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94年05月
目录
封面
江华瑶族自治县志
版权页
《江化瑶族自治县志》编纂机构和人员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图片
--
领导提词
--
江华瑶族自治县政区图
--
江华瑶族自治县交通现状示意图
--
古寺逢春
--
林海
--
县城全貌
--
县城一角
--
阳华岩
--
水口镇
--
码市镇
--
瞭望
--
巨紫薇
--
江华杉树王
--
穗花杉
--
江华特用经济树种 林檎
--
杉木速生丰产林
--
珍稀树种 观光木
--
珍稀树种 钟萼木
--
珍稀树种 蓖子三尖杉
--
珍稀树种 水杉
--
珍稀树种 鸦头梨
--
珍稀树种 楠木人工林
--
木材砍伐
--
索道运材
--
木排河运
--
娃娃鱼
--
锦鸡
--
江华苦茶
--
香菇
--
穿山甲
--
山绎
--
江华白毛尖
--
杂交玉米掖单51号制种
--
杂交水稻秋季制种
--
珍珠辣椒罐头
--
涔天河水库
--
烤烟基地一角
--
大理石、花岗石半成品
--
胶合板厂液压车间一角
--
水晶石眼镜
--
烟叶 卷烟
--
稀土矿产品
--
民族卷烟厂卷烟车间一角
--
锡矿石
--
西佛桥
--
木拱桥
--
沱江大桥
--
山溪悬桥
--
穿岩通幽
--
大龙瀑布
--
秦岩深处
--
天河瑶池
--
梧岭南屏
--
浪石清流
--
战国铁扦
--
西周玉块
--
新石器时代石斧
--
红军手雷
--
秦代兵器
--
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会旗
--
务江乡中心小学校
--
课堂教学
--
电视铁塔
--
巡诊
--
课堂教学
--
舞人龙
--
民族体育馆、田径场
--
木棒球
--
长鼓舞
--
射弩
--
长鼓 芦笙 铜锣 赛鼓
--
过山瑶服饰
--
过山瑶服饰
--
平地瑶服饰
--
过山瑶服饰
--
树叶传情
--
瑶家吊脚楼
--
选购银饰
--
瑶族织锦
--
瑶族织锦
--
瑶族绣花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行政设置
--
第一章疆域沿革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境域变迁
----
第三节隶属沿革
--
第二章古城要寨
----
第一节古城
----
第二节要寨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 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褶皱、断裂
----
第三节岩浆岩
----
第四节矿藏
--
第二章地 貌
----
第一节地貌特征
----
第二节分区地貌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光照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地温
----
第四节降水
----
第五节冰冻
----
第六节气压
----
第七节灾害性天气
------
附水旱灾害年表:
--
第四章水 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主要水文特征
----
第四节水质
--
第五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六章野生动物
----
第一节哺乳类
----
第二节鸟类
----
第三节鱼类
----
第四节两栖类
----
第五节昆虫类
第三篇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产业结构
----
第三节分配结构
----
第四节固定资产投资
--
第二章经济发展
----
第一节发展速度
----
第二节生活水平
--
第三章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劳动管理
----
第五节物资管理
----
第六节统计管理
----
第七节计量与标准化管理
----
第八节审计监督
第四篇农业
--
第一章粮食作物
----
第一节水稻
----
第二节旱粮
--
第二章经济作物
----
第一节茶叶
----
第二节棉 麻
----
第三节油 料
----
第四节水果
----
第五节瓜菜
--
第三章畜牧水产
----
第一节畜类
----
第二节禽类
----
第三节鱼类
--
第四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耕运机械
----
第二节植保机械
----
第三节排灌机械
----
第四节收割机械
----
第五节加工机械
----
第六节农机管理
--
第五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经营体制
----
第三节行业门类
--
第六章水利
----
第一节蓄水
----
第二节引水
----
第三节提水
----
第四节水土保持
----
第五节水利管理
--
第七章集体农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生产劳动管理
----
第二节财务管理
第五篇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林地、树种
----
第二节森林蓄积
----
第三节林副产品资源
--
第二章营 林
----
第一节种、苗
----
第二节造林
----
第三节抚育
--
第三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森林防火
----
第二节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制止滥伐毁林
--
第四章木材生产经营
----
第一节采伐
----
第二节运输
----
第三节木材购销
----
第四节林副产品生产
--
第五章林区建设
----
第一节交通建设
----
第二节开发边远林区
----
第三节基地建设
--
第六章林政管理
----
第一节林木采伐监督
----
第二节木材市场管理
----
第三节资金管理
第六篇烟草
--
第一章烟叶生产
----
第一节品种
----
第二节种植
----
第三节大田管理
----
第四节烤制
----
第五节生产培植
----
第六节扶助措施
--
第二章烟草购销
----
第一节烟叶购销
----
第二节卷烟购销
----
第三节仓储保管
--
第三章烟叶制品加工
----
第一节烟丝加工
----
第二节卷烟生产
--
第四章烟草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专卖管理
第七篇工业
--
第一章经济成份
----
第一节国营
----
第二节集体
----
第三节个体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矿冶工业
----
第二节林产工业
----
第三节电力工业
----
第四节机械工业
----
第五节建材工业
----
第六节化学工业
----
第七节轻纺工业
----
第八节食品、饲料工业
--
第三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管理制度
第八篇交通 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陆路
----
第二节水路
--
第二章邮 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第九篇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池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房屋
----
第四节公共设施
----
第五节绿化
--
第二章村镇建设
----
第一节集镇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规划管理
----
第二节房地产管理
----
第三节建筑管理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
----
第二节治理
第十篇商业
--
第一章集市
----
第一节发展沿革
----
第二节主要集市
--
第二章经济成份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国营商业
----
第三节集体商业
--
第三章商品购进
----
第一节林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废品回收
----
第四节工业品购进
--
第四章商品销售
----
第一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二节生活资料供应
----
第三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供应
--
第五章商品储运
----
第一节商品储存
----
第二节商品运输
--
第六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行业
--
第七章粮油经营
----
第一节经营管理机构
----
第二节收购、统购
----
第三节粮油销售
----
第四节粮食储运
--
第八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计划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节劳动管理
第十一篇财政 金融
--
第一章财 政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管理
--
第二章税 务
----
第一节税制沿革
----
第二节税种、税率
----
第三节税务管理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储蓄存款
----
第五节结算
----
第六节债券
----
第七节保险
第十二篇政党群团
--
第一章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代表大会
----
第三节党的建设
----
第四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五节重大活动纪要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党务活动
------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江华县地方组织概略
--
第三章中国民主同盟江华县地方组织
--
第四章其他党派
----
第一节中国青年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
第二节中国民主社会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
第五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妇女组织
----
第四节青少年组织
----
第五节工商界组织
第十三篇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章人代会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
------
附:民国时期参事会、议会、参议会及国大代表选举简况
--
第二章政 府
----
第一节县署、县政府
----
第二节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政协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会议
----
第三节活动
第十四篇军 事
--
第一章兵 役
----
第一节募兵
----
第二节征兵
----
第三节志愿兵
----
第四节义务兵
----
第五节预备役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明代驻军
----
第二节清代驻军
----
第三节民国驻军
----
第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武装机构
----
第二节武装团队
--
第四章民 兵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军事训练
----
第三节政治工作
--
第五章战事
----
第一节农民起义
----
第二节红军过境
----
第三节抗击日军
----
第四节剿匪斗争
第十五篇公安 司法
--
第一章公 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侦查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户口管理
----
第五节交通管理
----
第六节消防
----
第七节内部保卫
----
第八节人犯看管
--
第二章检 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林业检察
----
第六节监所、社改检察
----
第七节控告、申诉受理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和受理范围
----
第三节审判活动
----
第四节案件复查
----
第五节案件执行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民间调解
----
第四节公证
----
第五节律师
第十六篇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组织
----
第一节科技机构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三节专项经费
--
第二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培训
----
第三节引进与推广
--
第三章科学研究
----
第一节科技情报
----
第二节科研成果
第十七篇教育
--
第一章基础教育
----
第一节学馆教育
----
第二节学前教育
----
第三节小学教育
----
第四节中学教育
--
第二章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林业学校
----
第三节农业学校
----
第四节卫生学校
--
第三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民众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干部教育
----
第四节农民教育
--
第四章教 师
----
第一节教师结构
----
第二节教师培训
----
第三节待遇
--
第五章经费设备
----
第一节经费
----
第二节设备
第十八篇文化
--
第一章文 学
----
第一节书面文学
----
第二节口头文学
--
第二章艺 术
----
第一节音乐
----
第二节舞蹈
----
第三节戏剧
----
第四节美术
----
第五节摄影
----
第六节书法
--
第三章影视
----
第一节幻灯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节录像
--
第四章新闻媒介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新闻报道
----
第三节广播
--
第五章图书档案
----
第一节图书
----
第二节档案
--
第六章文物胜迹
----
第一节文物
----
第二节胜迹
第十九篇卫生 体育
--
第一章卫 生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妇幼保健
----
第三节医疗
----
第四节医药
----
第五节卫生队伍
--
第二章体 育
----
第一节社会体育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第三节体育设施
第二十篇社会
--
第一章人 口
----
第一节人口变动
----
第二节人口结构
----
第三节人口分布
----
第四节计划生育
--
第二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家庭
--
第三章社会保障
----
第一节抚恤优待
----
第二节安置
----
第三节社会救济
----
第四节社会福利
--
第四章方言谣谚
----
第一节方言(汉族)
----
第二节谣谚
--
第五章乡土风情
----
第一节民情民风
----
第二节节日习俗
----
第三节喜庆习俗
--
第六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七章行帮会馆
----
第一节行帮
----
第二节会馆
------
附:社会轶事
第二十一篇民族
--
第一章瑶族
----
第一节族称
----
第三节瑶老制
----
第四节风俗习惯
----
第五节节日
----
第六节禁忌
----
第七节信仰
----
第八节语言文字
--
第二章壮族
----
第一节族称
----
第三节风俗习惯
----
第四节信仰
----
第五节语言文字
--
第三章汉族
----
第二节姓氏
--
第四章民族工作
----
第一节改善民族关系
----
第二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第三节繁荣民族经济、文化
第二十二篇人物
--
一、人物传
----
蔡结
----
刘大汉
----
奉有纬
----
赵金龙
----
王德榜
----
游艺
----
李启汉
----
舒翼 唐浩
----
黄文标
----
蒋应采
----
兰世铠
----
唐汉民
----
罗醒吾
----
胡青松
----
陈为人
----
韦汉
----
王涛
----
徐敏
----
唐元恺
----
彭治林
----
何化珊
----
涂天觉
----
赵守真
----
陈仪 李高升
----
李兴祥
----
王焕全
----
韩慧英
----
赵自现
----
韦代椿
----
谢琦
----
刘化日
----
曾宪安
----
黄绍芳
----
夏明
----
赵贵亮
----
毛卫华
----
邱荣先
----
周国藻
----
杨家聪
--
二、英名录
--
三、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
四、人物表
附 录
--
一、旧志序言选
--
二、碑文
--
三、标语
--
四、文告
--
五、条例
--
六、庆典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