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镇志

界首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主要以今界首镇境为地域,记述全镇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迄于1985年,唯概述、大事记下限至1988年;按略古详今 原则,着重记述中国共产党在界首地区活动以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三、本志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实的记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努力体现经验教训。

目录

封面
界首镇志
图片
-- 中共高邮县界首镇委员会 高邮县界首镇人民政府
-- 界首镇荣获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三优镇”奖杯。
-- 扬州市授予郭河村调解委员会治安工作优胜奖旗。
-- 位于界首集镇南侧的通讯微波站
-- 界首集镇主街道——碧湖路
-- 宋代建造的闻名古刹护国寺前殿正门
-- 京杭人运河界首段水上风光
-- 县属界首中学
-- 界首卫生院、中医院
-- 界首镇压力容器厂液化石油气缸瓶车间
-- 界首集镇农贸市场
-- 二里大沟第一桥
-- 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卞龙雨墓碑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等功臣郭步连遗像
-- 界首镇电磁线厂生产车间
-- 界首镇柳器厂女工在编织外贸柳制品
-- 界首的传统名特产——界首茶干
-- 界首茨菇丰产片的一角
-- 名驰遐迩的“界荠”生产田
-- 簿荷优良品种种植基地
-- 棉花高产试验田
-- 郑墩村花木苗圃一角
-- 界首养殖场深水鱼饲养区
-- 界首农村林荫道一瞥
-- 《界首镇志》编纂小组全体成员
-- 照片附图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年表
目录
建置区划编
-- 第一章 位置 范围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区域范围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末区划
---- 第二节 民国区划
---- 第三节 民主政权区划
---- 第四节 人民政权区划
-- 第三章 界首集镇
---- 第一节 建制沿革
---- 第二节 街道
-- 第四章 各村简况
---- 第一节 六安村
---- 第二节 王胡村
---- 第三节 郭河村
---- 第四节 张任村
---- 第五节 利民村
---- 第六节 品祚村
---- 第七节 郑墩村
---- 第八节 大昌村
---- 第九节 安牵村
---- 第十节 王家河村
---- 第十一节 德标村
---- 第十二节 柏木桥村
---- 第十三节 应龙村
---- 第十四节 福兴村
---- 第十五节 胡桥村
---- 第十六节 宏祥村
---- 第十七节 新安村
---- 第十八节 二里铺村
---- 第十九节 龙翔村
---- 第二十节 如祯村
---- 第二十一节 副业村
---- 第二十二节 永安村
---- 第二十三节 颜庄村
---- 第二十四节 三官村
---- 第二十五节 维兴村
---- 第二十六节 仓都村
---- 第二十七节 曹塘村
------ 附图一 界首行政区划现状图
------ 图二 界首集镇现状图
自然环境编
-- 第一章 地理形势
---- 第一节 陆地成因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二章 土壤 水系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土地
---- 第三节 水系
------ 附 界首水系图
-- 第三章 气候 灾害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 第三节 地震测防
-- 第四章 资源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土特产品
-- 第五章 民族 人口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姓氏
农业编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地主所有制
---- 第二节 减租减息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
----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
---- 第六节 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粮捕油种植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作物品种
---- 第三节 栽培管理
---- 第四节 造肥施肥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六节 服务单位
-- 第三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经营项目
---- 第二节 服务机构
-- 第四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闸洞工程
---- 第二节 河网工程
---- 第三节 农田水利
---- 第四节 圩堤修筑
---- 第五节 灌排管理
---- 第六节 抗灾纪实
-- 第五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机具发展
---- 第二节 机工队伍
---- 第三节 服务管理
工业交通编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体制
---- 第二节 产业门类
---- 第三节 主要企业
-- 第二章 建筑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施工效益
-- 第三章 供电
---- 第一节 供电设施
---- 第二节 农业用电
---- 第三节 工业用电
---- 第四节 民间用电
---- 第五节 安全用电
-- 第四章 交通
---- 第一节 陆路交通
---- 第二节 水路交通
---- 第三节 自办运输
---- 第四节 桥梁
-- 第五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邮电业务
商业编
-- 第一章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商业改造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体制演变
---- 第二节 购销业务
---- 第三节 粮油保管
-- 第三章 全民商业点
---- 第一节 食品收购站
---- 第二节 木材建材站
--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体制演变
---- 第二节 购销业务
-- 第五章 集体商业
---- 第一节 体制演变
---- 第二节 经营状况
-- 第六章 个体商业
-- 第七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定期逢节
---- 第二节 农贸市场
经济监督管理编
-- 第一章 计划统计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二章 税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各项税收
-- 第三章 财政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演变
---- 第二节 财政管理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章 金融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各项存款
---- 第三节 各项贷款
---- 第四节 民间借贷
---- 第五节 流通货币
---- 第六节 保险业务
------ 附 界首“元吉当典”简况
-- 第五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演变
---- 第二节 管理范围
-- 第六章 村镇建设管理
---- 第一节 建设规划管理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政治编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界首组织
---- 第一节 党的主要活动
---- 第二节 党的组织
---- 第三节 党员
----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党组织主要负责人
----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界首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人民权力机构
---- 第一节 选举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章 政府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政府
---- 第二节 人民政府
-- 第五章 界首地区行政官员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初期
---- 第三节 民国后期
---- 第四节 人民政权
------ 附一 汪伪第六区行政机构及其活动
------ 附二 1940-1945年汪伪第六区区、乡机构首官
-- 第六章 群众自治组织
---- 第一节 街道组织
---- 第二节 生产队
---- 第三节 村、组
------ 附一 界首地区(按现行政区划)高级杜社长
------ 附二 界首乡、镇体制改革后村干部名单
-- 第七章 公安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工作
---- 第二节 司法工作
-- 第八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工作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贫社减
---- 笫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集镇劳力管理
-- 第九章 政协和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政协工作
---- 第二节 工人团体
---- 第三节 农民团体
---- 第四节 商业团体
---- 第五节 文教科技团体
---- 第六节 青年团体
---- 第七节 妇女团体
---- 第八节 儿童团体
------ 附:界首儿童团的一年
军事编
-- 第一章 兵役
-- 第二章 驻军和地方武装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章 民 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重大战事
-- 第五章 兵灾
---- 第一节 日寇罪行
---- 第二节 “还乡团力罪行
文化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状况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附一 界首乡师附属小学(本部)部分教职员工表
------ 附二 界首小学简介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第五节 雪枫大学在界首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第七节 人材的培养和输送
---- 第八节 教育机构沿革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设施
---- 第二节 群众文艺
---- 第三节 戏剧演出,
---- 第四节 电影放映
---- 第五节 图书阅览
---- 第六节 文艺创作
---- 第七节 新华书店
---- 第八节 诗词 书画
-- 第三章 广播事业
---- 第一节 广播放大站
---- 第二节 广播宣传
---- 第三节 事业建设
-- 第四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医卫机构
---- 第二节 合作医疗
---- 第三节 医药费制度
---- 第四节 中西医药
---- 第五节 防病治病
---- 第六节 环境卫生
---- 第七节 改善饮用水条件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节制生育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附:界首卫生院状况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小学体育
---- 第二节 中学体育
人民生活编
-- 第一章 解放前
-- 第二章 解放后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吃
---- 第三节 穿
---- 第四节 住
---- 第五节 用
人物编
-- 第一章 已故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第二节 烈士简表
---- 第三节 其他人物
-- 第二章 在世人物
---- 第一节 县团级以上干部
---- 第二节 高级知识分子
---- 第三节 受省和全国表彰的先进人物
---- 第四节 优秀普通劳动者
社会风土编
-- 第一章 谚语 方言
---- 第一节 农谚
---- 第二节 民谚
---- 第三节 格言
---- 第四节 方言(含称谓)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二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宗教活动
---- 第二节 庵堂寺庙
---- 第三节 地方庙会
-- 第三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岁时祝祭
---- 第二节 嫁 娶
---- 第三节 生日寿辰
---- 第四节 建房
---- 第五节 丧葬
---- 第六节 社会新风
---- 第七节 乡规民约
-- 第四章 封建迷信
---- 第一节 念经拜佛
---- 第二节 迎神赛会
---- 第三节 巫婆神汉
---- 第四节 阴阳风水
---- 第五节 算命卜卦
---- 第六节 相面测字
-- 第五章 封建意识
---- 第一节 童养媳
---- 第二节 溺女
---- 第三节 纳妾
---- 第四节 守节
---- 第五节 童婚
-- 第六章 史话 古迹
-- 第七章 轶事 奇闻
---- 第一节 轶事传说
---- 第二节 神话奇闻
编后记
编史修志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