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志

和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和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5年12月

目录

封面
和县志
图片
-- 江泽民总书记在和县
-- 和县县委县政府
-- 县委常委听取县志工作汇报
-- 县长办公会议审议《和县志》稿
-- 乌江镇
-- 沈巷镇
-- 西梁山镇
-- 西埠镇
-- 阀门总厂及产品
-- 水泵总厂及产品
-- 水泥总厂
-- 建材总厂
-- 自来水厂
-- 化肥厂
-- 和县面粉厂
-- 沈巷外贸冷冻厂
-- 和县帆布厂
-- 乌江农药厂
-- 和县鞋帽厂的产品
-- 安徽省电力超硬材料总公司的产品
-- 和县纸厂及产品
-- 和县酒厂产品
-- 白桥酱制品
-- 和县名菜油炸麻雀
-- 和州全毛河蟹
-- 和县名产一品玉带(雍镇)
-- 油菜丰收在望
-- 棉花丰收
-- 大棚蔬菜
-- 城南乡蔬菜批发市场
-- 戎桥水库
-- 驷马山引江工程
-- 邮电大楼
-- 11万变电所
-- 和县汽车站
-- 和县航管站
-- 和马汽渡
-- 和县公路
-- 沈家巷火车站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 商业大厦
-- 陋室宾馆
-- 温泉疗养山庄
-- 和县一中教学楼
-- 和县二中实验楼
-- 和县师范音乐楼
-- 历阳一小逸夫楼
-- 电视塔
-- 萨马兰奇为许海峰授奖
-- 和县职业由学校服厂
-- 端午竞舟
-- 喜雨亭
-- 文昌塔
--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
-- 镇淮楼
-- 陋室
-- 陋室公园
-- 和县半枝梅
-- 霸王祠
-- 霸王像
-- 万寿塔
-- 罗积业山水画
--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及其书法
-- 端木礼海画·梅
-- 张即之字(南宋)
-- 穆庆东山水画
-- 龙潭洞发掘的古猿人及头盖骨
-- 王羲之书写的石刻“振衣濯足”
-- 张智锦烈士墓
-- 渡江战役西梁山战斗纪念馆及碑
-- 和县行政区划图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 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演变
---- 二、县城
---- 三、区乡村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地质
---- 一、构造
---- 二、地层
---- 三、矿产
-- 第三节 地貌
---- 一、平原
---- 二、岗地
---- 三、低山丘陵
-- 第四节 气候
---- 一、气候概况
---- 二、气温
---- 三、日照
---- 四、降水
---- 五、湿度
---- 六、风向风速
---- 七、蒸发
---- 八、气压
-- 第五节 水文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第六节 土壤
---- 一、土壤类型
---- 二、土壤物理性状
---- 三、土壤养分
-- 第七节 植被
-- 第八节 野生动植物
---- 一、野生动物
---- 二、野生植物
-- 第九节 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三、病虫灾
---- 四、风雹霜雪
---- 五、地震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概况
---- 一、历代人口
---- 二、人口密度 分布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民族
---- 二、性别
---- 三、年龄
---- 四、文化程度
---- 五、职业
---- 六、婚姻
---- 七、家庭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 一、晚婚
---- 二、节育
---- 三、政策措施
---- 四、人口问题
-- 第四节 人口消费水平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 二、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生产管理与分配
---- 一、互助组阶段
----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 四、人民公社阶段
----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
---- 一、耕地
---- 二、劳动力
---- 三、农具 农机
-- 第四节 种植业
---- 一、分布
---- 二、产量
---- 三、农技农艺
---- 四、农场
-- 第五节 蔬菜
---- 一、品种与分布
---- 二、大棚蔬菜
---- 三、防治病虫害
-- 第六节 林业
---- 一、分布
---- 二、植树造林
---- 三、林木管理
-- 第七节 畜牧业
---- 一、家畜
---- 二、家禽
---- 三、疫病防治
---- 四、产值 产量
-- 第八节 渔业
---- 一、水产资源
---- 二、养殖
---- 三、捕捞
---- 四、国营水产养殖场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长江大堤
---- 一、退建
---- 二、保坍
---- 三、培修
-- 第二节 河道治理
---- 一、主要河道治理
---- 二、小型河渠治理
-- 第三节 圩区建设
---- 一、建圩联圩
---- 二、培修
---- 三、机电排灌
---- 四、涵闸
-- 第四节 山区水利建设
---- 一、水库
---- 二、塘坝
-- 第五节 防汛抗旱
---- 一、机构
---- 二、长江内河水位
---- 三、防汛
---- 四、抗旱
-- 第六节 水利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工程管理
---- 三、机械维修改建
---- 四、水利经费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所有制构成
---- 一、私营工业手工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
---- 三、集体所有制工业
---- 四、乡镇工业
-- 第二节 工业门类
---- 一、煤炭开采业
---- 二、机械工业
---- 三、化学 塑料制品工业
---- 四、建材工业
---- 五、食品工业
---- 六、造纸 印刷工业
---- 七、纺织工业
---- 八、服装 鞋帽制造工业
---- 九、其它工业
-- 第三节 食品特产
---- 一、炸麻雀
---- 二、炸牛肉
---- 三、一品玉带糕
---- 四、乌江霸王酥
---- 五、姥桥花生酥
---- 六、西埠雪枣
---- 七、黄山寺皮蛋
---- 八、白桥茶干 糖醋生姜
第七章 交通 邮电
-- 第一节 交通
---- 一、陆路交通
---- 二、水路交通
---- 三、桥梁 渡口
---- 四、搬运装卸
-- 第二节 邮电
---- 一、邮传
---- 二、邮政
---- 三、电信
第八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力设备
---- 一、输电线路
---- 二、配电线路
---- 三、变电所
-- 第二节 供电
---- 一、农业用电
---- 二、工业用电
---- 三、照明用电
-- 第三节 用电管理
---- 一、计量管理
---- 二、降损节电
---- 三、安全用电
第九章 商业
-- 第一节 体制
---- 一、私营商业
---- 二、国营商业
---- 三、供销合作社
---- 四、公私合营商店
---- 五、合作商店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一、采购
---- 二、销售
--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 第四节 集市贸易
-- 第五节 对外贸易
第十章 粮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油收购
---- 一、粮食收购
---- 二、油料收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一、农村统销
---- 二、城镇供应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 一、储藏
---- 二、保管
---- 三、调运
第十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查处投机倒把活动
-- 第三节 营业执照管理
-- 第四节 商标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
---- 一、度量衡演变
---- 二、计量检定
---- 三、计量器具生产
---- 四、标准化管理
-- 第七节 物价管理
---- 一、农产品价格
---- 二、工业品价格
---- 三、检查监督
第十二章 财政 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一、机构
---- 二、体制
---- 三、财政收入
---- 四、财政支出
---- 五、财政监督
-- 第二节 税收
---- 一、机构
---- 二、税种税率
-- 第三节 金融
---- 一、机构
---- 二、货币
---- 三、信贷
---- 四、储蓄
---- 五、债券
---- 六、保险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镇建设
---- 一、县城
---- 二、主要集镇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节 建筑业
---- 一、建筑队伍
---- 二、勘察设计
---- 三、设备
---- 四、建筑材料
---- 五、施工质量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一、公房管理
---- 二、土地管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一、污染
---- 二、治理
第十四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组织机构
---- 二、党的代表大会
---- 三、宣传工作
---- 四、统一战线
---- 五、纪律检查工作
---- 六、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 七、县委活动纪要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一、工人团体
---- 二、农民团体
---- 三、妇女团体
---- 四、青少年团体
---- 五、工商团体
---- 六、其它团体
第十五章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基层选举
----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三、县人民代表大会
---- 四、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二节 政府
---- 一、古代行政机构
---- 二、县署 县政府
---- 三、抗日民主政府
---- 四、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人民政协
---- 一、构
---- 二、历届委员会议
---- 三、常务委员会
---- 四、提案处理
第十六章 公安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一、机构
---- 二、治安管理
---- 三、户籍管理
---- 四、特种行业管理
---- 五、监狱管理
---- 六、人民消防
-- 第二节 检察
---- 一、检察机构
---- 二、刑事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法纪检察
---- 五、监所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一、机构
---- 二、刑事审判
---- 三、民事审判
---- 四、经济审判
---- 五、行政审判
---- 六、执行庭工作
---- 七、复查纠正冤假错案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机构
---- 二、法制宣传
---- 三、民事调解
---- 四、律师
---- 五、公证
第十七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一、拥军优属
---- 二、抚恤
-- 第二节 安置
----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一、光荣敬老院
---- 二、社会福利院
---- 三、社会福利生产单位
---- 四、农村五保
---- 五、孤儿弃婴教养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一、农村生产救灾
---- 二、城镇生产自救
---- 三、农村扶贫
---- 四、精简退职职工定补
---- 五、灾民收遣
-- 第五节 烈士褒扬
-- 第六节 殡葬改革
-- 第七节 婚姻
---- 一、封建买卖婚姻
---- 二、贯彻《婚姻法》
---- 三、婚姻登记
第十八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
---- 一、用工形式
---- 二、工人队伍
---- 三、劳动就业
---- 四、劳动工资
---- 五、劳动保护
-- 第二节 人事
---- 一、干部管理
---- 二、干部录用
---- 三、干部奖惩
---- 四、工资福利
第十九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
-- 第二节 驻军
---- 一、清朝军队
---- 二、北洋军阀军队
---- 三、国民党军队
---- 四、共产党军队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一、国民党地方武装
---- 二、共产党地方武装
-- 第四节 民兵
---- 一、组织
---- 二、活动
-- 第五节 人民防空
---- 一、防空组织
---- 二、防空部署
---- 三、防空工事
---- 四、防空疏散
---- 五、防空演习
-- 第六节 兵事纪略
---- 一、古代时期兵事
---- 二、民国时期兵事
---- 三、抗日战争兵事
---- 四、解放战争兵事
第二十章 教育
-- 第一节 儒学署 试院
-- 第二节 书院 社学 私塾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一、概况
---- 二、几所小学简介
-- 第五节 中等教育
---- 一、普通中学
---- 二、师范学校
---- 三、职业中学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一、农民教育
---- 二、干部 职工教育
---- 三、函授、电教、自学考试
-- 第七节 教师
---- 一、教师队伍
---- 二、师资培训
---- 三、工资待遇
-- 第八节 机构 经费与设备
---- 一、机构
---- 二、经费
---- 三、设备
-- 第九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一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一、县农业科技试验单位
---- 二、四级农科网
---- 三、群众学术团体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宣传 服务
---- 一、科技展览
---- 二、科技电影广播
---- 三、科技报刊 图书
---- 四、科技赶集
---- 五、科技讲座 培训
---- 六、科技咨询 承包
---- 七、科技服务
---- 八、民办科研服务机构
-- 第四节 科学研究
---- 一、农业
---- 二、工业
-- 第五节 科技成果
---- 一、县内科技成果
---- 二、古今科技论文
-- 第六节 气象测报
---- 一、气象观测
---- 二、天气预报
---- 三、气象资料
-- 第七节 地震监测
-- 第八节 沼气 省柴灶
---- 一、沼气
---- 二、省柴灶
第二十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
---- 一、文学创作
---- 二、艺术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文艺
---- 一、曲艺
---- 二、舞蹈
---- 三、杂技
---- 四、民歌 民乐 民间故事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戏剧
---- 一、剧种
---- 二、剧场
-- 第五节 图书馆 书店 方志 档案
---- 一、图书馆(室)
---- 二、书店
---- 三、方志
---- 四、档案
-- 第六节 广播电视
---- 一、广播
---- 二、电视 音像管理
-- 第七节 报刊 通讯
---- 一、报纸
---- 二、刊物
---- 三、通讯
-- 第八节 文化馆(官、站)
---- 一、民众教育馆
---- 二、文化馆
---- 三、工人文化宫
---- 四、文化站
---- 五、俱乐部
第二十三章 名胜古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 一、乔家庄遗址
---- 二、黄墩遗址
---- 三、栗家山遗址
---- 四、狼窝山古墓群
---- 五、文昌塔
---- 六、万寿塔
---- 七、昭明塔
---- 八、浣纱祠
---- 九、渔邱渡
---- 十、喜雨亭
---- 十一、戟门
---- 十二、桃花坞
---- 十三、如方山
---- 十四、张婴洞
---- 十五、观音洞
---- 十六、龙泉洞
-- 第二节 馆藏文物
-- 第三节 名胜
---- 一、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
---- 二、霸王祠及霸王墓
---- 三、陋室
---- 四、镇淮楼
---- 五、宋时梅
---- 六、香泉
---- 七、鸡笼山
---- 八、西梁山
---- 九、古朴树
第二十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一、机构
---- 二、设施
---- 三、经费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一、学校体育
---- 二、业余体校
---- 三、体育竞赛
---- 四、群众体育
第二十五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单位
---- 一、县属医疗机构
---- 二、区、乡卫生院(所)
---- 三、农村合作医疗室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卫生保健
---- 一、防疫
---- 二、妇幼保健
---- 三、公共卫生
--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 一、流行概况
---- 二、防治
-- 第五节 中西医疗
---- 一、中医
---- 二、西医
---- 三、中西医结合
-- 第六节 药物
---- 一、药品 器械生产
---- 二、药品经营
第二十六章 民俗 方言
-- 第一节 民俗
---- 一、衣食住行
---- 二、时令节日
---- 三、婚丧喜庆
---- 四、道德风尚
-- 第二节 方言
---- 一、概况
---- 二、语音
---- 三、词汇
---- 四、语法例句
第二十七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第二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华孟
---- 昌义之
---- 张籍
---- 杜默
---- 龚楫
---- 魏矼
---- 张孝祥
---- 沈立
---- 徐兢
---- 戴重
---- 陈廷桂
---- 鲍源深
---- 范培开
---- 张智锦
---- 孙履平
---- 偰实斋
---- 王大杰
---- 禹子鬯
---- 张亮
---- 夏伯周
---- 张伯禧
---- 王基富
---- 钟道铭
---- 李郭
---- 夏传懋
---- 陈宪章
---- 禹广居
---- 王惠如
---- 丁山
---- 胡业桃
---- 齐坚如
---- 尹伯西
---- 施大菊
---- 唐维善
---- 江德泉
---- 俞建章
---- 石仁祥
---- 罗子为
---- 张洪
---- 唐九奎
---- 唐逸民
---- 缪金兰
---- 林散之
---- 汪仁明
---- 赵鹏程
---- 侯学煜
-- 第二节 英名录
附录
-- 一、诗选
-- 二、文选
编纂始末
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和县地方志办公室
《和县志》编纂人员
《和县志》专业资料整理编纂人员
《和县志》志业资料撰写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