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气象志

英德市气象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英德市气象志》本着贯通古今,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原则,重点记述1960 年以后英德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力求全面反映英德市气候特点和气象灾害状况。 二、记事主要从1960年起,下限一般止于2008年,大事记的上限时间为1918 年,第二篇第六章的气象灾害资料中的上限时间为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本 志图片资料部分延伸至2013年底。 三、本志横分门类,纵向记述,以横为主,纵横结合,以述、记、志、表、录等体裁, 以叙事体行文,附表随文编排。全志首设概述、大事记,中设专志,后殿附录。 四、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兼用记事本本体。各章节采用记述体,述而不议,寓观 点于记述之中。 五、历史朝代沿用旧通称,“中华民国”简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后),简称“建国前(后)”。 六、志中表述的“党员”、“中共党员”均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七、计量单位一般采用公制,但第二篇第六章中的气象灾害仍采用历史名称。 八、建国前的纪年沿用其当时表述,建国后的纪年是公历。 九、为简写起见,大于用“>”表示;小于用“<”表示;同时大于或等于用“≥”表 示;同时小于或等于用“≤”表示。 十、设立英德县气象服务站(即今英德市气象局)以来,涌现不少先进个人和先 进集体事例,按“生不立传”的原则,用采象的方式,将荣获县(处)级以上奖励的先 进集体、先进个人载人本志。人物录中主要将建站以来历届负责人录入本志。 十一、资料的统计方法以中国气象局《全国地面基本气候资料统计方法》和广 东省气象局编的《气候资料统计方法》为准。 十三、本志的资料来自广东省气象局、韶关市档案馆、韶关市气象局、清远市气 象局、英德市气象局、英德市档案局;气象灾害资料取自英德县志、英德市气象局气 象灾害档案、英德市气象台站档案。本志资料均有出处,不再注释。

内容时限: 1960-2008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图片
《英德市气象志》编委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气候
-- 第一章 英德市气候特征
---- 第一节 影响英德市气候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气候特征
---- 第三节 四季气候特征
-- 第二章 气候要素
---- 第一节 温度
---- 第二节 地面温度
---- 第三节 湿度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风
---- 第六节 日照
---- 第七节 蒸发量
第二篇 气象灾害
-- 第三章 寒潮和低温冷害
---- 第一节 寒潮
---- 第二节 低温冷(寒)害
-- 第四章 干旱和暴雨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暴雨
-- 第五章 强对流天气
---- 第一节 冰雹
---- 第二节 龙卷风
---- 第三节 飑
---- 第四节 雷雨大风
---- 第五节 短时强降水
---- 第六节 雷暴
-- 第六章 热带气旋
---- 第一节 热带气旋的划分
---- 第二节 热带气旋影响的天气
-- 第七章 雾和霾
---- 第一节 雾
---- 第二节 霾
-- 第八章 重大气象灾害年表
---- 第一节 暴雨洪涝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冰雹和风灾
---- 第四节 低温(冷)寒害
第三篇 气象事业
-- 第九章 机构沿革和管理体制
----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沿革
---- 第二节 地址的变迁
---- 第三节 工作人员状况
-- 第十章 机构改革与主要职责
---- 第一节 机构改革
---- 第二节 主要职责
---- 第三节 内设机构与职能
-- 第十一章 发展阶段
---- 第一节 创建和发展时期(1958-1965年)
---- 第三节 重新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时期(1977-1993年)
---- 第四节 迅速发展阶段(1994-2008年)
-- 第十二章 党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三节 气象学会与科研活动
----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十三章 气象业务
---- 第一节 地面气象观测
---- 第二节 气象哨和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 第三节 天气预报
---- 第四节 防雷减灾服务
第四篇 气象服务
-- 第十四章 气象服务种类
---- 第一节 公众气象服务
---- 第二节 决策气象服务
---- 第三节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 第四节 气象服务手段
-- 第十五章 重大气象服务事例
-- 第十六章 气象社会管理
---- 第一节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管理
---- 第二节 天气预报预警发布管理
---- 第三节 防雷综合管理
---- 第四节 施放气球管理
---- 第五节 人工影响天气行政管理
附录
-- 一、荣誉录
-- 二、人物录
-- 三、天气谚语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