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县邮电志

遂川县邮电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机构沿革、邮政通信、电信通信、企业管理、党群组织等章。

内容时限: 1582-1994

出版时间: 1997年12月

目录

封面
遂川县邮电志
图片
-- 附图
-- 遂川县行政区划图
-- 1991年3月10日,邮电部部长扬泰芳(前排右七)由省长助理黄智权、行署副专员吴渊龙陪同视察遂川县局
-- 一九八九年四月九日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右二)在县局储汇组视察
-- 股、组所长与局领导签订经营责任状
-- 遂川县邮电局综合大楼
-- 全区邮电先进集体、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团在遂川作专题报告
-- 1988年11月26日遂川县集邮协会成立
-- 一年一度的全县报刊发行工作会议
-- 参加全区农话业务技术比赛荣获团体第二名
-- 农话机线人员开展岗位练兵
-- 储汇人员认真办理业务
-- 县邮电局邮政组一角
-- 1993年3月21日零时,遂川县2000门程控电话割接开通
-- 1994年8月29日,遂川第一个农村电话自动点——草林镇开通数字程控电话图为镇领导正在试拨电话
-- 工程技术人员在调测设备
-- 机线人员在崇山峻岭中架设农话杆线
-- 邮电业务咨询
-- 开展无线战备演习
-- 形式多样的业务宣传活动
-- 团日春游
-- 举办“邮电杯”诗歌朗诵赛
-- 局党支部举行纪念建党70周年党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
-- 丰富多采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明清急递铺
-- 第二节 民国邮电
---- 遂川邮政局
---- 藻林邮政局
---- 代办所 信柜
---- 遂川电信局
---- 县政府电话总机室
---- 无线电遂川分队
-- 第三节 苏区邮政
---- 递步哨
---- 交通站
---- 赤色邮政局
-- 第四节 建国后邮电
---- 一、邮电局
---- 二、邮电支局、邮电(政)所
---- 三、邮政代办所
---- 四、乡(社)办集体电话
第二章 邮政通信
-- 第一节 邮政业务种类
---- 一、函件
---- 二、包裹
---- 三、汇兑
---- 四、报刊发行
---- 五、邮政储蓄
---- 六、集邮
---- 七、邮政快件
---- 八、邮政特快专递
-- 第二节 邮政网路
---- 一、解放前邮路
---- 二、解放后邮路
---- 三、投递路线
-- 第三节 邮政通信生产
---- 一、邮政营业
---- 二、邮件分拣封发
---- 三、邮件运输
---- 四、邮件投递
---- 五、邮政设备
-- 第四节 邮政业务管理
---- 一、规章制度
---- 二、质量管理
---- 三、业务检查
第三章 电信通信
-- 第一节 长途电话
---- 一、电路
---- 二、设备
---- 三、业务
-- 第二节 市内电话
---- 一、机线设备
---- 二、业务
-- 第三节 农村电话
---- 一、农话业务及资费
---- 二、网路设备
---- 三、农话管理
-- 第四节 电报
---- 一、有线电报
---- 二、无线电报
---- 三、移动通信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统计
---- 一、计划管理
---- 二、统计管理
-- 第二节 财务会计
---- 一、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 二、固定资产管理
---- 三、资金管理
-- 第三节 劳动工资
---- 一、人事劳动管理
---- 二、工资管理
-- 第四节 物资供应
-- 第五节 质量管理
-- 第六节 基本建设
---- 一、工程基本建设管理
---- 二、房屋基本建设管理
---- 三、住房改革
-- 第七节 安全保卫
---- 一、组织制度
---- 二、安全生产管理
---- 三、安全保密管理
---- 四、劳动保护管理
-- 第八节 档案管理
---- 一、管理制度
---- 二、档案立卷
---- 三、档案设施
第五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职工状况
---- 一、人员结构(含离退休人员)
---- 二、文化结构
---- 三、技术等级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一、思想教育(含企业精神)
---- 二、文化教育
---- 三、业务技术教育与培训
-- 第三节 职工生活
---- 一、工资待遇
---- 二、职工福利
---- 三、物质生活
---- 四、文化生活
第六章 党群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 第二节 群众组织
---- 一、工会基层组织
----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
---- 三、民兵组织
---- 四、女工委员会
-- 第三节 社团组织
---- 一、集邮协会
---- 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
---- 三、通信学会小组
第七章 英模名录
-- 一、遂川县苏区交通邮政英烈名录
-- 二、先进集体名录
-- 三、先进人物名录
附录:编纂机构及人员名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