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卓资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2001
出版时间:
2003年06月
目录
封面
卓资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县党政办公大楼
--
广场雕塑
--
烈士塔
--
同乐广场
--
1992年2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国务院第四会议室接见县委书记朱暄。
--
1992年2月28日,李鹏,宋平与参加机构改革试点县汇报会的6个县的县委书记合影。
--
1992年4月17日,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在卓资县六大班子领导和部分干部会议上讲话。
--
1985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原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杨植霖视察卓资县革命老区留影。
--
2001年秋,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在卓资县旗下营镇视察。
--
2002年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卓资县慰问贫困户。
--
胡麻开花
--
覆膜玉米
--
荞麦
--
后磨
--
后碾
--
辘轳共
--
碌碡
--
犁
--
奶站、寒羊
--
群马
--
草美羊肥
--
土豆
--
熏鸡
--
香瓜
--
红萝卜
--
豆类
--
人工落叶松林
--
三百多年树龄的大榆树
--
卧佛山
--
天然桦树林
--
后人湾后人
--
台阶路
--
九十九泉度假村
--
轻体建材
--
农机配件
--
稀土产品
--
电石产品
--
纸面石膏板
--
白酒
--
邮政大楼
--
移动接收塔
--
惠丰大桥
--
变电站
--
卓资中学教学楼
--
县幼儿园
--
旗下营中学电脑网络教学
--
卓资山逸夫学校
--
卓资县人民医院
--
县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手术
--
电视接收塔
--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
元宵节秧歌队在街头演出
--
青铜鼎(战国时代)
--
银盏托(元代)
--
象牙筹(辽代)
--
真容无鉴铜镜(金代)
--
白釉黑花罐(元代)
--
奉天诰命(无代)
--
剪纸绘画
--
《卓资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县委、政府、县志办主任、主编合影
--
《卓资县志》稿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合影
--
《卓资县志》稿评审会议参加人员
--
《卓资县志》编纂办公室全体人员合影
--
编辑人员简介
----
穆生荣,男,汉族,1941年生于武川县,196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专文化。历任卓资中学团委书记
----
张占元,男,汉族,1955年生于卓资县.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先后在学校、教育局、县委办、考核办、县委
----
李颖锋,男.汉族.1960年生于卓资县,文学函授大专,中共党员曾任中、小学教师,乡秘书。曾在报刊杂志
----
朱启荣,男,汉族,1945年生于卓资县,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任乡长、县委党校副校长。《卓资县志》编
----
张永和,男,汉族,1948年生于卓资县,1968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任卓资二中语文
----
杨崇权,男,汉族,1945年生于卓资县,中共党员,中师文化。新闻编辑,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协
----
王茂盛,男,汉族,1954年生于卓资县,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卓资县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县计划生育
--
卓资县行政图
序
凡例
概述
--
概 述
大事记
--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编建 置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地域沿革
----
第二节境域变迁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
第二节合作化至公社化时期
----
第三节改社建乡
----
第四节撤乡建镇
--
第三章各乡镇概况
----
第一节八苏木乡
----
第二节梅力盖图乡
----
第三节十八台镇
----
第四节巴音锡勒镇
----
第五节印堂子乡
----
第六节六苏木乡
----
第七节后房子乡
----
第八节大榆树乡
----
第九节福生庄乡
----
第十节梨花镇
----
第十一节复兴乡
----
第十二节旗下营镇
----
第十三节红召乡
----
第十四节卓资山镇
第二编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山脉 水系
----
第一节山脉
----
第二节水系
--
第三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耕地
----
第三节植被
----
第四节草场
--
第四章气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日照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无霜期
----
第五节风向 风力
----
第六节物候
----
第七节自然灾害
----
第八节气象谚语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三节矿产资源
第三编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数量 分布 变动
----
第二节人口结构
----
第三节人民生活
----
第四节姓氏
--
第二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计划生育管理
----
第三节机构
第四编农业
--
第一章垦地
----
第一节垦务
----
第二节耕地
--
第二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四章农技 农艺
----
第一节耕作方法
----
第二节良种推广
----
第三节田间管理
----
第四节农田建设
----
第五节生产资料供应
----
第六节农业机械
--
第五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站、所
第五编畜牧业
--
第一章所有制
----
第一节私有制
----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草场
----
第一节草场分布
----
第二节草业建设
--
第三章品种 饲养
----
第一节当地品种
----
第二节引进品种
----
第三节繁殖改良
----
第四节饲养方法
----
第五节主要措施
--
第四章疫病防治与检疫
----
第一节疫病种类
----
第二节检疫
----
第三节管理机构
第六编林业
--
第一章林业种类
----
第一节林种
----
第二节树种
--
第二章造林
----
第一节人工林
----
第二节种苗培育
----
第三节四旁植树
----
第四节“三荒”绿化
--
第三章林木管护
----
第一节封山育林
----
第二节护林防火
----
第三节野生动物保护
----
第四节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
第五节退耕种树种草
--
第四章采伐利用
----
第一节林产品采伐
----
第二节林产品利用
--
第五章林业科技与规划
----
第一节林业科技
----
第二节林业规划
--
第六章林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林业技术培训
----
第三节政策实施
第七编水利
--
第一章水利工程
----
第一节提水工程
----
第二节蓄水工程
----
第三节防洪用洪工程
--
第二章水利机具
----
第一节打井机具
----
第二节排灌机具
--
第三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
----
第二节水土治理
--
第四章人畜饮水
----
第一节缺水情况
----
第二节治理措施
--
第五章水利管理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机构
----
第三节投资使用
第八编工 业
--
第一章经营体制
----
第一节个体手工业
----
第二节私营公私合营合作企业
----
第三节国营企业
--
第二章电力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输变电
----
第三节供电
----
第四节电力管理机构
--
第三章采矿业
----
第一节煤矿
----
第二节云母
----
第三节黄金
----
第四节石棉
----
第五节其他采矿业
--
第四章化工
----
第一节黄磷
----
第二节化肥
----
第三节磷肥
----
第四节其它化工
--
第五章机械制造与机修
----
第一节机械制造
----
第二节电机
--
第六章建材
----
第一节水泥
----
第二节砖瓦
----
第三节白灰 砂石
----
第四节建材加工
--
第七章造纸 印刷
----
第一节造纸
----
第二节印刷
--
第八章粮食加工 食品 酿造
----
第一节粮食加工
----
第二节饲料加工
----
第三节食品加工
----
第四节酿酒
--
第九章毛革 鞋帽 被服
----
第一节皮毛 皮革
----
第二节鞋帽 被服
----
第三节其它
--
第十章招商引资
----
第一节引资情况
----
第二节引进企业
--
第十一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工业发展局
----
第二节二轻工业局
----
第三节招商局
第九编乡镇企业
--
第一章经营机制
----
第一节体制与结构
----
第二节调控与管理
--
第二章企业门类
----
第一节农业企业
----
第二节工业企业
----
第三节建筑施工企业
----
第四节交通运输企业
----
第五节商业 饮食服务业
--
第三章强乡镇建设
----
第一节卓资山镇
----
第二节旗下营镇
----
第三节十八台乡
----
第四节白银厂汉乡
----
第五节东河子乡
----
第六节后房子乡
----
第七节八苏木乡
第十编交 通
--
第一章道路
----
第一节故道
----
第二节铁道
----
第三节公路
----
第四节桥涵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货运
----
第二节客运
----
第三节运输工具
--
第三章交通机构
----
第一节交通局
----
第二节交通运输管理所
----
第三节交通监理所
----
第四节交通征费稽查所
----
第五节养路工区
第十一编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国土资源
--
第一章城镇建设
----
第一节集镇
----
第二节建筑物与建筑公司
----
第三节供水 排污
----
第四节道路 桥梁 广场
----
第五节城镇照明与卫生管理
----
第六节园林 绿化
--
第二章乡镇住宅
----
第一节乡村规划
----
第二节住宅建筑
--
第三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二节房屋情况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城镇环境现状
----
第二节乡村环境
--
第五章国土资源
----
第一节土地管理
----
第二节矿产资源管理
--
第六章机构
----
第一节环保局
----
第二节城建局
----
第三节国土资源局
第十二编邮 电
--
第一章邮电沿革
----
第一节烽火台 驿站
----
第二节代办所 信柜
----
第三节邮电局 邮电所
--
第二章邮政业务
----
第一节函件
----
第二节包件
----
第三节汇兑
----
第四节报刊发行
----
第五节机要通信
----
第六节集邮
--
第三章邮政运输
----
第一节干线邮路
----
第二节农村(县内)邮路
--
第四章电信
----
第一节电话
----
第二节电报
----
第三节管理机构
----
第四节联通 移动通信
第十三编商 贸
--
第一章商业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物资供应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经营业务
--
第三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外贸体制
----
第二节购销业务
--
第四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庙会
----
第二节集贸市场
----
第三节物资文化交流会
----
第四节商品展销会
--
第五章烟草 盐业专卖
----
第一节烟草专卖
----
第二节盐业专营
第十四编粮油购销
--
第一章购销体制
----
第一节粮油体制改革
----
第二节机构
--
第二章粮食征购
----
第一节粮商收购
----
第二节征收统购
----
第三节议购定购
--
第三章粮食销售
----
第一节非农业供应
----
第二节农牧民供应
----
第三节饲料供应
--
第四章粮食储运
----
第一节粮油储存
----
第二节粮油调运
第十五编财政税收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政收支平衡
----
第五节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
第二章国家税收
----
第一节税收体制
----
第二节税务管理
----
第三节税收种类
----
第四节税收
--
第三章地方税收
----
第一节地方税收体制及税务管理
----
第二节税收种类
----
第三节税收收入
第十六编国有资产
--
第一章资产量
----
第一节固定资产
----
第二节流动资产
----
第三节其它资产
--
第二章资产分布
----
第一节文教卫生
----
第二节行政事业
----
第三节公检法
----
第四节社会福利
----
第五节工交城建
----
第六节商粮贸
----
第七节农牧林水
--
第三章清产核资
----
第一节行政单位
----
第二节事业单位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管理方式
第十七编工商物价 技术监督
--
第一章工商物价
----
第一节工商管理
----
第二节企业管理
----
第三节商标 广告
----
第四节物价管理
----
第五节管理机构
--
第二章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业务工作
----
第二节机构设置
第十八编金融
--
第一章货币
----
第一节古钱币
----
第二节银两与银元
----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货币
----
第四节人民币
--
第二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中国人民银行卓资县支行
----
第二节中国工商银行卓资县支行
----
第三节中国农业银行卓资县支行
----
第四节中国建设银行卓资县支行
----
第五节信用合作社
--
第三章保险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财产保险
----
第三节人寿保险
--
第四章储蓄 信贷与结算
----
第一节储蓄
----
第二节信贷
----
第三节结算
--
第五章金库 债券 国库券
----
第一节金库
----
第二节债券
----
第三节国库券
--
第六章管理
----
第一节金融机构管理
----
第二节现金管理
----
第三节其它金融业务管理
第十九编计划 统计 审计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第三节机构设置
--
第二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业务
----
第二节业绩
----
第三节机构设置
--
第三章审计 监督
----
第一节国家审计
----
第二节社会 内部审计
第二十编政党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县委机构设置
----
第二节历届党员代表会议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中共卓资县委(龙胜县委)沿革和领导人名录
----
第四节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
----
第五节组织
----
第六节宣传
----
第七节统战
----
第八节政法委员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
第九节党校
----
第十节档案
----
第十一节信访
--
第二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农会 贫协
----
第三节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先队
----
第四节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商务会 工商联合会
第二十一编政权 政协
--
第一章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常委会
----
第一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沿革
----
第二节县政府机构设置沿革
----
第三节施政纪要
--
第三章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内设机构
----
第二节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政协工作
第二十二编主要政治运动 改革开放
--
第一章主要政治运动
----
第一节镇压反革命分子
----
第二节抗美援朝
----
第三节土地改革
----
第四节“三反”“五反”
----
第五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七节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八节整风反右
----
第九节大跃进
----
第十节人民公社化
----
第十一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三节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
第二章改革开放
----
第一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城镇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节机构改革
----
第四节城镇开发
----
第五节内引外联招商引资
----
第六节“进退还”战略实施
第二十三编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对敌斗争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刑侦
----
第四节消防
----
第五节看守所管理
----
第六节交通管理
----
第七节机构沿革
----
第八节森林警察
--
第二章检察院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审诉检察
----
第七节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法院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行政审判
----
第六节信访接待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调解
----
第四节律师工作
----
第五节公证
第二十四编军事
--
第一章抗日游击根据地
----
第一节根据地建设
----
第二节地下军服厂
--
第二章战事
----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春秋战国到清朝
----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
--
第四章驻军 人防工程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人防 战备工程
--
第五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地方游击队
----
第二节人民武装部
--
第六章民兵
----
第一节建制
----
第二节军事训练
----
第三节活动
第二十五编民政扶贫
--
第一章拥军优属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安置
----
第三节陵园
--
第二章社会救济
----
第一节救灾
----
第二节济困
--
第三章老区建设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建设
--
第四章婚丧管理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殡葬
--
第五章区域划界
----
第一节划界
----
第二节普查
--
第六章残疾人事业
----
第一节职责
----
第二节活动
--
第七章扶贫
----
第一节贫困状况
----
第二节解决温饱状况
----
第三节扶贫措施与成果
第二十六编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劳动用工制度
----
第二节劳动培训
----
第三节劳动监察与保护
--
第二章人事管理
----
第一节人员编制
----
第二节干部录用
----
第三节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
第四节干部培训
----
第五节职称评聘
----
第六节机构设置
--
第三章工资福利
----
第一节干部工资
----
第二节离退休人员及费用
--
第四章社会保障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养老保险
----
第三节医疗保险
第二十七编教 育
--
第一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幼儿教育
----
第三节小学教育
----
第四节中学教育
----
第五节蒙古族语言教育
----
第六节特殊教育
--
第二章专业教育
----
第一节农业中学
----
第二节职业中学
----
第三节教师进修学校
--
第三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学历结构
----
第二节民办教师
----
第三节师资培训
--
第四章教育改革
----
第一节学制改革
----
第二节教学改革
----
第三节电化教学
----
第四节改革实践
--
第五章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勤工俭学
--
第六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教育管理网络
----
第三节管理
第二十八编体 育
--
第一章机构 业绩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业绩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中小学体育
----
第二节业体校
--
第三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牧民体育
--
第四章体育设施 竞赛记录
----
第一节体育设施
----
第二节 竞赛记录(田径)
第二十九编文化艺术
--
第一章机构 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
第二章文化单位 艺术团体
----
第一节文化馆(站)
----
第二节图书馆
----
第三节文物管理所
----
第四节晋剧团
----
第五节乌兰牧骑
----
第六节电影公司
----
第七节图书发行
--
第三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文化宣传
----
第二节业余文艺
----
第三节传统娱乐
--
第四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联组织
----
第二节文学创作
----
第三节书法 美术 摄影 民间工艺
----
第四节音乐舞蹈
--
第五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历史文物
----
第二节历史古迹
第三十编广播电视
--
第一章广播电视 自办节目
----
第一节有线广播
----
第二节卓资县人民广播电台
----
第三节卓资电视台
----
第四节卓资县有线电视台
----
第五节优秀节目
--
第二章乡镇广播电视
----
第一节广播放大站
----
第二节电视差转台 转播台
----
第三节卫星地面站
----
第四节有线电视网络
----
第五节调频广播
--
第三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经费
第三十一编医疗卫生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医疗机构
----
第三节基层医疗机构
----
第四节卫生学校
----
第五节设备与技术
----
第六节医疗制度
----
第七节医疗队伍
--
第二章卫生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妇幼保健
----
第三节公共卫生
----
第四节计划免疫
--
第三章医药管理
----
第一节私营医药字号
----
第二节公私合营
----
第三节药材管理
----
第四节药品监管
--
第四章红十字会
----
第一节职责
----
第二节活动
第三十二编科技与气象
--
第一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普及
----
第二节引进推广
----
第三节科技成果
----
第四节机构队伍
--
第二章气象
----
第一节观测预报仪器
----
第二节工作
----
第三节沿革
第三十三编民族宗教
--
第一章民族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民族分布
----
第三节民族团结
----
第四节民族政策
----
第五节机构设置
--
第二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喇嘛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天主教
----
第五节基督教
----
第六节吕祖教
----
第七节一贯道
第三十四编民 俗
--
第一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蒙古族生活礼仪习俗
----
第二节汉族生活习俗
--
第二章岁时节俗
----
第一节蒙古族岁时节俗
----
第二节汉族岁时节俗
--
第三章礼仪习俗
----
第一节汉族礼仪习俗
----
第二节回族礼仪习俗
--
第四章民歌 民谣
----
第一节爬山调
----
第二节地方歌谣
--
第五章良风陋习
----
第一节良风
----
第二节陋习
第三十五编语 言
--
第一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卓资县常见的词语
--
第二章谚语 歇后语
----
第一节谚语
----
第二节歇后语
第三十六编人 物
--
第一章人物传略
----
拓跋珪
----
瑞常
----
郭树德
----
察干胡
----
李九如
----
赵自新
----
庞忠义
----
乌喜鹤
----
孟克那齐尔
----
张钦
----
二喇嘛
----
阿葛理
----
王建民
----
孟玉荷
----
刘汉
----
吕子文
----
巴明孝
----
赵励师
----
李枝荣
----
华林太
----
李珍
----
张茂威
----
蔡子萍
----
姚全
----
阿木古隆
----
李枝杬
----
王二娃
----
王建功
--
第二章人物简介
----
第一节曾任或现任副厅级以上职务的党政军领导(县籍)
------
金巴扎布
------
陈振华
------
田银河
------
太平
------
巴达日夫
------
刘钰
------
乌力计
------
金二毛
------
杨晋文
------
贺光明
------
王有智
------
亢君贵
------
高兴赛
------
王万宏
----
第二节曾任和现任县主要党政领导
------
杨叶澎
------
宋克瓒
------
高鸿光
------
张继先
------
曾则西
------
张建国
------
荆英
------
李新瑞
------
裴志忠
------
薛星三
------
高崇林
------
张万金
------
贾永全
------
李侠
------
李振湖
------
王道义
------
武仕旺
------
许金文
------
杨增荣
------
夏步斗
------
曹国柱
------
海巴图
------
董茂
------
朱暄
------
荣宝昌
------
张楚
------
李发厚
------
阎生华
------
范茂森
------
刘珍
------
冯林生
------
王建国
----
第三节曾长期在县内工作过的副厅级以上干部
------
贾海龙
------
吴良存
------
张同
------
崔锦文
------
刘贵德
------
曹金海
------
姜九州
----
第四节全国劳动模范
------
张瑾
------
李平江
----
第五节文化、科技名人
------
杨志凌
------
谷丰登
------
粱存喜
------
智广俊
--
第三章人物表
----
第一节省(自治区)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
第二节省(自治区)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
----
第三节县团级以上军政人员名录
----
第四节副县(处)级以上离休干部
----
第五节高级知识分子
--
第四章英名录
附 录
--
一、地方文献辑存
--
二、报刊文章辑存
--
三、传说
--
四、《卓资县志》出版报批文件辑存
--
五、修志始末
--
六、《卓资县志》稿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七、《卓资县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八、《卓资县志》编辑人员名单
--
九、《卓资县志》提供专业志资料人员名单
--
表格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