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大学校史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北京农业大学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工作。

内容时限: 1949-1987

出版时间: 1995年09月

目录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
版权页
彩图
-- 农业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949年9月16日)
-- 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1949年12月12日)
-- 关于北京农业大学定名通知(1950年4月8日)
-- 1950年农耕学习班
-- 土改工作团出发之前(1951年10月)
-- 抗美援朝志愿兽医队(1951年)
-- 参加军干校同学留影(1950年)
-- 李连捷教授赴西藏考察(1952年摄于布达拉宫前)
-- 苏联专家绥吉纳与农业生物科学研究室及进修人员合影(1950年)
-- 北京农大与华北农科所签订合作协议书(1954年)
-- 孙晓村、施平、沈其益、蔡旭在天安门观礼台上(1954年)
-- 苏联专家采里舍夫与参加进修班学员合影(1957年)
-- 苏联专家罗吉金与参加讲习班的学员合影(1957年)
-- 孙晓村、戴芳澜等与苏联专家合影
-- 林传光教授赴苏联参加学术会议(1958年)
-- 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格罗查来北京农大访问(1954年)
-- 教职员宿舍(罗道庄)
-- 学生宿舍(罗道庄)
-- 教室楼(罗道庄,1955年落成)
-- 教学楼(罗道庄,1955年落成)
-- 1958年全校师生下放誓师大会
-- 施平、叶和才等在徐水下放点检查工作(1959年)
-- 学校检查组在山东下放点检查工作(1959年)
-- 建校十周年庆祝大会(1959年)
-- 林彪、邓小平以及彭真、谭震林等视察北京农大科研成果(1960年5月8日)
-- 王观澜校长视察涿县半农大半读(1965年)
-- 涿县半农半读——田头上外语课(1965年)
-- 蔡旭教授在小麦育种试验田(1965年)
-- 越南留学生在北京农在学习
-- 园艺系副主任哈贵增等与蒙古留学生毕业留影
-- 捷克留学研究生在山西实习
-- 马连洼校舍在建设中(1958年)
-- 马连洼校舍校门(1959年)
-- 1962年落成的主楼
-- 上课(在陕西省甘泉县清泉镇)
-- 建校劳动(在陕西省甘泉县清泉镇)
-- 北京农大在陕西省甘泉县清泉镇校址(1970-1972年)
-- 关于北京农大迁到河北省并改名为华北农大的通知(1973年4月9日)
-- 高鹏先视察围场教学基点(1974年)
-- 国务院关于华北农大搬回北京市马连洼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名称的通知(1978年11月29日)
-- 《光明日报》刊载北京农大十年来变迁的文章(1978年11月30日)
-- 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为北京农业大学题写校名(1979年10月12日)
-- 庆祝建校三十周年大会(1979年11月21日)
-- 科研楼与八十年代初的校门
-- 国务院批复北京农业大学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4年4月2日)
-- 俞大绂校长在著书立说
-- 副校长王明远、华山、蔡旭、娄成后、朱振声,临时党委副书记李开鼎、吴汝焯等与原农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华
-- 安民校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在一起
-- 庆贺俞大绂、熊大仕、沈其益、娄成后、李连捷、彭克明、周明牂、沈隽、韩德章、杨昌业、叶和才、蔡旭十二位
-- 副校长沈其益与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校长特纳签订两校合作协议(1980年)
-- 娄成后教授在实验室
-- 李连捷教授在延庆考察土壤(1983年)
-- 周明牂教授在实验田
-- 裘维蕃教授在实验温室
-- 阎龙飞教授在实验室
--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等参观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北京农大展品(1984年)
-- 李鹏总理等到北京农大曲周实验站视察(1988年6月14日)
-- 中共北京农大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合影
-- 北京农业大学首届教代会召开(1986年)
-- 北京农业大学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图
目录

第一章新型的北京农业大学的创立
-- 一学校组织机构
---- (一)三所农学院的合并
---- (二)组织机构
------ 北京农业大学组织系统表(1950年)
------ 附北京农业大学农村工作委员会与工作站组织系统(1950.7)
---- (三)教职工队伍
-- 二教育改革
---- (一)教学制度改革
---- (二)课程改革
---- (三)办学体制
---- (四)科学研究工作
---- (五)校办农场的改革
-- 三三大革命运动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 (一)参加抗美援朝运动
---- (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
---- (四)在广阔的学习课堂受教育
-- 四“农大问题”的始末
---- (一)“农大问题”的爆发
---- (二)“农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三)“农大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 (四)新领导体制的确立与工作整顿
-- 五学校基本建设
---- (一)校舍修缮与建设
------ 附北京大学农学院房屋及土地统计表
---- (二)经费
-- 六党与群众组织
---- (一)党组织
---- (二)工会
---- (三)青年团
---- (四)民主党派
---- (五)学生会
第二章全面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1952-1957)
-- 一体制与机构
---- (一)领导机构的调整
---- (二)教研组的建立
---- (三)教职工队伍
------ 北京农业大学组织系统表(1952年院系调整后)
------ 1952-1957教职工人数统计表
---- (四)学校领导关系及其转移
-- 二五年教学改革的经过
---- (一)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
---- (二)贯彻“十六字”方针
---- (三)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四)“八月会议”,推动全面学习苏联
------ 对全校教师的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表
---- (五)第二次全国高等农林教育会议
---- (六)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 (七)高教部对农大工作全面检查
---- (八)暑期校院长座谈会
---- (九)教改工作检查总结
-- 三主要教学环节与制度的改革
---- (一)修订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简表(以农学专业为例)
---- (二)修订教学大纲
---- (三)教材编译
---- (四)建立生产实习制度
---- (五)考试制度的改革
---- (六)完善马列主义课程
------ 农大开设四门课的情况列表
---- (七)加强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方针
---- (八)学制改革
---- (九)招生、分配与助学金制度
-- 四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 (一)科学研究工作
---- (二)米丘林学说与摩尔根学说的争论
-- 五学校发展与建设
---- (一)发展规划
---- (二)建校与迁校
------ 五十年代主要设备条件与经费
-- 六国际交流
---- (一)聘请苏联专家讲学
---- (二)派遣出国留学生
------ 1950-1960年应聘苏联专家名录
---- (三)接收外国留学生
------ 历年外国留学生统计表
---- (四)与国外农业院校建立联系
---- (五)国际友好交往
------ 历年接待国际友人来访统计表
-- 七整风与反右
---- (一)整风运动的发动与鸣放
---- (二)反击右派与右派处理
---- (三)整改
---- (四)“双反”、“交心”
-- 八党与群众组织
---- (一)党组织
---- (二)民主党派
---- (三)工会
---- (四)青年团
---- (五)学生会
第三章探索新的办学道路(1958-1966)
-- 一教育革命、全校下放农村锻炼
---- (一)1958年上半年教育革命的形势
---- (二)毛主席指示农大全校下放农村锻炼
---- (三)南农会议、康生讲话、十一月会议
---- (四)二月教师会议,下放工作的调整
---- (五)“反右倾”运动
---- (六)下放总结与校庆十周年
---- (七)下放结束后学校工作的规划与设想
-- 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一)1960-1961年下放教学
------ 附件一北京农业大学三年(1960-1962)发展规划大纲
------ 北京农业大学三年(1960-1962)规划发展进度和专业名称表
------ 附件三北京农业大学五年(1963-1967)规划大纲
---- (二)修订和编写新教材
---- (三)贯彻执行《高教六十条》
---- (四)贯彻毛主席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
-- 三试行半农半读与全日制两种教育制度
---- (一)试行半农半读
---- (二)制订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全面规划
---- (三)试行半农半读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 参加涿县等地方四清运动表
-- 四科学研究工作
---- (一)“大跃进”时期的科学研究(1958-1959)
------ 1958年丰产试验计划
------ 1958.8-1959.8科学研究成果统计
------ 1958.8-1959.8参加科学研究人数统计
---- (二)调整时期的科学研究(1960-1962)
---- (三)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时期(1963-1966)
------ 1965年7-8月间,学校上报第一批全国科学技术成果共15项,统计表
-- 五筹建研究院和研究生教育
---- (一)研究院的酝酿与筹备
---- (二)研究生教育
-- 六学校组织机构与领导体制
----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改变与组织机构的调整
---- (二)系、专业调整
------ 附1949-1966年农大系、专业设置一览表
-- 七建校、建场、建站
---- (一)校舍建设
---- (二)校办农场建设
---- (三)马连洼实验站建设
------ 农机站
------ 农学站
------ 园艺站
------ 畜牧站
-- 八党与群众组织
---- (一)党组织
---- (二)工会
---- (三)共青团
---- (四)学生会
第四章“文革”罹难学校搬迁(1966-1972)
-- 一动乱-瘫痪(1966.5-1966.12)
---- (一)学校动乱的前夕
---- (三)揪“黑帮”、划“红黑线”
---- (四)“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 (五)“10.21”事件,踢开党委闹革命
---- (六)组织机构瘫痪、师生大串连
-- 二夺权,成立革委会(1967.1-1968.7)
---- (一)大乱农林口,批判谭震林
---- (二)大搞派性,“上揪下扫”
---- (三)成立农大革委会
------ 北京农业大学革命委员会成员名单(1967.6.19成立)
---- (四)革命委员会干的几件大事
-- 三工、军宣队进驻学校(1968.8-1969.10)
---- (一)继续清理阶级队伍和落实干部政策
------ 北京农业大学在十年动乱中非正常死亡人员名单
---- (二)整党、恢复党团组织生活
---- (三)开展教育革命活动
-- 四战备疏散,下放劳动(1969.11-1970.8)
---- (一)下放涿县和河北武邑
---- (二)开展清查“五·一六”运动
---- (三)本科生毕业分配
-- 五迁往陕北(1970.8-1972.12)
---- (一)解散农大与搬迁的酝酿
---- (二)实验站移交经过
---- (三)陕北选址与搬迁决策
---- (四)搬迁陕北
------ 教职工及家属住地分布
---- (五)清泉沟建校
---- (六)教育革命实践,试办工农兵班
---- (七)地方病大流行,危及师生健康
---- (八)与延安大学合并
---- (九)向中央反映实情,绝处逢生
第五章涿县办学困境图存(1973-1978)
-- 一从陕西甘泉迁河北涿县办学
---- (一)国务院科教组(73)90号文件的产生
---- (二)搬迁涿县
---- (三)涿县农场的交接
-- 二涿县建校与办学
---- (一)建校规划
---- (二)组织机构
---- (三)教学与科研工作
-- 三外来干扰与破坏
---- (一)涿县“工宣队”进校
---- (二)“工宣队”再进校
---- (三)“朝阳现场会”上的斗争
-- 四重返涿县
---- (一)“工宣队”撤出
---- (二)揭批“四人帮”
---- (三)思想与组织整顿
---- (四)涿县办学条件的困扰与摆脱困境的机遇
-- 五恢复在北京原址办学——力争与决策
第六章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改革、发展(1979-1987)
-- 一拨乱反正、全面恢复
---- (一)校园接收
---- (二)机构调整与体制改革
---- (三)工作、生活条件的恢复与改善
------ 学校行政机构设置(1986年)
------ 校党委机构设置(1986年)
------ 马连洼校部主要教学、教研建筑一览表(1987年初)
---- (四)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政策
------ 北京农业大学落实政策情况统计表(1987,10,13)
---- (五)教师队伍建设
---- (六)场、站、馆的建设
---- (七)校庆活动
-- 二学校发展规划
---- (一)关于办学方向
---- (二)关于发展规模
---- (三)关于教学体制
-- 三教学工作
---- (一)教学工作的恢复与改革
------ 1978-1986年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 (二)研究生教育
---- (三)管理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
---- (五)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 四科学研究工作
---- (一)科研工作的恢复(1979-1980)
---- (二)“六五”计划期间的科研工作(1981-1985)
------ 北京农业大学1978-1987历年科技成果获奖统计表
------ 历年(1979-1987)科研经费表
---- (三)科研工作全面规划
---- (四)科技推广、开发与扶贫
------ 1978~1987年科技成果推广情况统计表
--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一)校际合作与交流
------ 北京农业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正式校际关系时间表
---- (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三)接受国际援助和贷款
---- (四)主持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
---- (五)派出留学人员
---- (六)外事机构与规章制度
-- 六党与群众组织
---- (一)党组织
------ 1980-1987年发展党员及申请入党人数统计
---- (二)民主党派
---- (三)工会及教代会
---- (四)共青团
---- (五)学生会、研究生会
附录一 学校历届党政负责人名单
附录二 硕士、博士点与博士生导师名单
附录三 历届全国、市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名单
附录四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名单
附录五 历届毕业生人数
附录六 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