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金融志

温州市金融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编纂的原则,是详今略古,古为今用,实事求是。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多年来的温州金融事业。叙事突出地方特色,采取有事备载,无事省略的方法。

出版时间: 1995年07月

目录

封面
温州市金融志
《温州市金融志》编辑委员会
《温州市金融志》编辑部
图片
--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大厦
-- 建国后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和温州市支行原办公楼
-- 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分行人厦
-- 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市分行大厦
--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温州市分行大厦
-- 中国银行温州分行大厦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温州市分公司大厦
-- 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人厦
-- 温州租赁有限公司大厦
-- 苍南县金乡信用社营业楼
-- 瑞安县丽岙信用社营业楼
-- 府前城市信用社营业楼
-- 东风城市信用社营业楼
-- 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由市领导陪同视察鹿城城市信用社(1987年4月)
-- 中央银行温州分行旧址(第一桥)
-- 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五马街)
-- 交通银行温州支行旧址(五马街)
-- 永嘉县钱业同业公会旧址(第一桥)
-- 四明银行温州分行旧址(玉堂里)
-- 瓯海实业银行旧址(府前街)
-- 温州商业银行和咸孚钱庄旧址(县前头)
-- 公大典当旧址(大同巷)
--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接见温州市金融系统代表合影(1986年5月21日)
--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于1986年5月视察温州市工商银行公园路储蓄所
--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1986年5月视察永嘉县沙头信用社
--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邱晴1986年5月温州视察与温州市人民银行干部合影
-- 中国银行原行长卜明来温州视察(1990年8月)
--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第一副总经理魏鸣一来温州视察与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人员合影(1986年10月)
-- 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高忠勋、副市长狄乃云1989年8月参加温州市农业银行大厦落成典礼时合影
-- 温州解放后,温州市金融系统历任行级领导1987年春节合影
--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全体干部合影(1955年5月)
-- 中罔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温州城接管委员会金融接管小组成员合影(1949年7月)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温州支公司全体干部合影(1952年8月28日)
-- 市长陈文宪、市人大副主任胡显钦1990年10月25日在温州保险公司
-- 省、市工商银行领导慰问“见义勇为斗士”张金萍烈士亲属(1989年11月25日)
-- 市长刘锡荣同志1989年12月31日晚慰问温州市农业银行职工
-- 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首届一次董事会成员合影(1985年4月)
-- 温州市建设银行首届职代会代表合影(1987年)
-- 温州租赁有限公司第四次董事会成员与公司人员合影(1989年1月)
-- 温州中国银行举行储蓄智力竞赛
-- 温州市工商银行举行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竞赛
-- 温州市建设银行职工在1988年5月职工代表会开幕式上演唱行歌
-- 《温州市金融志》编委合影
-- 参加《温州市金融志》评审会的全体同志合影(1994年6月)
-- 《温州市金融志》编委和编辑部人员合影
-- 温州市(南朝~清末)流通的古钱币
-- 清末和民国时期银元
-- 清末和民国时期温州流通的辅币
-- 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
-- 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
-- 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人民币(部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人民币(部分)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清和民国时期的金融机构
---- 一、典当
---- 二、钱庄
---- 三、银行
---- 四、合作金融
---- 五、保险业
---- 六、侨批业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金融机构
---- 一、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温州分局
---- 二、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市分行
---- 三、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分行
---- 四、中国银行温州分行
---- 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温州市分行
---- 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温州市分公司
---- 七、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八、温州租赁有限公司
---- 九、农村信用合作社
---- 十、城市信用合作社
---- 十一、典当商行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货币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 和国货币
-- 第三节 金银政策与管理
-- 第四节 货币流通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单位存款、财政性存款
-- 第二节 工商企业存款
---- 一、城市工商企业存款
---- 二、农村存款
-- 第三节 储蓄
---- 一、城镇储蓄
---- 二、集镇储蓄
---- 三、邮政储蓄
---- 四、储蓄种类
---- 五、储蓄网点
---- 六、储蓄宣传与服务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流动资金贷款
---- 一、工业贷款
---- 二、商业、外贸贷款
---- 三、建筑业贷款
---- 四、个体工商业贷款
---- 五、乡镇企业贷款
-- 第二节 农业贷款
---- 一、国营农业贷款
---- 二、集体农业贷款
---- 三、个体农户贷款
---- 四、对农村信用社贷款
---- 五、农业贷款的减免
-- 第三节 固定资产贷款
---- 一、技术改造贷款
---- 二、基本建设贷款
---- 三、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
---- 四、地方经济开发贷款
---- 五、沿海特区开发贷款
第五章 基建投资拨款
-- 第一节 投资管理
-- 第二节 建筑经济管理
-- 第三节 委托投资管理
第六章 外汇业务
-- 第一节 外币存款
---- 一、企事业单位存款(甲种)
---- 二、个人外币存款
-- 第二节 外币贷款
---- 一、短期外汇贷款
---- 二、特种外汇贷款
---- 三、三资企业外汇贷款
---- 四、贴息外汇贷款
-- 第三节 非贸易外汇结算
---- 一、侨汇(指折算成人民币解付的外币现钞和境外华侨私人汇入汇款)
---- 二、外币收兑
-- 第四节 国际贸易结算
---- 附:信用卡业务
-- 第五节 外汇管理
---- 一、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 二、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 三、扩权外汇管理
---- 四、外汇调剂管理
---- 五、外资外债管理
---- 六、经营外汇业务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
---- 七、外汇额度帐户管理
---- 八、违反外汇管理案件的查处
第七章 信用合作
-- 第一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整顿改革和发展
----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
----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 第二节 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服务社
---- 一、城市信用合作社
---- 二、农村金融服务社
-- 第三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第八章 信托租赁
-- 第一节 信托业务
---- 一、信托存款
---- 二、信托放款
---- 三、信托投资
---- 四、委托存、放款
---- 五、其他信托业务
-- 第二节 租赁业务
---- 一、业务种类
---- 二、租赁费率
---- 三、经营业务状况
第九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一、企业财产保险
---- 二、家庭财产保险
---- 三、货物运输保险
---- 四、运输工具保险
---- 五、农业保险
---- 六、人身保险
---- 七、涉外保险
-- 第二节 防灾和理赔
---- 一、防灾防损
---- 二、保险理赔
第十章 利率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利率简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利率沿革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率
----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利率(1953~1957年)
---- 三、“二五”计划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利率(1958~1965年)
---- 四、“三五”“四五”计划时期的利率(1966~1976年)
----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1978~1990年)
-- 第三节 新时期的利率改革
---- 一、苍南县金乡信用合作社利率试点成功
----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利率改革大面积试点与推广
---- 三、城乡统开实行利率双轨制
---- 四、加强领导逐步实现利率规范化
第十一章 金融市场
-- 第一节 债券
---- 一、公债与国库券
---- 二、金融债券
---- 三、企业债券
-- 第二节 股票
-- 第三节 同业拆借
-- 第四节 外汇调剂市场
---- 一、对单位调剂
---- 二、对个人调剂
-- 第五节 企业内部集资
-- 第六节 民间信用
---- 一、成会
---- 二、银背(或称钱中)
---- 三、私人钱庄
---- 四、非金融机构办理存贷业务
-- 第七节 金融市场管理
---- 一、建立证券交易柜台
---- 二、股票、债券管理
---- 三、企业内部集资管理
---- 四、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第十二章 结算
-- 第一节 同城结算
-- 第二节 异地结算
-- 第三节 同城票据交换
-- 第四节 联行往来
---- 一、初创阶段(1949~1955)
---- 二、统一结算阶段(1955~1985年)
---- 三、专业银行自成体系阶段(1985~1990年)
-- 第五节 结算纪律
第十三章 金融队伍、金融设施
-- 第一节 机构人员、设施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业务职称
-- 第四节 科技应用、办公用房
----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和应用
---- 二、办公用房
-- 第五节 学会
-- 第六节 先进
-- 第七节 干部配备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