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县志
格式:PDF
费用:3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灵宝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2年09月
目录
封面
灵宝县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5年10月视察灵宝时的题词
《灵宝县志》顾问
序
灵宝县地势图
图片
--
亚武东峰
--
亚武龙拐松
--
亚武青龙潭
--
黄河晨渡
--
中共灵宝县委
--
灵宝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
--
四月苹果花
--
寺河山苹果基地
--
灵宝苹果
--
红香蕉苹果
--
苹果贮藏
--
灵宝大枣
--
黄金
--
贵妃杏
--
鸡鸣台
--
函谷古道
--
函谷碑林
--
瞻紫楼
--
老子著经处
--
太初宫山门
--
枪马金矿
--
出矿
--
采掘
--
浮选车间
--
皮带输送矿石
--
邮电局自动电话交换机房
--
县化肥厂
--
县中联发酵厂
--
大方服装厂
--
毛巾被单厂
--
窄口水库
--
窄口灌区倒虹吸工程
--
喜获丰收
--
农民育种家卢保成
--
灵宝火车站农民街
--
农民摩托车赛
--
西华村办旅行社
--
乡镇企业——尹庄新兴化工厂
--
河西村学校
--
敬老院
--
市场新知识(计划生育宣传)
--
社火
--
社火
--
桃林市场
--
灵宝宾馆
--
明代许氏墓中的陪葬品——铜乐俑
--
铜乐俑
--
下硙烈士纪念亭
--
苏村邵氏碑楼
--
黄帝陵残碑
--
鱼窟寺
--
抗日战争时期的函谷关
--
秦代函谷关东门
--
明代开采黄金的遗迹
--
项城暮雨
--
红军锅
--
剪春(张天灵摄)曾在日本举办的第十三届亚太地区摄影大赛上获奖
--
灵宝县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及抗美援朝游行示威大会
--
挺进豫西——1947年灵宝战斗一角
--
区划幻灯在北京农展馆
--
林秉厚讲课
--
收摘棉花
--
晒枣
--
地膜覆盖
--
蔬菜专业户、六届县政协副主席攀炎腾传授蔬菜栽培技术
--
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刘尚荣
--
农桐间作
--
五亩大桥
--
“兴灵”号双体渡船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1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二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与岩组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地震
--
第三章 地貌
----
第一节 类型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节 原峪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变化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自然灾害
--
第五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泉汊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
----
第二节 生物
----
第三节 矿藏
----
第四节 土地
第2篇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人类活动
----
第二节 隶属变迁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
----
第二节 阌潼划界
----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
第三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历代县城兴废
----
第二节 原灵、阌县城述略
----
第三节 新县城简介
----
第四节 乡镇简介
--
第四章 地名
----
第一节 地名标准化
----
第二节 地名分类
----
第三节 著名村庄
------
附:灵宝县村名录
第3篇 中共灵宝地方组织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的救亡活动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的活动
--
第二章 历次党员代表会议
--
第三章 中共灵宝县历届代表大会
--
第四章 中共灵宝县委员会
----
附
------
中共灵宝县委正副书记更迭表
------
中共灵宝县委各部委办机构沿革表
------
中共灵宝县委各部委办负责人一览表
--
第五章 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统一战线
----
第四节 来信来访
----
第五节 保密机要
------
附:各区乡镇党委书记一览表
--
第六章 中共灵宝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
----
第三节 查处违纪案件
----
第四节 纠正冤假错案
----
第五节 来信来访
第4篇 建国后党的中心工作
--
第一章 土地改革
--
第二章 抗美援朝
--
第三章 镇压反革命
--
第四章 “三反”、“五反”
--
第五章 三大改造
--
第六章 肃反、审干
--
第七章 整风与反右派
--
第八章 “大跃进”
--
第九章 人民公社
--
第十章 “反右倾”
--
第十一章 整风整社
--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四章 揭批“四人帮”
--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
第5篇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选举
--
第二章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县人大常委会
第6篇 县人民政府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附:灵宝县人民政府正副县长更迭表
----
各局、委、办正职领导一览表
--
第二章 基层政权机构设置
----
附:历任区乡镇长一览表
--
第三章 干部队伍的发展
第7篇 县政治协商委员会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历届各界代表会及政协会议
--
第三章 政协组织活动
----
第一节 提案工作
----
第二节 工作组活动
----
第三节 参政与监督
----
第四节 落实政策
第8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县工会代表大会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工会工作
--
第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团代会
----
第三节 团县委工作
--
第三章 妇联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妇女工作
--
第四章 科技协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普及科技知识
----
第三节 基层科协
--
第五章 工商联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工商联的发展概况
--
第六章 文联
----
第一节 机构建立
----
第二节 各项业务活动
第9篇 历代政权机构
--
第一章 历代县衙
----
第一节 县衙内设置
----
第二节 县衙直属机构
------
附:古代职官表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政权机构
----
第一节 县政府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议会组织
----
第三节 基层政权设置
------
附:民国时期历任县长一览表
--
第三章 国民党组织活动
--
第四章 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活动
第10篇 政法
--
第一章 政法委员会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政治保卫
----
第三节 刑事侦察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看守工作
----
第六节 消防工作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四章 法院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刑事申诉
----
第六节 调解与信访
--
第五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证工作
----
第四节 律师与法律顾问
----
第五节 民事调解
--
第六章 监察
第11篇 军事
--
第一章 战事
----
第一节 古函谷关战例
----
第二节 古代战事
----
第三节 民国初年战事
----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
第二章 历代军事述要
----
第一节 战略要地
----
第二节 军事机构
----
第三节 募兵制度
----
第四节 驻军
--
第三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建制沿革
----
第二节 兵役制度
----
第三节 民兵
第12篇 民政与劳动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保障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第二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招干转干
----
第四节 知识青年安置
----
第五节 退职退休
----
第六节 工资管理
----
第七节 劳动安全监察
第13篇 经济综述
第14篇 苹果与园艺
--
第一章 园艺事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园艺作物的种类
----
第三节 园艺发展简况
--
第二章 苹果
----
第一节 苹果的引进
----
第二节 苹果基地寺河山
----
第三节 品种
----
第四节 管理
--
第三章 大枣及其它瓜果
----
第一节 大枣
----
第二节 贵妃杏
----
第三节 其他瓜果
--
第四章 蔬菜
--
第五章 花卉
--
第六章 产品储藏、加工和销售
----
第一节 储藏
----
第二节 加工
----
第三节 销售
--
第七章 金城果会
----
第一节 首届金城果会
----
第二节 第二届金城果会
第15篇 农业
--
第一章 土地变更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互助合作运动
----
第三节 人民公社
----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四章 农作物种植
----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五章 农业技术
----
第一节 农业科技
----
第二节 农业气象
----
第三节 土壤改良
----
第四节 化肥施用
----
第五节 品种改良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七节 栽培管理
第16篇 林业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资源分布
----
第二节 资源现状
----
第三节 优良树种
----
第四节 林场
----
第五节 灵宝小秦岭自然保护区
--
第三章 植树造林
--
第四章 林业技术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良种引进和推广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林木权属
----
第二节 林政管理
----
第三节 护林防火
第17篇 畜牧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畜牧资源
----
第一节 饲草、饲料
----
第二节 家畜家禽
--
第三章 畜牧业的发展
--
第四章 良种繁育
--
第五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建国前后疲病流行情况
----
第二节 疲病防治体系的建立
第18篇 水利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蓄水工程
--
第三章 引水工程
--
第四章 提水喷灌
--
第五章 水土保持
--
第六章 小水电工程
--
第七章 水产事业
--
第八章 工程管理
第19篇 烟草
--
第一章 烟草种植
----
第一节 烤烟的引进
----
第二节 基地建设
--
第二章 科研与技术培训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20篇 农业机械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农机具发展
----
第一节 三个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农机水平
--
第三章 农机管理
----
第一节 安全监理
----
第二节 拖拉机升级赛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场棚建设
----
第四节 油料管理
--
第四章 技术培训
----
第一节 培训
----
第二节 培训基地与经营
--
第五章 技术改进
--
第六章 农机供应
第21篇 农业区划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粗线条区划
--
第三章 细线条区划
--
第四章 综合发展规划
--
第五章 区域划分
--
第六章 成果应用
第22篇 治理黄河
--
第一章 境内黄河状况
--
第二章 三门峡水库及移民
----
第一节 水库兴建
----
第二节 移民敦煌
----
第三节 迁建新居
----
第四节 经济补偿
----
第五节 用水与道路建设
--
第三章 塌岸与治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塌岸治理工程
第23篇 黄金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资源
----
第一节 产金基地小秦岭
----
第二节 黄金储量
--
第三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矿业公司
----
第二节 黄金局
----
第三节 矿管局
--
第四章 黄金生产
--
第五章 企业简介
----
第一节 国营矿山
----
第二节 县营企业
----
第三节 乡镇企业
--
第六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矿石销售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计划、统计
----
第四节 秩序整顿
----
第五节 化验
--
第七章 技术队伍与选金工艺
----
第一节 技术队伍
----
第二节 几种选金方法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第24篇 工业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个体手工业
--
第三章 工业发展梗概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厂
----
第二节 建国后工业发展情况
--
第四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果食品加工业
----
第二节 采掘工业
----
第三节 机械工业
----
第四节 化学工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冶金工业
----
第七节 医药工业
----
第八节 印刷工业
----
第九节 纺织印染业
----
第十节 服装鞋帽业
----
第十一节 木竹家具及其它手工业
--
第五章 生产经营
----
第一节 工业体制的改革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第六章 传统名牌手工业产品
--
第七章 驻灵厂矿
第25篇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资源开发
--
第三章 企业发展
--
第四章 经济效益
--
第五章 骨干企业
第26篇 电力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线路系统
--
第三章 水电站
--
第四章 变电站
--
第五章 电力技术
----
第一节 技术队伍
----
第二节 电力通讯
----
第三节 技术革新
--
第六章 农电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降损节 能
----
第三节 安全管理
--
第七章 电力供应
第27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公路建设
----
第一节 驿道及驿站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
----
第三节 建国后公路建设
--
第三章 公路养护
----
第一节 道班建设
----
第二节 养护技术
----
第三节 公路标志的设置
----
第四节 水毁抢修工程
----
第五节 公路绿化
--
第四章 运输管理
----
第一节 民间运输管理
----
第二节 联合运输管理
----
第三节 计划运输管理
----
第四节 放宽、搞活后的管理
--
第五章 交通监理
----
第一节 车辆管理
----
第二节 年度检验
----
第三节 驾驶员管理与培训
----
第四节 安全检查与事故处理
--
第六章 航运事业
--
第七章 铁路运输
第28篇 邮电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驿站
----
第二节 邮政局(所)
----
第三节 电信局
----
第四节 邮电局
--
第二章 邮政设备
----
第一节 邮件称量设备
----
第二节 邮件运输工具
--
第三章 邮路与投递
----
第一节 市内邮路的邮递
----
第二节 农村邮路的邮递
----
第三节 省内邮路的邮递
----
第四节 报刊发行
------
附:灵宝集邮
--
第四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五章 电信设备及维修
----
第一节 电源设备
----
第二节 电信设备的维修
第29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县城迁移
----
第二节 街道与排水
--
第三章 市政管理
----
第一节 城市绿化
----
第二节 街道照明
----
第三节 环境卫生
--
第四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村镇建设与管理
----
第二节 土地征用
----
第三节 施工队伍与管理
----
第四节 首次房屋普查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保护
----
第二节 测量标志
第30篇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预决算
----
第六节 财政检查
----
第七节 债券发行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历代税捐综述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税收种类
----
第四节 税收管理
----
第五节 利润监交
----
第六节 建设基金征集
第31篇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
--
第二章 币制
----
第一节 清代币制
----
第二节 民国币制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币制
--
第三章 信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与豁免
----
第三节 农村工商业信贷
--
第四章 储蓄
----
第一节 网点建设
----
第二节 业务发展
--
第五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一节 信用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筹资与体改
----
第三节 发放贷款
--
第六章 核算与结算
----
第一节 会计核算
----
第二节 转帐结算
----
第三节 内部经济核算
----
第四节 社队会计辅导
--
第七章 计划与统计
----
第一节 报送计划
----
第二节 现金管理
----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
--
第八章 金银管理
----
第一节 管理规定
----
第二节 收购价格
----
第三节 金银兑换
--
第九章 保险事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三节 保险种类
----
第四节 理赔
第32篇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商业购销
----
第三节 经营企业
--
第二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产品的生产与收购
----
第四节 出口产品的加工与销售
----
第五节 管理改革与科技
----
第六节 大宗商品简介
--
第三章 物资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33篇 供销合作社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组织与网点
--
第四章 供销业务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与社办加工业
第34篇 粮油购销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公粮
----
第二节 粮食统购统销
----
第三节 粮食合同定购
----
第四节 食油购销
--
第三章 粮油市场
--
第四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粮油保管储存
----
第二节 粮油调运
--
第五章 粮油加工
----
第一节 城镇粮油加工
----
第二节 农村粮油加工
第35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工商登记与监督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商标注册与合同管理
--
第二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价格与管理
----
第三节 物价水平
----
第四节 物价变动
--
第三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计业务
--
第四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统计业务
----
第三节 统计管理
--
第五章 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检测业务
----
第三节 计量器具生产
--
第六章 经联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经联业务
第36篇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收入
----
第一节 城镇
----
第二节 农村
--
第二章 家庭用具
--
第三章 住房
--
第四章 饮食
--
第五章 衣着
--
第六章 文化生活
--
第七章 老龄生活
第37篇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清末教育行政
----
第二节 民国教育行政
----
第三节 新中国教育机构
--
第二章 书院与私塾
----
第一节 书院
----
第二节 私塾与新学
--
第三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三节 师范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函大与电大
--
第六章 教师与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学研究
--
第七章 教学设施
----
第一节 教学仪器
----
第二节 电化教学
--
第八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经费来源
----
第二节 助学金与勤工俭学
--
第九章 集资办学
第38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四章 科技咨询
--
第五章 地震测报
第39篇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文化馆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三节 乡镇文化设施
--
第二章 表演团体
----
第一节 剧种
----
第二节 剧团
----
第三节 剧目
----
第四节 会演、调演
----
第五节 曲艺
--
第三章 文艺创作
--
第四章 电影
--
第五章 民间艺术
----
第一节 表演艺术
----
第二节 工艺美术
----
第三节 民间器乐
--
第六章 民间文学
--
第七章 图书发行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书店业
----
第三节 新华书店沿革
----
第四节 发行网点
----
第五节 发行业务
第40篇 文物与旅游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函谷关
--
第三章 革命文物
----
第一节 红军标语
----
第二节 抗日八义士纪念塔
----
第三节 烈士纪念亭
--
第四章 古代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石刻遗像
--
第五章 馆藏文物
--
第六章 文物普查及保护
----
第一节 文物普查
----
第二节 文物保护
--
第七章 重要碑铭辑录
--
第八章 旅游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旅游景点
----
第三节 旅游事业
第41篇 广播电视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广播事业
--
第三章 电视业务
----
第一节 县差转台
----
第二节 小型差转台
--
第四章 广播电视宣传
--
第五章 设备维修
--
第六章 新闻报刊
第42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
----
第二节 中药材收购
----
第三节 药械经营
----
第四节 采药制药
----
第五节 药政管理
----
第六节 基地建设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医疗事业
----
第三节 防病防疫
----
第四节 卫生检测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卫生队伍
----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八节 卫生经费
第43篇 体育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三章 历届运动会
--
第四章 体育设施
--
第五章 群众体育
第44篇 档案管理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机关档案室
--
第三章 县档案馆业务
第45篇 地方史志
--
第一章 中共党史资料征编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资料征编
--
第二章 地方史志编纂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阶段性成果
----
第三节 《灵宝县志》编纂
----
第四节 旧志辑录
第46篇 民俗与宗教
--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活与习俗
----
第二节 婚丧喜庆
----
第三节 时令节 序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宗教事务
----
第二节 宗教简介
第47篇 人口民族
--
第一章 人口调查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结构
----
第四节 文化程度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劳动年龄
----
第七节 在业人口的行业与职业构成
----
第八节 姓氏家族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人口控制
----
第三节 人口与社会
----
第四节 人口规划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各民族简介
----
第二节 民族事务
人物
--
第一章 古代人物
----
第一节 名人简介
------
关龙逢
------
李聃
------
尹喜
------
杨震
------
成瑨
------
王濬
------
董景道
------
李洪之 李神
------
杨尚希
------
魏德深
------
张须陀
------
宋之问
------
杨元琰
------
杨玉环
------
杨凭 杨凝 杨凌 杨敬之
------
杨於陵 杨嗣复
------
杨虞卿 杨汉公
------
柴通玄
------
范敏
------
何濬 何钧
------
彭范
------
贺贲
------
张澧中
------
薛书常
------
江蘩
------
孙叔谦
------
韩嘉会
------
张象明
----
第二节 许氏世家
------
许威
------
许实
------
许聚
------
许进
------
许诰
------
许(讚)
------
许论
------
许倓
------
许鞙然
------
许浩然
--
第二章 现代人物
----
第一节 传记
------
章申
------
任晨
------
李工生
------
程明陞
------
郝鹏举
----
第二节 简介
------
张俊杰
------
金丽贵
------
张豁然
------
陈氏四兄弟
------
王斌吾
------
荆以化
------
王仲琪
------
焦长胜
------
樊志英
------
范志赤
------
张羽
------
李根红
------
王炳离
------
于克法
------
卢文焕
------
刘好智
------
赵嘉祥
------
刘尚荣
------
任振奎
------
韩铁稳
------
程则久
------
刘德立
------
李文膺
------
张福荣
------
赵俊玉
------
亢崇仁
------
郑增茂
------
南振中
------
王蓬草
------
张治海
------
伍南立
------
徐克伦
------
马凌仙
------
何之亮
------
杨在洲
------
抗有秩
------
李麟彩
------
祖田工
------
亢杰
------
苏汉华
------
烟安祥
------
谢逢
------
杨朗樵
------
赵燕山
------
杜丙正
------
李学正
------
李子奎
----
第三节 名录表
附录
--
一、历代劳动人民斗争纪略
----
(一)灵宝农民张进泽等起义抗清
----
(二)1913年的抗款斗争
----
(三)1942年的抗粮斗争
--
二、名人在灵宝
----
(一)康有为在灵宝
----
(二)赵倜在灵宝
----
(三)曹靖华在灵宝
--
三、奇闻轶事
----
灵宝巨人——邵金禄
--
四、灵宝县脉论
--
五、古代灵宝、阌乡籍人著述一览表
--
六、现代著述一览表
--
七、诗词摘编
后记
本书编纂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