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志

鹤庆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鹤庆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1年06月

目录

封面
鹤庆县志
图片
-- 鹤庆县政区图
-- 鹤庆县城
-- 1.新建县委办公大楼
-- 2.篆刻:云鹤腾飞(孙太初)
-- 3.鹤庆一中教学大楼
-- 4.鹤庆县地面卫星接收站
-- 放牧
-- 制瓦坯
-- 城效渔场
-- 购买彩电
-- 县城骡马物资交流会
-- 农具市场一角
-- 鹤庆火腿与猪肝鲊
-- 鹤庆马厂当归
-- 鹤庆物产乾酒
-- 甸北白族姑娘
-- 傈傈族妇女
-- 彝族白依人
-- 1.甸南白族妇女
-- 2.柳堤漫步
-- 3.留下青春的一瞬
-- 4.编织毛衣
-- 鹤庆历代地方志
-- 血吸虫病检验
-- 全国「三八」红旗手、农村医生解焕坤在为病人看病
-- 鹤庆少体校田径队在训练中
-- 云南省委领导刘明辉接见载誉归来的张国伟
-- 彝族白依人业余文艺演出
-- 白龙潭雪石崖
-- 青玄洞外景
-- 明代文庙大城殿
-- 黄龙潭水库
-- 千感灵郊游
-- 青玄洞石雕观音像
-- 黄洛崀金沙江湾
-- 马耳山峰
-- 县委、县政府领导与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人员合影
-- 鹤庆县锰矿鸟瞰
-- 鹤庆县锰矿水泥分厂
-- 挖运锰矿石
-- 北衙铅矿
-- 铅矿冶炼炉
-- 北衙铅矿小水电站
-- 鹤庆纸厂
-- 鹤庆纸厂5T/日产纸机一角
-- 鹤庆糖厂
-- 选良种
-- 果树嫁接
-- 采桑忙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境域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一 清代
------ 二 中华民国时期
------ 三 建国后
-- 第二章 县城 乡村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一 辛屯乡
------ 二 城郊乡
------ 三 金墩乡
------ 四 松桂乡
------ 五 中江乡
------ 六 六合乡
------ 七 朵美乡
------ 八 北衙乡
------ 九 黄坪乡
---- 第三节 村名
------ 一 云鹤镇
------ 二 辛屯乡
------ 三 城郊乡
------ 四 金墩乡
------ 五 松桂乡
------ 六 中江乡
------ 七 六合乡
------ 八 朵美乡
------ 九 北衙乡
------ 十 黄坪乡
-- 第三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一 构造带
------ 二 挽近构造运动
-- 第四章 地貌
---- 第一节 类型
------ 一 堆积地形
------ 二 溶蚀构造地形
------ 三 侵蚀构造地形
------ 四 剥蚀构造地形
---- 第二节 山脉
-- 第五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一 金沙江
------ 二 漾弓江
------ 三 落漏河
------ 四 河川河
------ 五 其他河流
---- 第二节 泉水
---- 第三节 湖泊
---- 第四节 水质
-- 第六章 气候
---- 第一节 带区划分
---- 第二节 日照
------ 一 太阳辐射
------ 二 日照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雨霜雪雾
------ 一 雨
------ 二 霜
------ 三 雪
------ 四 雾
---- 第五节 风云雷
------ 一 风
------ 二 云
------ 三 雷
---- 第六节 气候演变
------ 1959~1988年气候年鉴
-- 第七章 土壤
---- 第一节 成土母质
----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第三节 土壤分区
-- 第八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矿藏
------ 一 金
------ 二 银
------ 三 铜
------ 四 铅
------ 五 铁
------ 六 锰
------ 七 煤
------ 八 其它
---- 第三节 植物
------ 一 农作物
------ 二 蔬菜
------ 三 果类
------ 四 菌类
------ 五 药材
------ 六 花草
------ 七 竹木麻藤
---- 第四节 动物
------ 一 兽类
------ 二 禽类
------ 三 鱼类
------ 四 虫类
---- 第五节 水能
-- 第九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地震
---- 第二节 低温冷害
---- 第三节 干旱
---- 第四节 洪涝
---- 第五节 冰雹
---- 第六节 虫灾
第二编 经济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经济成果
------ 一 社会总产值
------ 二 工农业总产值
------ 三 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一 产业结构
------ 二 经济成分
---- 第四节 国民收入与分配
------ 一 国民收入
------ 二 农村分配
---- 第五节 人民生活
------ 一 经济收入
------ 二 消费水平
------ 三 住房建筑
------ 四 农村经济典型调查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所有制和体制改革
------ 一 封建剥削制度
------ 二 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
------ 三 农业互助组
------ 四 农业合作社
------ 五 人民公社
------ 六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
---- 第三节 产品 产量
------ 一 粮食作物
------ 二 经济作物
------ 三 蔬菜
------ 四 药材
---- 第四节 农业区划及作物布局
------ 一 坝区粮畜渔桑区
------ 二 河谷粮蔗林牧区
------ 三 半山粮林牧副区
------ 四 山区旱粮林牧区
------ 五 高寒药材林牧区
----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 一 修整条田
------ 二 坡地改梯田
------ 三 改造低产田
---- 第六节 农技 农艺
------ 一 品种改良
------ 二 栽培技术
------ 三 农药除草
------ 四 化肥施用
------ 五 防治病虫害
---- 第七节 农业机具
------ 一 田间作业机械
------ 二 排灌机械
------ 三 脱粒机械
------ 四 运输机械
---- 第八节 农业事业单位和农场
------ 一 事业单位
------ 二 国营良种繁殖场
------ 三 姜营农场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资源
------ 一 面积
------ 二 分布
------ 三 种类
------ 四 珍稀古树
---- 第二节 森林权属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一 育苗
------ 二 植造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一 护林防火
------ 二 森林病虫害防治
---- 第五节 经营管理
------ 一 经济林木经营
------ 二 木材采伐
------ 三 木材购销
------ 四 管理机构
---- 第六节 毁林纪实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品种
------ 一 牛
------ 二 马骡驴
------ 三 猪
------ 四 羊
------ 五 兔
------ 六 鸡鸭鹅
---- 第二节 饲养
------ 一 个体饲养
------ 二 集体饲养
------ 三 折价承包到户饲养
------ 四 饲草饲料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一 兽医
------ 二 疫病
------ 三 防治
-- 第五章 渔业
---- 第一节 水域
---- 第二节 鱼类
---- 第三节 养殖
---- 第四节 捕捞
---- 第五节 城郊渔场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灌溉
------ 一 蓄水工程
------ 二 引水工程
------ 三 提水工程
---- 第二节 防洪排涝
------ 一 治理河流
------ 二 防洪
---- 第三节 饮水
---- 第四节 管理
--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所有制
------ 一 私营工业、手工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 二 国营工业
------ 三 集体工业
------ 四 个体工业
---- 第二节 门类
------ 一 电力工业
------ 二 冶金工业
------ 三 制糖工业
------ 四 造纸、印刷工业
------ 五 食品工业
------ 六 煤炭工业
------ 七 建材工业
------ 八 机械工业
------ 九 其他工业
---- 第三节 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管理制度
-- 第八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一 驿道
------ 二 乡村道
------ 三 公路
---- 第二节 桥梁 渡口
------ 一 桥梁
------ 二 渡口
-- 第三节 运输
---- 一 货运
---- 二 客运
-- 第四节 管理
---- 一 机构
---- 二 公路管理
---- 三 交通安全管理
---- 四 水运管理
-- 第九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一 邮路
------ 二 邮传
---- 第二节 电信
------ 一 设备
------ 二 电话
------ 三 电报
---- 第三节 管理
------ 一 机构
------ 二 管理制度
-- 第十章 商业
---- 第一节 体制
------ 一 私营商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 二 国营商业
------ 三 集体商业
------ 四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网点
------ 一 批发与零售
------ 二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商品购销
------ 一 商品购进
------ 二 商品销售
-- 第十一章 粮油
---- 第一节 经营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征购和销售
------ 一 粮油统购
------ 二 粮油统销
---- 第三节 储运
------ 一 仓储
------ 二 积谷
------ 三 调运
-- 第十二章 财税
---- 第一节 财政
------ 一 民国时期财政收支
------ 二 建国后财政收支
---- 第二节 税务
------ 一 农业税
------ 二 工商税
------ 三 税务管理
-- 第十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信贷
------ 一 存款
------ 二 贷款
---- 第四节 保险
---- 第五节 信用合作
---- 第六节 公债 国库券
-- 第十四章 城乡 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一 县城旧观
------ 二 县城新貌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一 集镇
------ 二 乡村
---- 第三节 建筑业
------ 一 建筑队伍
------ 二 设计施工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一 规划管理
------ 二 公房管理
------ 三 土地管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一 污染
------ 一 治理
-- 第十五章 综合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计划编制
------ 三 统计与检查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 工商企业登记
------ 二 集市贸易管理
------ 三 经济合同管理
------ 四 商标管理
------ 五 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一 物价
------ 二 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与计量管理
------ 一 标准化
------ 二 计量
------ 三 管理
---- 第五节 审计
第三编 政 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的组织与活动
------ 一 民主革命时期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第二节 县委会
------ 一 县委
------ 二 机关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一 第一次代表大会
------ 二 第二次代表大会
------ 三 第三次代表大会
------ 四 第四次代表大会
------ 五 第五次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员教育
---- 第五节 统战工作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党史资料征集
---- 第八节 来信来访
-- 第二章 国民党 三青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农民团体
----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 一 民主青年同盟
------ 二 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三 少年先锋队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 第五节 工商团体
------ 一 鹤庆县商会
------ 二 鹤庆县工商联合会
---- 第六节 其他团体
------ 一 个体劳动者协会
------ 二 科学技术协会
------ 三 卫生工作者协会
------ 四 小学教师联合会
------ 五 老年体协
-- 第四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选举
---- 第二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一 第一次会议
------ 二 第二次会议
------ 三 第三次会议
------ 四 第四次会议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一 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二 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三 第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四 第四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五 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六 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七 第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八 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九 第九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十 第十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一 机构
------ 二 例会
------ 三 视察
------ 四 加强与人民代表联系 开展代表小组活动
------ 五 干部任免
-- 第五章 行政机关
---- 第一节 元、明、清衙署
------ 附 土司 僧纲司等
----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 第三节 人民政府
------ 一 县人民政府机构
------ 二 基层政权设置
-- 第六章 参政议政机关
---- 第一节 民国县代议制机构
------ 一 县议参事会
------ 二 县参议会
------ 三 县临时参议会
------ 四 县参议会
-------- 附 省议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
---- 第二节 人民政协
------ 一 县政协会议
------ 二 机构
-- 第七章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一 机构
------ 二 治安管理
------ 三 刑事侦察
------ 四 监所管理
------ 五 户籍管理
------ 六 消防
------ 七 复查冤假错案
---- 第二节 检察
------ 一 机构
------ 二 刑事检察
------ 三 法纪检察
------ 四 经济检察
------ 五 监所检察
------ 六 控告申诉检察
------ 七 免诉案件复查
---- 第三节 审判
------ 一 机构
------ 二 刑事审判
------ 三 案件复查
------ 四 民事审理
------ 五 经济审判
------ 六 来信来访
------ 七 行政审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 机构
------ 二 律师事务
------ 三 公证
------ 四 民事调解
------ 五 法制宣传
-- 第八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待抚恤
----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附 残疾人调查
---- 第四节 救灾救济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九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人员编制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第四节 工资
---- 第五节 劳保福利
------ 一 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 二 劳动保护
------ 三 职工福利
---- 第六节 精简职工生活补助
---- 第七节 离休 退休
-- 第十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
------ 一 募兵和征兵
------ 二 志愿兵
------ 三 义务兵
------ 四 预备役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一 元爨(敕)军
------ 二 明代御所土军
------ 三 清代土军、团练
------ 四 民国团防、警察
------ 五 地方人民武装
------ 六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三节 民兵
------ 一 建制
------ 二 训练
------ 三 活动
------ 四 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简介
---- 第四节 驻军
---- 第五节 设施
---- 第六节 战事纪略
------ 一 忽必烈南征大理过鹤庆
------ 二 明军分兵取鹤庆
------ 三 大西军转战鹤庆
------ 四 清军平定吴三桂残部
------ 五“盐案”引起的农民反抗斗争
------ 六 滇西回民起义
------ 七 商团武装围攻清军
------ 八 围剿张占彪
------ 九 红军长征过鹤庆
------ 十“民主联军”进占鹤庆
------ 十一 反“清剿”斗争
第四编 文 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书院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一 鹤庆县立初级中学
------ 二 鹤庆县第一中学
------ 三 鹤庆县第二中学
------ 四 鹤庆县第三中学
------ 五 乡镇中学
---- 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 一 鹤庆县立乙种蚕桑学校
------ 二 云南省立鹤庆师范学校
------ 三 鹤庆一中附设师范班
------ 四 县医院附设医士班
------ 五 工业中学
------ 六 农业中学
------ 七 职业中学
---- 第六节 业余教育
------ 一 扫盲
------ 二 业余高小班
------ 三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 四 函授
------ 五 自学考试
------ 六 电视大学
------ 七 职工初中文化补课
---- 第七节 教师
---- 第八节 经费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宣传培训
---- 第三节 活动
------ 一 农业
------ 二 畜牧业
------ 三 林业
------ 四 工业
------ 五 卫生
------ 六 其他
---- 第四节 成果
---- 第五节 经费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一 民间艺术
------ 二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二节 戏剧
------ 一 滇戏
------ 二 吹吹腔
------ 三 现代戏
---- 第三节 电影 电视 录像
------ 一 电影
------ 二 电视
------ 三 录像
---- 第四节 图书
------ 一 发行
------ 二 阅览
---- 第五节 报刊广播
------ 一 报刊
------ 二 广播
---- 第六节 档案
------ 一 清理保存
------ 二 提供使用
---- 第七节 文物胜迹
------ 一 文物
------ 二 古迹
------ 三 景胜
---- 第八节 著作 诗画
------ 一 著作目录
------ 二 诗歌书画选
---- 第九节 民间传说
------ 一 人物传说
------ 二 地名、风物传说
------ 三 红军传说
-- 第四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构经费
------ 一 县属医疗卫生单位
------ 二 乡卫生院
------ 三 联合诊所
------ 四 村卫生保健组织
------ 五 厂矿、学校医务室
------ 六 个体医生
------ 七 卫生经费
---- 第二节 医疗 药物
------ 一 中医
------ 二 西医
------ 三 医疗设备
------ 四 医药供应
------ 五 药政管理
---- 第三节 卫生保健
------ 一 爱国卫生运动
------ 二 卫生监测与监督
------ 三 学校卫生
------ 四 妇女保健
------ 五 儿童保健
---- 第四节 疾病防治
------ 一 传染病防治
------ 二 地方病防治
------ 三 其它疾病防治
---- 第五节 血吸虫病防治
------ 一 疫情
------ 二 防治
------ 三 疫区变化
---- 第六节 医疗制度
------ 一 公费医疗
------ 二 合作医疗
------ 三 免费医疗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一 机构
------ 二 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一 培训
------ 二 竞赛
------ 三 破、创地(州)级以上纪录
---- 第五节 人才输送
第五编 社 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人口分布和密度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一 民族
------ 二 性别
------ 三 年龄
------ 四 文化
------ 五 职业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一 宣传组织
------ 二 政策规定
------ 三 节育措施
-- 第二章 姓氏 家谱
---- 第一节 姓氏种类
---- 第二节 民族姓氏
---- 第三节 家谱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白族
---- 第二节 汉族
---- 第三节 彝族
------ 一 黑话人
------ 二 白依人
---- 第四节 傈僳族
---- 第五节 苗族
---- 第六节 其他民族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巫教
---- 第二节 本主崇拜
---- 第三节 佛教
---- 第四节 道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六节 基督教 天主教
------ 一 基督教
------ 二 天主教
-- 第五章 会社
---- 第一节 结社
---- 第二节 行会
---- 第三节 帮会
---- 第四节 反动会道门
-- 第六章 俗语 谚语 歇后语
---- 第一节 俗语
---- 第二节 谚语
------ 一 农谚
------ 二 其它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六编 人 物
-- 第一章 传记
---- 蒋宗汉
---- 赵鹤龄
---- 丁 槐
---- 周宗顺
---- 喻宗泽
---- 李忍涛
---- 杨金铠
---- 程子明
---- 王昌禄
---- 杨天禄
---- 蒋仲明
---- 鲍品良
---- 李 笳
---- 杨立基
---- 王炳章
---- 陈兆鹤
---- 杨子昭
---- 杨家凤
---- 王树森
---- 李 慈
---- 阿十妹
---- 李宗黄
---- 李耀庭
---- 黄洛峰
---- 寸秀山
---- 宣伯超
---- 张相时
-- 第二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进士 博士
------ 一 明、清进士简表
------ 二 民国博士简表
---- 第二节 职官
------ 一 民国将官表
------ 二 红军战士表
------ 三 建国后地师级以上干部表
---- 第三节 科技人员
------ 一 建国后鹤庆籍在外获得正高级技术职务(职称)人员表
------ 二 建国后在县内获得副高级技术职务(职称)人员表
---- 第四节 先进模范人物表
--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 第一节 解放战争烈士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烈士
---- 第三节 剿匪烈士
---- 第四节 对越自卫还击战烈士
---- 第五节 其他烈士
附录
-- 一 碑记
---- 鹤庆军民府城记
---- 鹤庆府学庙碑记
---- 南新河记
---- 云鹤楼记
---- 清丈鹤庆县耕地记事碑
------ 附:鹤庆县耕地计数碑
---- 菩提寺碑记
-- 二 鹤庆游记七则
-- 三 修志文稿
---- 修志纪略
---- 康熙《鹤庆府志》序
---- 光绪《鹤庆州志》序
---- 民国《鹤庆县志》序(民国)云贵监察使 李根源
---- 民国《续修县志宣言书》
---- 鹤庆县人民委员会关于编写鹤庆县志的工作方案(摘要)
---- 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我县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本志编纂始末
编后记
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
《鹤庆县志》编纂人员
《鹤庆县志》编审、评审、审验人员
《鹤庆县志》审订、审验单位
《鹤庆县志》主要提供资料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