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宜昌发生了一场对抗日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1938年宜昌大撤退。这次事件集中体现了
宜昌人民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团结一心,救亡图存,舍身为国,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宜昌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极
其悲壮的一页,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出版时间:
2005年09月
目录
封面
宜昌大撤退图文志
《宜昌大撤退图文志》编辑部
目录
序
--
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1938年侵华日军进逼武汉
二、长江下游要塞沉船阻敌
三、宜昌城乡抗日救亡如火如荼
--
峡口之城宜昌
--
宜昌人民素有反帝爱国传统
--
1938年,抗日救亡运动掀高潮
--
救助过境难童
--
救护伤病员
--
赶铸“三角铁钉”,支援前线
--
赈济难民,组织疏散
四、长江“咽喉部位”的严重阻塞
--
西迁政府机关团体旅客拥塞
--
伤兵拥塞
--
难民难童拥塞
--
物资、器材、设备阻塞
--
中下游江海轮船阻塞
五、长江川江段航道上的主要险滩
--
川江主要险滩:
----
1、喜滩
----
2、水田角
----
3、獭洞
----
4、崆岭滩
----
5、青滩
----
6、冰盘碛
----
7、方滩
----
8、泄滩
----
9、叱滩
----
10、下马滩
----
11、黑石滩
----
12、臭盐碛
----
13、滟滪石滩
----
14、庙基子滩
----
15、东洋子滩
----
16、猴子石滩
----
17、白纤滩
----
18、兴隆滩
----
19、宝塔滩
----
20、狐滩
----
21、茅磊子滩
----
22、折桅子滩
----
23、滥泥湾
----
24、倒脱靴
----
25、篮竹坝
----
26、蚕背梁
----
27、佛面滩、观音滩
----
28、王家滩
--
[长江纤路与栈道]
六、日本空军对宜昌的轰炸
--
1938年-1940年日军对宜昌的轰炸
--
“江兴”轮在向宜昌抢运途中遇难
--
“新升隆号”轮撤退宜昌途中被炸《新华日报》、八路军办事处25人遇难
--
邓颖超所作悼念诗
--
“民俗”轮被炸沉
七、最紧张的一幕
--
卢作孚临危受命
--
卢作孚的运筹之功
--
在五龙增设货运码头
--
通函各轮同情照顾伤兵
--
在险滩处设机械绞滩
--
木船运载民营厂矿物质人川
--
收购旧轮船改造后参加抢运
--
三斗坪接替宜昌港
--
万县港的过流量
--
[邓华益简介]
--
[部分亲历者]
八、在大撤退人流中(1)
--
1、叶圣陶过宜留下诗篇
--
2、谢添和“上海影人旅行剧团”在宜义演
--
3、罗家伦回忆中央大学西迁
--
4、张伯苓在宜演讲
--
5、徐悲鸿途经宜昌到重庆
--
6、吴作人随中央大学迁重庆
--
7、黄万里夫人回忆逃难途中过三峡
--
8、张修平回忆抗战初期在宜昌演出
--
9、沙汀将逃难进川的经历写入小说
--
10、章开沅的回忆
--
11、马寅初在宜演讲
--
12、张善子在宜昌完成国画:《怒吼吧!中国》
--
13、刘真组织抗日宣传团
--
14、大南门关帝庙令人驻足流连
--
15、聂华苓记写宜昌三斗坪
--
16、史沫特莱在宜昌住院治疗两个月
--
17、余上沅、曹禺和国立剧专师生在宜演出
--
18、吴祖光全家11口随父亲乘船去重庆
--
19、陶博吾含泪赋诗《弃儿行》
--
20、吴莆生与“孩子剧团”长途跋涉到重庆
--
21、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迁化工联合企业入川
九、在大撤退人流中(Ⅱ)
--
22、老舍在宜昌题词鼓励抗战剧团
--
24、郭沫若《洪波曲》忆武汉撤守后
--
25、陶行知在宜昌学院街小学演讲
--
26、陶铸、曾志、雍文涛、李范一等途经宜昌
--
27、钱瑛、韦君宜在宜昌从事党的活动
--
28、撤退抢运高峰时,晏阳初途经宜昌
--
29、林德道回忆由武汉到宜昌
--
30、陈独秀与家人途经宜昌入川
--
31、姚毓霖回忆途经宜昌
--
32、记者冯英子的回忆
--
36、《大公报》在宜遭轰炸王芸生等滞留宜昌
--
37、孔府嫡孙孔德成过宜挥毫留墨
--
38、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由宜昌乘船到重庆
--
39、吴国祯途经宜昌去恩施
--
40、楚剧艺人撤离武汉进川
--
41、谈锡恩主持湖北省图书馆西迁
--
42、黄炎培和职教社同仁乘江轮离宜
--
43、严立三、石瑛、张难先在三游洞办公
--
44、冯玉祥宜昌抗日前线督军
--
46、金毅回忆随保育院生途经宜昌
--
47、邹荻帆流亡宜昌在分乡教书
--
50、金敬迈儿时过宜昌,至今难相忘
--
51、臧克家等步行千里从香溪乘船入川
--
52、杨麟和爷爷押运三千件棉纱到重庆
--
[部分亲历者]
十、途经宜昌迁往重庆的厂矿设备
--
概述
--
[林继庸简介]
--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
[金陵兵工厂最早迁厂复工]
--
[汉阳铁厂迁运重庆]
--
[中福煤矿迁运重庆]
--
[周恒顺机器厂搬迁艰难,在宜昌转折]
--
[豫丰纱厂设备搬迁历时两年多]
--
[汉口“申四”、“福五”两厂转运重庆]
--
[武汉民营工厂拆迁]
--
[沙市纱厂西迁入川]
--
[广东第二兵工厂艰辛迁川]
--
[7家造纸厂内迁]
--
[汉口裕华纱厂迁往重庆]
--
[宜昌永耀电灯公司最后拆迁]
--
[白燕武最后撤离]
--
[民生公司的统计]
--
[宜昌港军运的统计]
--
[翁文灏组织厂矿企业迁往内地]
十一、途经宜昌人川的学校、科研团体
--
[迁入万县的学校]
--
[迁入重庆的高校、中等学校]
--
[迁入成都的高校、中学]
--
[迁入四川省内其他地区的学校]
--
[金陵女子大学西迁入川]
--
[武汉大学在宜昌设迁校办事处]
--
[中华大学先迁宜昌,再迁重庆]
--
[“湖北联中”途经宜昌迁恩施]
--
[武昌大公中学先迁宜昌,再迁万县]
--
[途经宜昌人川的科研机关团体]
十二、日军沿长江西进的美梦在宜昌破灭
十三、专家学者论述及观点辑录
十四、附录
--
卢作孚《战时运输中最紧张的一幕》(节选)
--
孙越崎《富国利民勋业照人》
--
《李肇基回忆录》(节选)
--
童少生《民生公司参加了抗日战争》(节选)
--
卢国纪《父亲在宜昌亲自部署指挥》(节选)
十五、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