌位
------ 关老爷
------ 灶神
------ 马王神
------ 门神
------ 门神
------ 祈雨活动中的龙崽
------ 牛头马面
------ 皮影艺术中的地府鬼神
------ 龙王
------ 奈河桥
------ 本页为各种自然神
------ 正神
------ 小花脸
------ 腰刀与红髯
------ 字板
------ 旧戏班安神加官图
------ 五台山的钟
------ 交城玄中寺佛堂
------ 五台山僧侣及信徒听讲经
------ 敬香
------ 抽签
------ 九仙庙前
------ 还愿
------ 晋城玉皇庙会的香为火
------ 恒山“四月初八”古庙会
------ 虔诚的佛民
社火小戏
-- 社火
---- 一锣鼓类
---- 二秧歌类
---- 三车、船、轿类
---- 四阁、跷类
---- 五灯火类
---- 六模禽拟兽类
---- 七武技类
---- 八拟鬼神类
---- 九其它类
-- 小戏
---- 一类型与分布
---- 二演出惯制
---- 三艺术特色
---- 四传承方式
---- 五心意习俗
-- 图片
---- 民间音乐
------ 砖雕伎乐图
------ 繁峙壁画“八音会”(金)
------ 街头演奏“八音”(吕梁地区)
------ 多唢呐吹秦(运城地区)
------ 唢呐演奏“对吹”(忻州地区)
------ 笙演奏(雁北地区)
------ “八音”演奏(太原南郊区)
---- 民间锣鼓
------ 砖雕“鼓舞”
------ 砖雕“击鼓”
------ 行走在街头的“小敲打”乐队
------ “小敲打”乐队走门串户
------ 胸鼓表演(浮山)
------ 腰鼓队(浮山)
------ 花鼓表演(万荣)
------ 数百人高台花鼓表演(河津)
------ 多鼓表演(稷山)
------ 著名花鼓表演艺人田金川(万荣)
------ 花鼓表演中的丑角
------ 花鼓表演中的特技
------ 女子花鼓表演队
------ 花鼓表演
------ 威风锣鼓表演时的鼓队
------ 威风锣鼓表演中的铙钹特写
------ 威风锣鼓表演的阵容
------ 威风锣鼓表演的队形
------ 威风锣鼓表演队中的鼓手与女子锣鼓队
------ 武迓鼓(平定)
------ 文迓鼓
------ 穿箱锣鼓(新绛县)
------ “翻滚式”锣鼓(芮城)
------ 架子鼓(稷山)
------ “架鼓式”锣鼓(浮山)
------ 常平锣鼓
------ 插花背冰锣鼓
------ 岳村(鈲)子
------ 朔州扇鼓
------ 绛州鼓乐队表演“秦王点兵”(新绛县)
------ “秦王点兵”特写
------ 软槌锣鼓(万荣县)
------ 花庆鼓(临汾地区)
------ 鼓车锣鼓(新绛县)
------ 鼓车锣鼓(稷山县)
---- 民间舞蹈
------ 海仙龙灯
------ 上明龙灯
------ 地龙(绛县)
------ 巨龙腾越(运城)
------ 绞双龙(太谷县)
------ 舞龙(临汾)
------ 舞狮(绛县)
------ 双狮戏绣球(万荣)
------ 雏狮戏绣球(万荣)
------ “虎蹬山”(绛县)
------ 雁北踢鼓子秧歌在街头表演
------ 雁北踢鼓子秧歌的表演
------ 祭祀舞蹈“大马社”(定襄)
------ 祭祀舞蹈“武士降人熊”(浮山)
------ 河东伞舞
------ 霍州秧歌
------ 河东伞舞表演特写
------ 扭秧歌
------ 和顺音锣鼓
------ 和顺跑莲灯
------ 昔阳拉话
------ 汾孝地秧歌
------ 哑翁背妻(祁县)
------ 左权小花戏
------ 五鬼盘叉(陵州)
------ 送妻回娘家(吕梁)
------ 车船、竹马
------ 旱船表演
------ 谷场上的小演唱(晋东增地区)
------ 肩挑花篮边舞边唱(晋中地区)
------ 伞头秧歌上门(吕梁地区)
------ 花庆鼓
------ 绛县“神鞭”
------ 清徐的背棍
------ 雁北的挠阁
------ 运城的背阁
------ 抬阁“教子”(河津)
------ 抬阁“福”(稷山)
------ 扛装“巾国英雄”(长治)
------ 抬阁“杂技表演”(新绛)
------ 高台蕊子“纺织图”(运城地区)
------ “四景车”(晋东南地区)
------ 转蕊挠阁(忻州地区)
------ 高跷抬阁(雁北地区)
------ 走兽高跷
------ “魁星”经过人群时,人们都争着让自己的娃娃摸摸魁星手中的笔,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中举夺魁。
------ 走兽高跷
------ 高跷挠阁
------ 高跷悬空椅表演
------ 武高跷
------ 高跷抬阁
------ 高跷秧歌
------ 高跷
------ 高跷竹马
------ 高跷抬阁
------ 独龙扛
------ 穿心扛
------ 撅扛
------ 轿式抬阁
------ 黄河阵
------ 顶灯
------ 踢鼓子走九曲
------ 九曲黄河阵夜景
------ 武乡顶灯
------ 观看社火的场景
---- 民间小戏
------ 繁峙岩山寺壁画“童戏皮影”
------ 皮影头象造型
------ 河东驴皮皮影
------ 明代牛皮皮影“坐骑”
------ 木偶造型
------ 木偶戏装(清代)
------ 木偶演出场景
------ 表演木偶的老艺人
------ 霍州秧歌人物造型
------ 宋墓壁画“戏人”
------ 侯马董氏墓砖雕舞台与戏人造型(金代)
------ 明代法华塑乐伎
------ 浮山乐乐腔
------ 蒲剧特技表演道具“拐子”
------ 五台山台怀镇社戏场面
------ 雁北耍孩儿演出“狮子洞”
------ 河曲“二人台”在农村演出
------ 黄河岸边唱大戏
------ 社戏
------ 闹社火
------ 社戏
------ 窗口
------ 山庄戏场
------ 戏会鸟瞰
------ 搭起的装檐古戏台精巧别致
------ 藏山戏台墙面
------ 晋源过街戏台
------ 阳城郭峪大庙戏台
------ 太原晋祠戏台
------ 山村古戏台
------ “品”字戏台
游艺竞技
-- 民间工艺
---- 一漆工艺
---- 二雕刻工艺
---- 三雕版彩印工艺
---- 四织绣工艺
---- 五编结工艺
---- 六陶器工艺
---- 七其它工艺
-- 民间游艺
---- 一简易棋类
---- 二打扑克牌
---- 三打麻将牌
---- 四猜谜语
---- 五猜拳
---- 六行酒令
---- 七翻花
---- 八九连环
---- 九拼七巧板
---- 十折纸
---- 十一捉迷藏
---- 十二骑竹马
-- 民间竞技
---- 一踢毽子
---- 二跳绳
---- 三打秋千
---- 四挠羊赛
---- 五滑冰
---- 六放风筝
---- 七拔河
---- 八穿砣砣
---- 九打岗
---- 十抓子
---- 十一滚铁环
---- 十二黄鼠狼吃鸡
-- 图片
---- 工艺
------ 黑漆堆古彩绘山水宫廷柜(平遥)
------ 黑漆镶嵌人物围屏《神州韵史》(平遥)
------ 红罩漆堆古山水八页围屏《琼山初羲》(平遥)
------ 磨漆画《冬梦》(平遥)
------ 云雕托盘
------ 新绛云雕家具桌与墩
------ 1唐代石刻佛塔
------ 2五台佑国寺石刻“天女散花”
------ 3石础
------ 原平普济桥(金代)
------ 2至5图均为普济桥石刻
------ 石雕牌楼细部
------ 石雕朱氏牌楼(局部)
------ 祁县民宅房基石刻(局部)
------ 阳城民宅石雕狮子
------ 太行山村古庙柱础瑞兽石雕
------ 民居雕刻石狮
------ 稷山民宅前的拴马石雕刻
------ 襄汾民宅柱础雕刻
------ 灵石县文庙照壁石雕
------ 祁县民宅砖雕
------ 晋中民宅上马石雕刻
------ 忻州民宅照壁砖雕
------ 木雕“寿星”
------ 祁县民宅院门楼建筑木雕“火龙”
------ 太谷曹家宅院门楼建筑木雕
------ 襄汾丁村民居木雕
------ 民居石雕“门楣”
------ 民居木雕“斗拱”
------ 1长治市府城隍庙琉璃
------ 2琉璃“骑士”
------ 柳林县香严寺琉璃
------ 阳城县阳陵村寿圣寺塔黑琉璃
------ 临汾木版画“馗头”
------ 平阳木版画“四美图”(宋金)
------ 新绛木版画“老鼠娶亲”
------ 彩印花布
------ 印花与刺绣缝制的门帘
------ 民间家织彩格布
------ 印花门帘
------ 艾虎
------ 帽带“凤戏牡丹”
------ 绣片“菊”
------ 枕顶“龙与凤”
------ 绣片“荷花”
------ 绣片“凤鸟”
------ 帽带“鼠闹葡萄”
------ 枕顶“龙与凤”
------ 彩带编结的“棚”(祁县)
------ 柳条编织的日用品(吕梁)
------ 麦杆编的“蚂蚱笼”(运城)
------ 高梁杆与玉米皮编的日用品(忻州)
------ 玉米皮编的坐墩(定襄)
------ 彩带编织的彩棚
------ 壶关清流瓷厂“八仙盘”
------ 阳泉黑釉刻花“缠枝牡丹”
------ 玩具 面人
------ 太原南郊王郭村娄睿墓壁画(北齐)
------ 天龙寺中的壁画
------ 河曲宋代墓壁画
------ 打场
------ 农家
------ 硕果
------ 比面人
------ 晋东南炕围画
---- 游戏
------ 介休县太符观壁画“围棋图”
------ 洪洞县广胜壁画“下棋图”
------ 浮山县三老奕棋
------ 走风车
------ 打岗
------ 滚雪球
------ 打秋千
------ 碰拐拐
------ 老来少
------ 黄鼠狼吃小鸡
------ 瞎子摸拐子
------ 抄花
------ 跳绳
------ 抓子子
---- 竞技
------ 绛县跌跤
------ 忻州摔跤(挠羊赛)
风物 景观 传说
-- 自然风物景观
---- 一神化了的山水与有关山水的神话
---- 二溶洞奇山与风情习俗
---- 三民间世俗与自然景观
-- 人文风物景观
---- 一传统瞻仰类景观风物
---- 二宗教类景观风物
---- 三古迹园林景观风物
---- 四关隘、渡口景观风物
---- 五珍奇建筑景观风物传说
---- 六村落景观风物
-- 造景风物习俗及特征
---- 一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背景
---- 二山地环境影响
---- 三“古大险奇”的风格
-- 图片
---- 自然景观
------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犁沟
------ 析城山
------ 桑干河
------ 黄河壶口清代长城河清门
------ 大同市北的长城遗址
------ 偏关老牛湾长城
------ 代县内长城白草口段景观
------ 朔州内长城要塞广武城遗址
------ 永济县五老峰之玉柱峰,从魏晋以来,峰顶就古庙林立,传说“五老峰”由五位仙者所化。
------ 方山县北武当山
------ 阳城县蟒河“水帘洞”,洞为蟒河源头,附近猕猴成群,又有“偷经佛”,“藏经谷”等风物景观。
------ 阳城县析城山巅“娘娘池”,传说汤王之妃曾在此沐浴。
------ 方山北武当山
------ 管涔山“支锅石”,一块高约三米的巨石,由两块不足一尺见方的小石支撑着,立于倾斜平滑的峭崖上,历千百年
------ 原平县天涯山石鼓,形如巨勺倒扣,游人从“鼓”下经过,如有风便闻“鼓声”。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曰:“唤起
------ 方山县北武当的“水火峰”,峰顶有著名的自然景观“龟蛇斗”,其神态逼真,维妙维肖。
------ 宁武县芦芽山太子殿,传说为东海龙王太子之殿,专司耕云播雨,殿脊有铁柱直指苍穹,似有避雷功能,旧时荒旱
------ 黄河峭壁
------ 柏山扭扭柏
------ 明代夯土长城
------ 庞泉沟
------ 沁水县历山“白云洞”内的“石笋”“石蘑菇”,当地民间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游白云洞的习俗。
------ 临汾市藐姑射山仙洞,又名“神局洞”,民间传说尧的妻子鹿仙女未出嫁时所居。
------ 黎城县黄崖洞,太行山中著名自然风景,民间传说此洞为“天蟒启口”。
------ 浑源悬空寺
------ 宁武县悬空寺
------ 夏县堆云洞,共有大小十余座寺庙建于“发云洞”上,雨后云从洞出,萦绕堆积于洞观之上,故称。
------ 这两幅照片为介休绵山,传说是晋文公的近臣介子推隐居被焚处。
------ 河津县汾河湾,传说中为薛仁贵打雁处。
------ 逆州青龙池是唐尉迟恭家乡。
---- 人文景观
------ 灵空山仙桥
------ 沁源县灵空山仙桥,传说唐乾符年间懿宗四子李侃曾在此山削发为僧。
------ 广灵县壶山水神堂,位于百亩水波之上,当地民间称“塞北江南”。
------ 临汾市藐姑射山仙洞沟
------ 新绛县绛守居园池,隋代园林遗址。
------ 高平县开化寺,市内有“五音洞”,传说为五代后唐时一名叫大愚的禅师所留。
------ 阳城县析城山村落
------ 大同云岗石窟
------ 太原郊区天龙山石窟,北齐时高欢避暑行宫建于此。
------ 高平羊头山石窟,因山巅建有塔,塔座似伏羊,故以“羊头”为山名。
------ 平顺金灯寺石窟,始造于北周。当地民间传说古时某夜有金灯数盏飞入寺中。
------ 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建于北宋,为国内古代桥梁风物景观中之孤例。
------ 蒲州古蒲津渡系桥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每只重约万斤。
------ 代县赵杲观,传说中战国时人赵杲率领妻妾儿女隐居擒斩妖蛇处。
------ 临汾尧庙中“尧井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1600余年,井水清洌可饮,传说井与海通。
------ 临汾古平阳尧庙,传说尧建都平阳,早在魏晋时期,当地即建有尧庙。
------ 洪洞县霍泉“分水亭”,旧时乡人争水遗迹。
------ 汾阳杏花村“古井亭”,传说此井即为古时杏花村最有名的酒店“醉仙居”的“神井”。
------ 宁武县汾河源头“雷鸣寺”,昔日每年四月初八该寺庙会盛极一时。
------ 永济万固寺多宝佛塔,传说普救寺的莺莺塔与此塔分别为师徒二人所造,塔成后师徒二人之间曾发生了相互斗智的
------ 应县辽建木塔,高大奇特,被称作“天柱地轴”。
------ 运城安邑太平兴国寺塔,民间传说为观音显圣所建,故又称“南海塔”。
------ 太原双塔寺,又称永祚寺,从明代以来,该寺成为当地著名的牡丹观赏地,至今寺内仍保留着明代牡丹与明代丁香
------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传说《西厢记》中张君瑞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洪桐县广胜寺七彩琉璃塔,为国内罕见的巨型琉璃制作景观,塔旁弥陀殿,曾是存放著名的《赵城金藏》的地方。
------ 临猗县双塔,据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日,月下双塔的影子就交合到一起,故称“双塔交影”。
------ 临汾铁佛寺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塔内保留有唐铸佛头一尊,为一方著名风物景观。
------ 太原市郊赤桥村真武庙,庙建于窑洞之上,为民间特殊风物造景。
------ 新绛县隋代绛守居园池,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一处古代园林遗址。
------ 代县鹿蹄涧杨忠武祠,传说北宋杨家将第十四代孙杨友射伤一梅花鹿,鹿蹄带箭仙化于此,后杨家后裔就世代居住
------ 大同九龙壁
------ 大同三龙壁
------ 大同五龙壁
------ 代县古雁门关,位于内长城中端,古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 平定县娘子关,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关”,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驻守此关,故名。
------ 平遥县城古城墙
------ 和顺县过街木石牌坊
------ 介休县北辛真武庙琉璃牌坊
------ 高平县祁贡墓碑亭
------ 万荣县庙前陈后土祠秋风楼,因汉武帝在此吟《秋风辞》而建。
------ 万荣县风云楼,因建在旧解店村,故民间称“解店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传说此楼为鲁班所造。
------ 河曲护城楼,位于河曲县城北城墙外,楼上下均建有庙宇,为民间稀有形制造景。
------ 代县边靖楼,内长城上著名城楼,旧时华北民间有“代州古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代州古楼”即指此楼
------ 榆次市过街古楼
------ 阳城县郭峪村清建砖楼
------ 大同华严寺合掌露齿胁待菩萨,传说古凉州工匠照其妻模样所塑。
------ 隰县“小西天”悬塑。
------ 太原崛(山围)山崛(山围)寺,留有傅山多处遗迹。
------ 高平县定林寺,位于米山之畔,传说廉颇曾囤粮积米于此。
------ 河津县九龙头真武庙
------ 新绛县稷益庙
------ 蒲县东岳庙,庙内有一副对联曰:“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命汝难逃”。传说因此联而东岳庙所在的柏山树木保
------ 文水县则天圣母庙
------ 陵川真泽二仙祠,祠中所祭神像传为宋时当地村民梦中所见二红衣女子真容。旧时村民多在此祷雨。
------ 晋城青莲寺,始建于北齐,相传古时有慧远禅师在此注《涅盤经》,注成掷笔于寺西台下。
------ 稷山县稷王庙,历代在此祭祀后稷之神。
------ 交城县卦山天宁寺石佛堂倒座观音龛,俗称“树上庙”。
------ 壶关县二仙观,传说观中所祀二仙本为屯留县李村乐氏二女,因于紫团山中采食灵芝,忽遇风而仙化。
------ 洪洞大槐树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大槐树相传是汉槐,今所见之古槐遗株系第二代。大槐树移民佳话
------ 洪洞县苏三监狱
附:参考书目
编者的话
田野采集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