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莱西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87
出版时间:
1990年02月
目录
封面
莱西县志
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
《莱西县志》顾问
《莱西县志》审稿
《莱西县志》编纂人员
图片
--
莱西县城鸟瞰(1987年)
--
潴河大桥
--
城区一角
--
(左)中共莱西县委员会政协莱西县委员会
--
(右)莱西县人大常委会莱西县人民政府
--
月湖公园
--
青岛路
--
烟台路
--
夏格庄镇
--
牛溪埠乡
--
嫦娥奔月(雕塑)
--
附图
--
县属工业及产品
--
乡镇工业及产品
--
石墨矿坑
--
沸石矿
--
彩色显象管石墨乳生产线
--
选订石墨
--
石墨样品
--
产芝水库
--
平原林网
--
西墅渚泊扬水站渡槽
--
山区绿化
--
莱西县第一中学
--
莱西县实验小学
--
院上镇中心中学
--
莱西县体育馆
--
莱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
--
萌山区抗日烈士纪念塔
--
莱西电视塔
--
水集旧貌(油画·1977)
--
花园头抗日纪念碑
--
(左)苏小妹三难新郎(剪纸)
--
(右)鱼缸(剪纸)
--
杏花春雨(国画) 崔子范
--
寸草心(摄影) 张维经
--
石斧 石凿(龙山文化)
--
陶楼(西汉)
--
铁锄(汉代)
--
青瓷壶(西汉)
--
四系罐 瓷碗 高足杯(宋)
--
提线木俑(西汉?复制品)
--
五孔莲花瓶(清)
--
龙耳瓶(清)
--
黄釉双耳盘口壶(唐)
--
盘龙天球瓶(清)
--
莱西县行政区划图
--
莱西县城区图
--
题词
--
题词
--
题词
--
题词
--
莱西县政区图
--
原莱阳县区乡镇图
序
序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 置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
--
第五章 乡镇
--
第六章 村庄
第二篇 地理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类型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章 河流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气压和风
----
第五节 湿度和蒸发
----
第六节 云和日照
----
第七节 能见度
----
第八节 地温和冻土
--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类型特征
----
第三节 土壤资源评价
----
第四节 植被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节 动物资源
----
第五节 植物资源
----
第六节 药材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涝
----
第二节 虫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霜冻
----
第五节 冰雹
----
第六节 地震
第三篇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程度构成
----
第四节 行业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民族构成
--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姓氏
--
第六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节制生育
----
第四节 节育措施
----
第五节 节育效果
第四篇 农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土地所有制
----
第一节 公田
----
第二节 私有制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
第三章 农业经济
----
第一节 农业总产值
----
第二节 粮油分配
----
第三节 收益分配
----
第四节 集体积累
--
第四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面积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农业机具
--
第五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种植区划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作物种植
----
第四节 农业技术
----
第五节 高产典型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
第三节 品种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七章 淡水养鱼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养殖
----
第三节 品种
----
第四节 捕捞
--
第八章 家庭副业
----
第一节 编织
----
第二节 绣花
----
第三节 纺线织布
----
第四节 三帚
第五篇 林 果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林木种类与分布
----
第一节 种类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第三节 林场 苗圃
--
第四章 林木管理
----
第一节 林木保护
----
第二节 病虫害与防治
--
第五章 果业
----
第一节 果树种类与分布
----
第二节 果树栽植与管理
----
第三节 果品名产
--
第六章 蚕业
----
第一节 栽桑
----
第二节 养蚕
第六篇 水 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大沽河治理
----
第二节 潴河治理
----
第三节 五沽河治理
----
第四节 小沽河治理
----
第五节 其它河道治理
--
第三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水土保持
----
第二节 农田灌溉
----
第三节 洼涝治理
--
第四章 水利设施
----
第一节 大型水库
----
第二节 中型水库
----
第三节 小型水库
----
第四节 其它水利设施
--
第五章 综合利用
----
第一节 饮用水
----
第二节 工业用水
----
第三节 水力发电
第七篇 工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
第一节 私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国营工业
----
第四节 联合体
--
第三章 重工业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机械
----
第三节 电力
----
第四节 建材
----
第五节 化工
--
第四章 轻工业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造纸 印刷
----
第三节 五金 电器
----
第四节 木材加工
----
第五节 服装 鞋帽 制革
----
第六节 工艺品
----
第七节 文化用品
----
第八节 食品加工
--
第五章 重点企业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重点企业
----
第二节 名优产品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技术管理
----
第三节 财物管理
----
第四节 设备管理
第八篇 石 墨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体制
----
第一节 国营企业
----
第二节 县属企业
----
第三节 乡镇企业
----
第四节 村办企业
--
第三章 石墨生产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选矿
----
第三节 石墨制品
--
第四章 重点企业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重点企业
----
第二节 名优产品
第九篇 交 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节 公路运输
----
第四节 交通监理
--
第三章 铁路
----
第一节 蓝烟铁路
----
第二节 南望铁路
--
第四章 桥涵
----
第一节 桥梁
----
第二节 涵洞
--
第五章 民间运输工具
第十篇 邮 电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邮政设施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四章 业务交换量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县城规划
--
第三章 城区建设
----
第一节 道路街巷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房屋建筑
----
第四节 城区交通
----
第五节 城区绿化
----
第六节 公园建设
----
第七节 供水
----
第八节 照明
----
第九节 环境卫生管理
----
第十节 排水 排污 防洪
--
第四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二节 房产管理
--
第五章 乡镇村建设
----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六章 建筑组织
----
第一节 民间建筑队
----
第二节 乡镇建筑公司
----
第三节 县建筑公司
第十二篇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环境污染
--
第三章 环境监测
----
第一节 监测设施
----
第二节 监测布点
----
第三节 监测频率和程序
--
第四章 环境治理
----
第一节 废水治理
----
第二节 废气治理
----
第三节 废渣治理
----
第四节 噪声治理
----
第五节 排污收费
第十三篇 商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私营商业改造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五节 国营商业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商品购进
----
第二节 商品销售
----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节 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饭店
----
第二节 旅馆
----
第三节 屠宰
----
第四节 理发
----
第五节 浴池
----
第六节 照相
--
第五章 物资经营
----
第一节 燃料
----
第二节 木材
----
第三节 金属
----
第四节 机电
----
第五节 化工建材
----
第六节 农机
--
第六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集市设置
----
第二节 集市交易
----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
第四节 新兴商场
第十四篇 粮 油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粮油收购
--
第三章 粮油销售
----
第一节 供应
----
第二节 议价销售
--
第四章 粮油价格
----
第一节 统购
----
第二节 统销
----
第三节 议销
----
第四节 价格补贴
--
第五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储藏
----
第二节 调运
第十五篇 对外贸易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出口商品
----
第一节 商品种类
----
第二节 商品收购
----
第三节 骨干商品
----
第四节 商品基地
----
第五节 储运
--
第三章 进口商品
第十六篇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内容
----
第三节 计划调整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定价 调价
----
第二节 指导性价格
----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注册商标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章 审计监督
--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二节 标准计量
--
第七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统计监督
第十七篇 财 税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财政监督
--
第三章 税务
----
第一节 旧时赋税
----
第二节 人民赋税
----
第三节 稽征管理
第十八篇 金 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流通
----
第二节 货币比值
----
第三节 货币管理
--
第三章 储蓄 存款
----
第一节 储蓄
----
第二节 存款
----
第三节 债券
--
第四章 信贷
----
第一节 高利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三节 农业信贷
----
第四节 乡村工商信贷
----
第五节 基建拨款 贷款
--
第五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一节 存款
----
第二节 贷款
--
第六章 侨汇
--
第七章 保险
----
第一节 财产保险
----
第二节 人身保险
第十九篇 政 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莱西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党的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党的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的重要活动
----
第五节 党员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莱西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活动概况
第二十篇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清末和民国政权
--
第二章 代议机构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级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机构
----
第三节 施政方式
----
第四节 综合政务
--
第五章 政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第二十一篇 社会群众团体
--
第一章 职工团体
----
第一节 职工救国会
----
第二节 工会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协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妇女救国会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章 青年团体
----
第一节 青年救国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五章 少年儿童团体
----
第一节 儿童团
----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
第六章 工商团体
----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章 宗教团体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第二十二篇 政 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旧时机构
----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构
----
第三节 公安工作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旧时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检察机构
----
第三节 检察工作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旧时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法院机构
----
第三节 案件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律师与公证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法制宣传
第二十三篇 军 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旧时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
第四章 驻军
----
第一节 人民军队
----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重要活动
--
第六章 兵事
第二十四篇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战时支前
--
第三章 优抚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优待
----
第四节 烈士褒扬
--
第四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员安置
----
第二节 退伍安置
----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 干部安置
--
第五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六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
----
第二节 福利工厂
--
第七章 居民搬迁
--
第八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丧葬改革
--
第九章 地名管理
第二十五篇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就业安置
----
第二节 用工制度
--
第三章 劳动保护与保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劳动保险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福利
----
第三节 奖金 津贴
----
第四节 退职 退休 离休
--
第五章 职工管理
----
第一节 调配
----
第二节 培训
--
第六章 干部管理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
第二节 干部调配
----
第三节 干部结构
----
第四节 任免奖惩
第二十六篇 教 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私塾
--
第三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师范
----
第四节 职业中学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来源
----
第三节 教师构成
----
第四节 教师培训
----
第五节 教师待遇
--
第七章 勤工俭学
--
第八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经费来源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三节 资产与设备
第二十七篇 科 技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专业队伍
----
第二节 群众队伍
--
第三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科技知识普及
----
第二节 技术推广
----
第三节 科技咨询
----
第四节 科技情报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五章 气象测报
----
第一节 设施
----
第二节 观测
----
第三节 预报
--
第六章 能源利用
----
第一节 沼气
----
第二节 太阳能
----
第三节 省柴节煤灶
第二十八篇 文 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图书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群众艺术
--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四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文物
----
第二节 革命文物
----
第三节 馆藏文物
----
第四节 文物普查
--
第五章 月湖公园
第二十九篇 体 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体育设施
--
第三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民体育
--
第四章 学校体育
--
第五章 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体育学校
----
第二节 人才输送
--
第六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竞赛项目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会
第三十篇 医药 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制度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节 医疗成果
--
第三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
----
第二节 西药
----
第三节 药政
--
第四章 预防 保健
----
第一节 预防接种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三节 职业病调查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爱国卫生
第三十一篇 风 俗
--
第一章 岁时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
----
第二节 新节日
--
第二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服饰
----
第三节 蓄发
----
第四节 居住
--
第三章 行业习俗
--
第四章 喜庆婚丧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寿辰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章 流弊陋习
----
第一节 缠足
----
第二节 迷信
----
第三节 赌博 吸毒
--
第六章 新风尚
----
第一节 尊老爱幼
----
第二节 拾金不昧
----
第三节 助人为乐
----
第四节 舍己救人
第三十二篇 方 言
--
第一章 语音
----
第一节 声母系统
----
第二节 韵母系统
----
第三节 声调系统
----
第四节 声韵拼合关系
----
第五节 音变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天文 地理
----
第二节 时令
----
第三节 农事
----
第四节 植物
----
第五节 动物
----
第六节 房舍 器具
----
第七节 人品
----
第八节 亲属称谓
----
第九节 身体器官
----
第十节 医病
----
第十一节 服饰 饮食
----
第十二节 红白事 日常生活
----
第十三节 商业 文教
----
第十四节 动作 行为 样态
--
第三章 语法
----
第一节 词语的构成
----
第二节 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
----
第三节 动词的时态表示法
----
第四节 人称代词
--
第四章 方言记音
----
第一节 谚语俗语
----
第二节 歇后语
人 物
--
人物传略(一)
----
李伯颜
----
孙耀臣
----
吕永山
----
刘曰善
----
王葆忱
----
刘龙春
----
李佐民
----
庄国瑞
----
王军光
----
张子明
----
孙春林
----
李涤生
----
解家凤
----
李子勤
----
刘泮山
----
孙乐善
----
解文卿
----
孙瑞兰
----
张英
----
王培英
----
郝亮
----
王建明
----
葛覃
----
刘维敏
----
顾成田
----
陈凤池
----
耿达
----
王淑美
----
常溪萍
----
韩成玖
----
耿仁山
----
葛烈
----
李绍荣
----
梁辑卿
----
赵勇
----
宋仁芝
----
刘坦
----
刘宿贤
----
张尧民
----
李孟奎
----
杨学才
----
赵树华
----
吴青光
----
高岳东
----
邹春光
----
曹文旭
----
刘明江
----
田绰永
----
李林
----
李研吾
--
人物传略(二)
----
咸怀良
----
张梦鲤
----
左懋第
----
沈迅
----
隋人鹏
----
李中箱
--
人物传略(三)
----
牟云山
----
孔庆福
--
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 录
--
一、旧志序
--
二、碑记
--
三、回忆录
--
四、诗歌
--
五、传说
--
六、文件
--
七、修志有关人员
后 记
--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