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县戏曲志

偃师县戏曲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周武王克商“息偃师徒”因以为名的偃师县,很有些值得夸耀的人、事、物、艺。 先不提其地产花岗岩中那堪称世界独特品种的“雪里青”、“云里梅”,五十年代即已闻名全国的“偃大”、“偃农”号高产稳产小麦,以及三次蝉联全省冠军的偃师铁锅;也不讲此处(二里头)曾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公认为我国最早天文台的岗上村“灵台”,还有那被列为1983年世界十大发现之一的“西毫”都城……毫无疑问,上列物、事都是偃师县的骄傲。

出版时间: 1991年08月

目录

封面
偃师县戏曲志
《偃师县戏曲志》领导小组
《偃师县戏曲志》编委会
《偃师县戏曲志》编辑室
题词
-- 中共偃师县委书记宋洪武题词
-- 偃师县人民政府县长汪永春题词
-- 偃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伯爵题词
-- 偃师县文化局局长董树敏题词
图片
-- 1、《偃师县戏曲志》领导小组合影
-- 2、领导与编委同志合影
-- 3、《偃师县戏曲志》编辑人员合影
-- 4、李同成主演的豫剧《关公挑袍》剧照
-- 5、李小涛主演的豫剧《马武杀王滕》剧照
-- 1、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曲剧《攀龙附凤》剧照
-- 2、代文霞在豫剧《抬花轿》中饰周凤莲
-- 3、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曲剧《光棍与寡妇》剧照
-- 4、偃师县文工团演出的曲剧《柜台内外》剧照
-- 5、王艺红在拜牛得草为师仪式上
-- 6、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曲剧《二下陈州》剧照
-- 7、偃师县豫剧团演出的豫剧《知府与皇帝》剧照
-- 1983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刁光覃、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琳、中国歌剧舞剧院教授、声乐专家
-- 1985年元月偃师豫剧团赴湖南演出载誉归来
-- 1983年8月偃师豫剧团首次赴兰州演出与豫剧名艺人常香玲合影
-- 上 偃师县豫剧团演出的豫剧《穆佳英》剧照
-- 中 偃师县曲剧团演出的曲剧《夜闯盘龙山》剧照
-- 下左 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血染白玉塔》剧照
-- 下右 偃师县豫剧团演出的豫剧《火热的心》剧照
-- 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花墙会》剧照
-- 智秋花在曲剧《白毛女》中饰白毛女
-- 假师县豫剧团演出的《包公戏娘娘》剧照
-- 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演出的曲剧《肖二爷上任》剧照
-- 西汉·宴乐图
-- 唐·骑马乐俑--口笛乐俑
-- 唐·舞俑
-- 宋·丁都赛雕像砖
-- 唐·骑马乐俑--弹拨乐俑
-- 上 府店灵泉寺戏搂
-- 中 寺沟大王庙戏搂
-- 下 宋·杂剧砖雕(拓片)

序言
目录
第一编 综述
-- 第一章 县治沿革
-- 第二章 戏曲发表概况
第二编 图表
-- 第一章 大事年表
-- 第二章 剧种表
-- 第三章 剧种分布示意图
第三编 志略
-- 第一章 剧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本地剧种
---- 第三节 外来剧种
-- 第二章 剧目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代表性剧目
------ 审诰命
------ 宋士杰告状
------ 风仪亭
------ 马武杀王滕
------ 关公挑袍
------ 刀劈杨藩
------ 收纪昌
------ 刘全进瓜
------ 秦雪梅
------ 呼延庆打擂
------ 刘镛下南京
------ 游西湖
------ 海瑞上疏
------ 将相和
------ 下陈州
------ 秦香莲
------ 抬花轿
------ 杜鹃山
------ 五娘吃糠
------ 知府与皇帝
------ 柜台内外
------ 攀龙附风
------ 二下陈州
------ 血染白玉塔
------ 包公勘御状
------ 三拜包公
------ 光棍与寡妇
---- 第三节 附表
------ 附表一:录音、录像、录制磁带剧目一览表
------ 附表二:偃师县专业剧团上演现代剧目一览表
------ 附表三:创作、改编、整理剧目一览表
-- 第三章 音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声腔体系与板式结构
---- 第三节 乐队体制的沿革与特点
------ 一、“场面”的由来和坐位的变迁
------ 二、乐队的重要性和司鼓的指挥作用
------ 三、闹台与前奏曲
------ 四、编制的发展
------ 五、豫剧主弦的沿革
------ 六、戏曲乐队的传统特点与复调因素
------ 七、“一窝蜂”(大齐奏)与配器手法
---- 第四节 唱腔与音乐设计
------ 一、口头传唱
------ 二、既是演唱者又是作曲者
------ 三、琴师的作用
------ 四、专职音乐设计
---- 第五节 武场与锣鼓经
------ 一、配合身段的锣鼓经
------ 二、用于唱腔的锣鼓经
------ 三、用于唢呐曲牌的锣鼓经
---- 第六节 器乐曲与曲牌音乐
------ 一、丝弦曲牌
------ 二、唢呐曲牌
---- 第七节 谢禄与曲剧“黑头”唱腔
-- 第四章 表演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角色行当体制及沿革
---- 第三节 富有特色的身段谱
---- 第四节 特技表演
---- 第五节 豫剧表演选例
---- 第六节 曲剧表演选例
-- 第五章 舞台美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化妆与脸谱
---- 第三节 服饰
---- 第四节 砌末
---- 第五节 灯光、音响及字幕
---- 第六节 布景
---- 第七节 特技效果
---- 第八节 舞美设计选例
-- 第六章 机构
---- 第一节 科班与戏校
------ 一、科班
-------- (一)佛光峪科班
-------- (二)高崖豫剧科班
-------- (三)西管茅豫剧科班
-------- (四)道湛豫剧科班
-------- (五)缑氏科班
-------- (六)周寨豫剧科班
-------- (七)曲家寨豫剧科班
------ 二、戏校
-------- (一)偃师县戏校
-------- (二)偃师县革委会戏曲学校
-------- (三)偃师县五七学校文艺班
-------- (四)偃师县戏曲学校
-------- (五)翟镇公社文艺班
-------- (六)邙岭戏校
-------- (七)偃师县戏校
-------- (八)偃师县豫剧团戏校
-------- (九)偃师县青年曲剧团戏校
---- 第二节 班社与剧团
------ 一、业余班社
-------- (一)省庄业余曲子戏班
-------- (二)武屯眉户戏班
-------- (三)申阳曲子戏班
-------- (四)牛庄曲子戏班
-------- (五)杏园村越调戏班
-------- (六)南寨曲子戏“同乐班”
-------- (七)肖村豫剧海神班
------ 二、主要职业戏班
-------- (一)“八班”戏
-------- (二)偃师城关局戏
-------- (三)仁和班
-------- (四)洪和班
-------- (五)牙庄越调戏班
-------- (六)佛光二夹弦戏班
-------- (七)“武圣会”
-------- (八)府店豫剧戏班
-------- (九)牛庄黄戏班即(京剧)
-------- (十)南寨“三合班”(牛家京梆子戏班)
-------- (十一)六合班(火神凹戏)
-------- (十二)李村京戏班
-------- (十三)道湛戏(豫剧)
-------- (十四)高龙戏(豫剧)
-------- (十五)“嵩山文工团”
-------- (十六)大口小戏(卫华剧团)
-------- (十七)口孜同乐班(豫剧)
------ 三、业余剧团
-------- (一)窑头村现代戏业余剧团(豫剧)
-------- (二)省庄第二业余豫剧团
-------- (三)北窑业余豫剧团
-------- (四)段西业余曲剧团
-------- (五)偃师县刹车带厂业余文工团(豫剧)
------ 四、半职业剧团
-------- (一)翟镇青年剧团(豫、曲)
-------- (二)岳滩青年曲剧团
-------- (三)艺华豫剧团
-------- (四)武家屯新萌曲剧团
-------- (五)缑氏豫剧团
---- 第三节 专业表演艺术团体
------ 一、偃师县文工团
------ 二、偃师县豫剧团
------ 三、偃师县曲剧团
------ 四、偃师县革委会文工团
------ 五、偃师县青年曲剧团
---- 第四节 协会、研究机构
------ 一、西院俱乐部(京戏研究社)
------ 二、偃师县剧目工作组
------ 三、偃师县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
-- 第七章 演出场所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县级演出场所
------ 一、偃师影剧院
------ 二、偃师剧院
---- 第三节 偃师县乡(镇)村影剧院附表
------ 附表一、偃师县乡(镇)村正规影剧院
------ 附表二、偃师县农村简易影剧院
---- 第四节 演出管理机构
------ 偃师县演出公司
-- 第八章 演出习俗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古旧习俗
------ 一、公盏戏
------ 二、打醮戏
------ 三、谢将戏
------ 四、对戏
------ 五、炮戏
------ 六、加官戏
------ 七、敬神戏
------ 八、破台戏
------ 九、垫戏与绕戏
---- 第三节 演出习俗的改革
------ 一、卖票戏
------ 二、包场戏
------ 三、祝兴戏
------ 四、慰问戏
------ 五、联谊戏
------ 六、谢幕戏
------ 七、义演戏
-- 第九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偃师县出土的戏曲文物
------ 一、东汉·舞俑
------ 二、东汉·百戏俑
------ 三、东汉·侏儒俑
------ 四、唐·舞俑
------ 五、唐·骑马乐俑
------ 六、宋·丁都赛雕像砖
------ 七、宋·杂剧雕砖
---- 第二节 古戏楼
------ 一、府店灵泉寺戏楼
------ 二、寺沟大王庙戏楼
------ 三、营防口戏楼
------ 四、省庄牛王庙戏楼
------ 五、石家庄九龙庙戏楼
------ 六、申阳圣母庙戏楼
------ 七、寺沟卢医庙戏楼
------ 八、老城戏楼
---- 第三节 戏曲楹联选
------ 一、古戏楼楹联
------ 二、草台对联
---- 第四节 戏楼碑记
------ 一、府店灵泉寺戏楼碑记
------ 二、寺沟大王庙戏楼碑记
-- 第十章 报刊、专著
---- 第一节 报刊文章
---- 第二节 内部交流刊物
-- 第十一章 轶闻传说
---- 一、“昔日里有个二大贤”
---- 二、谢禄的“糖嗓子”
---- 三、高桂枝学划船
---- 四、牛得草洛阳访名师(节选)
---- 五、二上墩台
---- 六、孙大渊搬磨
---- 七、耿大雅台上挨打
---- 八、“老爷胡子忘戴了”
---- 九、先生唱对戏,学生来打旗
---- 十、三句话不离本行
---- 十一、打旗也能赢彩声
---- 十二、“敢是真的?”
---- 十三、聪明的李无忌
---- 十四、“庄王爷”打屁股
-- 第十二章 谚语、口诀
-- 第十三章 外地艺术名人在偃师
---- 一、刁光覃朱琳夫妇来偃讲学
---- 二、吴坚夫妇与《火热的心》
---- 三、王教授训练声乐
---- 四、杨兰春同志辅导青年演员
---- 五、何方张英夫妇受屈立功
---- 六、刘凌朱凡同志为偃师争光
第四编 传记
-- 第一章 戏曲名人传记
---- 张文灿
---- 田恩需
---- 韩庚辛
---- 孙大渊
---- 爨金声
---- 张庆官
---- 赵二平
---- 翟彦生
---- 杨小德
---- 朱文魁
---- 王太运
---- 王相臣
---- 王遂朝
---- 王聚德
---- 刘景乐
---- 李长兴与张艳芳
---- 张桂林
-- 第二章 戏曲名人传记附表
-- 第三章 创作骨干简介
---- 韩文新
---- 刘志清
---- 张炬灼
---- 张振红
---- 原海友
---- 田东阶
---- 李建业
---- 翟景峰
---- 段天兴
---- 武志声
-- 第四章 主要创作人员附表
-- 第五章 主要业余作者附表
-- 第六章 名老艺人简介
---- 李同成
---- 刘艳芬
---- 杨桂云
---- 城关局戏三朵花
---- 靳培兰
---- 裴和尚
---- 李增光
---- 代文霞
---- 曹素珍
---- 王艺红
---- 王建法
---- 乔杏娥
---- 阎三通
---- 刘玉江
---- 郭遂朝
-- 第七章 主要演职员附表
-- 第八章 戏曲活动名人简介
---- 时太平
---- 吴凤阁
---- 武震
---- 王瑞臣
---- 马玉骏
---- 马海金
---- 冯宝生
---- 周年尚
附录
-- 一、偃师人民的奉献
-- 二、偃师县专业剧团参加历届地(市)以上会演简表
-- 三、偃师县文化局关于繁荣戏剧艺术的文件
-- 四、偃师县豫剧团在河南省表演艺术团体体改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
-- 五、偃师县十大集镇及其古庙会
-- 六、偃师县翟寨木偶戏
-- 七、偃师县老太婆剧团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