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史

广西教育史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说明 一、《广西教育史》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总课题中的子课题。在《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编委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教育厅)领导下进行编写。 二、本书编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广西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有重点地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注意反映教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三、本书上限时间始于旧石器时代,下限至1996年,个别问题适当延伸。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按

出版时间: 1999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编委会
编辑说明

目录
绪论
上编(1日石器时代~1840年)
-- 导言
-- 第一章 原始形态的教育
---- 第一节 结合采集、狩猎和原始农业进行教育
---- 第二节 原始的生活知识教育
---- 第三节 原始生产工具的制造和生产技术的传授
---- 第四节 原始宗教的教育
---- 第五节 早期的民族音乐、舞蹈、绘画
---- 第六节 原始形态的教育源远流长
-- 第二章 中原文化传入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一节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南传
---- 第二节 楚、越文化交流
---- 第三节 中原文化随“屯垦”与“谪戍”传人广西
---- 第四节 中原文化随官吏、商人传人广西
---- 第五节 越、汉通婚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 第二节 西汉是广西学校教育的发轫时期
---- 第三节 汉代广西经学家陈钦、陈元
---- 第四节 西汉末至东汉晚期苍梧私学的发展
---- 第五节 汉代广西士人的出仕
---- 第六节 东汉是广西地方官学的发轫时期
----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对教育的影响
---- 第八节 壮医教育
--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 第二节 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
---- 第三节 官学与私学的发展
---- 第四节 唐代广西士人的出仕简况
----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修建柳州学
---- 第六节 壮族先民创造和使用古壮字(方块字)
---- 第七节 在传唱山歌中施教
---- 第八节 重视教化的地方官员
--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宋代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学及科举考试
---- 第三节 书院的兴起
---- 第四节 蒙养教育及蒙学教材
---- 第五节 黄庭坚在宜州的教育活动
---- 第六节 壮族巫教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七节 元代广西战乱对教育的影响
---- 第八节 岩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 第九节 重视教化的地方官员
-- 第六章 明代的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 第二节 地方官学及科举考试
---- 第三节 明代广西书院
---- 第四节 私塾与社学的发展
---- 第五节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 第六节 王守仁创建敷文书院及其教育思想
---- 第七节 重视教化的地方官员和教育人物
-- 第七章 清代的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 第二节 地方官学及科举考试
---- 第三节 清代的书院
---- 第四节 清代的私塾
---- 第五节 义学的发展
---- 第六节 土司地区教育的发展
---- 第八节 陈宏谋编辑《五种遗规》及其教育思想
---- 第九节 著名教育人物
---- 第十节 重视教化的地方官员
中编(1840~1949年11月)
-- 导言
-- 第八章 近代教育的开端
----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初期在广西的教育活动
---- 第三节 新式学堂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出国留学的兴起和教会学校的兴办
-- 第九章 旧桂系统治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民国初期教育的变革
---- 第二节 新学制的推行和各类教育的缓慢发展
---- 第三节 出国留学的发展
----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发展
-- 第十章 新桂系统治时期的教育(上)
----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建设
---- 第二节 初等教育的整理和初步发展
---- 第三节 中等教育的调整和改造
----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创办和国内外留学
---- 第五节 社会教育的初步开展
---- 第六节 “特种部族教育”的开办
---- 第七节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
---- 第八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起步
-- 第十一章 新桂系统治时期的教育(下)
----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 第二节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繁荣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兴盛
---- 第四节 中等师范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 第五节 沦陷区学校迁桂和教育名人在桂的活动
---- 第六节 日军入侵对广西教育的破坏
---- 第七节 抗战胜利后教育的复员
---- 第八节 教育在内战中萎缩
---- 第九节 民国时期广西著名教育人物
-- 第十二章 雷沛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雷沛鸿的教育思想
---- 第二节 普及国民基础教育
---- 第三节 创制国民中学
---- 第四节 创办西江学院
-- 第十三章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 第一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革命人士的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
下编(1949年12月~1996年)
-- 导言
--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 第二节 维持原校设立新校
---- 第三节 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
---- 第四节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广西教育的影响
---- 第五节 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
--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第一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教育改革
----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调整与发展
---- 第四节 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在广西的试行
-- 第十七章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 第一节 推翻“两个估计”
---- 第二节 恢复高考制度
---- 第三节 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 第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五节 调整学校布局
-- 第十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一)
---- 第一节 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确立与坚持“三个面向”
---- 第二节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厅行政机构的调整
---- 第三节 恢复和发展学前教育
---- 第四节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第五节 职业教育的兴起
---- 第六节 成人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七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第八节 教育综合改革
---- 第九节 社会力量办学
-- 第十九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二)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范教育
---- 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 第三节 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与办学条件的改善
---- 第四节 制定地方教育法规与依法治教
---- 第五节 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
---- 第七节 部分著名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 第八节 中小学教学改革及其代表人物
---- 第九节 勤工俭学的发展与产学研的结合
-- 第二十章 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普通中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四节 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五节 壮文进校(小学)的实验
---- 第六节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
---- 第七节 新时期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
-- 第二十一章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援助越南在桂开办学校
---- 第二节 援助老挝在桂开办学校
---- 第三节 派遣出国留学生与接受外国留学生
---- 第四节 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
附录
-- 广西部分名校简史及其办学特色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