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东莞市长安镇涌头社区志》(以下简称“本志”)坚持存真求实
的原则,从地理、经济、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等方面,真实而系统地记
述涌头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本志采用语体文,只记事实,不作评述:体裁集述、记、志、传、
图、表、录于一体,叙事以文为主,辅以图表,按篇、章、节、目四个层次
分别陈述。
三、纪年方法:朝代纪年用汉字,括注公元纪年: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
字,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
四、本志统合今古,详今略古。上限自涌头立村之初(约宋末元初),
下限至2011年底,部分资料延伸至2013年5月。
五、时间注释:志书中出现的“民国时期”指从1912年1月1日到1949年
9月30日;“建国前(后)”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即1949年10月
1日前(后):“改革开放前(后)”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后):其他重大事件一般标明具体时间。
六、人物篇分为人物传、人物简介两个部分,主要收录涌头籍有一定名
望的社会各界人士,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去世的作传,在世的写简
介,均按照出生年月依序记录。
七、建制区域:除特定历史时期称“乡、村、大队、管理区、村委会、
居委会”等之外,统称涌头社区。其他古(旧)地名均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
今地名,余下概不标示。
八、称谓:“党”未标明党派者均指中国共产党。涌头社区“两委”是
指中共涌头社区(村)委员会(支部、总支部)和居(村)民委员会的统
称。
九、本志之资料来源于省、市、镇、村等单位的档案馆、文史馆、资料
室,及各级报刊、网站:部分内容来自村籍老人口述,经考核查证,去伪存
真,收录于内,一般不标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11
目录
封面
《东莞市长安镇涌头社区志》编委会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涌头社区获得镇级以上表彰奖励荣誉榜
第一篇 自然
--
第一章 区域沿革
----
第一节 区域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水文
----
第三节 气候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土地资沥
----
第三节 动物资沥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病虫害
----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第二篇 社区建设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工业区建设
----
第一节 第一工业区
----
第二节 第二工业区
----
第三节 新围工业区
--
第三章 商业中心区建设
----
第一节 涌头市场
----
第二节 商场
--
第四章 住宅建设
----
第一节 居民住宅
----
第二节 教师住宅楼
----
第三节 居民公寓楼
--
第五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隧道
----
第四节 交通工具
--
第六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七章 供水供电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电
--
第八章 园林绿化
--
第九章 环境卫生
--
第十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垃圾填埋
----
第二节 污水处理
--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
第三篇 政治
--
第一章 中共基层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
第三节 党员代表
----
第四节 党支部
--
第二章 人大代表
--
第三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行政管理
----
第三节 办事机构
--
第四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文明创建活动
----
第二节 实施
----
第三节 社会风尚
--
第五章 社团组织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妇代会
----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
第六节 关心下一代
--
第六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第六节 婚姻登记
----
第七节 殡葬制度
----
第八节 接受安排
--
第七章 涌头籍香港居民
----
第一节 来源
----
第二节 香港文氏
----
第三节 香港居民的贡献
第四篇 经济
--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
----
第五节 家庭联产
----
第六节 股份经济
--
第二章 农业水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林果业
----
第四节 养殖业
----
第五节 肥料农药
----
第六节 农业机械
----
第七节 水利
--
第三章 工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个体工业
----
第三节 集体工业
----
第四节 “三来”
----
第五节 “三资”企业
----
第六节 民营企业
--
第四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留易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五章 收入资产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资产
第五篇 军事治安
--
第一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建制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执勤
--
第三章 社会治安
----
第一节 综合治理
----
第二节 户政管理
----
第三节 消防
第六篇 教育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前
----
第二节 建国后
--
第四章 教师
----
第一节 来源
----
第二节 待遇
--
第五章 教学
----
第一节 课程设置
----
第二节 课堂教学
----
第三节 教学成果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夜校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第七篇 体育卫生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赛事
----
第四节 体育设施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民间医疗
----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三节 药材店
----
第四节 医疗保健
第八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轶闻
----
第二节 诗词楹联
--
第二章 图书光碟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光碟
----
第三节 族谱
----
第四节 地方志
--
第三章 广播电影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祠庙
----
第二节 古墓
----
第三节 古树名木
----
第四节 雕塑
--
第五章 文化活动
----
第一节 粤剧
----
第二节 专场文艺晚会
----
第三节 歌唱比赛
----
第四节 秧歌舞
--
第六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休闲公园
----
第二节 文体广场
----
第三节 电影院
----
第四节 投影场
----
第五节 宣传广告栏
----
第六节 图书馆
----
第七节 娱乐活动中心
--
第七章 创建文化建设
第九篇 社会
--
第一章 姓氏
----
第一节 文姓
----
第二节 其他姓氏
--
第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第三节 人口管理
--
第三章 居民生活
--
第四章 习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节令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称谓习
--
第五章 语言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外来语
第十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附录:民族英雄文天祥
附表索引
后记
东莞市第二届新方志编纂委员会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