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泰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泰州志
图片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春兰(集团)公司考察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梅兰芳史料陈列馆题词
--
青年路
--
市政协机关
--
人民东路
--
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市政府机关
--
电视塔
--
邮电大楼
--
汽车站
--
日涉园
--
东河风景区
--
崇儒祠
--
安定书院
--
岳武穆祠
--
三野东突击集团渡江作战指挥部
--
陈毅塑像
--
革命烈士纪念塔
--
梅兰芳史料陈列馆
--
梅兰芳纪念亭
--
梅兰芳塑像
--
梅兰芳剧院
--
春兰(集团)公司摩托车生产线
--
春兰(集团)公司空调测试
--
春兰(集团)公司
--
春兰(集团)公司空调生产线
--
银行
--
泰州纺织厂生产车间
--
苏北电机厂生产车间
--
凌光股份有限公司
--
泰州林业机械厂生产线
--
泰州第一百货商店
--
蔬菜生产基地
--
农贸市场
--
儿童教育中心
--
泰州职工大学
--
泰州师范学校
--
江苏省泰州中学
--
泰州市图书馆
--
泰州市科委
--
泰州市第八届运动会
--
人民医院施行心脏手术
--
光孝寺
--
唐志契 山水中堂
--
张嵌 行书条幅
--
团时根 山水册页
--
叶 雯 行书中堂
--
凌文渊 梅花中堂
--
朱瑀花 鸟条屏之一
--
徐震甲 花卉条屏之一
--
汉鎏金神兽镜
--
南朝青瓷十系罐
--
南朝青瓷莲瓣纹盖罐
--
南宋黑瓷云龙纹盏
--
明八宝花缎空绣孔雀补服
--
南唐重展筑子城碑
--
麋鹿骨骼亚化石
--
传南唐铜钟
--
胡 瑗
--
王 艮
--
黄葆年
--
沈 毅
--
柳敬亭
--
梅兰芳
--
支秉彝
--
泰州市行政区域图
--
泰州市市区图
--
题词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区划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泰州市设置前
----
第二节泰州市设置后
--
第二章境域变迁
----
第一节北宋、明、清泰州境域
----
第二节民国泰县境域
----
第三节泰州市境域
--
第三章境内区划
----
第一节明、清泰州区划
----
第二节民国泰县区划
----
第三节泰州市区划
--
第四章市区与郊区
----
第一节市区
----
第二节郊区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与地貌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地质构造
----
第三节工程地质
----
第四节地震
----
第五节地貌类型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点
----
第二节主要气候要素
----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
----
第二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
第三节土壤评价
--
第五章生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质量状况
----
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
----
第三节环境管理与监测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总量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密度
--
第二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自然变动
----
第二节机械变动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性别
----
第三节年龄
----
第四节文化程度
----
第五节职业
----
第六节婚姻
----
第七节家庭
--
第四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生育政策
----
第三节晚婚
----
第四节节育
--
[附]部分迁入宗族简介
第四篇城市建设与建筑业
--
第一章城市演变
----
第一节城池沿革
----
第二节市区拓展
----
第三节城市规划
--
第二章市区建设
----
第一节道路
----
第二节河流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涵闸与排水
----
第五节公用事业
----
第六节住宅建设
----
第七节园林绿化
--
第三章城市管理
----
第一节规划管理
----
第二节市容管理
----
第三节环境卫生管理
--
第四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公房管理
----
第二节私房改造
----
第三节房屋普查与白蚁防治
----
第四节土地管理
--
第五章建筑设计与施工
----
第一节勘察设计
----
第二节建筑企业
----
第三节建筑施工
----
第四节工程管理
----
第五节境外施工
第五篇经济综述
--
第一章发展概况
----
第一节解放前经济
----
第二节解放后经济
--
第二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产业结构
----
第三节投资结构
--
第三章经济效益
----
第一节工业经济效益
----
第二节农业经济效益
--
第四章国民收入
----
第一节生产额
----
第二节分配额
--
第五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职工生活
----
第二节农民生活
第六篇农业水利
--
第一章农业经济综合
----
第一节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第三节农业经济结构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耕作制度
----
第二节作物布局与产量
----
第三节品种
----
第四节作物栽培
----
第五节肥料
----
第六节植物保护
--
第三章蔬菜
----
第一节生产基地
----
第二节品种演变
----
第三节生产栽培
----
第四节生产管理
--
第四章副业
----
第一节渔业
----
第二节畜牧业
----
第三节林木、园艺、药材
--
第五章水利与农机
----
第一节河道工程
----
第二节涵闸桥梁
----
第三节田间工程
----
第四节防汛抗旱
----
第五节机电排灌
----
第六节农副业机具
第七篇工 业
--
第一章工业概说
----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企业管理
--
第二章食品工业
----
第一节粮油
----
第二节副食品
----
第三节饮料
--
第三章纺织工业
----
第一节产业用纺织品
----
第二节针织复制品
----
第三节棉纺织与印染
----
第四节毛麻纺织
--
第四章轻工业
----
第一节服装鞋帽
----
第二节造纸、纸制品、印刷
----
第三节皮革及皮革制品
----
第四节木材及木材加工
----
第五节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电光源
----
第六节五金机电
----
第七节工艺美术
----
第八节日用品及其他
--
第五章船舶车辆修造工业
----
第一节船舶修造
----
第二节三轮车及自行车配件
----
第三节汽车修理及配件
--
第六章机械冶金工业
----
第一节农业机械
----
第二节动力机械
----
第三节通用机械
----
第四节纺织机械
----
第五节船舶港口配套机械
----
第六节建筑建材机械
----
第七节电器
----
第八节电焊条、绝缘材料
----
第九节金属冶炼与加工
--
第七章化学工业
----
第一节精细化工
----
第二节石油加工炼制
----
第三节氯碱、农药与氟产品
----
第四节再生胶及橡胶制品
----
第五节化肥
----
第六节玻璃纤维制品
----
第七节建筑材料
----
第八节医药
--
第八章电子工业
----
第一节无线电元件与半导体器件
----
第二节广播电视器材与家用电器
----
第三节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产品
----
第四节无线电专用设备
--
第九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供电
----
第三节用电
----
第四节安全管理
第八篇商业
--
第一章商业经济体制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第二节合作社、集体商业
----
第三节私营、个体商业
--
第二章粮油棉经营
----
第一节粮食
----
第二节食油
----
第三节饲料
----
第四节棉花
--
第三章日用工业品经营
----
第一节布匹、百货
----
第二节五金、交电、化工
----
第三节日用杂品
--
第四章副食品经营
----
第一节烟、酒、糖、盐、茶
----
第二节肉、禽、蛋、水产品
----
第三节干鲜果品、蔬菜
--
第五章药品经营
----
第一节中药
----
第二节西药
--
第六章农用物资采供
----
第一节肥料
----
第二节农药与农药器械
----
第三节农具
--
第七章生产资料与建筑材料经营
----
第一节煤炭
----
第二节木材
----
第三节石油
----
第四节金属材料
----
第五节机电设备
----
第六节建筑材料
----
第七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
第八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九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外贸业务
----
第二节重点出口商品
--
第十章商业街与名店
----
第一节商业街
----
第二节名店
--
第十一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庙会集市
----
第二节物资交流会
----
第三节专业市场
----
第四节农贸市场
第九篇交通
--
第一章交通设施
----
第一节航道、船闸、渡口
----
第二节港口、码头
----
第三节公路、桥梁
----
第四节车站
--
第二章运输工具
----
第一节水运工具
----
第二节陆运工具
--
第三章运输业务
----
第一节水路运输
----
第二节陆路运输
----
第三节装卸
----
第四节联运
--
第四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公路管理
----
第二节航道管理
----
第三节船闸管理
----
第四节运输管理
----
第五节车船监理
第十篇邮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一节古代邮驿
----
第二节晚清与民国时期邮电机构
----
第三节解放后邮电机构
--
第二章邮电网路
----
第一节邮政网路
----
第二节电信网路
--
第三章邮电业务
----
第一节邮政业务
----
第二节电信业务
--
第四章邮电设备
----
第一节邮政设备
----
第二节电信设备
----
第三节生产用房
第十一篇财政税务
--
第一章财税机构
----
第一节财政机构
----
第二节税务机构
--
第二章财税体制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税制演变
----
第三节乡级财政
--
第三章财政收支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债券与基金
--
第四章工商税收
----
第一节税种税目
----
第二节各税收入
----
第三节稽征管理
----
第四节减税免税
--
第五章农业税收
----
第一节田赋
----
第二节公粮
----
第三节农业税
--
第六章财税监督
----
第一节财政预算管理
----
第二节企业财务管理
----
第三节审计
----
第四节纳税检查
第十二篇金融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典当与钱庄
------
[附]银楼
----
第二节银行
----
第三节其他金融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货币演变
----
第二节货币流通量
--
第三章金融业务
----
第一节储蓄
----
第二节工商信贷
----
第三节农业贷款
----
第四节外汇
----
第五节基建拨款及贷款
----
第六节信托
----
第七节代理金库
----
第八节保险
--
第四章金融管理
----
第一节现金管理
----
第二节工资基金管理
----
第三节外汇管理
----
第四节金银管理
第十三篇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与统计
----
第一节计划
----
第二节统计
--
第二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三节企业登记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物价演变
----
第三节价格管理
--
第四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标准化管理
----
第二节计量管理
第十四篇党派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泰州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代表会议与代表大会
----
第三节党务工作
----
第四节主要决策活动
----
[附]驻泰州上级党委机构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及三民主义青年团泰州地方组织
----
第一节国民党泰县县党部
----
第二节三青团泰县分团部筹备处
----
[附]伪国民党泰县县党部
--
第三章民主党派泰州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泰州市委员会
----
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泰州市委员会
----
第三节中国民主建国会泰州市委员会
----
第四节中国农工民主党泰州市委员会
----
第五节九三学社泰州市委员会
--
第四章社会团体
----
第一节职工团体
----
第二节青年团体
----
第三节妇女团体
----
第四节工商团体
----
第五节农民团体
第十五篇政务
--
第一章民国代议机构及政府
----
第一节县临时议(参)事会与参议会
----
第二节县公署与县政府
----
[附]伪泰县县政府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市(县)各界代表会议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市(县)人代会
----
第三节主要工作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民主政权
----
第二节市(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主要施政活动
----
[附]驻泰州上级行政机构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市(县)参政(议)会与协商委员会
----
第二节市(县)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主要工作
第十六篇民政
--
第一章福利救济机构
----
第一节民间慈善机构
----
第二节泰县救济院
----
第三节泰州社会福利院
----
第四节农村敬老院
--
第二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弃婴孤儿收养
----
第二节孤寡老人收容
----
第三节五保户供养
----
第四节残疾人安置
--
第三章社会救济
----
第一节灾害赈济
----
第二节困难救济
----
第三节生产自救
----
第四节农村扶贫
--
第四章优抚安置
----
第一节支前慰问
----
第二节优待抚恤
----
第三节烈士褒扬
----
第四节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安置
--
第五章其他民政工作
----
第一节婚姻登记
----
第二节殡葬改革
----
第三节游民改造与外流人员遣送
----
第四节移民与支边
----
第五节社团登记
----
第六节地名管理
第十七篇干部职工管理
--
第一章干部管理
----
第一节干部编制
----
第二节调配任免
----
第三节培训交流
--
第二章职工管理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职工调配
----
第三节劳动保护
--
第三章工资福利
----
第一节工资调整
----
第二节福利待遇
--
第四章考核奖惩
----
第一节干部考核奖惩
----
第二节职工考核奖惩
--
第五章退休离休
----
第一节干部退休离休
----
第二节职工退休管理
第十八篇治安司法
--
第一章民国治安司法
----
第一节警察局(所)
----
第二节司法机构
----
第三节监狱
--
第二章人民治安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户政管理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侦查破案
----
第五节内部保卫
----
第六节预审
----
第七节监所管理
----
第八节消防
--
第三章人民检察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四章人民审判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监督复查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人民调解
----
第四节公证工作
----
第五节律师工作
第十九篇军事
--
第一章驻军
----
第一节北洋政府军
----
第二节国民政府军
----
第三节中国人民解放军
----
[附]日伪军
--
第二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商团及县政府武装
----
第二节人民武装
--
第三章兵役
----
第一节募兵制与征兵制
----
第二节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义务兵役制
----
第四节预备役制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制
----
第二节军政训练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五章人民防空
----
第一节防空机构
----
第二节工程建设与开发利用
----
第三节通信警报建设
----
第四节组织训练与防空演习
--
第六章重要军事行动
----
第一节平定刘凤巢兵变
----
第二节丁卯兵灾
----
第三节陈毅三进泰州
----
第四节郭村战斗
----
第五节讨伐李长江
----
第六节石家埭战斗
----
第七节解放泰州
----
[附]日军飞机轰炸泰州
第二十篇教育
--
第一章旧式教育
----
第一节州学
----
第二节社学与义学
----
第三节书院
----
第四节私塾
--
第二章学前教育
----
第一节幼儿园
----
第二节教育与教养
--
第三章初等教育
----
第一节小学发展概况
----
第二节主要小学
----
第三节学制、课程、教材
----
[附]泰州市少年宫
--
第四章普通中等教育
----
第一节中学发展概况
----
第二节主要中学
----
第三节学制、课程、教材
--
第五章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
第一节中专学校与技工学校
----
第二节职业中学
--
第六章高等教育
----
第一节师范专科学校
----
第二节职工大学
----
第三节广播电视大学
----
第四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七章业余教育
----
第一节市民教育
----
第二节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节农民教育
--
第八章教师与教学研究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师资培训
----
第三节教学研究
--
第九章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
第二节经费使用
----
第三节勤工俭学
第二十一篇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技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机构
----
第三节学术团体
----
第四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普工作
----
第二节科技推广
----
第三节科技咨询
--
第三章科学研究与应用
----
第一节科研项目
----
第二节科技成果
----
第三节学术活动
----
第四节气象测报
----
第五节地震测报
第二十二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设施
----
第一节图书馆
----
第二节博物馆
----
第三节文化馆
----
第四节工人文化宫
----
第五节书画院
----
第六节书店
----
第七节书场与影剧院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艺创作
----
第二节民间文艺
----
第三节文艺团体
--
第三章学派
----
第一节泰州学派
----
第二节新泰州学派
--
第四章档案与地方史志
----
第一节档案
----
第二节地方志
----
第三节党史
--
第五章报刊、广播、电视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六章邑人著述辑目
----
第一节古代
----
第二节近代
----
第三节现代
第二十三篇文物
--
第一章遗址与墓葬
----
第一节遗址
----
第二节墓葬
--
第二章建筑物
----
第一节庙宇
----
第二节祠堂与书院
----
第三节宅第
----
第四节公共建筑
----
第五节纪念建筑
--
第三章石刻与铸件
----
第一节石坊与经幢
----
第二节碑刻
----
第三节墓志
----
第四节铜钟
--
第四章文物藏品
----
第一节书画
----
第二节陶瓷
----
第三节服饰
----
第四节其他
--
第五章文物管理
----
第一节文物普查
----
第二节文物保护
----
[附]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十四篇卫生
--
第一章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业务机构
----
第二节卫生队伍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设备与经费
----
第二节医疗技术
----
第三节医疗管理
----
第四节医疗保健制度
--
第三章传染病防治
----
第一节急性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血吸虫病防治
----
第三节寄生虫病防治
--
第四章公共卫生
----
第一节劳动卫生
----
第二节放射卫生
----
第三节学校卫生
----
第四节食品卫生
----
第五节饮水卫生
----
第六节环境卫生
--
第五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新法接生
----
第二节妇女病防治
----
第三节妇女卫生保健
----
第四节儿童保健
--
第六章药事
----
第一节药政
----
第二节药检
--
第七章医学教育与科研
----
第一节医学教育
----
第二节医学科研
第二十五篇体育
--
第一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幼儿体育
----
第二节中小学体育
--
第二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民体育
----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
----
第四节残疾人体育
----
第五节国防体育
--
第三章运动项目
----
第一节田径
----
第二节球类
----
第三节举重
----
第四节游泳
----
第五节射击
----
第六节武术
----
第七节棋类
--
第四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主要运动会
----
第二节竞赛成绩
--
第五章体育队伍
----
第一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
----
第二节人才培训
----
第三节体育协会
--
第六章体育设施与经费
----
第一节场地设施
----
第二节体育经费
第二十六篇宗教
--
第一章佛教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教徒与团体
----
第三节寺庵
----
第四节教办事业
--
第二章道教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教徒与团体
----
第三节宫观
--
第三章伊斯兰教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清真寺
--
第四章天主教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教堂
----
第三节教办事业
--
第五章基督教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信徒与团体
----
第三节教堂
----
第四节教办事业
第二十七篇风俗
--
第一章生产商贸习俗
----
第一节生产
----
第二节商贸
--
第二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饮食
----
第二节服饰
----
第三节居室
----
第四节器具
--
第三章社会礼俗
----
第一节亲族与家庭
--
第四章人生仪礼
----
第一节生育与取名
----
第二节寿诞
----
第三节婚嫁
----
第四节丧葬
--
第五章岁时风习
----
第一节春季
----
第二节夏季
----
第三节秋季
----
第四节冬季
--
第六章民间信仰
----
第一节自然崇拜
----
第二节鬼神信仰
----
第三节禁忌与迷信术
第二十八篇方言
--
第一章语音
----
第一节声韵调系统
----
第二节主要音韵特点
----
第三节文白异读
----
第四节同音字汇
--
第二章词汇
----
第一节词汇特点
----
第二节词语举例
--
第三章语法
----
第一节词法
----
第二节句法
人物传
--
呂岱
--
张怀瓘
--
姜仁惠
--
胡瑗
--
徐守信
--
周麟之
--
周(煇)
--
张士诚
--
陈珪
--
储巏
--
徐蕃
--
王艮
--
林春
--
凌儒
--
陈应芳
--
刘万春
--
唐志契
--
柳敬亭
--
宫伟镠 宫梦仁
--
邓汉仪
--
吴喜纪
--
黄云
--
陈志纪
--
俞瀫 俞梅
--
陈厚耀
--
黄龙士
--
缪沅
--
仲振奎 仲振履
--
朱鹤年
--
康发祥
--
田宝臣
--
夏荃
--
王广业 王贻哲
--
钱桂森
--
孔宪书
--
戈颂平
--
梅巧玲
--
张逸
--
蒋文田 黄葆年
--
陈廷焯
--
韩国钧
--
吴同甲
--
王慎之 袁康侯
--
张淦清
--
马锡纯
--
凌文渊
--
萧然
--
朱甲昌
--
陈启彤
--
朱瑀
--
单毓华 单毓斌
--
韩烺 韩师愈
--
吴云山
--
陈元鉴
--
夏兆麐
--
夏奇峰
--
肈源
--
李长江
--
邓寅
--
徐汉江
--
杨浣石
--
丁锦鑫
--
李明扬
--
夏勤
--
武简侯
--
梅兰芳
--
谭伯英
--
常惺
--
吴惠春
--
沈毅
--
南亭
--
刘云浦
--
景幼南
--
邱立麒
--
万觐棠 王寿山
--
罗君惕
--
盛坚夫
--
黄钟
--
张岳侯
--
章定甫
--
朱三进
--
王慰曾
--
于锦凤
--
文秉彝
--
严兴让
--
支振声
--
孙龙父 孙珮
--
潘觐缋
--
纪竹
--
周伯藩
--
王石琴
--
姜亚
--
冯德章
--
纪增辉
--
姚维伯
--
穆巧珍
--
朱汲
--
孙龙珍
--
帅长根
--
王春林 裴春才
--
李宜春
附录
《泰州志》编纂机构、编审人员及审定单位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