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指导思想:《淮海经济区志》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全面、翔实、客观地记述淮海经济区成立20余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传承文明、实录当代、弘扬联合、总结经验,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史志文化服务。二、编纂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横排竖写”、“述而不论”的要求,广征博采,秉笔直书,主体资料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重点突出联合协作的区域特色和时代亮点。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目录
封面
淮海经济区志
《淮海经济区志》编纂委员会
《淮海经济区志》编纂办公室
题词
图片
--
国家领导人题词
--
淮海经济区地图
--
区域城市名片
--
从数字看区域发展
--
电视系列片《今日淮海》新闻发布会与会人员合影
--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出席《今日淮海》电视片新闻发布会并和参会人员合影(1998年)
--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全国农村适用型工业品博览会,并和淮海经济区第十五届市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出席在河南商丘召开的第八届淮海经济区市长专员会议(1993年)
--
费孝通副委员长与出席淮海、中原地区发展战略座谈会的代表合影(1993年)
--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参观“今日淮海”大型图片展(1995年)
--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与参展城市领导亲切交谈(1995年)
--
淮海经济区第十七届市长会议在江苏徐州召开(2004年)
--
淮海经济区第二次顾问会议在安徽宿县召开(1988年)
--
淮海经济区联络代表会议(2003年)
--
淮海经济区信息工作会议(2004年)
--
“今日淮海”对外经贸恳谈会在北京召开(1995年)
--
淮海经济区日照经贸洽谈会在山东日照召开(1997年)
--
首届全国农村用型工业品博览会在山东临沂召开(2000年)
--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在区域规划座谈会上发言(2007年)
--
徐州市市长曹新平在庆祝经济区成立20周年高层论坛上发言(2006)
--
民盟中央在北京召开淮海、中原地区发展战略座谈会(1993年)
--
淮海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果评审会在北京举行(1997年)
--
电视系列片《今日淮海》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
--
首届中国淮海经济区发展论坛在徐州举办(2004年)
--
淮海经济区摄影图片展在江苏徐州举办(1993年)
--
淮海邮展( 2006)
--
“今日淮海”大型图片展览在北京举办(1995年)
--
淮海职业教育节(2007)
--
首届淮海文化节(2008)
--
《文汇报》特刊(2006)
--
“淮海信息”网页(2000)
--
对外宣传材料(2001)
--
《淮海经济》杂志(2008)
--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人员合影(2005)
--
淮海经济区书画大赛(2007)
--
淮海经济区出刊的文集
--
淮海经济区丛书(2003)
--
淮海经济区城市年鉴(2007)
--
淮海经济区电视台联合采访(2008)
--
支援阜阳地区抗洪救灾(1991)
--
淮海经济区信息化论坛(2004)
--
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宣言(2007)
--
苏鲁豫皖白酒峰会(2008)
--
淮海经济区商标保护会议(2005)
--
出席在广东潮州召开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研讨会(1998)
--
出席大京九经济带市长年会(1997)
--
出席陕甘川经济区西交会(1992)
--
淮海经济区工商联联席会议(2007)
--
苏鲁皖边界“三省井”(1994)
--
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签约现场(2004)
--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2002)
--
淮海楼
--
开封菊花会(1995)
--
淮海经济区略图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章 区域概况
--
第一节 区划人口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区位优势
--
第四节 自然概况
--
第五节 人文景观
--
第六节 经济发展
--
第七节 统计指标
----
淮海经济区成员地市1986-2000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
淮海经济区成员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
----
淮海经济区成员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
第二章 成员简介
--
第一节 徐州市
--
第二节 连云港市
--
第三节 淮安市
--
第四节 盐城市
--
第五节 宿迁市
--
第六节 济宁市
--
第七节 临沂市
--
第八节 泰安市
--
第九节 枣庄市
--
第十节 日照市
--
第十一节 莱芜市
--
第十二节 菏泽市
--
第十三节 开封市
--
第十四节 商丘市
--
第十五节 周口市
--
第十六节 蚌埠市
--
第十七节 阜阳市
--
第十八节 淮北市
--
第十九节 宿州市
--
第二十节 毫州市
第三章 运营机制
--
第一节 市长专员会议
----
淮海经济区历届市长专员会议出席领导名录
--
第二节 顾问会议
----
淮海经济区历届顾问会议出席领导名录
--
第三节 联络代表会议
--
第四节 信息员会议
--
第五节 常设机构
第四章 联合实践
--
第一节 经贸活动
--
第二节 行业协作
----
淮海经济区行业网络一览袁
--
第三节 企业联合
--
第四节 市场培育
--
第五节 交通协作
--
第六节 旅游联合
--
第七节 科教文卫协作
--
第八节 地市协作
--
第九节 联合治水
--
第十节 联合抗洪救灾
--
第十一节 信息协作
--
第十二节 徐州都市圈
--
第十三节 鲁南经济带
--
第十四节 沿淮城市群
第五章 联合成果
--
第一节 区域规划编制
--
第二节 区域地图编绘
--
第三节 电视系列片摄制
--
第四节 区域丛书出版
--
第五节 “淮海”商标注册
--
第六节 “今日淮海”大型图片展
--
第七节 淮海邮展
--
第八节 淮海摄影展
--
第九节 淮海职业教育节
--
第十节 淮海艺术节
--
第十一节 淮海经济区民间藏宝大赛
--
第十二节 淮海经济区书画展
--
第十三节 淮海少儿器乐大赛
--
第十四节 淮海歌曲创作演唱电视大赛
第六章 区域宣传
--
第一节 宣传媒体
----
《经济新闻报》
----
《淮海经济开发》
----
《黄淮潮》
----
《大众科技报》
----
《淮海经济》
----
淮海信息网
--
第二节 新闻协作
--
第三节 传媒报道
----
《人民日报》
----
新华社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新华网
----
《新华每日电讯》
----
人民网
----
《嘹望》周刊
----
新浪网一城市联盟
----
《经济日报》
----
《工人日报》
----
《科学时报》
----
《中国日报》
----
《经济税务报》
----
《经济参考报》
----
《开发报》
----
《文汇报》
----
《解放日报》
----
《长江日报》
----
《江淮晨报》
----
主要新闻传媒报道淮海经济区情况一览表
--
第四节 编著文集
----
《淮海地区发展战略北京讨论会文集》
----
《淮海经济发展探索》
----
《前进的淮海经济区》
----
《黄淮名优特新产品大观》
----
《黄淮风云人物》丛书
----
《苏鲁豫皖工艺美术萃举》
----
《淮海经济区名镇集》
----
《经济新闻报五年志》
----
《希望之星》
----
《淮海景观》
----
《淮海地区经济展望》
----
《淮海市场大观》
----
《淮海经济区城市年鉴》
----
淮海经济区编著文集一览表
第七章 区域研究
--
第一节 联合构想
--
第二节 联合提案
--
第三节 理论研讨
--
第四节 学术活动
----
淮海经济区参加全国性区域协作会议一览表
第八章 对外交流
--
第一节 对外往来
--
第二节 区际交往
----
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
----
中原经济技术协调会
----
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
----
陕甘川宁经济区
----
浙东经济区
----
陇海兰新经济带研究促进会
----
南京经济区
----
大京九经济带
----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第九章 机构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党组织
--
第三节 干部任职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五节 隶属单位
--
第六节 淮海楼管理
--
第七节 工作程序
第十章 人物
--
费孝通
--
于光远
--
冯之浚
--
何赋硕
--
李少英
--
张文韵
--
王允琳
--
吴学志
第十一章 论文选刊
--
区域联合凝聚力浅探
--
区域联合深化的困扰及对策
--
行业网络在区域联合中大有作为
--
区域经济联合效益刍议
--
淮海经济区与亚欧大陆桥
--
培育区域市场发展区域经济
--
淮海经济区联合的实践与启迪
--
整合资源 打造品牌共创淮海旅游的新局面
--
互利合作 共同发展
--
淮海经济区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群发展
--
浅析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
--
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优势与对策
--
从《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看淮海经济区
附录
--
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
--
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
--
淮海经济区市长专员会议和顾问会议轮值次序表
--
论区域经济
--
淮海经济区发展新突破:GDP总量超万亿
--
淮海经济区20年反思
--
淮海经济区在边缘中求索
--
情系淮海——“今日淮海”大型图片展侧记
--
费老情系淮海四度行
--
淮海经济区文化与城市精神
--
淮海之歌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