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县志

潞西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潞西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3年09月

目录

封面
潞西县志
版权页
潞西县县志、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成员
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历届县志编纂委员长会办公室人员
编纂成员
《潞西县志》特邀审稿人
《潞西县志》审查验收单位及人员
地图
-- 潞西县政区示意图
照片
-- 周总理参加中缅边民联欢会
-- 胡耀邦总书记看望芒市傣族专业户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在芒市观看玉雕加工工艺
-- 云南省长和志强调查三台小学教育 杨小左摄
-- 县党政领导干部在研究工作 杨小左摄
-- 傣族 赵毓华摄
-- 景颇族 袁苏民摄
-- 德昂族 袁苏民摄
-- 傈傈族 杨小左摄
-- 阿昌族 赵毓华摄
-- 民族情谊 杨小左摄
-- 外宾参加傣族、德昂族泼水节 袁苏民摄
-- 傣族赶摆 袁苏民摄
-- 傣族孔雀舞 袁苏民摄
-- 景颇族目脑纵歌 杨小左摄
-- 芒市十字街头 杨家从摄
-- 边境芒海口岸 袁苏民摄
-- 中美合资华昌制衣有限公司的制衣车间 杨小左摄
-- 边民互市 杨小左摄
-- 客车通往农村
-- 遮放糖厂
-- 芒市华侨糖厂
-- 下右 法帕水泥厂 袁苏民摄
-- 下左 芒市民族胶鞋厂生产运动鞋系列产品 杨小左摄
-- 芒究中型水库 杨小左摄
-- 山区种植杂交稻 谢波摄
-- 农田基本建设 杨小左摄
-- 胶茶间种 袁苏民摄
-- 粮食连续13年增产
-- 民族小学教育 杨小左摄
-- 集资建校的三角岩小学教学楼 杨家从摄
-- 登门送医 南疆摄
-- 傣戏 赵毓华摄
-- 群众文化活动 唐清成摄
-- 民族体育竞赛
-- 芒市民族文化宫 杨家从摄
-- 烈士纪念碑 袁苏民摄
-- 三仙洞景物之一
-- 芒市佛光寺 袁苏民摄
-- 傣国王姐干拉雅尼·瓦塔娜由副省长刀国栋、州长刀安钜、代县长杨岩保陪同朝拜芒市菩提寺 赵毓华摄
序 一
序 二
凡 例
目录
总述
综合图表
大事年表
卷一 行政区划
-- 1·1[区划沿革]
---- 1·1·1 茫施路
---- 1·1·2 茫施府
---- 1·1·3 芒市御夷长官司
---- 1·1·4 芒市安抚司
---- 1·1·5 遮放副宣抚司
---- 1·1·6 勐板土千总
---- 1·1·7 芒板弹压委员辖地、遮卯弹压委员辖地
---- 1·1·8 芒遮板行政区
---- 1·1·9 芒遮板设治局
---- 1·1·10 潞西设治局
---- 1·1·11 潞西县
-- 1·2[特殊区划名称解说]
---- 1·2·1 三土司地界
---- 1·2·2 行政体制((田亢)、练制)
---- 1·2·3 生产文化站
---- 1·2·4 宗
---- 1·2·5 缓冲区、和平协商土改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区
---- 1·2·6 县界变更
-- 1·3[区、乡(镇)沿革]
---- 1·3·1 1936-1937年区划
---- 1·3·2 1938-1939年区划
---- 1·3·3 1940-1944年区划
---- 1·3·4 1945年区划
---- 1·3·5 1946-1949年区划
---- 1·3·6 1950-1952年区划
---- 1·3·7 1953-1955年区划
---- 1·3·8 1956年区划
---- 1·3·9 1957-19962年区划变更
---- 1·3·10 1963-1968年区划变更
---- 1·3·11 1969-1970年区划
---- 1·3·12 1971-1983年区划变更
---- 1·3·13 1984-1988年区划变更
-- 1·4[乡(镇)概况]
---- 1·4·1 芒市镇
---- 1·4·2 遮放镇
---- 1·4·3 勐戛镇
---- 1·4·4 芒海镇
---- 1·4·5 风平乡
---- 1·4·6 城郊乡
---- 1·4·7 法帕乡
---- 1·4·8 轩岗乡
---- 1·4·9 江东乡
---- 1·4·10 五岔路乡
---- 1·4·11 象滚塘乡
---- 1·4·12 西山乡
---- 1·4·13 东山乡
---- 1·4·14 中山乡
---- 1·4·15 三台山德昂族乡
卷二 人 口
-- 2·1[人口数量]
---- 2·1·1 人口总数
---- 2·1·2 人口自然增长
---- 2·1·3 人口流动
-- 2·2[人口构成]
---- 2·2·1 人口性别结构
---- 2·2·2 人口年龄结构
---- 2·2·3 人口民族结构
---- 2·2·4 人口文化结构
---- 2·2·5 人口职业结构
-- 2·3[经济资源人均量]
---- 2·3·1 资源人均量
---- 2·3·2 经济指标人均量
-- 2·4[计划生育]
---- 2·4·1 控制人口增长
---- 2·4·2 优生优育
卷三 自然资源与灾害
-- 3·1[土地资源]
---- 3·1·1 地质(附地貌)
---- 3·1·2 土地面积
---- 3·1·3 土壤
-- 3·2[气候资源]
---- 3·2·1 气候类型
---- 3·2·2 光资源
---- 3·2·3 热量
---- 3·2·4 降水
-- 3·3[水资源]
---- 3·3·1 水资源总量
---- 3·3·2 地表水
---- 3·3·3 地下水
---- 3·3·4 地热资源
---- 3·3·5 水能资源
-- 3·4[生物资源]
---- 3·4·1 动物资源
---- 3·4·2 森林资源
---- 3·4·3 竹类资源
---- 3·4·4 牧草资源
---- 3·4·5 香料植物
---- 3·4·6 食用菌
-- 3·5[矿藏资源
---- 3·5·1 燃料资源
---- 3·5·2 金属矿资源
---- 3·5·3 非金属矿资源
-- 3·6[旅游资源]
---- 3·6·1 三仙洞
---- 3·6·2 芒市树包塔
---- 3·6·3 风平佛寺
---- 3·6·4 五云寺
---- 3·6·5 菩提寺
---- 3·6·6 佛光寺
---- 3·6·7 芒丙佛塔及藏佛洞
---- 3·6·8 芒市民族文化宫
---- 3·6·9 中缅两国总理种植的缅桂花树
---- 3·6·10 芒蚌温泉
---- 3·6·11 烈士纪念碑
-- 3·7[自然灾害]
---- 3·7·1 洪涝
---- 3·7·2 干旱
---- 3·7·3 大风
---- 3·7·4 冰雹
---- 3·7·5 病虫害
---- 3·7·6 地震
---- 3·7·7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
卷四 农 业
-- 4·1[生产条件]
---- 4·1·1 农业土地类型
---- 4·1·2 耕地类型
---- 4·1·3 耕地改良
---- 4·1·4 粮食作物品种
---- 4·1·5 农具、农机
-- 4·2[水利]
---- 4·2·1 农田水利概述
---- 4·2·2 蓄水工程
---- 4·2·3 引水工程
---- 4·2·4 芒究水库
---- 4·2·5 芒里大沟
---- 4·2·6 芒市河治理
---- 4·2·7 水面养鱼
-- 4·3[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
---- 4·3·1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权属)
---- 4·3·2 领主制的土地使用占有量
---- 4·3·3 领主制的地租形式
---- 4·3·4 领主制的剥削量
---- 4·3·5 傣族地区和平协商土改
---- 4·3·6 缓冲区土改
---- 4·3·7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 4·3·8 人民公社
---- 4·3·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4[种植业]
---- 4·4·1 粮食生产概述
---- 4·4·2 稻谷生产
---- 4·4·3 小麦生产
---- 4·4·4 包谷生产
---- 4·4·5 油料作物生产
---- 4·4·6 茶叶生产
---- 4·4·7 甘蔗生产
---- 4·4·8 橡胶生产
---- 4·4·9 咖啡生产
---- 4·4·10 蔬菜生产
---- 4·4·11 水果生产
-- 4·5[林业]
---- 4·5·1 山林权属
---- 4·5·2 植树造林
---- 4·5·3 森林保护
---- 4·5·4 采伐和更新
---- 4·5·5 林地产品
-- 4·6[畜牧业]
---- 4·6·1 大牲畜饲养
---- 4·6·2 小家畜饲养
---- 4·6·3 家禽饲养
---- 4·6·4 畜禽疫病与防治
-- 4·7[乡镇企业]
---- 4·7·1 乡镇企业沿革
---- 4·7·2 乡镇企业工业产品
-- 4·8[农垦企业]
---- 4·8·1 芒市华侨农场
---- 4·8·2 国营遮放农场
-- 4·9[综合农业区划]
---- 4·9·1 亚热带盆谷粮、蔗、热作、牧、渔区
---- 4·9·2 亚热带浅切山地经作、经林、粮、牧区
---- 4·9·3 中暧中山茶、林、牧区
---- 4·9·4 温凉中山林、牧区
-- 4·10[农业机构]
---- 4·10·1 县委农业机构
---- 4·10·2 政府农业机构
---- 4·10·3 农业样板指挥部
卷五 工 业
-- 5·1[工业综述]
---- 5·1·1 工业发展沿革
---- 5·1·2 城镇集体工业发展沿革
---- 5·1·3 工业企业经济联合
---- 5·1·4 工业优质产品
-- 5·2[主要工业行业]
---- 5·2·1 电力工业
---- 5·2·2 煤炭工业
---- 5·2·3 制糖工业
---- 5·2·4 制茶工业
---- 5·2·5 粮油工业
---- 5·2·6 其它食品工业
---- 5·2·7 机械工业
---- 5·2·8 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
---- 5·2·9 建材工业
---- 5·2·10 塑料工业
---- 5·2·11 橡胶工业
-- 5·3[工业企业简介]
---- 5·3·1 芒市糖厂
---- 5·3·2 芒市华侨糖厂
---- 5·3·3 遮放糖厂
---- 5·3·4 芒市民族银器厂
---- 5·3·5 芒市皮鞋厂
---- 5·3·6 法帕水泥厂
---- 5·3·7 芒市民族胶鞋厂
-- 5·4[工业管理]
---- 5·4·1 工业管理机构
---- 5·4·2 全民所有制几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卷六 交 通
-- 6·1[道路、桥梁]
---- 6·1·1 通缅古道
---- 6·1·2 边民往来要道
---- 6·1·3 公路建设沿革
---- 6·1·4 第一条简便公路
---- 6·1·5 滇缅(昆畹)公路潞西段
---- 6·1·6 桥涵
-- 6·2[陆路运输]
---- 6·2·1 民间运输
---- 6·2·2 汽车运输
-- 6·3[航空运输]
---- 6·3·1 芒市飞机场
---- 6·3·2 民航运输
-- 6·4[邮电]
---- 6·4·1 邮政网点
---- 6·4·2 邮政业务
---- 6·4·3 电信网点与长途通讯
---- 6·4·4 城乡电话
卷七 商 业
-- 7·1[流通渠道]
---- 7·1·1 私营商业
---- 7·1·2 国营商业
---- 7·1·3 集体商业
-- 7·2[购销业务]
---- 7·2·1 日用工业品购销
---- 7·2·2 副食品购销
---- 7·2·3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 7·2·4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 7·2·5 粮食收购
---- 7·2·6 粮食销售
---- 7·2·7 工业生产资料供应
-- 7·3[边境贸易]
---- 7·3·1 边民互市
---- 7·3·2 边境小额贸易
-- 7·4[集市贸易]
---- 7·4·1 集市变迁
---- 7·4·2 芒市街
-- 7·5[饮食业、服务业]
---- 7·5·1 饮食业
---- 7·5·2 服务业
-- 7·6[商业管理]
---- 7·6·1 商品管理
---- 7·6·2 物价管理
卷八 财政 税务 金融
-- 8·1[财政]
---- 8·1·1 财政机构(民国时期)
---- 8·1·2 财政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
---- 8·1·3 财政收支(民国时期)
---- 8·1·4 财政收入(人民共和国时期)
---- 8·1·5 财政支出(人民共和国时期)
---- 8·1·6 农业税
---- 8·1·7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8·2[税务]
---- 8·2·1 税务机构(民国时期)
---- 8·2·2 税务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
---- 8·2·3 征收(元、明、清时期)
---- 8·2·4 征收(民国时期)
---- 8·2·5 征收(人民共和国时期)
-- 8·3[金融]
---- 8·3·1 通行货币
---- 8·3·2 货币比价
---- 8·3·3 金融机构(民国时期)
---- 8·3·4 金融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国家银行)
---- 8·3·5 金融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农村信用社)
---- 8·3·6 统一流通货币
---- 8·3·7 存款
---- 8·3·8 工商贷款
---- 8·3·9 农业贷款
---- 8·3·10 银行现金收支
---- 8·3·11 公债、国库券
---- 8·3·12 民间借贷
卷九 中国共产党
-- 9·1[组织机构]
---- 9·1·1 县委(工委)
---- 9·1·2 县委(工委)工作机构
---- 9·1·3 党的基层组织
-- 9·2[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
---- 9·2·1 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
---- 9·2·2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 9·2·3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 9·2·4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 9·2·5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 9·2·6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9·3[党务]
---- 9·3·1 党的组织建设
---- 9·3·2 党的组织整顿
---- 9·3·3 干部建设
---- 9·3·4 宣传教育
---- 9·3·5 统战工作
---- 9·3·6 党校教育
---- 9·3·7 党员表彰
---- 9·3·8 纪律检查
-- 9·4[党的工作纪要]
---- 9·4·1 与土司代办谈判
---- 9·4·2 开辟边疆工作的方针
---- 9·4·3 接管政权、成立县人民政府
---- 9·4·4 中共潞西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 9·4·5 团结民族上层
---- 9·4·6 “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
---- 9·4·7 剿匪肃特
---- 9·4·8 开展“三反”运动
---- 9·4·9 提出“直接过渡”
---- 9·4·10 抗交官租
---- 9·4·11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 9·4·12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反“地方民族主义”
---- 9·4·13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9·4·14 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遣
---- 9·4·15 “大跃进”运动
---- 9·4·16 纠正“大跃进”错误
---- 9·4·17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9·4·19 人民公社
---- 9·4·20 党和国家关怀地震灾区
---- 9·4·21 揭批林彪、汪青反革命集团
---- 9·4·22 平反冤假错案
---- 9·4·23 贯彻调整方针的十四顷措施
---- 9·4·24 加强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教育
---- 9·4·25 培养民族干部
---- 9·4·26 县委对农业的领导
---- 9·4·27 县委坚持办农业样板
---- 9·4·28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
---- 9·4·29 推进企业改革
---- 9·4·30 总书记胡耀邦到潞西视察工作
-- 9·5[党领导的群众团体]
---- 9·5·1 工会
---- 9·5·2 共青团
---- 9·5·3 妇联
---- 9·5·4 侨联
卷十 政 务
-- 10·1[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10·1·1 人民代表会议概述
---- 10·1·2 各族各界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
---- 10·1·3 各族各界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 10·1·4 各族各界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 10·1·5 各族各界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 10·1·6 各族各界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 10·1·7 各族各界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
-- 10·2[县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代会)]
---- 10·2·1 人民代表大会概述
---- 10·2·2 第一届人代会
---- 10·2·3 第二届人代会
---- 10·2·4 第三届人代会
---- 10·2·5 第四届人代会
---- 10·2·6 第五届人代会
---- 10·2·7 第六届人代会
---- 10·2·8 第七届人代会
---- 10·2·9 第八届人代会
---- 10·2·10 第九民人代会
---- 10·2·11 第十届人代会
-- 10·3[县人大常委会]
---- 10·3·1 人大常委会
---- 10·3·2 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
-- 10·4[行政机构]
---- 10·4·1 设治局前的行政机构
---- 10·4·2 设治局
---- 10·4·3 县政府
---- 10·4·4 县人民政府沿革
---- 10·4·5 县人民政府办事机构
---- 10·4·6 县人民政府施政概述
-- 10·5[政协]
---- 10·5·1 政协办事机构
---- 10·5·2 政协委员会
---- 10·5·3 政协活动纪要
-- 10·6[边境外事]
---- 10·6·1 中英勘界潞西地段
---- 10·6·2 中缅勘界潞西地段
---- 10·6·3 界线维护
---- 10·6·4 界务宣传
---- 10·6·5 外事纪略一·缅甸莽达喇王孙病故芒市
---- 10·6·6 外事纪略二·设遮放海关
---- 10·6·7 外事纪略三·教育群众不任意出境
---- 10·6·8 外事纪略四·撤销“一线封锁”试点
---- 10·6·9 外事纪略五·举行中缅两国边民联欢会
---- 10·6·10 外事纪略六·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
---- 10·6·11 外事纪略七·划标中缅边界
---- 10·6·12 外事纪略八·省外事处就出卖过耕地通报
---- 10·6·13 外事纪略九·消除过耕地
---- 10·6·14 外事纪略十·缅边境城镇代表团来访
---- 10·6·15 外事纪略十一·泰国王姐访问芒市
卷十一 公安 司法
-- 11·1[民国时期治安、司法]
---- 11·1·1 解放前治安、司法概述
---- 11·1·2 禁烟
-- 11·2[人民公安]
---- 11·2·1 公安机构(附治安组织)
---- 11·2·2 社会治安
---- 11·2·3 禁烟(人民共和国时期)
---- 11·2·4 改遣四类分子
---- 11·2·5 取缔一贯道
---- 11·2·6 清匪、反窜扰
---- 11·2·7 户籍管理
---- 11·2·8 消防工作
-- 11·3[人民检察]
---- 11·3·1 检察机构
---- 11·3·2 刑事检察
---- 11·3·3 经济检察
---- 11·3·4 法纪检察
---- 11·3·5 控告申诉检察
-- 11·4[人民审判]
---- 11·4·1 刑事审判
---- 11·4·2 民事审判
---- 11·4·3 经济审判
-- 11·5[司法行政]
---- 11·5·1 法制宣传
---- 11·5·2 人民调解
---- 11·5·3 法律顾问
---- 11·5·4 公证工作
卷十二 军 事
-- 12·1[军事组织]
---- 12·1·1 汛、塘
---- 12·1·2 卡练
---- 12·1·3 县保卫中队(民国时期)
---- 12·1·4 潞西青年抗日救亡团
---- 12·1·5 县人民武装部
---- 12·1·6 县武警(公安)中队
---- 12·1·7 德宏军分区
---- 12·1·8 人民解放军驻防部队
---- 12·1·9 日军盘踞潞西部队(附录)
-- 12·2[古战事]
---- 12·2·1 反击缅甸蒲甘王朝入侵
---- 12·2·2 平定刀帕曩之乱
---- 12·2·3 勐牙、勐板腊人起义
---- 12·2·4 抗击缅甸辛骠信王朝入侵
-- 12·3[抗日战争滇西战役潞西主要战斗]
---- 12·3·1 锅底塘、张金山、南天门、桐果园、红岩山争夺战
---- 12·3·2 远征军反攻芒市、遮放作战部署
---- 12·3·3 芒市外围战
---- 12·3·4 芒市之战
---- 12·3·5 白羊山、三台山战斗
---- 12·3·6 遮放之战
-- 12·4[抗日敌后主要战斗]
---- 12·4·1 奔袭勐戛
---- 12·4·2 小水井伏击战
---- 12·4·3 平河战斗
---- 12·4·4 擒日军,庆国庆
-- 12·5[驻军纪要]
---- 12·5·1 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
---- 12·5·2 军队参与建政
---- 12·5·3 争取土司代办方克光回归
---- 12·5·4 查师长救方代办
---- 12·5·5 执行民族政策
---- 12·5·6 剿匪主要战斗
---- 12·5·7 剿匪主要战斗二
---- 12·5·8 剿匪主要战斗三
---- 12·5·9 剿匪主要战斗四
---- 12·5·10 剿匪主要战斗五
---- 12·5·11 剿匪主要战斗六
---- 12·5·12 剿匪主要战斗七
---- 12·5·13 剿匪主要战斗八
-- 12·6[民兵]
---- 12·6·1 民兵组织
---- 12·6·2 民兵对敌斗争
---- 12·6·3 民兵维护治安
---- 12·6·4 民兵抢险救灾
---- 12·6·5 民兵参加精神文明建设
---- 12·6·6 兵役
卷十三 教 育
-- 13·1[教育行政]
---- 13·1·1 劝学所、教育局、建教科
---- 13·1·2 教育科、文教科、文卫组、学校组、文教局、教体局、教育局
-- 13·2[各类教育]
---- 13·2·1 私塾
---- 13·2·2 佛寺(奘房)教育
---- 13·2·3 教会学校
---- 13·2·4 学前教育
---- 13·2·5 小学教育(民国时期义务教育)
---- 13·2·6 小学教育(民国时期边地教育)
---- 13·2·7 小学教育(民国时期国民教育)
---- 13·2·8 小学教育(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1965年)
---- 13·2·9 小学教育(人民共和国时期1966-1976年)
---- 13·2·10 小学教育(人民共和国时期1977-1989年)
---- 13·2·11 工(耕)读学校
---- 13·2·12 中学教育
---- 13·2·13 中等专业教育
---- 13·2·14 职业教育
---- 13·2·15 扫盲教育
---- 13·2·16 民族双语文教学
-- 13·3[教师队伍]
---- 13·3·1 教师设置与师资来源
---- 13·3·2 教师素质
---- 13·3·3 教师待遇
---- 13·3·4 教师表彰
卷十四 科学技术
-- 14·1[科技机构]
---- 14·1·1 科技管理机构
---- 14·1·2 科研推广机构
---- 14·1·3 科技群众团体
---- 14·1·4 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 14·2[科技队伍]
---- 14·2·1 科技队伍沿革
---- 14·2·2 职称评定
---- 14·2·3 科技人员表彰
-- 14·3[科技管理]
---- 14·3·1 科技计划管理
---- 14·3·2 科技成果管理
---- 14·3·3 科技情报资料管理
-- 14·4[科技成果]
---- 14·4·1 等相·芒核小麦样板
---- 14·4·2 小麦亩产超千斤
---- 14·4·3 十万亩粮食样板丰产经验
---- 14·4·4 15353亩小麦平均亩产213公斤
---- 14·4·5 21321亩小麦平均亩产202公斤
---- 14·4·6 亚热带坝区小麦栽培示范
---- 14·4·7 13.7万亩小麦亩产233.5公斤
---- 14·4·8 “九二○”在杂交稻制种中的应用
---- 14·4·9 杂交稻示范推广
---- 14·4·10 万亩水稻丰产栽培示范
---- 14·4·11 麦后短期速生绿肥研究及推广
---- 14·4·12 推广应用综合农业技术粮食连续9年增产
---- 14·4·13 推广磷石膏增产显著
---- 14·4·14 甘蔗良种推广示范
---- 14·4·15 蔗龟发生规律的研究及其防治
---- 14·4·16 推广早、中、晚熟甘蔗良种
---- 14·4·17 两级正压蔗渣流态干燥系统的应用
---- 14·4·18 茶园密植速生高产栽培技术
---- 14·4·19 幼龄茶园丰产栽培技术
---- 14·4·20 推广茶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 14·4·21 民营橡胶种植加工配套技术试验示范
---- 14·4·22 发展民营橡胶
---- 14·4·23 砂仁试种推广
---- 14·4·24 鹌鹑窝林区育林见成效
---- 14·4·25 控制牲畜“五号病”流行
---- 14·4·26 芒市商品猪生产基地推广综合配套措施效果显著
---- 14·4·27 酶法生产糖浆新工艺
---- 14·4·28 小发明奖“组合式圆规三角教具”
---- 14·4·29 敌鼠钠盐杀灭黄胸鼠效果显著
---- 14·4·30 潞西县综合农业区划
卷十五 文 化
-- 15·1[文化机构]
---- 15·1·1 文化行政及事业机构
---- 15·1·2 艺术表演团体
---- 15·1·3 图书发行单位
-- 15·2[民族文学]
---- 15·2·1 傣族诗歌
---- 15·2·2 傣族叙事长诗
---- 15·2·3 景颇族诗歌
---- 15·2·4 德昂族诗歌
---- 15·2·5 傈僳族诗歌
---- 15·2·6 阿昌族诗歌
---- 15·2·7 傣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15·2·8 景颇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15·2·9 德昂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15·2·10 傈僳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15·2·11 阿昌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15·2·12 傣戏
-- 15·3[民族音乐]
---- 15·3·1 傣族民歌
---- 15·3·2 景颇族民歌
---- 15·3·3 德昂族民歌
---- 15·3·4 傈僳族民歌
-- 15·4[民族舞蹈]
---- 15·4·1 傣族舞蹈
---- 15·4·2 景颇族舞蹈
---- 15·4·3 德昂族舞蹈
---- 15·4·4 傈僳族舞蹈
-- 15·5[民族美术]
---- 15·5·1 傣族壁画艺术
---- 15·5·2 傣族剪纸艺术
---- 15·5·3 傣锦
-- 15·6[广播、电视、电影]
---- 15·6·1 广播
---- 15·6·2 电视
---- 15·6·3 电影放映
---- 15·6·4 民语放映
-- 15·7[图书]
---- 15·7·1 图书发行
---- 15·7·2 公共图书馆藏书与借阅
卷十六 医药卫生
-- 16·1[医药卫生机构]
---- 16·1·1 卫生行政机构
---- 16·1·2 卫生专业机构(民国时期)
---- 16·1·3 卫生专业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
---- 16·1·4 医疗机构(民国时期)
---- 16·1·5 医疗机构(人民共和国时期)
---- 16·1·6 农村医疗组织
---- 16·1·7 医药机构
-- 16·2[疟疾]
---- 16·2·1 疟疾、疟蚊调查
---- 16·2·2 疟区分布及特点
---- 16·2·3 疟疾流行规律
---- 16·2·4 疟疾防治
-- 16·3[其它地方病]
---- 16·3·1 鼠疫
---- 16·3·2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和克汀病
-- 16·4[妇幼保健]
---- 16·4·1 妇女保健
---- 16·4·2 儿童保健
-- 16·5[民间医药]
---- 16·5·1 傣医、傣药
---- 16·5·2 景颇族民间医药
---- 16·5·3 德昂族民间医药
---- 16·5·4 阿昌族民间医药
---- 16·5·5 药材
---- 16·5·6 中草药制剂
卷十七 体 育
-- 17·1[体育机构与设施]
---- 17·1·1 体育行政机构
---- 17·1·2 群众体育组织
---- 17·1·3 业余体育学校
---- 17·1·4 体育运动设施
-- 17·2[民间传统体育]
---- 17·2·1 傣族武术
---- 17·2·2 景颇族刀术
---- 17·2·3 德昂族武术
---- 17·2·4 打篾弹弓
---- 17·2·5 铜炮枪射击
---- 17·2·6 打陀螺
-- 17·3[学校体育]
---- 17·3·1 体育课与体育达标
---- 17·3·2 学校体育竞赛与体育传统项目
-- 17·4[群众体育]
---- 17·4·1 职工体育
---- 17·4·2 农民体育
---- 17·4·3 保健体育
---- 17·4·4 体育运动成绩
卷十八 民 族
-- 18·1[傣族]
---- 18·1·1 傣族概述
---- 18·1·2 傣族经济形态
---- 18·1·3 傣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解放前)
---- 18·1·4 傣族女性人生礼仪
---- 18·1·5 傣族男性人生礼仪
---- 18·1·6 傣族宗教信仰
---- 18·1·7 傣族婚姻
---- 18·1·8 傣族饮食
---- 18·1·9 傣族居住
---- 18·1·10 傣族丧葬
---- 18·1·11 傣族冷细
---- 18·1·12 傣族摆干朵
---- 18·1·13 泼水节
---- 18·1·14 傣族摆尚赶喊
---- 18·1·15 傣族摆厅坦
---- 18·1·16 丢包
---- 18·1·17 傣族禁忌
-- 18·2[景颇族]
---- 18·2·1 景颇族概述
---- 18·2·2 景颇族经济形态
---- 18·2·3 景颇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解放前)
---- 18·2·4 景颇族子女命名
---- 18·2·5 景颇族婚姻
---- 18·2·6 景颇族服饰
---- 18·2·7 景颇族饮食
---- 18·2·8 景颇族居住
---- 18·2·9 景颇族丧葬
---- 18·2·10 景颇族目脑纵歌
---- 18·2·11 景颇族新米节
---- 18·2·12 送恶火、取新火
---- 18·2·13 景颇族禁忌
---- 18·2·14 景颇族以物化符号传播信息
-- 18·3[德昂族]
---- 18·3·1 德昂族概述
---- 18·3·2 德昂族经济形态
---- 18·3·3 德昂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解放前)
---- 18·3·4 德昂族子女命名
---- 18·3·5 德昂族原始习惯法
---- 18·3·6 德昂族婚姻
---- 18·3·7 德昂族服饰
---- 18·3·8 德昂族饮食
---- 18·3·9 德昂族居住
---- 18·3·10 德昂族丧葬
---- 18·3·11 德昂族做大“贡”
---- 18·3·12 德昂族祭新房
---- 18·3·13 德昂族禁忌
-- 18·4[傈僳族]
---- 18·4·1 傈僳族概述
---- 18·4·2 傈僳族经济形态
---- 18·4·3 傈僳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解放前)
---- 18·4·4 傈僳族婚姻家庭
---- 18·4·5 傈僳族的衣食住行
---- 18·4·6 傈僳族丧葬
---- 18·4·7 傈僳族阔时节
---- 18·4·8 傈僳族禁忌
-- 18·5[阿昌族]
---- 18·5·1 阿昌族概述
---- 18·5·2 阿昌族经济形态
---- 18·5·3 阿昌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解放前)
---- 18·5·4 阿昌族婚姻家庭
---- 18·5·5 阿昌族的衣、食、住
---- 18·1·6 阿昌族丧葬
---- 18·5·7 阿昌族节日
---- 18·5·8 阿昌族禁忌
-- 18·6[民族关系]
---- 18·6·1 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
---- 18·6·2 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
卷十九 宗 教
-- 19·1[原始宗教]
---- 19·1·1 傣族原始宗教概述
---- 19·1·2 傣族的家神
---- 19·1·3 傣族的寨神
---- 19·1·4 傣族的勐神
---- 19·1·5 祭勐神召贺罕
---- 19·1·6 傣族的寨心和勐心
---- 19·1·7 傣族的祭谷魂
---- 19·1·8 傣族民间叫魂送鬼
---- 19·1·9 琵琶鬼
---- 19·1·10 傣族的莫披
---- 19·1·11 景颇族原始宗教概述
---- 19·1·12 景颇族祭祀的鬼
---- 19·1·13 景颇族的鬼门
---- 19·1·14 祭“荣尚”
---- 19·1·15 景颇族吃新谷和叫谷魂
---- 19·1·16 目脑纵歌
---- 19·1·17 董萨
---- 19·1·18 德昂族原始宗教概述
---- 19·1·19 傈僳族原始宗教概述
---- 19·1·20 阿昌族原始宗教概述
-- 19·2[佛教]
---- 19·2·1 上座部佛教概述
---- 19·2·2 上座部佛教教义
---- 19·2·3 三皈和戒律
---- 19·2·4 佛经
---- 19·2·5 上座部佛教僧侣
---- 19·2·6 “布醒”、“布奘”和“贺路”
---- 19·2·7 上座部佛教教派
---- 19·2·8 佛寺
---- 19·2·9 佛塔
---- 19·2·10 帕戛和坦
---- 19·2·11 节日佛事活动
---- 19·2·12 世俗佛事活动
---- 19·2·13 做摆
---- 19·2·14 僧侣日常生活
---- 19·2·15 大乘佛教传播及影响
-- 19·3[基督教]
---- 19·3·1 基督教传播概述
-- 19·4[宗教大事]
---- 19·4·1 等慈法师传经
---- 19·4·2 佛牙大摆
---- 19·4·3 周总理接见伍古腊大师
卷二十 土司 山官
-- 20·1[土司]
---- 20·1·1 土司与土司制度概述
---- 20·1·2 土司经济
---- 20·1·3 土司的特权(苛捐杂派)
---- 20·1·4 土司集团
---- 20·1·5 土司衙门(司署)机构
---- 20·1·6 土司衙门建筑
---- 20·1·7 土司衙门的基层组织
---- 20·1·8 土司武装
---- 20·1·9 土司宗法与承嗣
---- 20·1·10 土司职位承袭
---- 20·1·11 土司集团成员的服饰
---- 20·1·12 土司集团的饮食
---- 20·1·13 土司集团的居住
---- 20·1·14 土司集团的行
---- 20·1·15 土司集团的婚姻
---- 20·1·16 土司集团的丧葬
---- 20·1·17 土司与土司的关系
---- 20·1·18 “改土归流”的斗争
---- 20·1·19 反土司制度的斗争
---- 20·1·20 土司制度的废除
---- 20·1·21 芒市土司述略
---- 20·1·22 遮放土司述略
---- 20·1·23 勐板土司述略
-- 20·2[山官]
---- 20·2·1 山官与山官制
---- 20·2·2 山官的权力
---- 20·2·3 山官集团
---- 20·2·4 山官施政的习惯法
---- 20·2·5 山官家庭成员的婚姻
---- 20·2·6 山官家庭成员的丧葬
---- 20·2·7 山官的日常起居
---- 20·2·8 山官承袭
---- 20·2·9 山官之间的关系
---- 20·2·10 山官与土司的关系
---- 20·2·11 党对山官的政策
卷二十一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 21.1[人民生活]
---- 21·1·1 人民生活概述
---- 21·1·2 城镇居民收入
---- 21·1·3 城镇居民消费
---- 21·1·4 农民家庭收入
---- 21·1·5 农民家庭消费
-- 21.2[社会保障]
---- 21·2·1 优抚
---- 21·2·2 职工社会保险
---- 21·2·3 农村劳动者“五保”
---- 21·2·4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 21·2·5 救济、救灾
---- 21·2·6 军人安置
卷二十二 人 物
-- 22·1[人物传]
---- 22·1·1 方克光传
---- 22·1·2 多英培传
---- 22·1·3 钱三传
---- 22·1·4 罗志昌传
---- 22·1·5 蒋家杰传
---- 22·1·6 杨思敬传
---- 22·1·7 方克良传
---- 22·1·8 焦有义略传
-- 22·2[烈士名录]
---- 22·2·1 烈士名录
-- 22·3[名人事迹]
---- 22·3·1 著名女子标枪运动员、亚运会获金牌者李宝莲
---- 22·3·2 全国劳动模范李廷芳
---- 22·3·3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王周
---- 22·3·4 全国优秀教师徐延吉
---- 22·3·5 全国优秀教师赵志刚
---- 22·3·6 全国优秀教师邹广昌
---- 22·3·7 全国优秀班主任赵学成
---- 22·3·8 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高音歌唱家金小凤
---- 22·3·9 剿匪功臣郭四
---- 22·3·10 优秀科技干部鲁福成
条目索引
修志主要参考书目
志书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