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1994年11月
目录
封面
马边彝族自治县志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志总编室
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志审稿小组
撰稿及摄影人员
曾任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稿小组
序
凡例
图片
--
马边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
马边县城一角
--
马边大风顶
--
自治县政府机关
--
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
--
自治县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法规
--
省长张浩若视察马边
--
市慰问团赴马边同庆彝族年节
--
河谷梯田
--
池塘养鱼
--
耕作
--
南江黄羊
--
马边大节竹
--
冷云杉原木
--
原始森林
--
下溪石拱桥
--
马边山区公路
--
马边——新市镇公路通车
--
大竹堡梯级电站
--
布依卓电站
--
程控电话
--
旧山水泥厂
--
清水笋罐头厂车间
--
黄磷厂
--
磷酸待运
--
茶园
--
酸梅果
--
桑园
--
酸梅林
--
山鹧鸪
--
金(周鸟)
--
1986年4月,大熊猫“苏苏”在苏坝区获救
--
羚牛
--
猕猴桃
--
珙桐
--
兰花
--
杜鹃花
--
红腹锦鸡
--
中药材
--
马中学生在上实验课
--
城南幼儿园
--
摔跤运动
--
县医院手术室
--
达体舞
--
彝族姑娘
--
苗族姑娘
--
背新娘
--
彝族瓦板房
--
明代石丈空碑刻
--
石梁站佛
--
古僚人崖墓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政区建置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设治前
----
第二节设治后
----
第三节县名考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区划
----
第二节境域
--
第三章县辖置地
----
第一节民建镇
----
第二节张坝区
----
第三节荍坝区
----
第四节下溪区
----
第五节苏坝区
----
第六节三河口区
----
第七节大院子区
--
第四章马边属隶考释
----
第一节秦至蜀汉
----
第二节晋至唐宋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构造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类型
----
第二节主要山脉 山峰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雨量
----
第三节日照 蒸发
----
第四节风雷
----
第五节霜雪
----
第六节四季特征
----
第七节立体气候
--
第四章水系
----
第一节马边河干流
----
第二节马边河主要溪流
----
第三节金沙江溪流
----
第四节地下水
--
第五章土壤
----
第一节水稻土
----
第二节冲积土
----
第三节紫色土
----
第四节石灰岩土
----
第五节黄壤
----
第六节黄棕壤
----
第七节棕壤
----
第八节暗棕壤
----
第九节漂灰土
----
第十节亚高山草甸土
--
第六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地震
----
第二节暴雨 洪水
----
第三节大风 冰雹
----
第四节泥石流 雷暴
----
第五节干旱
----
第六节绵雨 低温
----
第七节虫 兽害
第三篇自然资源
--
第一章矿藏
----
第一节磷矿
----
第二节石膏 煤等矿
----
第三节金属矿
--
第二章水能
----
第一节总量
----
第二节开发量
--
第三章植物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林木
----
第三节竹类
----
第四节牧草
----
第五节花卉
--
第四章土特产
----
第一节药材
----
第二节茶叶
----
第三节酸梅
----
第四节果树
----
第五节其他
--
第五章动物
----
第一节兽类
----
第二节鸟类
----
第三节鱼类
----
第四节珍稀动物
--
第六章大风顶
----
第一节珍稀动物乐园
----
第二节绿色基因宝库
----
第三节绮丽风光
第四篇人口
--
第一章状况
----
第一节变化
----
第二节分布
----
第三节普查
--
第二章构成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性别
----
第三节年龄
----
第四节婚姻
----
第五节文化程度
----
第六节职业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宣传教育
----
第二节政策措施
----
第三节技术措施
----
第四节少数民族计划生育
第五篇农牧
--
第一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劳动力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节水利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作物栽培
----
第四节良种推广
----
第五节作物保护
----
第六节土壤肥料
--
第三章养殖业
----
第一节猪 牛 羊 马
----
第二节鸡 鸭 鹅
----
第三节蚕 蜂 兔
----
第四节鱼
----
第五节疫病防治
--
第四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奴隶制
----
第二节封建制
----
第三节个体制
----
第四节集体制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方式
第六篇林业
--
第一章营林
----
第一节采种
----
第二节育苗
----
第三节植树造林
----
第四节抚育
----
第五节营林投资
--
第二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林权
----
第二节林政
----
第三节护林防火
----
第四节封山育林
----
第五节防治病虫害
----
第六节保护树种
--
第三章木材营销
----
第一节树竹品种
----
第二节生产
----
第三节销售
----
第四节价格
----
第五节加工
----
第六节国有企业
--
第四章野生动物保护
----
第一节保护区
----
第二节责任制
----
第三节执法
第七篇工业
--
第一章所有制
----
第一节国有工业
----
第二节集体工业
----
第三节个体私营工业
----
第四节乡镇企业
--
第二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电站
----
第二节发电量
--
第三章采掘工业
----
第一节磷矿
----
第二节煤炭
--
第四章机械工业
----
第一节铁制农具
----
第二节机械制造
----
第三节机械修理
--
第五章食品工业
----
第一节粮油加工
----
第二节饮料与调味品
----
第三节糖果加工
----
第四节生猪屠宰
--
第六章建材 建筑
----
第一节建材业
----
第二节建筑业
--
第七章造纸 印刷
----
第一节造纸
----
第二节印刷
--
第八章其他工业企业
--
第九章效益
第八篇交通
--
第一章线路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航道
----
第四节渡口
----
第五节桥梁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人畜力
----
第二节机动车
----
第三节水运
----
第四节主要企业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道路养护
----
第三节运价管理
----
第四节交通监理
----
第五节交通事故
第九篇邮政电信
--
第一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效益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函件
----
第三节包件
----
第四节汇兑
----
第五节报刊发行
----
第六节集邮
----
第七节邮政储蓄
----
第八节代办业务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第十篇城乡建设
--
第一章城镇建设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市政
----
第三节公用设施
----
第四节城镇规划
--
第二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乡场
----
第二节农村
--
第三章建筑管理
----
第一节设计
----
第二节施工
--
第四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房产
----
第二节地产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
----
第二节治理
第十一篇商业
--
第一章体制
----
第一节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节国有商业
----
第三节供销社
----
第四节集体商业
--
第二章商业网点
----
第一节集市
----
第二节场期
----
第三节网点布局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生产资料
----
第二节粮食油料
----
第三节日用工业品
----
第四节土特产品
----
第五节副食品
----
第六节蔬菜水产品及调味品
--
第四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民族贸易
----
第一节物资交流
----
第二节“三项照顾”
--
第六章经营效益
----
第一节纯购进总额
----
第二节商品销售总额
第十二篇财政税务
--
第一章体制
----
第一节财政
----
第二节税务
--
第二章收入
----
第一节总收入
----
第二节农业税
----
第三节工商税
----
第四节企业收入
----
第五节其他收入
--
第三章支出
----
第一节总支出
----
第二节经济建设费
----
第三节文化建设费
----
第四节行政 司法经费
----
第五节其他支出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预决算
----
第三节税收
----
第四节企业财务
----
第五节行政事业财务
----
第六节乡财政
----
第七节冻结 控制银行存款
第十三篇金融
--
第一章货币
----
第一节币种
----
第二节流通
--
第二章金融活动
----
第一节存款
----
第二节贷款
----
第三节结算
----
第四节其他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现金
----
第三节金银
----
第四节工资基金
----
第五节基本建设资金
----
第六节信贷
----
第七节财务
第十四篇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综述
----
第一节经济发展
----
第二节经济结构
----
第三节人民生活
--
第二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生产计划
----
第三节流通计划
----
第四节基建计划
----
第五节人口 就业等计划
--
第三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统计调查
----
第三节统计报告
----
第四节统计监督
--
第四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市场价格
----
第三节价格管理
----
第四节物价调整
----
第五节物价监督
--
第五章物资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物资调配
--
第六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工商企业
----
第四节经济合同
----
第五节商标广告
--
第七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计量制度
----
第三节计量检定
----
第四节标准化
--
第八章国土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建设用地
----
第三节地政与监察
--
第九章审计监督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国家审计
----
第三节内部审计
----
第四节社会审计
第十五篇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共马边地方组织
----
第一节解放前党的组织活动
----
第二节历届党代会
----
第三节县委
----
第四节工作部门
----
第五节基层组织
--
第二章中共党务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宣传
----
第三节统一战线
----
第四节纪律检查
----
第五节政策研究
----
第六节党校
----
第七节信访 保密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农民组织
----
第二节工会组织
----
第三节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妇女组织
----
第五节科协
----
第六节工商联
----
第七节残疾人联合会
----
第八节专业学会、协会
--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党团
----
第一节国民党 三青团
----
第二节民社党 青年党
----
第三节社团
第十六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解放前的政权机构
----
第一节通判衙门 同知公署
----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政府机构
----
第三节议会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五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六节选举
----
第七节代表视察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级机构
----
第二节办公制度
----
第三节派出机构
----
第四节乡(镇)政府
----
第五节村社自治组织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政协活动
第十七篇政事纪要
--
建马边厅
--
筹边与办彝务
--
争夺防区
--
马边解放
--
清匪反霸
--
减租退押
--
禁烟肃毒
--
抗美援朝
--
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
--
“镇反”“肃反”
--
“三反”“五反”
--
社会主义改造
--
整风反右
--
人民公社的建立与调整
--
四清运动
--
拨乱反正
--
成立彝族自治县
--
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八篇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侦查 预审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消防
----
第四节监改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经济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监所检察
----
第五节控申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行政审判
----
第五节告诉申诉审判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人民调解
----
第三节律师工作
----
第四节公证工作
--
第五章民国时期司法工作
----
第一节治安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监狱 看守所
第十九篇民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优属
----
第二节优待补助
----
第三节安置
----
第四节抚恤
--
第二章救济福利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贫困救济
----
第三节扶贫
----
第四节社会救济
----
第五节福利事业
----
第六节残疾人事业
----
第七节“麻风村”
--
第三章基层政务与政区管理
----
第一节村(居)民委员会建设
----
第二节政区管理
--
第四章社会事务
----
第一节婚姻管理
----
第二节殡葬管理
----
第三节社团登记
----
第四节地名普查与管理
第二十篇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制度
----
第二节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知青安置
----
第四节职工工资
----
第五节劳动保险
----
第六节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
第二章人事管理
----
第二节编制管理
----
第三节干部结构
----
第四节任免与调配
----
第五节培训与奖惩
----
第六节离退休管理
----
第七节人事制度改革
--
第三章工资 福利
----
第一节工资调改
----
第二节补贴 津贴
----
第三节福利待遇
第二十一篇军事
--
第一章驻军
----
第一节明清时代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解放后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募兵 征兵
----
第二节志愿军 义务兵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建制
----
第三节民兵
--
第四章兵事
----
第一节农民起义
----
第二节保路运动
----
第三节兵祸 匪患
----
第四节剿灭匪乱
----
第五节平息叛乱
----
第六节其它战事
第二十二篇教育
--
第一章基础教育
----
第一节学宫 私塾
----
第二节幼儿园
----
第三节小学
----
第四节中学
----
第五节民族教育
--
第二章专业与成人教育
----
第一节专业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扫盲教育
--
第三章教育内容
----
第一节学制 课程
----
第二节德育工作
----
第三节教学教研
----
第四节电教工作
----
第五节招生工作
----
第六节勤工俭学
--
第四章教师
----
第一节队伍
----
第二节培训
----
第三节待遇
--
第五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费
----
第三节设备
第二十三篇科技
--
第一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科技人员
----
第三节重要举措
--
第二章科普
----
第一节宣传 培训
----
第二节学术交流
----
第三节服务
----
第四节青少年科普
----
第五节大风顶考察
--
第三章科研
----
第一节农牧
----
第二节林业
----
第三节工业 交通
----
第四节医药 卫生
----
第五节气象 地震 水文
第二十四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设施
----
第一节图书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广播
----
第四节电视
----
第五节档案
----
第六节史志
--
第二章群众写作
----
第一节民歌
----
第二节诗歌
----
第三节散文 小说
----
第四节楹联
----
第五节论文
----
第六节新闻
--
第三章艺术活动
----
第一节音乐 舞蹈
----
第二节绘画 摄影
----
第三节金石 书法
----
第四节戏剧
--
第四章古迹形胜
----
第一节文物
----
第二节古迹
----
第三节景观
第二十五篇医药卫生
--
第一章事业发展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卫生体制改革
----
第三节设施
----
第四节公费医疗
----
第五节医疗费减免
----
第六节卫生经费
--
第二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卫生监督 监测
--
第三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妇女保健
----
第三节儿童保健
--
第四章医疗卫生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中医
----
第三节西医
----
第四节中西医结合
----
第五节技术培训
----
第六节卫生团体
--
第五章药品管理
----
第一节药品生产
----
第二节药品经营
----
第三节药品市场管理
第二十六篇体育
--
第一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幼儿体育
----
第二节小学体育
----
第三节中学体育
--
第二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彝族体育
----
第二节职工体育
----
第三节农民和个体户体育
----
第四节老年体育
--
第三章训练和竞赛
----
第一节运动训练
----
第二节人才选拔
----
第三节教练和裁判
----
第四节竞赛成果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费
----
第三节场地设施
第二十七篇彝族苗族社会
--
第一章开发历程
----
第一节入迁
----
第二节发展
--
第二章传统经济
----
第一节农业
----
第二节牧业
----
第三节手工业
----
第四节狩猎
----
第五节交换
--
第三章家支氏族
----
第一节构成
----
第二节分布
----
第三节等级
----
第四节习惯法规
----
第五节冤家械斗
--
第四章婚葬习俗
----
第一节婚姻制度
----
第二节婚姻程序
----
第三节丧葬礼仪
--
第五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饮食
----
第二节服饰
----
第三节居住
----
第四节器具
----
第五节工艺
----
第六节传统节日
----
第七节交谊
--
第六章原始宗教
----
第一节祖先崇尚
----
第二节万物有灵
----
第三节祭师
----
第四节占卜
----
第五节禁忌
----
第六节诅咒
--
第七章方言
----
第一节语词
----
第二节文字
----
第三节谚语
--
第八章苗族
----
第一节生活
----
第二节婚姻
----
第三节丧葬
----
第四节节庆
----
第五节宗教
第二十八篇汉族社会
--
第一章开发历程
----
第一节入迁
----
第二节发展
--
第二章会社
----
第一节家族
----
第二节会馆
----
第三节帮会
----
第四节姓氏
--
第三章垦社
----
第一节办垦
----
第二节经营
----
第三节垦务
--
第四章生活
----
第一节服饰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居住
----
第四节行旅
--
第五章礼仪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生日
----
第三节丧葬
----
第四节节庆
----
第五节农俗
--
第六章方言 谣谚
----
第一节方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谚语
----
第四节歇后语
--
第七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八章优良风尚
----
第一节传统美德
----
第二节社会新风
--
第九章社会问题
----
第一节吸毒
----
第二节乞丐
----
第三节匪患
----
第四节赌博
----
第五节禁忌
----
第六节迷信
第二十九篇人物
--
一、传记
----
撤假
----
汪京
----
周斯才
----
邱连山
----
宋仕杰
----
李学东
----
徐璞玉
----
李尊三
----
李静波
----
朱恒修
----
冯斗山
----
谢纯爱
----
余洪先
----
李双林
----
赵忍安
----
杨玉枢
----
王德
----
吕镇华
----
黄雪峰
----
魏伯遵
----
段华贵
----
阿洛比古
----
李桢
----
郭盛祥
----
恩扎文冠
----
李季龄
----
吉拿阿枝
----
贺国干
----
阿于石子
----
沈国鹏
----
贺昌群
----
刘中
----
洪锡先
----
杨洪福
----
俄木加家
----
傅幼龄
----
石瑾卿
----
陈会星
----
何永陶
----
李明田
----
徐靖中
----
吉克典古
----
王传猷
--
二、简介
----
胡鉴
----
李宏鉴
----
韩莱增
----
明安图
----
魏廷觐
----
鲁华祝
----
杨念鲁
----
肖泰香
----
杨子安
----
董义华
----
刘祖彬
----
李秀华
----
罗毕石哈
----
毛筠如
----
汪波
----
谢光显
----
彭玉霖
----
马新勤
----
严隆发
--
三、烈士名录
附录
--
国务院关于四川省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批复
--
马边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志》出版的批复
--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志》对外发行的批复
--
建新乡镇记
--
分设马边疏
--
县志导言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