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土壤类型各论,土壤性状与肥力建设,全省土壤资源开发与区域治理等篇。
出版时间:
1995年01月
目录
封面
江苏土壤
编辑人员
序
前言
图片
--
江苏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验收鉴定会议
--
江苏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经全国土壤普查省级验收组验收合格,特发此证。
--
酸性棕壤
----
图1厚层黄砂土景观(溧阳)
----
图2厚层黄砂土剖面(溧阳)
--
黄褐土
----
图3岗黄土景观(六合县马集,桑苗圃)
----
图4岗黄土剖面(六合县马集,桑苗圃)
--
酸性棕壤
----
图5暗岭砂土(连云港市云台区,海拔615m)
----
图6暗岭砂土剖面(连云港市云台区,海拔615m)
--
棕壤
----
图7棕白土景观(东海县石湖林场一林区)
----
图8棕白土剖面(东海县石湖林场一林区)
--
褐土
----
图9山黄土景观(铜山县汉王乡吴楼村)
----
图10山黄土剖面(铜山县汉王乡吴楼村)
--
火山灰土
----
图11暗色土景观(江宁县方山乡方山)
----
图12暗色土剖面(江宁县方山乡方山)
--
砂姜黑土
----
图13湖黑土景观(邳县邢楼乡大固村)
----
图14湖黑土剖面(邳县邢楼乡大固村)
--
灰潮土
----
图15高砂土景观(泰兴姚王乡张陈村)
----
图16高砂土剖面(泰兴姚王乡张陈村)
--
黄潮土
----
图17淤土景观(沛县湖屯乡李集村)
----
图18淤土剖面(沛县湖屯乡李集村)
--
漂洗型水稻土
----
图19白土景观(无锡县安镇乡安镇村)
----
图20白土剖面(无锡县安镇乡安镇村)
--
潴育型水稻土
----
图21黄马肝土景观(丹阳)
----
图22黄马肝土剖面(六合县)
----
图23马肝土景观(江宁)
----
图24马肝土剖面(江宁)
----
图25黄泥土景观之一(吴县)
----
图26黄泥土景观之一(溧阳)
----
图27黄泥土剖面(吴县)
--
滨海盐土
----
图28壤性中盐土景观(射阳)
----
图29壤性中盐土剖面(射阳)
--
照片5-1黄棕壤(1:1万倍)高岭石、水云母、蒙皂石
--
照片5-2棕红壤(1:2万倍)水云母、蛭石、高岭石
--
照片5-3黄刚土(1:1.5万倍)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
照片5-4黄刚土(1:1.5万倍)水云母、水云母向蒙脱石过渡
--
照片5-5岗黄土(1:1.5万倍)水云母、蒙脱石
--
照片6-1酥麻土(1:1万倍)水云母、绿泥石、硅石
--
照片6-2岭砂土(1:1万倍)水云母、蒙脱石
--
照片6-3白浆土(1:1万倍)高岭石、水云母、硅石
--
照片6-4包浆土(1:1.5万倍)水云母、硅石
--
照片6-5山红土(1:1.5万倍)水云母、蒙脱石
--
照片6-6山黄土(1:1.5万倍)水云母、蒙脱石、石英
--
照片6-7岗褐土(1:1.5万倍)水云母为主、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
--
照片6-8岗褐土(1:1.5万倍)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硅石、绿泥石
--
江苏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目录
第一篇地理环境与成土因素
--
第一章区位特征
----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一、地理位置
------
二、行政区划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二章成土因素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一、日照与气温
------
二、降水
----
第二节地质地貌特征
------
一、地质构造
------
二、地貌轮廓
----
第三节成土母质
------
一、残积母质
------
二、坡积母质
------
三、河流冲积母质
------
四、黄土和黄土状堆积物
------
五、第四纪红土母质
------
六、火山喷发堆积物
------
七、湖相沉积母质
------
八、三角洲相沉积物
------
九、海相沉积物
----
第四节植被
------
一、暖温带的植被
------
二、北亚热带的植被
------
三、中亚热带北缘的植被
------
四、滨海盐土植被类型
------
五、冲积平原草甸土植被类型
------
六、湿生、沼生、水生植被类型
----
第五节人为活动
------
一、人为活动的有利因素
------
二、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
第二篇土壤类型
--
第三章土壤分类
----
第一节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
一、古代的土壤分类
------
二、30年代起至1950年的土壤分类
------
三、50年代起的土壤分类
----
第二节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
一、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和分类原则
------
二、土壤分类的依据
------
三、土壤命名
----
第三节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
------
一、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表
------
二、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检索
--
第四章土壤分布
----
第一节土壤分布特色与地带性土壤分布
----
第二节土壤区域分布
------
一、苏北低山丘陵与苏北平原的土壤分布
------
二、沿江低山丘陵及平原、河湖洼地的土壤分布
------
三、苏南丘陵岗地的土壤区域分布
----
第三节土壤微域分布
------
一、阶梯式土壤微域分布
------
二、棋盘式微域分布
------
三、扇形叠置式土壤微域分布
--
第五章黄棕壤、黄褐土及棕红壤
----
第一节黄棕壤
------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
------
二、成土条件
------
三、成土特点
------
四、土壤性态特征
------
五、类型划分
----
第二节黄褐土
------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
------
二、成土条件
------
三、成土特点
------
四、土壤性态特征
------
五、类型划分
----
第三节棕红壤
------
一、成土特点
------
二、棕红壤的特性
------
三、棕红壤的土属
------
四、改良利用
--
第六章棕壤褐土
----
第一节棕壤
------
一、成土条件及分布概况
------
二、主要成土特点
------
三、性态特征
------
四、棕壤类型的划分
------
五、棕壤的农业利用改良
------
六、棕壤的综合开发利用
----
第二节褐土
------
一、成土特征
------
二、褐土的亚类和土属
------
三、褐土的基本性状
------
四、褐土的利用和改良
--
第七章粗骨土、石灰岩土、基性岩土、紫色土、红粘土
----
第一节粗骨土
------
一、酸性粗骨土
------
二、中性粗骨土
------
三、石灰性粗骨土
------
四、粗骨土的农业利用
----
第二节石灰岩土
------
一、粘黑土
------
二、粘棕土
----
第三节基性岩土
----
第四节紫色土
----
第五节红粘土
--
第八章砂姜黑土与沼泽土
----
第一节砂姜黑土
------
一、分布与面积
------
二、形成条件
------
三、成土特点
------
四、性态特征
------
五、类型分异
----
第二节沼泽土
------
一、沼泽土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
------
二、沼泽土的形成特点及其分类
------
三、沼泽土的基本性状
------
四、沼泽土的利用和改良
--
第九章潮土与滨海盐土
----
第一节潮土
------
一、分布概况
------
二、主要成土特点
------
三、类型分述
----
第二节滨海盐土
------
一、滨海盐土的发生特点
------
二、滨海盐土的脱盐熟化规律
------
三、滨海盐土的类型与分布
------
四、滨海盐土的性状
------
五、滨海盐土的水盐运动
------
六、滨海盐土的土壤质量评价
------
七、滨海盐土的治理与改良
------
八、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十章水稻土
----
第一节概述
------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
------
二、成土条件
------
三、成土特点
------
四、发生层段及演变模式
------
五、水稻土类型划分
----
第二节淹育型水稻土
------
一、分布
------
二、形态特征
------
三、理化性状
------
四、农业利用
----
第三节渗育型水稻土
------
一、概况
------
二、板浆白土
------
三、河砂土
------
四、潮灰土
------
五、湖砂土和湖白土
------
六、潮黄土
------
七、油泥土
----
第四节潴育型水稻土
------
一、分布和土属划分
------
二、形态特征
------
三、理化性状
------
四、农业利用
----
第五节漂洗型水稻土
------
一、分布
------
二、形态特征
------
三、理化性状
------
四、农业利用与改良
----
第六节潜育和脱潜型水稻土
------
一、基本概念
------
二、分布
------
三、形态特征
------
四、理化性状
------
五、改良利用
第三篇土壤性状与肥力建设
--
第十一章土壤基本性质
----
第一节土壤质地与孔隙
------
一、土壤质地
------
二、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
----
第二节土壤水分
------
一、我省主要土壤的持水性能
------
二、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点、渗漏速度
------
三、土壤的水分动态变化
----
第三节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与交换性能
------
一、土壤粘粒的矿物组成
------
二、土壤的交换性能
----
第四节土壤酸碱度与碳酸钙
------
一、土壤酸碱度
------
二、土壤碳酸钙含量
------
三、土壤碳酸钙与农业生产
----
第五节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特性
------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布
------
二、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
--
第十二章土壤养分
----
第一节土壤氮素
------
一、全省土壤氮素含量分布
------
二、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
三、土壤氮素供应
----
第二节土壤磷素
------
一、土壤全磷分布概况
------
二、土壤速效磷
------
三、土壤供磷强度
------
四、土壤磷素的固定与释放
------
五、磷对作物的影响
------
六、磷素的补给及其后效
----
第三节土壤钾素
------
一、全省土壤钾素含量分布概况
------
二、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
三、土壤钾素平衡
----
第四节土壤中量、微量元素
------
一、土壤有效硅
------
二、土壤有效硼
------
三、土壤有效锌
------
四、土壤有效钼
------
五、土壤有效锰
------
六、土壤有效铜
--
第十三章土壤耕作管理
----
第一节全省土壤耕作制度的沿革
------
一、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
二、从一熟制耕作到多熟制耕作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水田耕作管理
------
一、一熟制水田土壤的耕作管理
------
二、水旱两熟制地区的土壤耕作制的演变
------
三、双三制土壤耕作
----
第三节旱地耕作管理
------
一、一熟制旱地土壤耕作
------
二、两熟制旱地土壤耕作
------
三、多熟制旱地土壤耕作
----
第四节关于少免耕问题
------
一、少免耕对土壤的影响
------
二、因土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第十四章土壤肥力评级、肥力级差及肥力建设
----
第一节土壤肥力评级
------
一、评级单元
------
二、评级的依据与程序
------
三、评级内容
------
四、评级方法
------
五、评级结果
------
六、评级的其他方法
----
第二节土壤肥力级差
------
一、土壤肥力与基础肥力
------
二、肥力级差
------
三、提高肥力等级,缩小相对级差
----
第三节肥力建设
------
一、增加对土壤的物质投放,提高肥力基础产量
------
二、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
第十五章低产土壤改良
----
第一节低产土壤改良的重大成就
------
一、改良低产土壤,促进粮棉增产
------
二、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
第二节低产土壤改良的基本经验
------
一、老沤田改为水旱轮作田的经验
------
二、易涝旱田改成稻麦田的经验
------
三、花碱土改制种稻的经验
------
四、盐土综合治理的经验
----
第三节低产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
一、我省低产土壤的分类标准
------
二、低产土壤类型、面积、分布
----
第四节低产土壤的性状与改良
------
一、砂瘦型土壤
------
二、涝渍型土壤
------
三、粘闭型土壤
------
四、盐碱型土壤
------
五、夹盘型土壤
------
六、白土型土壤
第四篇土壤资源开发与区域治理
--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资源开发
----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
----
第二节土壤资源开发
------
一、优势与潜力
------
二、面临的问题
------
三、对策
--
第十七章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
第一节分区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命名
------
一、分区的原则
------
二、分区的依据
------
三、分区的方法
------
四、区片的命名
----
第二节淮北平原棕壤、潮土农、林、牧综合改良利用区
------
一、综述
------
二、分片概述
----
第三节里下河洼地脱潜型水稻土治水改良区
------
一、综述
------
二、分片概述
----
第四节滨海平原盐土、脱盐土淋盐改土区
------
一、全区概况
------
二、分片改良利用意见
----
第五节沿江平原灰潮土粮、棉、经、牧高产增肥改土区
------
一、综述
------
二、分片概述
----
第六节宁、镇、扬低山丘陵黄棕壤、黄褐土农、林、牧综合改良区
------
一、综述
------
二、分片概述
----
第七节太湖平原水稻土培肥利用区
------
一、综述
------
二、分片概述
参考文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