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是记述东莞市气象及气象事业历史和现状的专业志。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贯通古今的原则,上溯到古代有记录的天气,下延至2000年末,详今略远,详特略同,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市的气象事业发展史,详细记述了1957年气候站建立后至2000年共44年的气候规律和近1000年的气象灾害。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目录
封面
东莞市气象志
《东莞市气象志》编纂委员会
《东莞市气象志》审查单位、审查人员
《东莞市气象志》编写人员
序
凡例
图片
--
1998年9月5日,时任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邹竞蒙(中).在东
--
1964年,东莞县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及办公室。
--
1976年,东莞县气象站气象观测场。
--
1985年,东莞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场。
--
1987年,东莞中学结合教学工作自办气象观测场。
--
1980-1995年,位于莞城莞太大道23号的东莞市气象局办公室。
--
1996年.建成的位于莞城莞太大道23号的东莞市气象局气象业务大楼。
--
1998年,建立的位于板岭绿色世界内的东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
--
位于板岭绿色世界内的东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场和业务楼。
--
1996年,东莞市气象局(台)的气象通讯设备天线。
--
架设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的自动气象站。
--
1982年,使用的定频气象传真环形讯号接收天线。
--
天气预报值班室。
--
天气预报人员在认真分析天气变化。
--
气象服务人员正在天气预警系统上播发天气预报。
--
气象服务人员在『121』自动咨询平台上输入气象信息。
--
东莞市防雷设施检测所人员对在建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
--
1999年12月,东莞市气象学会在市农科所召开成立大会。
--
在2000年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东莞市气象台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
--
1979年4月19日,出现在厚街白蚝和虎门白沙大队的龙卷风,将3株百年古榕树吹翻连根拨起。
--
1979年4月19日,被龙卷风摧毁的厚街白蚝大队民居。
--
1979年4月19日,被龙卷风吹翻的大榕树压塌厚街白蚝大队部及幼儿园的房屋。
--
1979年4月19日,出现在厚街白蚝和虎门白沙大队的龙卷风带来大暴雨,冲刷花生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
--
1979年4月19日,被龙卷风摧毁的厚街白蚝大队民居。
--
1996年4月19日,雷雨大风吹断位于莞城步步高东莞理工学院内的大树。
--
1987年3月16日,中堂镇出现强对流天气,东莞市政府副市长朱新在灾区视察灾情。
--
1999年12月18日-26日,东莞市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低温霜冻天气,图为中堂镇被冻死的香蕉。
--
1995年4月19日,樟木头镇飞达加油站遭受雷击,地下油罐着火燃烧。
--
1999年3月10日,东莞市文明单位挂牌仪式。
--
1999年3月10日,东莞市气象局文明单位挂牌。
--
2000年3月1日,东莞市气象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
--
所获荣誉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气候
--
第一章 气候特征
----
第一节 概况
------
一、光、热充足
------
二、雨量充沛
------
三、长夏无冬
------
四、灾害频繁
----
第二节 四季气候
------
一、划分四季气候的标准
------
二、四季气候特征
--
第二章 气候要素
----
第一节 太阳总辐射量
----
第二节 气温
------
一、平均气温
------
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三、极端气温
------
四、高温日数
------
五、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期、日数及积温
------
六、霜
----
第三节 日照
------
一、日照的年变化
------
二、日照的月变化
----
第四节 降水
------
一、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
二、平均月降水量
------
三、降水日数
------
四、降水强度
------
五、降水变率
------
六、成水日期
----
第五节 湿度
------
一、相对湿度
------
二、水汽压
----
第六节 蒸发量与水分盈亏
------
一、蒸发量
------
二、水分盈亏
----
第七节 风
------
一、风速的年、月分布
------
二、盛行风向
------
三、月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
第八节 雾
----
第九节 东莞市各气候要素年值和气候要素之最
第二编 气象灾害
--
第一章 寒冷
----
第一节 寒潮、低温和霜冻
------
一、划分标准
------
二、分布规律
------
三、对东莞市的影响
----
第二节 低温阴雨
------
一、划分标准
------
二、分布规律
------
三、对东莞市的影响
--
第二章 干旱、洪涝
----
第一节 干旱
------
一、划分标准
------
二、干旱类型
------
三、分布规律
------
四、重大干旱年
----
第二节 暴雨
------
一、划分标准
------
二、分布规律
------
三、暴雨与洪涝
--
第三章 热带气旋
----
第一节 热带气旋的等级划分
----
第二节 影响时段
----
第三节 不同移动路径热带气旋对东莞市的影响
--
第四章 强对流天气
----
第一节 雷雨大风
----
第二节 龙卷风
----
第三节 飑
----
第四节 冰雹
--
第五章 雷电灾害
----
第一节 分布规律与特点
----
第二节 对东莞市的影响
--
第六章 寒露风
--
第七章 东莞市重大气象灾害
第三编 气象事业
--
第一章 发展阶段
----
第一节 组建发展阶段(1956-1958年)
----
第二节 调整巩固阶段(1959-1965年)
----
第三节 气象事业受到一定冲击阶段(1966-1977年)
----
第四节 整顿发展阶段(1978-1991年)
----
第五节 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
--
第二章 体制和管理机构
--
第三章 党派群团
--
第四章 工作任务
----
第一节 地面测报
----
第二节 农业气象
----
第三节 天气分析预报
----
第四节 防雷减灾
--
第五章 气象学会及科研活动
----
第一节 东莞市气象学会及其活动
----
第二节 科研成果及论文
第四编 气象服务
--
第一章 气象为经济建设服务
--
第二章 气象服务种类
----
第一节 决策服务
----
第二节 公益服务
----
第三节 为农业服务
------
一、农业气象预报
------
二、农业气象情报编发
------
三、农业气候区划
----
第四节 专业服务
----
第五节 防雷减灾服务
--
第三章 气象服务手段
----
第一节 人工电话答询
----
第二节 信函答询
----
第三节 新闻媒体发布气象信息
----
第四节 气象警报系统和传真
----
第五节 “121”气象自动答询电话
----
第六节 计算机网络
----
第七节 防雷设施设计、工程施工管理
----
第八节 现场服务
附录
--
一、人物录
--
二、物候和民间气象谚语
编后语
版权页