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志(第四卷)

承德市志(第四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承德市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承德提供依据,为建设承德和改革开放提供服务。 志书范围 时间范围,上限尽量追溯到事物发端,下限断于1988年,个别内容根据需要下限适当延伸。记述范围,以1988年承德市行政区域为准。 志书结构 为中小编体式,采用编章体结构。全志分4卷,除特载、综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42编、203章、773节。分志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设子目,层层相辖。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目录

承德市志
承德市志
图片
-- 1、清代热河考棚
-- 2、20世纪70年代承德市第一中学外景
-- 3、承德大学钢花实验接
-- 4、承德市图书馆(馆名为赵朴初题)
-- 5、承德市实验小学教学楼
-- 6、承德第二中学外景
-- 1、1975年,承德市歌舞团到农田基本建设工地演出
-- 2、1952年,承德市群众电影院落成典礼
-- 3、民间花会——二贵摔跤
-- 4、1983年,在承德市西大街大芳照像馆前举办全市花会活动
-- 5、20世纪40年代老清音会成员合影
-- 6、20世纪8O年代新排练的清宫宴乐舞
-- 1、欧伯达书法作品
-- 2、孙清铸书法作品
-- 1、于俊海摄影作品——牛与车(1988年获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一等奖)
-- 2、关阔绘画作品
-- 3、李耀南摄影作品——丰收的诗(1982年获全国第十二届摄影展银奖)
-- 4、赵建平篆刻作品
-- 5、乔杖子剪纸作品——避暑山庄景观
-- 1、1982年,西藏佛教代表团首次来承德进行佛事活动
-- 2、1987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尉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接见赴京
-- 3、穆斯林开斋节
-- 4、赵朴初为承德市佛教协会成立题写的贺词
-- 1、1956年10月1日,原热河省有名望的老中医在马市街门诊部前合影
-- 2、1984年3月1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帕克和中国政府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上官云在承德市妇幼保
-- 3、1965年7月,李德全(左一)在北京中国人民航空俱乐部举行的全国倒纪录赛中,以296来和304.
-- 4、1970年,在承德市灯光球场举行承德市第一届幼儿运动会
-- 5、1981年,“棋圣”聂卫平和马晓春在承德参加“避暑山庄”杯围棋比赛
-- 6、1987年,在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比赛中承德市女队荣获女子冠军
目录
第三十一编 教育
-- 第一章 学塾 书院 府学
---- 第一节 学塾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府学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园所设置
---- 第二节 教育教学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教学与品德教育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教育教学
--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学校设置
---- 第二节 教育教学
-- 第六章 普通高等教育
---- 第一节 学校设置
---- 第二节 普通高等院校
-- 第七章 少数民族教育及特殊教育
---- 第一节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二节 特殊教育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市民教育与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干部教育
----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九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幼儿教师
---- 第二节 小学教师
---- 第三节 中学教师
---- 第四节 中专教师
-- 第十章 管理机构 经费 设备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 第三节 学校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三十二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科技人员来源
---- 第二节 科技人员结构
---- 第三节 职称评聘
-- 第二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技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经费与物资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 第三章 科技服务与交流
---- 第一节 地震观测
---- 第二节 科技情报
---- 第三节 科技交流
-- 第四章 科技机构
----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研究机构
---- 第三节 科技贸易机构
第三十三编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文艺活动
---- 第二节 音乐
---- 第三节 舞蹈
---- 第四节 曲艺
---- 第五节 皮影
---- 第六节 戏剧
---- 第七节 美术
---- 第八节 摄影
-- 第二章 艺术团体与文化机构
---- 第一节 艺术团体
---- 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 第三节 文化管理机构
-- 第三章 音像市场管理
---- 第一节 录像放映场所管理
---- 第二节 音像检查制度
---- 第三节 “扫黄打非”
第三十四编 少数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少数民族
---- 第一节 满族
---- 第二节 蒙古族
---- 第三节 回族
---- 第四节 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第三十五编 体育
-- 第一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民间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农村体育
---- 第五节 老年人及伤残人体育
-- 第二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篮球
---- 第三节 排球
---- 第四节 足球
---- 第五节 乒乓球
---- 第六节 羽毛球
---- 第七节 体操
---- 第八节 射击
---- 第九节 游泳
---- 第十节 速度滑冰
---- 第十一节 柔道
---- 第十二节 中国式摔跤
---- 第十三节 武术
---- 第十四节 举重
---- 第十五节 航空模型
---- 第十六节 航海模型
---- 第十七节 棋类
---- 第十八节 滑翔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参加全国性比赛
---- 第二节 参加跨省区域性比赛
---- 第三节 参加省级比赛
---- 第四节 承办比赛
-- 第四章 体育设施及机构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 第二节 体育管理机构
第三十六编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护理
---- 第四节 医疗辅助诊断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
----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 第五节 食品卫生
---- 第六节 公共卫生
---- 第七节 学校卫生
---- 第八节 卫生宣传与卫生科普
---- 第九节 卫生防疫机构与队伍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科普
---- 第一节 医学教育
---- 第二节 医药卫生科研
---- 第三节 医药卫生学术活动
--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工作
---- 第二节 机构
-- 第六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卫生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防疫站
第三十七编 广播 电视 报纸
-- 第一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通讯队伍
---- 第四节 设备管理
-- 第二章 报纸
---- 第一节 办报种类
---- 第二节 特色栏目
---- 第三节 编采队伍
---- 第四节 报刊经营
---- 第五节 新闻管理
第三十八编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 第二章 民政管理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优待
---- 第三节 抚恤
---- 第四节 褒扬烈士
---- 第五节 军人安置
---- 第六节 社会救济
---- 第七节 救灾
---- 第八节 婚姻
---- 第九节 殡葬管理
---- 第十节 其他管理
---- 第十一节 管理机构
第三十九编 民情风俗
-- 第一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居住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服饰
-- 第二章 家庭及乡里习俗
---- 第一节 家族 家庭 邻里
---- 第二节 旧时民间信仰
---- 第三节 预兆风俗
-- 第三章 人生习俗
---- 第一节 通常礼仪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婚嫁
---- 第四节 丧葬
-- 第四章 生产劳动习俗
---- 第一节 农村生产劳动
---- 第二节 城镇生产劳动
-- 第五章 经商及集贸习俗
---- 第一节 经商
---- 第二节 集市
---- 第三节 庙会
---- 第四节 市商
-- 第六章 节日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新节日
-- 第七章 民间禁忌
---- 第一节 岁时节令禁忌
---- 第二节 丧葬和婚嫁禁忌
---- 第三节 生育禁忌
---- 第四节 交往禁忌
---- 第五节 农业劳动禁忌
---- 第六节 其他禁忌
-- 第八章 游艺娱乐习俗
---- 第一节 文艺娱乐
---- 第二节 体育娱乐
---- 第三节 儿童游戏
-- 第九章 陋俗
第四十编 歌谣 谚语 民间故事
-- 第一章 歌谣
---- 第一节 劳动歌
---- 第二节 时政歌
---- 第三节 仪式歌
---- 第四节 时令歌
---- 第五节 情歌
---- 第六节 生活歌
---- 第七节 儿歌
---- 第八节 其他
-- 第二章 谚语
---- 第一节 道德修养
---- 第二节 学习教育
---- 第三节 卫生保健
---- 第四节 持家理财
---- 第五节 生产劳动
---- 第六节 天文气象
---- 第七节 其他
-- 第三章 民间故事
---- 第一节 地名传说
---- 第二节 帝王传说
---- 第三节 名人传说
---- 第四节 平民传说
第四十一编 方言
-- 第一章 方言特点
---- 第一节 语音特点
---- 第二节 词汇特点
---- 第三节 语法特点
-- 第二章 语音
---- 第一节 声母和辅音音位
---- 第二节 韵母和元音音位
---- 第三节 声调和调位
---- 第四节 音节
---- 第五节 变调
---- 第六节 轻声
---- 第七节 儿化
-- 第三章 词汇
---- 第一节 天文
---- 第二节 时令
---- 第三节 地理
---- 第四节 房屋器具
---- 第五节 日常生活
---- 第六节 交际
---- 第七节 婚丧类
---- 第八节 文化教育
-- 第四章 语法
---- 第一节 后缀
---- 第二节 特殊重叠方式
---- 第三节 特殊的词语组合
---- 第四节 程度副词
---- 第五节 “了”的用法
---- 第六节 语气词“来”
---- 第七节 补语
---- 第八节 特殊句式
第四十二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本籍人物
------ 马瑢
------ 皂保
------ 王廷相
------ 龄和
------ 胡家钰
------ 胡之冕
------ 沈默
------ 胡之润
------ 孙永勤
------ 盛子章
------ 赵春
------ 骆秀英
------ 刘长贵
---- 第二节 客籍人物
------ 夏熙
------ 海忠
------ 廷杰
------ 熊希龄
------ 宋哲元
------ 韩麟符
------ 陈镜湖
------ 鲜于焕
------ 杨雨民
------ 高桥
------ 王佐民
------ 陈登亿
------ 戴毅
------ 李黑子
------ 孙时杰
-- 第二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本籍人物
------ 赵连印
------ 佟显文
------ 王桂芳
------ 韩景存
------ 齐凤喜
------ 赵福来
------ 张福义
------ 王占荣
---- 第二节 客籍人物
------ 丁坚
------ 李建国
------ 梁春瑞
-- 第三章 人物表(录)
----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 先进人物表
附录
-- 承德发展概览(1988~2006年)
编后记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