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志

南华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南华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53-1989

出版时间: 1995年05月

目录

封面
南华县志
编辑人员
办公室人员
主 修
南华县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南华县政区图
-- 南华县鸟瞰图
-- 龙城远眺
-- 中共南华县纪律检察委员会中共南华县委员会
-- 人民政府南华县人大常委会(原址)政协委员会(原址)
-- 南华县人大
-- 南华县政协
-- 南华县一中
-- 鹦鹉山公园
-- “九府通衢”新貌一县城北一角
-- 县城南郊牲畜交易市场
-- 南华县中医院
-- 南华县医院住院部
-- 南华县体育馆
-- 大白芸豆
-- 南华县电影院
-- 外贸部门对核桃分级
-- 核桃仁
-- 南华铁锅铸造
-- 南华县锅厂生产的铸铁管
-- 南华具水泵厂生产的水泵
-- 烤烟长势良好
-- 烟叶分级扎把
-- 山区公路
-- 天堑通途—南华礼舍江大桥
-- 免街竹器
-- 兔街水电站
-- 牛肝菌
-- 松耸
-- 天子庙坡林场
-- 毛板桥水库
-- 一街洗澡塘
-- 烂泥箐水库
-- 兔街半坡彝族
-- 雨露白族
-- 上下:马街彝族
-- 兔街半坡彝族
-- 岔河彝族
-- 人欢狮舞庆丰年
-- 见性山响水河龙潭
-- 瑞应桥
-- 镇川桥
-- 龙川河新大桥
-- 河洞村
-- 龙川镇全貌
-- 徐营
-- 雨露大村
-- 沙桥镇
-- 天申堂
-- 五街
-- 罗武庄
-- 兔街
-- 红土坡
-- 马街
-- 五顶山
-- 一街
-- 堇命列士纪念碑
-- 李根源所题“郑和故里”的摩崖和碑
-- 现存旧志
-- 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编修县志的部分文件
-- 南华县志编委创办的修志刊物
-- 《南华县志》稿评议会纪念
-- 南华县志编委常委南华县志办工作人员
序 一
序 二
凡 例
目录
概 述
纪 事
卷一 地 理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 质
---- 第二节 地 貌
---- 第三节 山 脉
---- 第四节 气 候
---- 第五节 水 文
---- 第六节 土 壤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第二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植 物
---- 第二节 动 物
---- 第三节 矿 物
---- 第四节 土 地
-- 第三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构成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章 建置 区镇
---- 第一节 建 置
---- 第二节 区 镇
卷二 经 济
-- 第一章 农牧业
---- 第一节 体 制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养殖业
-- 第二章 林 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山林权属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护 林
---- 第五节 森工生产
-- 第三章 水 利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管 理
----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治理
-- 第四章 工业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工 业
---- 第二节 乡镇企业
-- 第五章 交 通
---- 第一节 道 路
---- 第二节 运 输
---- 第三节 管 理
-- 第六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 政
---- 第二节 电 信
---- 第三节 管 理
-- 第七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镇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管 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第八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体 制
---- 第二节 商品流通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第四节 公司分述
-- 第九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购 销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管 理
-- 第十章 外贸物资供应
---- 第一节 外 贸
---- 第二节 物资供应
-- 第十一章 粮油商业
---- 第一节 粮 政
---- 第二节 油料 油脂
---- 第三节 管 理
---- 第四节 机构沿革
-- 第十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监督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十三章 财 税
---- 第一节 体 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 第四节 赋 税
-- 第十四章 金 融
---- 第一节 货 币
---- 第二节 流通管理
---- 第三节 存 款
---- 第四节 信 贷
---- 第五节 保 险
---- 第六节 机构沿革
卷三 政 治
-- 第一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第二章 政 权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政权机关
---- 第三节 人民政协
-- 第三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人民公安
---- 第二节 人民检察
---- 第三节 人民法院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五节 政法委员会
-- 第四章 军 事
---- 第一节 武 装
---- 第二节 兵 役
---- 第三节 民 兵
---- 第四节 战 事
-- 第五章 民 政
---- 第一节 优待抚恤
---- 第二节 支前 安置
---- 第三节 灾害救济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其他业务
---- 第六节 民政机构
-- 第六章 人事劳动
---- 第一节 干 部
---- 第二节 工 人
---- 第三节 工资 奖金
---- 第四节 劳保 福利
---- 第五节 劳动就业
---- 第六节 乡村企业职工
卷四 文 化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第二节 成人教育
---- 第三节 教育管理
-- 第二章 科 技
---- 第一节 科技管理与科技机构
---- 第二节 各类普查与区划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团体与科普团体
---- 第四节 科技引进与推广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艺
---- 第二节 专业文艺
---- 第三节 文物胜迹
---- 第四节 新闻 报刊
---- 第五节 广播电视
---- 第六节 图书发行阅览
---- 第七节 电影发行放映
---- 第八节 机构沿革
---- 第九节 档 案
-- 第四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卫生机构
---- 第二节 疾病防治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公共卫生
---- 第五节 医 疗
---- 第六节 药 政
-- 第五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和组织
---- 第二节 运动场地及设备
---- 第三节 现代体育
---- 第四节 农村体育
---- 第五节 学校体育
---- 第六节 职工体育
---- 第七节 运动会和竞赛成绩
-- 第六章 方 言
---- 第一节 声 母
---- 第二节 韵 母
---- 第三节 声 调
---- 第四节 方言词汇举例
---- 第五节 南华方言语法特点
卷五 民 族
-- 第一章 河洞村(汉族)
---- 第一节 地 理
---- 第二节 经 济
---- 第三节 政 治
---- 第四节 文 化
---- 第五节 社 会
-- 第二章 五街区(彝族)
---- 第一节 地 理
---- 第二节 经 济
---- 第三节 政 治
---- 第四节 文 化
---- 第五节 五街彝族的源流、迁徙、族称、支系、分布和语言文字
---- 第六节 民族风俗
-- 第三章 雨露村(白族)
---- 第一节 地 理
---- 第二节 经 济
---- 第三节 政 治
---- 第四节 文 化
---- 第五节 民族风俗
-- 第四章 五顶山区(回族)
-- 第五章 南华县部分汉族祖籍
-- 第六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 教
---- 第二节 道 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人 物
--
---- 杞彩顺
---- 夏正寅
---- 张舫
---- 张祖荫
---- 修圆
---- 张久峰
---- 者安贵
---- 段开智
-- 事略
---- 段光赞
---- 刘钟璟
---- 鲁贯石
---- 夏文衡
---- 钱泰丰
---- 夏育荷
---- 高振先
---- 华国珍
---- 张鑫才
---- 杨黉俊
---- 潘尔伯
---- 纪学忠
---- 张兴和
---- 朱崇正
---- 潘毓英
---- 余安全
---- 戴成功
---- 殷育兆
---- 陆正兴
---- 周洪昌
---- 周丕瑶
---- 何绍荃
---- 刘必祥
---- 张开宇
---- 赵德贵
---- 熊正美
---- 张尚昆
---- 王树云
---- 余朝海
---- 陈思义
---- 许泽炳
---- 马太山
---- 高正岳
---- 沈正才
---- 邱文亮
-- 名人
---- 刘尧汉
--
---- 民国时期镇南县县长、知事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任县委书记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任县长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南华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表
---- 省以上授予的劳模、先进生产者(工作者)表
---- 革命烈士英名表
附 录
-- 著述选录
---- 邑人著述
------ 火炬赋
------ 龙和城考
------ 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
---- 外籍人关于南华(镇南)的著述
------ 垂柳篇
------ 镇南州赋
------ 跋刘璞生“学吃亏”横幅后
------ 镇南杂咏
修志文件选录
《南州胜境图》
《南华县志》编修纪事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